|
第五章 接触与交谈 <br /><br /><br /><br /><br /><br /> <br /><br /><br /><br /><br /><br />参加国际上的礼仪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例如,其他国家邀请我国参 <br />加该国的庆典。我国应邀派代表参加,这说明两国之间关系友好和我国对该项活动 <br />的重视。私人宴会的邀请和应邀,也说明相互关系的程度。 <br /><br />不仅如此,在参加礼仪社交活动中,还有机会同各方面的人士进行接触交谈,以建 <br />立友谊,了解情况,宣传自己,影响对方。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提供的机会沟 <br />通信息,交谈和解决某些业务上的问题,拓宽自己活动的领域。 <br /><br />因此,总的来说,我们对于参加对外礼宾活动,应抱一个积极的态度。过去有 <br />的人信奉“少开口是银、不开口是金”的方针。他们认为,在对外杨合只有“免开 <br />尊口”当“闭口道土”,才不会犯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思想。当然 <br />,有时候,在某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运用“沉默”的策略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不 <br />能归结为一般情况下所应有的态度。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十分有利,“对外 <br />开放”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广泛的各种机遇。在对外场合,我们不应拘谨,也 <br />不要只是中国人扎堆聊天,而应当广泛接触、多交朋友.按照我国对外工作的方针 <br />政策,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br /><br />接触交友,即通过直接约会的方式,会见有关方面的人土。例如新任使节到任 <br />,按惯例应进行到任拜会。通过到任拜会,可以结交驻在国的领导人、有关方面的 <br />负责人、友好的社会知名人土以及驻当地的各国使节等。到任拜会是一种礼节性拜 <br />会,拜会的范围可根据当地条件酌情拟定。通过拜会交谈.可以了解不少情况,有 <br />的使节还要进行回拜。这佯,可以使相互关系很快建立起来。各业务部门的人员到 <br />任时.也可提出拜会相应的人员。 <br /><br />“介绍”是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国家领导人互访,一下飞机就有 <br />人介绍来宾同前来欢迎的人员认识。欢迎仪式上,又相互介绍各自的官员给对方。 <br />这些介绍成为相互结识、了解的基础。新到一个地方,人地生疏,往往需借助于几 <br />位老朋友,通过他们的介绍就可以结交许多新朋友,从而打开局面。介绍的方式可 <br />以多种多样:可以持熟人的介绍信或介绍名片去拜访你想结识的人;也可以在公共 <br />社交场合让他人为你介绍认识新朋友;有的热心的朋友还会为你举行欢迎茶会、酒 <br />会,把你介绍给当地社会。 <br /><br />在社交场合介绍朋友,要亲切自然。例如,在家庭宴请或小型招待会上,主人 <br />一般都为后到的客人介绍先到的客人。但注意不要带着后到的女宾转圈介绍所有的 <br />客人。在大型活动的场合,如果有熟人正在同其他客人闲聊,你便可趋前打招呼, <br />以使朋友把你介绍给大家。在社交宴会场合,作为同一个主人邀请来的客人,也可 <br />主动地、有礼貌地相互自我介绍认识。 <br /><br />在介绍两个人相互认识的时候,总的规矩是:把其他人介绍给更为尊贵的人。 <br />例如,把年龄较小的人介绍给长者,把一般来客介绍给身份较高的人,等等。 <br /><br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进行介绍要慎重。例如.你知道 <br /><br />他们之间过去可能认识,后又长期互不来往,或者在外交场合,两个敌对国家的外 <br />交官同时出席.即使他们个人之间无恩怨,也可能不愿在大庭广众之间来往。这时 <br />应尽量回避为他们相互介绍。 <br /><br />介绍人们相认识时所用的语言,以简洁、清楚、有礼貌为好。例如,最客气的 <br />方式是以询问的口气说:“我可以 向您介绍XX吗?-当你在年龄和地位差不多的 <br />人群和朋友中时,可以用一种简单的介绍方式。“XX小姐,XX先生。”特别是在人 <br />多的场合,这种方式是最方便的。还有一种较为随便、朋友式的介绍方式:“XX先 <br />生,您认识XX先生吗?”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的说法,例如:“XX小姐,这是xx先生 <br />”;“XX先生,我希望你同XX先生见见面”;“XX太太,这是我的朋友XX小姐”, <br />等等、有时有人说:“Please meet Mr Li(请同李先生见见面).”但这不是一种 <br />有礼貌的介绍方式。 <br /><br />当你被介绍后,通常要做的是,握手、面露笑容并说一声:“您好(How do y <br />ou do)。”在需要表示庄严郑重或特别客气时,还可略施一躬。如见到某人特别高 <br />兴,则可以说:“我见到你真高兴。” <br /><br />在自我介绍时,比较有礼貌的措辞是;“我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我的姓名是 <br />XX(May I introduce myself?My name is…)。” <br /><br />当用名片介绍时,可在介绍人的名片左下角用铅笔写上P. P.(Pour Present <br />ation),后面附上被介绍人的名片。自我介绍则可在见面后当面递交名片。 <br /><br />在私人交往中,有时用介绍信、介绍信一般都写得简单明了,不写其他事项, <br />写好后不封口交给被介绍人。被介绍人一般不直接持介绍信去拜访对方,以免收信 <br />人必须当面做出反应,有时难免感到为难。可以先把介绍信连同自己的名片送去留 <br />给对方的秘书或助手,也可通过邮局先把介绍信寄去,听候对方反应。收信人则应 <br />尽快做出安排,或约见、或邀请。如实在不能尽快安排,也要尽早回信说明。当然 <br />.如双方都不拘细节,也可通过电话约见。 <br /><br />在广泛初交的基础上,为便于开展工作.还应当逐步建立一些比较有深交的关 <br />系。 <br /><br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社交场合的交谈更是一 <br />门艺术,既要注意谈话时的态度、措辞,顾及周围的环境、场合,更要讲究所谈的 <br />内容。掌握好交谈的艺术,不但有利于结识新朋友,还能通过思想的交流,增加彼 <br />此的了解,逐步建立持久、深入的友谊。 作为国家、团体或企业的公职人员, <br />对外谈话,当然应当坚持原则,不应当违背我国对外的方针政策。应当结合实际情 <br />况.生动地进行宣传解释,必要时,还应当廓清外界的某些误解。例如,人们现在 <br />经常容易谈到的世界人口的控制问题,外国人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 <br />口控制问题甚为关心,对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备加赞赏。但是,也有人对我国 <br />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晚婚、避孕、堕胎方面的具体规定有所怀疑;还有人对这方 <br />面的某些处罚措施表示不理解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br />,耐心细致、实事求是地加以宣传解释。对于当前国内、国际的基本形势、重大的 <br />国际事件,以及双边或多边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也应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并 <br />坚持我国的原则立场。 <br /><br />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对外发表讲话,当然应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在许多重要场合 <br />发表正式演说,一般都要准备好讲稿,而且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而在会见、会谈 <br />等场合交谈时,为了备忘,有时也可以拟个提纲。但是,如果都只是按稿照念,就 <br />很难达到相互交流、折冲,促进相互关系的目的。据当年勃列日涅夫的英语翻译苏 <br />霍德列夫回忆,1979年当勃列日涅夫与美国总统卡特会晤,在照本宣科地念稿时, <br />还当着对方的面回头问翻译,“是否要往下念?”这样的对外谈话,未免显得丢脸 <br />。有人说:“真理不怕重复。”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不分时问、地点、场合和对 <br />象,总是重复那几句自认为是“真理”的套话,那也是不足取的。在社交场合的交 <br />谈,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语言应当丰富生动,发挥可以更加广泛自如。可以 <br />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双方相互关系的深浅,更加活泼,更加坦诚地进行交谈。 <br /><br />在社交场合,谈论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形势,当然是一个经常有的重 <br />要的话题。特别是国际上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时甚 <br />至成为一个谈论的热点。在这佯的时候,往往可以听到最新消息的传播,可以听到 <br />各种不同观点的阐述,有心人应当重视并善于运用这种机会。 <br /><br />有的人担心在社交场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形成相对无言的尴尬场面、其 <br />实,社交场台的话题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上面谈到的政治性问题以外,人们所共同 <br />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交通拥挤、疾病防治;青少年教育、 <br />老龄问题等等,以及体育运动、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民情风俗、科技发展、未来 <br />世界等等,都可以成为有趣的话题。对于中国特有的事物如中医中药、太极拳、气 <br />功、京剧、中国菜等等,外国人也常有兴趣谈及。可见,可谈的话题是如此广泛、 <br />多样,完全可以结合所处的环境、场所,谈话对象的职业、兴趣.各人的知识、水 <br />平,就地取材,引出话题,由浅入深。这样既呵以避免“冷场”,又可借此增进厂 <br />解和友谊,丰富自己的知识。 <br /><br />要学会善于提出问题,虚心求教。这就要求提问时要尊重对方,要自然适当, <br />不要提出使人为难的问题,也不要使人感到你是在有意探听别人不愿谈及的事情。 <br />如果别人对你提出的问题有所回避,就不要一再追问,而应设法转移话题。提问还 <br />可起引导话题、转换话题的作用。 <br /><br />在谈到自己的国家和别的国家时,都要实事求是。要敢于肯定自己国家的成就、进 <br />步、长处和优点.当然也不必隐讳自己国家的问题和不足。对外国事物.凡是你觉 <br />得好的,可表示赞赏。宣传自己的观点要入情人理,不宜强加于人。对别人的长处 <br />、优点,要注意学习和吸取。 <br /><br />交谈中产生不同看法,并不可怕。应当沉着冷静地考虑和分析对方的观点和论据, <br />可以经过友好讨论求得一致;可以说明情况,取得理解;也可以求大同、存小异, <br />把某些分歧先搁置起来,待日后有机会再说,或等待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来证明. <br />对于有意挑衅或恶意中伤,可适当回敬;也可视情况原则表明态度,不与纠缠。 <br /><br />机智与幽默在谈话中十分可贵。有时讲几句富有哲理的话、俏皮话,或讲一段 <br />笑话,会使谈话活跃、气氛欢快,甚至可以排难解结,使某些难于解答的问题迎刃 <br />而解。毛**在参加莫斯科会议时,谈到与会各国休戚相关的密切关系时,引用了 <br />中国的一个通俗故事,说是两个泥菩萨,打碎了把泥调和后,重塑了两个,结果是 <br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还劝赫鲁晓夫要团结,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他说: <br />“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一个篱笆要有三个桩”。 <br />他的这些生动的、富有哲理的譬喻,赢得了许多与会者的赞赏。1962年我国打下一 <br />架U-2高空侦察机,许多外国记者想乘机了解我国导弹的发展情况,就向陈毅外长 <br />提问U-2飞机是怎么打下来的?陈毅风趣地回答说。“是用竹杆子捅下来的呀!” <br />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从而避免了生硬地回答“无可奉告”。当然,幽默与讽刺是有 <br />区别的。我们不应当无端地讽刺与影射对方。 <br /><br />在相互交谈时,应当注意中外习惯上的差异、例如,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 <br />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有些中国人常用的“上哪儿去啦?”“ <br />干什么去?”等,迹近查问别人的私事,外国一般不用。问“吃饭了吗?”会被误 <br />解为如未吃饭,你准备请客。在外国熟人之间相遇,相互说一声:“hollo!”作为 <br />打招呼和问候,也是常见的。年轻朋友之间还有的只说一声:“晦!(Hi!)”就显 <br />得更加随便。 <br /><br />据说,历届美国总统中不乏说赃话、粗话的人。有人把这称之为“国骂”、现 <br />在有的文学创作中也出现脏话、忌话。这是一种低级趣味.也是一种社会污染。当 <br />然不应当在社交场合出现。 <br /><br />在社交场合谈话,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要谈一些荒诞 <br />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宜直接询问对方的家庭财产、个人收人 <br />、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属于对方不愿触及的问题。应注意回避;一般 <br />谈话.不批评长者或身份高的人;对于不同的宗教习俗,要注意尊重。 <br /><br />有的人在交谈时,一心只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甚至只讲自己或自己家里的事 <br />,而不问别人是否感兴趣。他们侃佩而谈,滔滔不绝,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最 <br />好是相互交谈,使思想得到交流,谈话生动活泼。在交谈时,应面向对方,注意倾 <br />听对方所谈;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也不要左顾右盼,目视别处,显出心不在 <br />焉、不耐烦的样子。 <br /><br />别人正在交谈,不要凑前旁听;如果你有意参与他人谈话,则应视情况相机加人 <br />,不可勉强。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适当照顾所有在场人员,不要只同其中一二 <br />人攀谈,而冷落其他人。 <br /><br />在社交场合,寡言少语.或甚至一言不发,也容易引起误解。以为你有什么不 <br />高兴、不称心的事,或者以为你不肯直叙己见.对别人所谈不感兴趣,等等。 <br /><br />有时别人的谈话,话中有音,要学会善于领悟和随机应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 <br />谈话技巧、谈话的内容和水平,实际上已取决于参加谈话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知识 <br />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注意读书看报,增进知识修养,提高文化素质。 <br />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谈吐不俗、言之有物、措辞适当、语言生动。这就需要真正下 <br />功夫才行。 <br /><br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话交谈越来越普遍。甚至连一些国家领导人之间也建立了 <br />热线电话。但是,在电话中我们却常常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首先是有些电 <br />话接线员缺乏起码的礼仪训练。他(她)们不耐烦地拿起电话,既不说“您好”也 <br />不报自己公司的名称,使唐突地问“你是谁?”“你找谁?”随后回答说;“他不 <br />在。”便“啪”地把电话挂上了,没有再商量的余地。有的人打电话不报自己的名 <br />字,好像对方理应知道他是谁.便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人打 <br />电话不顾是否是对方休息的时间;特别是手持电话流行以后,有人不顾场合就把手 <br />机打开,等等。应当进行电话交谈的礼貌教育。打电话时,1.首先应当尽快使对方 <br />了解自己是谁,通话双方都应当报上自己的名字;2.如果需要找人,应请对方“稍 <br />等”;如该人不在,应答复“他不在”,如对方提出找其他人或询问何时可再来电 <br />话,应有礼貌地给予回答;3.打电话应当使用简洁明快有礼貌的语言;4.除非你了 <br />解对方的生活习惯,一般不要在早上8时以前或晚上9时以后给人打电话,中午也要 <br />注意对方的休息;5.打完电话应有礼貌地说“再见”,不要随意中断电话。如电话 <br />发生故障.应设法重新接上;6.如你正在开会或接待客人,为避免让客人久等,应 <br />说明情况,请来电话的人改在其他时间再来电话;7.手机只能在合适的场所才能打 <br />开。在医院病床前、剧院、电影院等演出场所,均不应使用手机;8.在飞机上禁止 <br />使用手机。在公共汽车、电车上使用手机也不合适;9.手机有较强的辐射,在别人 <br />正在听收放机时,要离远一些以免干扰;10.在餐厅用餐,必须离开桌子到餐厅一 <br />角去使用手机;11.不要把手机当作奢侈品,故意炫耀,不用时应放在口袋里或挂 <br />在腰带上;12.打长途电话,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地区,不要随便要求对方主动打进来 <br />,可以问清时间后打过去;如果给国外打电话,还应弄清时差,以便不打扰别人休 <br />息,等等。 <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