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初显曙光 第十五节 拯救母亲河
黄河与长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它们以自己的乳汁养育着两岸的人民,可以向世人自傲的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只是由于世人对母亲河的过度索取,有一阶段几乎达到了毁灭性的开发程度,它们似乎突然苍老了许多,脾气也变得狂暴了。于是演出了多起抗洪以及“胜利”后的庆功会,这样的悲喜剧。
任何一位中国的主政者也不敢轻忽“河防”这件大事。王刚出任最高领导以后,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和部门领导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外地视察时亲临各个险要河段查看,听取基层干部和当地民众的呼声。了解到的情况令人感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国上下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在治理长江和黄河上也下了功夫。然而投入的资金和力量绝对不足,贪污腐败又消耗了其中的一部分,还留下了不少可怕的隐患。一位专家悲愤地发问:“难道我们指定要与自己的母亲河斗到底,然后共同走向灭亡吗?”王刚感到十分震惊。
经过深刻的反省,王刚和他的核心班子认识到,如果只是着眼于防洪抗旱,然后接受洪灾、旱灾造成的损失,那么永远是打被动仗。思想观念必须更新。另一个问题更大,贪污腐败不除不但国无宁日,二河的根治也如同空中楼阁,而且贪官们挥霍了治河款,制造出工程完工的假象,祸害将更大。
在全国性的这场廉政风暴中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流域管理委员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揭发出来的贪污腐败案件令人咋舌。仅查实的历年来被侵吞、挥霍的国家投入的治理款项就达达1140亿元之巨,养肥了多少贪官和蛀虫啊。造成的工程损失高达2150亿元,震惊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和委员中有不少资深的水利专家,他们不畏艰险深入到各重要水利工程进行视察和调研。到2007年底反贪总局查实处理了13400多贪官污吏和偷工减料、侵吞公款留下“豆腐渣”工程的大小包工头,虽然只追回了680亿赃款,但是这场斗争震慑了那些仍在伺机作案的坏分子,也基本杜绝了今后再次出现豆腐渣工程的温床。政府决心投入巨资解决长江、黄河的问题。
北京人民大会堂4月7日
今天召开的人大常委会开会审议政府提交的“黄河整治实施规划”。这份规划在半年来由黄委会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反复论证,在媒体上也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规划有好几大本,不过其原理却很简捷:在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河源地区和重点水土流失区,圈定20万平方公里的水源涵养林区,作为国有林区保护;在整个黄河流域分阶段强制实施节水农业,在3 年内工业用水必须达到90%以上的处理复用率,以确保下游有足够的水量;在高于地面的悬河段以工程手段构筑阶梯形河床,约束水流以冲沙制止泥沙的沉积。具体的措施要点可概括为:
——通过立法划定2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涵养林区,分二期圈定,构建隔离设施予以封闭管理。专门成立了武警护林支队,负责保护这些林区的安全。同时由国家投资建立护林造林公司负责营造适合各地条件的水土保持林,并养育好这些林木。以这些林木的生长情况来考核公司的业绩。涉及110万原住民的搬迁,其中的10万人由国有林区聘请为育林、护林人员,连同家属安置了约35万人。另75万人将在平原地区建节水型的垦殖农牧场予以安置。
——通过人大立法规定,在2年内结束中上游地区漫灌的落后灌溉方式,再过1年结束沟灌的方式。全面推广喷灌和滴灌技术,第一年在10%的地区推广作示范。再动员部分地区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克期完成这一任务。工业将以环保和节水二项指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任何一项3年内必须达到分阶段的指标,年度考核达不到的企业领导将给予处分,3年后仍达不到最终指标的企业关闭,并追究领导的责任。
上述二项的指标将由卫星和巡逻飞机用各种仪器测试审核,由执法人员严格执法,杜绝了造假的可能性。当然真有造假者一经查实定将遭到严厉惩处。
——在下游高标准治理河道,分期分段把河南桃花峪到河口的600公里的悬河段改造成3 个断面的阶梯状河床,以达到束水攻沙的功效。让黄河水在人们为它指定的河道内流淌。由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拦沙作用,河水将逐渐把现已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冲刷入海,河床将回落到地面下。
更绝的是一位长期在黄委会工作的干部提出了一个方案,以黄河的泥土制砖瓦供应全国相当部分的地区,山东和河南的煤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制砖的燃料不成问题,这里的交通也比较发达,一旦黄河的河道整理好了,还可以利用水运的优势输出大批的砖瓦。这一加速削低河床的措施必须得到国家最大的支持才有可能取得成效,那就是在砖瓦能运及的8个省严禁取土制砖瓦,并由侦察卫星和巡逻飞机监视,发现有非法的砖瓦窑立即取缔。现有的以土为原料的砖瓦厂立即停产,大部分可改为“黄河砖瓦”的分销商。
方案是振奋人心的,涉及的投资金额达780亿元。这三项措施都涉及巨额的投资,还必须精心地策划,长期的监督,才可能达到目标。不少委员指出只有在反腐肃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今天,这一方案才有可能实施。当然也只有在国力强盛的现阶段才有能力实施这一宏伟的工程。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实施方案,并通过了相应的第一阶段立法措施。
王刚以他的大无畏的气概,决心以强硬的措施,科学的手段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真正做到化害为利。
河南桃花峪5月5日9:00
有史记载的二千多年中, 这条水色幽黄的大河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它是世界输沙量最高的河流, 每年有四亿多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年覆一年, 下游黄河高出地面, 成为“悬河”。远看河中船就像在空中航行。从河南桃花峪到黄河入海口全长600多公里, 这浩荡悬河全靠两道大堤约束。毛**他老人家是中国现代史上气派最大的一位政治家了,在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就气壮山河地决定:“一定要根治淮河!”后来他采用不折不扣地的人海战术做到了这一点。
可是他多次视察黄河,也十分重视这心腹大患,只是号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直到他撒手人间,也没有提过“根治”二字。他深知其中的艰难,明白自己能力的极限。
这些任务中以第三项虽然只涉及到600多公里长的河道,可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一段的河滩地竟然居住了530多万人。一旦黄河突发特大洪水,很可能发生世界上最大的灾难。这是多年来地方政府消极应付人口压力的“无为而治”造成的恶果。任何整治河道的行动都会涉及这个庞大的人群的安置问题。束水攻沙的方案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由专家们规划好了,可惜那时的高层领导正在忙于阶级斗争,错过了实施的大好时机。方案并不复杂:在黄河河床的中间部分采取工程措施,建造120-180米宽、2-3米深的枯水期河道,以木桩和块石建河岸,在其2侧修建缓坡植草固坡的丰水期河道,展宽到500米左右。在这个台阶的两边再以块石砌筑3米高的河岸,然后一直到黄河大堤均为缓坡,这里可以种植低矮的作物,或者牧草。在特大洪水时可以行洪。
在40年后的今天,情况复杂了,在黄河的滩地上密集地居住着530万无序移民。虽然黄河的滩地大多数在3-5公里宽,以工程约束后,在小浪底水库的保障下以2公里宽就足够行洪的了。剩余的地方可以安置不少农民,但是仅以农业开发远不足以安置530万之数。有了取黄河土制砖瓦的手段就不一样了。人大立法,划定一个范围,基本以黄河大堤为界,再加上河边的16块巨大的盐碱荒地,设立桩标,交给国营的“黄河滩地开发集团”公司经营。再按省、市、县划分为多个分公司。居住在河滩地的成年人暂时都作为公司的职工,中央调集了大批干部组建这个超级大公司。这肯定可以列入基尼斯世界记录。
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后,根据各人的专长分别把他们编入护堤大队――他们将承包分公司河段的大堤加固维护任务、砖瓦厂、河岸施工队和农牧生产队这些主要的生产单位,另外当然有大批人进入餐饮服务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甚至允许个人开设理发店、酒吧、小饭店等。8个禁止取土制砖瓦的省内的现有的砖瓦厂,还能使用的设备由黄河开发集团收购运往新建的砖瓦厂,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被吸收到黄河砖瓦厂去了。国家注入的巨额治黄经费有力地支撑了这些经济实体。他们决不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或者独立王国,完全受地方政府的管理。那些运输公司、建筑公司等都对外服务。公司也使用当地的电讯设施、电力。只是立法给予那些主体公司以3年的免税期和2年的减税期。
今天王刚亲自参加了桃花峪到铜瓦厢段河道整治的开工仪式,媒体向全国作了实况转播。王刚在会上宣布了中央根治黄河的决定,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决心超越老一辈的气魄。王刚指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前辈,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力和财力一定能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
工地上虽然也有不少红旗在招展,却不见人海在奋战。只见在河中120米宽的第一阶梯河床的两边有10台打桩机,在划定的岸线以5米的间隔把一根根的水泥桩打入河床。有的打桩机是在泥水中施工,4台重型挖土机在挖泥拉直河道。此时是春旱季节可以如此施工。这一工程引进了日元贷款,从日本引进了大批挖土机、打桩机和推土机等施工机型。水泥桩之间堆放块石以防止河水对河岸的冲刷,冬天结冰也不会破坏河岸。第一河岸的两边都有推土机和铲土机在作业,以推出200米宽坡度为7%的第一台地,在这条台地的两边将以条石、块石或混凝土砌块镶边。中间种植有很强固土能力的草。
在这条台地的边上每隔10米打一根水泥桩,其间以石料或砌块砌筑第二河岸,高为3 米。河岸上的第二台地坡度降为3-5%。台地主要种优质牧草,以电围栏分块轮流养牛羊。这一台地的宽度有800-1000米。大多数河段就直达黄河大堤了。在桃花峪到铜瓦厢的100多公里的河段,有5处大堤到河中心的距离达2-3公里,那么就在第二台地的边缘砌筑3米高的埝堤与黄河大堤围出5块生活基地,共有18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修建楼房。公司规定楼房都要打桩,能承受短时间的河水浸泡。
河床中还有6台挖土机把河中的土挖出放入皮带输送机上,土被送到河边,由汽车运到大堤外的砖瓦厂去。这些黄河土都是中上游冲下来的优质土啊,制出的黄河砖瓦都是高质量的。在黄河水量较大的时候,采用泥浆泵把高密度的河中的泥浆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堤外的沉淀池。泥土沉淀后送入制坯机,清水流出后经管道泵送到农牧地上进行滴灌或喷灌。
王刚在召见黄委会和黄河滩地开发集团公司的领导和职工代表是指出,决定这一综合工程成败的二个关键问题,一是人员的组织,一定要改变观念,不要搞“1个人的活3个人干, 1个人的饭3个人吃”,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提高每个在岗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以竞争上岗来促进工作人员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一开始可能会有大批的人没有岗位,那么就组织他们学习,学技能,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岗位。二是技术创新,在河道整治、砖瓦的生产运输和营销、大堤的加固维护等都要研究新技术。只有紧紧抓住这二个问题开发公司才有活力。
在全国上下的齐心努力下,治黄工程在扎扎实实地推进。黄河河清有日了。
宜昌三峡总公司2月19日
很多人会认为长江的问题比黄河的小多了。它的水量充沛,也比较稳定。泥沙含量小得多了,历史上决堤的次数也小得多了。它滋养了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而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和葛州坝水电站向中下游地区提供了巨量的廉价电能。可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巨大的水库了。从三峡工程的论证阶段就开始的军事安全性的论争,在二十世纪末台湾海峡危机期间再次突现出来。在王刚着手将中国推向世界一流强国之际,他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并制订有效的应对措施。
今天在这里他召集了军方的要员、水利专家和地方政府官员讨论三峡大坝的军事安全问题。对这一敏感的议题军方与行政机构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为了这次讨论的顺利进行,王刚预先已召集了军方要员开会讨论。邢宗强总长认为大坝下游地区我军部署了大批的精锐力量,大坝一旦溃决其洪水将横扫江汉平原,极大地冲击我军事战略机动力量,他们等于全都被置于了达摩克勒斯剑下。不少将领认为当时三峡工程立项时没有充分论证大坝对我国军事安全造成的不利因素,应对措施极为不力,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王刚指出,三峡工程是化了2850亿元的巨资兴建起来的,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它的效益是毋容争议的,当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装机总量为1872万千瓦,发电量可达每年846.8亿度,一举消除了自然的洪涝灾害,极大地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然而其在今后的战争冲突中潜在的危害作用绝对不容低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这需要充分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智慧。我们不可能再化几百亿元去铲除这座宏伟的大坝。
今天与会的专家全都明白当今国家在全力增强军力以应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的挑战,三峡大坝的军事安全措施不当的话,等于给敌人一柄克制我军的利剑。在有关的工程措施上对军事安全的考量是非常欠缺的,可以说95%的投资都用来创造利益。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心情十分沉重。有关地方政府也认识到外部势力是绝对不会容忍中国的崛起,战争终有一天会爆发,大坝的军事安全问题不解决,他们所在的地区将首当其冲,因此强烈要求研究实施军事安全措施。这次会议事涉不少军事秘密,讨论的内容是保密的,但是会议本身召集了大批的专家,是无法保密也并不刻意封锁消息。湖北省的舆论极为关注这次论证会,一些激烈的极端人士甚至认为应该铲除这座大坝。国外的舆论都极为关注这次会议,台独势力甚至幸灾乐祸地预言王刚将会指令大坝工程始终在130-145米的低水位运行,以避免大坝被摧毁时的灾难性的打击,狂言大陆将永远不敢对台湾分离势力动武。
在论证会上,王刚的主持发言消除了与会专家的顾虑,他指出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些年来已经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然而这么大的工程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将使这项工程更伟大,全国人民也可以更安心地享用这项成果。
会议的第一项议题是大坝的溃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评估。溃决带来的损失那当然是惊人的,先看一下有关数据数据。
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水位是175米,洪水时的蓄水位可高至180.4米,此时水库总库容为450亿立方米。三峡工程位于中原的腹地,众所周知,长江中下游是大陆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济最为发达。有人把中国大陆的经济分布比作是弓箭,沿海地区为弓,沿长江为箭。长江中下游一旦蒙受三峡大坝溃坝的灾难,这弓箭就成了有弓无箭,经济体系必然瘫痪,在此区域部署的重兵将陷于难以机动的状态。在华中,华南和华东三大军区,驻有陆军十个集团军,二个装甲师,二十八个步兵师,三个空降师。这部分兵力占大陆陆军空降师的百分之百,集团军的百分之四十五,步兵师的百分之三十八,装甲师的百分之二十。这批部队是战略预备和战略机动力量。
溃坝洪水的破坏作用,在河南省板桥水库溃坝事件中表现最为明显。1975年8月8日凌晨一时许,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地区的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及竹沟、田岗等六十二座中型水库相续溃坝,死亡人数达23万(实际上远不止次数,只是限于当时的统计能力和政治因素,后来也难以确定真实的数字),造成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事故。板桥水库大坝高仅为25米,库容仅为5亿立方米,而其最大溃坝流量比1981年长江洪水宜昌站的7200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为宜昌站实际测量到的历史最大洪峰流量)还大。板桥水库所在的淮河支流汝河,与浩浩荡荡的长江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板桥水库的溃坝洪水冲到下游四十余公里的遂平县城时,还有534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这洪水量与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相仿。溃坝洪水波以立浪或涌波形式向下游急速推进,时速在30到50公里,下游附近地区的居民,难有时间加以防范和逃避。立波的波峰在传播初期很高,立波经过处的河槽水位瞬息剧涨,水流汹涌湍急,破坏力特别强。溃坝的洪水冲溃了河堤,将下游的村庄和房屋一扫而光,总计毁房680余万间(难道其中只住23万人吗?)。位于水库下游,与洪水流向垂直的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京广线也被冲毁一百多公里,一些区段铁路线被冲得荡然无存,一些区段的铁路线成了麻花形,京广线中断18天。最后不得不采取爆破开口分洪的手段,分别在淮河中下游多处采用水底爆破的手段,以增加受灾面积来减轻受灾程度。这次灾害涉及20多个县市,一千二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00亿元。
板桥水库大坝高25米,三峡大坝高185米;板桥水库库容为5亿立方米,三峡水库去除底库库容可形成水流的为395亿立方米;板桥最大溃坝流量高达78200立方米/秒,三峡大坝最大溃坝流量将高达300000立方米/秒;板桥水库溃坝造成23万人死亡(?),那么三峡大坝溃坝将造成的怎样的破坏呢?这些数据令人不寒而栗。
那么什么情况下三峡大坝会溃决呢?板桥水库是石砌重力坝,溃决是由于台风侵入大陆深部,造成突降暴雨几乎在瞬间摧毁了大坝而形成的。三峡大坝则不可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被摧毁,它是由2800万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军方的专家论证以高爆炸弹或导弹也不可能让大坝在瞬间消失,即使把大坝炸成“千疮百孔”它仍将耸立水中成为阻水的物体。当然一颗氢弹可以让它瞬间消失,溃决水流造成的损失将比几十颗氢弹更大。也就是说只有在核战争的条件下才会发生溃决的后果。
王刚指出制止核战争就不是靠工程措施了,没有一个国家会因为扔一颗氢弹能产生几十颗的作用而发动核战争的。只有发展我军的第二次打击力量以遏制敌军对我实施的核打击。
但是大坝上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槽(一道为升船机用,二道为船闸用),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钢板控制,一旦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相似的效应,而破坏这层钢板并不需要什么核武器,当今的巡航导弹或精确制导的炸弹,甚至几个特工间*都可以做到。虽然这些可以通过提高防空能力和加强警戒来防止,因为大坝在我国的腹地敌军要实施大规模轰炸并非易事。敌军的特工要携带几百公斤高爆炸药同时摧毁这3条钢结构制作的深槽也非易事。专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当水位在175米的正常运行高程,这三条槽同时消失的话,如果及时关闭所有的发电机进水口,那么将会形成12万立方米/秒的流量。大大超过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流量(105000立方米/秒),更是超过荆江段河道的行洪能力60000立方米/秒的一倍。这个威胁是客观存在的。
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关于军事安全问题的部分的另一设想是,“水库人防的最有效的措施,是临战前降低库水位进行运行。三峡大坝设有大批低高程大口径泄洪底孔,下游河道又有较大的泄水能力。根据军事部们专家的分析,现代战争有征候可察。临战前,最长只要七天即可将库水位下降到145米运行。此时水库的库容约为170亿立方米,即使大坝瞬时被毁,也只是从坝址到枝城100公里河谷灾情较重,枝城以下大部分水体将沿主河槽下泄,少量水体进入分洪区内。溃坝洪水可控制在沙市以上局部地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区和武汉地区无大影响,不会造成全流域性的灾难。如将库水位降到130米,此时库容只有103亿立方米米,溃坝洪水灾情将更加轻微。”(余洪庆主编:三峡水利枢纽,第60页)。
为了防止对方突然袭击,只要出现双方军事对峙,三峡工程就始终处在威胁之下,于是就必须放水至低水位,或放空水库(即至130米的低水位)。而三峡水库放水至145米的低水位,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大为降低。三峡工程装机总量为1872万千瓦,这是水库在175米水位时的最大出力。如果水库处于145米的低水位,在11月到次年的3、4月间的可发电容量只有约250万千瓦左右,这对经济发展和民生国计都将产生严重的困难。
如果将三峡水库放水至130米的低水位,则发电量更少,同时长江航运将被迫中断。三峡建坝,建有五级船闸。水库水位处在130米,就是处在上游船闸的门槛之下,则轮船无法通过大坝。长江航运是大陆东西交通的大动脉,一旦这一交通大动脉中断,其打击也将是致命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七天能放掉三峡水库的水吗?其后果又是怎么样呢?
三峡工程论证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可以在七天内将水位从175米(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降到145米或130米。他们的依据是:⒈三峡大坝设有大批低高程大口径泄洪底孔;⒉下游河道有较大的泄水能力。
先说三峡大坝下游河道有较大的泄水能力。众所周知,建设三峡工程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洪。正因为是三峡大坝的下游河道、特别是荆江河道的泄水能力太小,才有人提出要建三峡大坝。如果下游河道又有较大的泄水能力,又有什么必要来建三峡大坝呢?当然现在并非论证是否建大坝,而是论证能否实施降水位的措施。根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荆江河道只能防十年一遇的洪水,也就是说,荆江河道只能保证安全通过6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超过这一流量,荆江河堤就有溢顶和溃堤的危险。
再说三峡大坝的大口径泄洪底孔的能力。三峡水库在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水库库容为395亿立方米;当水位在145米时,水库库容为170亿立方米;两者之间的差为225亿立方米。要将这225亿立方米水在七天之内放完,除了要排泄长江的自然流量外,还需要另外排泄水库的蓄水每秒37202立方米:22500000000/(7×24×60×60)=37202。
长江在每年6、7月分的平均流量为30000立方米/秒,外加37200立方米/秒,就大大超过了荆江河道的60000立方米/秒的安全通过流量,放水将为下游制造一个人为的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如果此时长江正处在平均年的洪水期,自然流量为52000立方米/秒,外加37200立方米/秒,总流量达89200立方米/秒,放水将为下游制造一个人为的超百年一遇(83700立方米/秒)的洪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