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惊飙飞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牛军老师《新中国外交》讲义

[复制链接]
301#
发表于 2009-7-28 23:51:24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下载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发表于 2009-7-28 23:52:42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3#
发表于 2009-7-29 23:07: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4#
发表于 2009-7-31 19:18:43 | 只看该作者
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发表于 2009-7-31 19:20:20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6#
发表于 2009-7-31 19:33:31 | 只看该作者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
发表于 2009-8-3 21:45:20 | 只看该作者
ddd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发表于 2009-8-8 15:40:00 | 只看该作者
新中国对外关系
第二讲 研究概况与方法

一、中国外交研究的现状
         “关于外交工作,特别是同帝国主义斗争,我们不能说没有一点经验……但是经过整理,使它科学化、系统化而成为一门学问,那还没有开始。”——周恩来

1、时代观
        马克思 “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历史和该时代智慧发展史所由此确立的基础;只有根据这一基础出发,才可说明这个历史时代。 ”
        列宁 “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 ”
        毛** “现在的世界,是处于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 ”
        邓小平 “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
2、战争与和平论
        马克思 “战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 ”
        列宁 “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我们不能否认革命战争的可能性。 ”
        毛** “我们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但是,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 ”
        邓小平 “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3、外交纲领和原则
(1)马克思 “由工人阶级创建的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
(2)列宁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和平共处”
(3)中国的总结:
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
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目标和任务;
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基本立足点;
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        (5)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6)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4、外交风格
“在外交工作中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结合起来,在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怕压力,敢于斗争;在策略问题上,要权衡利弊、不失灵活。注意把握好斗争的时机和分寸。在进行必要的斗争时,要注意阶段性,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遇到国际风云变幻时,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孤立,不受挑动。对外表态,要深思熟虑,分寸恰当,信守承诺,说话算数。在整个对外交往中,要坚持平等相待,以理服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体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江**
总体简短评价
1、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的方法
(1)材料(新史料和旧史料重新阅读)
(2)思考角度和视野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John W. Dower
清华大学教授葛兆光
自己发明和创造+对外来思想吸取

中国研究中国外交的著名学者
李慎之
王缉思
阎学通
王逸舟
叶自成
牛  军
资中筠
时殷弘
李宝俊
宋新宁
张蕴岭
金灿荣等人


二、美国为代表西方对中国外交的研究
   理解中国就像剥洋葱,每剥掉一层,总是发现有下一层,每当你认为对中国政治、经济有所了解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有更多需要理解,可能我们永远都不能到达内核。
       ——李希滕斯坦《处于边缘的中国》
(一)、主要几种研究方法

1、传统的历史学派
    代表人物例如费正清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外交行为是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和对西方的看法所决定的。但是主要从传统解释缺乏理性,包括中国人在内难以认同。
现代代表作:《长城与空城计》

2、马列毛**思想意识形态学派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渊源,或者将毛**思想看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行为准则。后者还试图表明新中国外交既与中国的传统不同,又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有别,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形成于中国革命年代的一些思想对中国外交的重要影响。
  代表人物:施瓦茨

3、现实主义与理性行为学派
        理性行为学派的学者,则更注重权力、国家利益分析和国际约束的分析,从研究中国具体的外交个案来认识中国的外交。
        现实主义学派则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其外交政策也受到国际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其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该派不赞成中国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历史眼光,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以此决定外交政策。
                                    ——代表人物惠廷

4、注重国内政治引发政策转变等
注重国内政治派系斗争引发的外交政策转变。
   但是这种研究模式受到质疑,认为没有新的证据证明他们苦心搜集材料所试图证明的有关中国外交的派别斗争的确是存在过的,并对中国外交产生了影响。
例如对越自卫反击战起因的分析,基于国内的矛盾发生和扩大——天儿慧

(二)外交政策分析理论
“尽管政治学的任何分支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但外交政策分析的特殊性在于他既研究国内也研究国际,对从个人到国家,再到(国际)体系层次都进行分析,并努力将所有这些方面都结合起来”
有关外交政策研究分析的理论从1952年斯耐德(Richard Snyder)等发表《决策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方法》开始

1、第一代行为主义的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对之量化,检验各种对外交政策的假设(hypothesis)。这一代外交政策研究学者主要依赖对美国外交的研究,较少对其他国家外交政策进行研究。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比较外交政策所常用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分析方法运用到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中。
代尔(Roger L. Dial)主编的《发展中和争论中的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和保罗(Davis B. Borrow)等的《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决定》等

2、新自由主义与“百花齐放”
要理解和把握现代国际关系和现实世界,就必须研究组成国家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将民族国家当成独立的行为体进行研究。外交政策分析正是研究人类集体行为的。他们主张国际关系理论与地区研究的结合,更多地强调方法的多样性、外交政策因素的多原性、分析的多层次性、跨学科性、决策的偶然性和决策环境的偶然性。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将外交政策分析的理论运用于对中国外交的研究,而一些从事外交政策分析的学者则利用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或检验其理论的使用性,提出新的模式。

(三)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趋势
1、全面系统
除了双边关系外,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突出的成就,如对中国解决领土纠纷行为、外交谈判的技巧和特点、对外经济关系、对外军事政策和军品销售和采购、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人权政策、民族特性和国家统一,以及环保领域的对外合作等都有系统的研究。如罗斌逊(Thomas W. Robinson)和沈大伟(David Shambough)的《中国外交政策:理论与实践》和金淳基的《中国与世界》的三个版本等。
2、对影响中国外交决策因素研究的层次化
        外交政策分析则讲究从不同层次上分析研究影响和决定外交政策的因素。
        沃尔茨分为三个层次——个人、社会和国际体系分析。
        罗森诺将可能影响外交政策的潜在的决策因素划分为五类--外部因素、国内社会因素、政府结构因素、政策的决策者的角色因素和决策者的个人因素
        成功研究——戴维•李普顿

3、文化层次的研究
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内容。
        金淳基指出,中国现在的扩军政策与即将来临的军事威胁有很少关系;反映的是一种一个世纪的民族屈辱感所带来的‘战略文化’ 。
        石之喻认为,尽管环境不断变化,传统的信仰体系,如儒教、道教和佛教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源泉。认为中国外交行为的特点都可归因于一个因素——都是为了“挽回面子 ”。

4、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        强调国内社会政治层次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        李侃如在80年代的研究中,曾根据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使中国现代化的态度,将中国领导人划分为三个主张群体:本地主义者(或排外主义者nativists),有选择的现代化者(electic modernizer)和全面现代化者(all-round modernizer)。三种意见之间权力的分配和转变影响中国的国内政治,进而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

5、决策机制和过程层次的研究
        西方研究模式:国家利益是不确定的,而是由制定政策的不同机构或不同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在政府内部争斗,经过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形成的。
                                    ——奥克森伯格的努力
        “关于研究客体即中国外交,尤其是其决策过程及运作过程,原始资料匮乏,难以对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这与对西方国家外交政策进行研究不可同日而语。”                           
                                   ——王缉思
        中国决策机制与过程的研究
           ——赵全胜与鲍大可(Doak A. Barnett )

(四)现有研究的总结
1、主要研究方法:
因为获得材料困难的原因,大部分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采取的都是信息或影响因素然后是结果(input-output)的模式,即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它们和中国外交行为(foreign policy behavior)的联系(co-relation)。至于如何影响,决定因素和外交政策结果之间有无必然的因果联系(causal-relation),因涉及具体的政策运作过程难以深入。
2、模式的局限性
中国外交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对中国外交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变得困难,因而便有了从不同层次对中国外交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层次因素对中国外交影响的认识,但它只强调了影响外交政策的诸多因素中一个。而且为了突出这一因素的影响,有些观点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不同的模式之间也互相冲突。
3、对我们的启示
        对中国外交的研究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对外交历史的描述,而是利用外交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中国外交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外交现象的归纳,而是发展到对中国外交的决策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即不再仅仅是满足于知其然,而且要了解其所以然。
        不同理论向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同视角,打开了多扇窗口。
三、费正清为代表研究历史与风格
(一)个人简历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年5月24日-1991年9月14日
美国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问题专家。

1、学习阶段
        1907年5月24日生于南达科他州休伦。
        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        1936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以后还获哈佛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博士学位。
        1936年以来任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三十年代曾在北京一些大学讲学。
2、工作历程
        1941-1942年任职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组中国部
        1944-1945年在华盛顿军事情报办公室任职。
        1947-1951年任美国太平洋关系学会理事。
        1950-1951年任远东协会副主席。
        1959年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
        1959-1972年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后学校将东亚研究所的中国研究部门改为“费正清研究中心”。
        1968年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
3、与中国关系
        1942-1943年任美国驻华使馆顾问。
        1945-1946年任驻华美国新闻处处长。
        1966年以来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3-1977年任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
        1972年5月、1979年4月和9月访问中国。
        1991年9月14日逝世,在美国有“中国问题权威”之称。
(二)著作

1、学术著作

        一些学术论文
        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专著《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是代表著作。
2、中国文献提要目录和文献介绍
        为学生和从事东亚研究的学者编写的关于中国研究的提要目录和文献介绍
        与刘广京合编的《近代中国:1898年至1937年中国著述指南》
        与邓嗣禹等合编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文献通考》与《中国对西方的反应:研究指南》
3、为教育广大公众写作
        为影响西方公众写作关于中国及中美关系著作。
        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美国与中国》。
        从篇幅上说,第三类著述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的分量最大。这类著作依据的是第二手资料,是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融会贯通在费正清自己的解释框架之中的产物。
4、政策建议
        直接论述中美关系、提出政策建议的文章。与一般的时评文章不同,他总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来阐述问题,论述当前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而不是就事论事。
        如《中国:人民的中央王国和美国》、《认识中国:中美关系中的形象与政策》
(三)特点
1、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和实践
        “研究应当具有实际的效用”
        “学者的责任不仅在于增加知识,而且在于教育公众,在于影响政策”。
        强调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         “如果我们盲目地反对革命,那些我们终将发现自己将被群众运动赶出亚洲”
        主张对中国实行“遏制而不孤立”政策
(2)使用中国档案研究中国近代史
        1932年费正清来中国调查刚刚开放故宫大内的档案。
        他根据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专著《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更是依据了大量中国档案而写成的。此书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赢得广泛的赞誉,并牢固地树立了费正清作为晚清外交和制度史方面的杰出历史学家的地位。此书的完成“结束了我为培训他人而培训自己的历程”。
(四)人格的魅力
1、打破传统汉学的束缚
         1936年到哈佛主张打破传统汉学束缚,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哈佛为阵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名望,建立一个新的领域。
        从1936年到退休的1977年间,他推动了数以百计的与中国问题有关的学术研究项目,对促使美国的中国研究成为一个系统的、影响深远和成果丰硕的学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想方设法罗致社会科学家来哈佛充实教学力量。把社会学家傅高义、政治学家斯卡拉皮诺请到中心。并与赖肖尔推动组成“国际研究和区域研究教授委员会”,捐弃门户之见,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讲座、讨论和特定的合作项目,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2、刚直不阿
        麦卡锡主义的横行时代,他被指责为 “是老牌的共产党的辩护士”,费正清在参议院国内安全委员会作证时驳斥了对他的无端指控,
        公开支持和保护与他共过事的外交官柯乐博和许多同事,并毫不犹豫地为另一东方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辩护。
        “对我们这些遭到攻击的人来说,他那清楚明白的作证,镇静自若的态度,以及始终不逾的友情是在艰难岁月中对我们的鼓舞和巨大帮助。”                         ——谢伟思
3、放眼世界
        中国研究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美国要了解中国,别的国家也应了解中国;
        可以把别国的中国学家的看法与美国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来鉴别和推动美国的研究。
        哈佛的东亚研究中心具有极强的辐射能力,似乎是全世界的中国研究中心。费正清编制了一份16个国家包括125名中国学家的名单,向他们寄送各种材料和论文的复印件。
4、平易近人
        对学生求教或商量问题,从不拒绝。并慷慨地让他的研究生使用他的书房,认真仔细负责对待学生的作业。
        周四下午茶会成为费正清雷打不动的制度,保持了33年之久。
        真诚帮助田纳西大学教授郝延平做关于19世纪中国买办的论文;以及帮助以色列学者史扶邻(Harold Z.Schiefrin)研究孙中山;
        为了培养和鼓励年轻学者,费正清还撰写了大量的书评。
5、桃李天下
        同时在哈佛培养了几千名学生,包括100多个在他的监督下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
        到70年代,在哈佛取得东亚研究博士学位的学者占据了美国七八十所大学的讲坛。
        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方面最大的学术企业家。”                  ——斯卡拉皮诺
四、思考
1、学问与经历
2、学问与人格
3、学问与时代
4、学问与传承


课后作业
1、复习本课讲授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2、思考中国外交研究的现状,反思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未来发展前景。
3、预习下一节,主要是中国的外交传统与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外交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发表于 2009-8-9 01:05:40 | 只看该作者
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
发表于 2009-8-9 16:4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9-20 08:1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