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白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交外事礼仪知识总集合[非常实惠有用]====

 关闭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7-25 20:06:17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22#
发表于 2005-8-7 23:43:09 | 只看该作者
<p>这才是我喜欢的$$BAIHE哥哥!</p>
23#
发表于 2005-8-8 09:57:1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很不错。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我们不一定人人都用得上外事礼仪,但是学点社交礼仪还是重要的。呵呵
24#
发表于 2005-8-22 13:27:54 | 只看该作者
有用有用,有些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适用的。顶下!
25#
发表于 2005-8-23 12:20:50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0:23 | 只看该作者
<p>导言&mdash;&mdash;学习国际礼仪知识的必要性</p>导言&mdash;&mdash;学习国际礼仪知识的必要性 <br /><br /><br /><br /><br /><br /> <br /><br /><br /><br />有这样两则历史传闻: <br /><br />第一则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某国元首举行宴会。一位赴宴的旧中国使 <br />节在入席后,用餐巾去揩试刀叉。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这仿佛是嫌主人准 <br />备的刀叉不干净。主人见此情况,便命侍者将席上的餐具全部重新换过,使那位中 <br />国使节感到十分窘迫难堪。 <br /><br />另一则说,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应俾斯麦之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的 <br />礼仪习惯,竟误将吃水果后洗手用的一碗水端起来喝了。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 <br />丑,便也将自己的洗手水一饮而尽。参加宴会的其他文武官员见此情况,也只得忍 <br />笑奉陪。 <br /><br />我们没法亲自考证这两则传闻的真实性,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即 <br />在进行国际交往活动时,应当懂得、学会一些国际通用的礼仪知识。 <br /><br />&ldquo;礼&rdquo;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人们相互来往,要讲 <br />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使社会生活有秩序地、和谐地进行 <br />。平常生活是这样,进行国际交往更是如此。 <br /><br />6O年代初,某一大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出席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时,竟然脱下自 <br />己的鞋子,使劲敲打桌子,大喊大叫。姑且不论他的言论是否正确,他的这种行为 <br />已成了世人的笑料,显得很不光彩。 <br /><br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公职人员、涉外工作人员.他们在对外场合的行为举止, <br />已不仅仅是一种私人行为,而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一个公司、企业、社会团体 <br />的代表在对外场合的言谈行为,不仅关系到本公司、本社团的体面,影响到买卖交 <br />易的成败,有时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荣誉。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旅游者应当遵循的基本 <br />准则第一条就说:&ldquo;当你在自己国家时,你不过是成千上万公民中的普通一员,而 <br />在国外,你就是&lsquo;西班牙人&rsquo;、&lsquo;FaGuo人&rsquo;(的代表),你的言谈举止,决定他国 <br />人士对你的国家的评价。&rdquo;为了让我们个人的形象、单位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在世 <br />人心中更加美好,我们就应当学习礼仪知识,了解并重视遵守国际上通用的礼节与 <br />礼仪规范。 <br /><br />周恩来总理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很重视对外礼宾工作。凡是国宾来访的接待计 <br />划、重要代表团的出访计划,他都要亲自审阅。国家重要的礼仪安排,他常常亲自 <br />过问。他渊博的国际礼仪知识,潇洒的言谈举止,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度更为世人 <br />称道。1954年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时,周恩来是我国出席会议的首席代表。当时,美 <br />国采取了敌视中国、阻止会议达成协议的僵硬立场.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甚至亲 <br />自下令禁止美国代表团的人员同中国代表团的人员握手.对这种极为失礼的规定, <br />我们当然采取相应对策。但是,周恩来作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家,高瞻远瞩。他认为 <br />美国代表团也不是铁板一块。他教育外交人员:我们不应该拒绝同美国接触,不应 <br />该放弃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机会,促使美国改变其僵硬立场。在一次会议的休息期间 <br />,各国代表团人员挤满了休息大厅,周思来主动走向在场的美国代表团代理团长史 <br />密斯。这完全出乎史密斯的意料,他不知所措连忙把咖啡杯拿在右手。还未等周恩 <br />来向他伸出右手,他就尴尬地用左手握住周恩来的右胳膊摇晃厂几下。周思来豁朗 <br />大度并不在意,同史密斯友好地聊了一阵子。当时展现在各国代表眼前的是一个鲜 <br />明的对比;一边是周思来的从容不迫、彬彬有礼;另一边是美国方面的手足无措, <br />窘态毕露。 <br /><br />世界各国领导人中,讲究礼节的不乏其人。英国的王室,日本的皇族,都有各 <br />自严格的礼仪规范。日本皇宫内有一批被称作&ldquo;祭礼官&rdquo; 的皇宫仪式专家,是皇宫 <br />的重要人员。1992年底西方报刊刊载了一条题为《圣诞树与噪子》的报道,说美国 <br />当选总统克林顿的嗓子嘶哑失声了,是由于他对摆放在官邸的圣诞树过敏所致。有 <br />人问,既然知道绿色的圣诞树对克林顿的嗓子不好,为什么还要摆放呢?克林顿的 <br />新闻秘书说:&ldquo;因为这是传统,是圣诞节。&rdquo;克林顿对本国的礼仪庆祝活动很尊重 <br />,事情不大,可见一斑。 <br /><br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中国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ldquo;礼仪之邦&rdquo;,我们接待外国客 <br />人,只要遵从我们自己的礼仪习俗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洋规矩,我们学不会.也不 <br />想去学。这样的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错,各国的礼仪做法,都会有各自的传统 <br />和特点.我们在国内接待外宾,按本国的礼仪习俗办事,外宾客易理解,但有时也 <br />难以接受。例如,中国有劝酒的礼仪习俗.在一些涉外交际场合,一再劝酒.致使 <br />有些外国客人勉强应付,结果往往酒醉误事。所以,我们也应当知道我国的传统做 <br />法与国际通用礼仪之间的异同情况.注意避免那些他们所不容易接受和不容易习惯 <br />的做法,以免使他们感到尴尬和难堪。至于我们自己如果去到国外访问,则更有必 <br />要了解和遵行国际上通用的交际礼节。 <br /><br />我国现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实行了全方仕的开放政策,正在迅 <br />速进人国际社会、国际市场。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基层,各个行业、各个阶层 <br />都有许多对外接触的机会。懂得同际通用的礼仪知识,不但对许多人是工作上的急 <br />需,而且也是我国人民文明素质的一种体现。我们既需要培养一批懂得礼宾业务的 <br />专业人员。也需要大力普及国际礼仪的一般知识。这对于我们发展国际交流是一种 <br />迫切需要。 <br /><br />也许有人以为学习国际礼仪知识,只是为了避免在对外活动场合出差错、丢丑 <br />、&ldquo;出洋相&rdquo;。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这里还有更加积 <br />极的一层。那就是当我们熟悉掌握各种国际礼仪的程序、方式、方法,并运用这些 <br />知识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借此获得许多机会,以结交朋友、增进友谊 <br />,交换信息、开展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礼仪知识就是我们开展对外工作的 <br />重要手段,它也是为我们整个事业服务的。如北京某外贸公司一位女业务员,为了 <br />开展向中东某国的出口业务,潜心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民俗礼仪,在去该国推销产品 <br />时,尊重阿拉伯国家的习惯,穿上素服,戴上头巾不露秀发,赢得客户信任。在客 <br />户应邀来京谈判时.她又处处注意礼仪,坚持平等互利,每逢伊斯兰教节日,便中 <br />止谈判.安排客户前往北京牛街礼拜寺进行宗教活动.这样既建立了友谊,也取得 <br />了对方的信任与尊重,不但签署了上百万元的出口合同,而且随后这位客户凡有进 <br />出口业务都愿找这位女士。 <br /><br />我们不应当因为害怕&ldquo;失礼&rdquo;,而在对外活动中显得拘谨,而应当利用礼宾交 <br />际活动的大量机会,积极开拓我们的事业,为改革开放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创建一 <br />个物质丰盛、精神文明高尚的国家而努力。 <br /><br /><br /><br />信息来源:外交外事知识丛书 <br /><br />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0: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现代国际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br /><br /><br /><br /><br /><br /> <br /><br /><br /><br />&ldquo;礼&rdquo;是怎么产生的?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知道要有礼貌, <br />因为在打猎时.狩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没有猎获什么,也要 <br />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致扫兴而归。这样说来,&ldquo;礼&rdquo;在狩猎时代就 <br />有了它的初步形态。 <br /><br />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 <br />,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ldquo;礼&rdquo; 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br /><br />&ldquo;礼&rdquo;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有一些日常 <br />生活中的&ldquo;礼&rdquo;,都是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例如,&ldquo;干杯&rdquo; <br />必须在酿造业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人们讲究服饰穿戴,也只有在纺织、丝绸 <br />、印染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br /><br />有一些礼节是在社会文化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例如,席间奏乐 <br />必须是音乐有了相当发展后形成的。各种礼仪场合的布置装饰,也是艺术发展的一 <br />种成果。握手,据说是西方中世纪骑士相互格斗,势均力敌,作为和解的表示,把 <br />平时持剑的右手伸向对方,相互握手言和.而演变成今天的一种通行礼节. <br /><br />到了阶级社会,建立了&ldquo;国家&rdquo;之后,&ldquo;礼&rdquo;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 <br />时候.&ldquo;礼&rdquo;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ldquo;私人礼节&rdquo;,而且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 <br />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并稳定自己的统治秩序.规定了许多 <br />礼节条文,首先要求本阶级的成员严格遵循.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一稳定,他们对 <br />于全社会的统治也就比较巩固了。所以,过去在外国,&ldquo;礼&rdquo;(etiquette)一词. <br />也往往意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官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的公认准则。至于 <br />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供权贵奴役驱使就可以了.这与中 <br />国古代封建社会&ldquo;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rdquo;,真是不谋而合。 <br /><br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是国家礼仪齐备的朝代、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种种典章制度 <br />,即所谓&ldquo;周礼&rdquo;,要求诸侯遵行。谁要是不遵行.天子就可以处以讨伐。其后, <br />历代封建王朝.崇尚儒家主张的&ldquo;礼治&rdquo;,沿袭周礼.并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不 <br />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所谓&ldquo;导之以德,齐之以礼&rdquo;,就是要人们以&ldquo;礼&rdquo;为 <br />准绳,各守本分,不得逾越。这种&ldquo;以礼治国&rdquo;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br />起到了重要作用。&ldquo;礼&rdquo;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中国成了有名的&ldquo; <br />礼仪之邦&rdquo;。当然,封建礼仪的繁文缛节,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起着阻碍 <br />社会进步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反动的、&ldquo;吃人的礼教&rdquo;。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 <br />.对于这种礼仪传统,应持分析的态度,吸取其中有用的精华,抛弃封建落后的糟 <br />粕。 <br /><br />在外国历史上,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不论是古希腊、古罗 <br />马,还是古印度、古埃及,都形成了具有各民族特点的礼仪。在古希腊、占罗马的 <br />诗歌中,在古埃及的墓葬壁画中,都有古代礼仪的描述。它生动地反映了不同国家 <br />、不同时期的文明习俗,是人类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 <br /><br />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 <br />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 <br /><br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而同时,又不断有谈判 <br />、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发生。国际礼仪 <br />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 <br />步为大多数同家所公认和接受。 <br /><br />在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前,当时中国的大地上,小国林立,诸侯争霸,即春秋战 <br />国时代。公元前542年,郑国国王郑简公出访晋国,按照礼仪规范,晋国国王应及时 <br />会见郑简公。而晋国有意怠慢郑简公。借口为鲁哀公服丧.迟迟不安排会见。郑国 <br />宰相子产乃令随从人员捣毁宾馆的院墙,将自己的车马牵人院内。晋国的礼宾官为 <br />此向他们提出抗议。子产申辩说.你们借口为鲁哀公服丧.不安排会见,我们的车 <br />上装的是送给晋王的礼物,需要经过一定的仪式赠送给晋王。只要你们安排会见, <br />接受了礼品.我们会把围墙立即修好。晋国知道自己输了礼,只好向子产致歉,并 <br />立即安排会见,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由此可见,远在二千多年前.进行国事访 <br />问时,在欢迎、会见、赠礼等的安排上,便已有了一定的规范;如不遵行,就会引 <br />起外交纠纷。 <br /><br />汉代派苏武出使匈奴,匈奴扣押了他,把他放逐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上放牧 <br />公羊,并声称,要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汉。苏武被扣长达19年.后来匈奴与 <br />汉和亲,汉使到匈奴,要求放苏武等人回汉,而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对 <br />匈奴单于说,汉帝射雁于御苑上林之中.得一大雁,足系帛书,言苏武等在某大泽 <br />中。单于这才不得不放苏武回汉.可见,当时这种扣押使节的做法,也是违背国际 <br />礼仪的.中国占时有&ldquo;两国交兵,不斩来使&rdquo; 的说法,也说明当时虽然还没有关于 <br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完整规定.但是对外国使节的生命安全仍负有保护的责任。 <br /><br />在欧洲,国际礼仪也已有很久的历史。古希腊就有&ldquo;优遇外侨&rdquo;的制度和职司 <br />礼宾的&ldquo;外侨官&rdquo;。在古罗马.则有&ldquo;礼待客卿法&rdquo;。到了17世纪以后.由于商品 <br />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迅速增加。欧洲各国纷纷制订相应的礼仪与礼节,对于现代 <br />国际礼仪的形成,产生了较多的影响。 如上所述,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br />国际间的交往已有很长的历史。在长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 <br />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 <br /><br />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兴起,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 <br />,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ldquo;礼节&rdquo; 来调节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交际礼 <br />仪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 <br />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旧时那种&ldquo;礼不下庶人&rdquo;的狭隘观 <br />念,已被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所冲破。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多数也已不能适应 <br />现代人的生活。礼仪习惯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相 <br />互来往更加注重礼节。即使是豪门巨富、达官贵人,在对待随从侍者、仆役时.有 <br />时也不能不说一声&ldquo;请......&rdquo;&ldquo;谢谢&rdquo;,&ldquo;对不起&rdquo;等客套话,以显示自己的教 <br />养不俗,维护表面上的平等。 <br /><br />现代的国际关系,较之过去已有了惊人的发展变化。首先是国际交往的规模。 <br />在2O世纪初叶,世界上只有50来个独立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增加到大约75 <br />个;而现在联合国的会员国已有18O多个了。其次是现代生活频率加快.各国之间的 <br />交往已越来越频繁。据美国作家马丁访芬谒锻饨还佟芬皇橹兴担拦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本准则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阐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宪章第二条规
<br>定了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当遵循的六项原则。其巾第一项就规定:“本组织系基于
<br>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br>
<br>   由此可见,现代的国际关系应以公认的“主权平等”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
<br>都应当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主权。国家与国家相互
<br>之间是平等的.所有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br>
<br>   “主权平等”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每个国家切享有平等主权,不受他
<br>人侵犯;另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主权
<br>而侵犯他国的主权。
<br>
<br>   “主权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
<br>范的现代国际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如果在相互交往中,损及他国主权
<br>,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遵守国际礼仪。
<br>
<br>   “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礼仪的实践中,常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br>
<br>   一、国家的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不受侮辱。这里说的“国家
<br>尊严”一词虽然比较抽象,但在礼仪活动中却十分重要。礼仪活动有不少是为了表
<br>现有关各方的友好关系。如果有一方的尊严受到损害.丢了面子甚至感到难堪.就
<br>必然会损害相互关系。对于国家元首、国旗、国徽等国家主权的代表或象征,不但
<br>不应当受到侮辱(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且应当表现出应有的尊敬。所以,在一
<br>切正式场合如果遇到升国旗、奏国歌时.都应当肃穆致敬。
<br>
<br>   二、国家的外交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这种外交
<br>特权和豁免.不但是工作上的需要.而且也体现了相互的尊重。所以.有关各方既
<br>不应当滥用外交特权.也不应当侵犯外交特权,而应当遵照有关的国际公约的规定
<br>,享用外交特权和豁免。
<br>
<br>   三、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的内部
<br>事务。例如,在礼宾活动的安排  中,常常采取相互协商的方法.既不要强加于人
<br>,也要避免“强人所难”。不论是“客随主便”,还是“主随客便”。实际上都是
<br>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各国人民自己的事;宗教信仰也
<br>有各自的自由,都不应当加以干涉。对于宗教习俗更应尊重。
<br>
<br>   四、在相互交往中,实行“对等” 和大体上的“平衡”。所谓“对等” 实际
<br>上就是“礼尚往来”。例如,相互交往的双方人员,其身份要大体相当;派代表团
<br>互访时,双方的接待规格应相差不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是“对等”原
<br>则的正面引用。而在国际交往巾,有时也从负面运用这一原则。例如,你赶走厂我
<br>的武官,我就驱逐你的参赞;你有意怠慢了我.我也请你坐一坐“冷板凳”,如此
<br>等等。
<br>
<br>   所谓“平衡”,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 或“不歧视”的原则.例如,驻在
<br>国外交部邀请所有国家的使节参加某项社交活动,就不应单独不请某一个国家的使
<br>节。所有来访的各国外交部长都由总理接见一次,如果唯独不见某个国家的外长,
<br>那也会被理解为有意给予冷遇。曾经有两个非洲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团同时来我国访
<br>问,由于接待单位不同,一个部长住在国宾馆.另一个住在旅馆里,被周总理发现
<br>.总理严肃批评这是 “搞上下铺” 的做法,肯定会影响接待效果。
<br>
<br>   但是,所谓“对等”、“平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国际交往中,在
<br>礼仪上给予“破格接待”的.也有诸多先例。各国为了体现自己的外交政策.往往
<br>打破对“对等”、“平衡”的机械理解,做出某些特殊的安排。例如.1984年,英
<br>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华访问.中英双方达成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公报.在她访华
<br>的短短36个小时中.中方为她安排了14场活动。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等在同一
<br>天会见了她;被认为是一次“破格”的接待。可见,礼仪规则不应当是机械的条条
<br>,其巧妙应用还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善于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礼仪程序的运
<br>用也是一种外交艺术。
<br>
<br>   五、“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中和在国际会议上.表现为每一个参加
<br>国都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每一个国家所投的票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
<br>力。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是在这方面的一个例外.是根据
<br>宪章规定,被国际公认的一种特别安排。某些同际金融机构采取“加重票”的做法
<br>.也是一种例外。
<br>
<br>   六、在“礼宾序列”问题上,也应当体现各国“上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会
<br>议上,各国代表的位次,不是按国家大小强弱的原则来排列.而一般是按会议所用
<br>文字的国名字母顺序来排列。在签订条约协定时,应遵守“轮换制”.即每个缔约
<br>国在其保存的一份文本上名列首位,它的代表在这份文本上首先签字。在国际活动
<br>中,各国代表的序列,应以代表的职务高低或就职时间的先后作为排列的依据.例
<br>如,驻在某国首都的各国大使,即应以到任递交国书的时间先后为序,并由最先到
<br>任的大使担任外交团。只有在少数信奉天主教的国家里,由于宗教原因,外交团长
<br>总是由梵蒂冈派驻当地的“圣使”担任,而副团长由最先到任的大使担任。
<br>
<br>   在文字的使用上,每个国家都有使用本国文宇的权利。在签订国际条约协定时
<br>.本国文字与别国文宇具有同等效力.而经过有关国家的协议,也可以只使用某一
<br>种国际通用的文字。
<br>
<br>   以上这些方面.只是根据国际交往中常见的做法,加以大体上的概括。国际交
<br>往日益频繁,国际生活日趋复杂多样,我们应该按照“主权平等”、“相互尊重”
<br>的基本准则,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加以运用。
<br>
<br>   在礼宾实践中,除了已有国际公约做出规定的礼仪做法,公约签字国均有遵行
<br>的义务外,国际惯例也是十分重要的依据6所谓国际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
<br>,最初被某些国家长期回复使用,后来为各国接受并承认其法律效力的习惯做法和
<br>先例、一般包括国际外交惯例和国际商业惯例。国际惯例有5个特点:一是能用性,
<br>即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二是稳定性,不受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三是
<br>重复性,一般都是反复运用;四是准强制性,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法
<br>律约束力;五是效益性,被国际交往活动验证是成功的。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中
<br>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因此我
<br>们应当十分注意国际惯例的研究和运用。
<br>
<br>
<br>
<br>信息来源:外交外事知识丛书
<br>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1:1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仪表和举止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英国作家韩素音曾经称赞周总理是一位十分富有魅力的领导人。基辛格也称周
<br>恩来是“难能可贵地既具有敏锐的机智又具有个人的魅力”。周总理之所以具有这
<br>种吸引千百万人的“魅力”,当然首先是由于地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思想和才华,
<br>以及他对于自己的人民和国际社会所做的杰出的贡献。而他的风度、气质.以至十
<br>他的仪表和言谈举止,也无不给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见过周总理的人都知道
<br>,周总理在对外活动的场合,一般只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但是地待人亲切,彬
<br>彬有礼;他双目炯炯有神,仪表堂堂正正。他风度翩翩.英俊过人。在有各国使节
<br>参加的社交场合,他总要到使节们的席上去,同他们一一碰杯致意。当他举杯时,
<br>总是目视对方,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当他迈着刚劲的步伐向你走来同你紧紧握手的
<br>时候,总会使你感到一股亲切友好的暖流涌入心间。
<br>
<br>   周总理的气质、风度、仪表和举止,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优秀传
<br>统,是我国人民在国际舞台上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br>
<br>   人们在公共场合的仪表体态、言谈举止,常常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
<br>。特别是当你作为国家、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的代表进行对外活动的时候.在
<br>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往往成为相互间进一步了解和交往的重要依据。作为个人.可
<br>以有各自的风格.但是在国际礼仪活动和社交场合,就应当讲究必要的礼节,规范
<br>自己的行为。
<br>
<br>   总的说来,人们在对外活动的场合,应当稳重自持,尊重对方,不亢不卑.落
<br>落大方.表现出中国人民应有的气质和风度。狂妄自大、举止轻浮,反而会被人讥
<br>笑为浅薄无知、缺乏教养;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常常招人鄙视,不足以代表我们
<br>应有的人格、国格。不修边幅、懒懒散散.显示精神萎靡颓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br>。
<br>
<br>   也许有人会说.人的长相是天生的。其实,我们在这里讲的仪表、风度,主要
<br>是因后天的教养和习惯而形成的。譬如说,讲究清洁卫生,是对外活动时一个最起
<br>码的要求。有一个摘自《文汇报》的故事,题目是《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
<br>照录如下:某医疗器械厂与美国客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第二
<br>天就要签字了。可是,当这个厂的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时,向墙角吐了一口痰.
<br>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
<br>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出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
<br>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同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br>....”一项已基本谈成的项目,就这样“吹”了。
<br>
<br>   可见,讲究清洁卫生,已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琐事”,而是一个人文明习惯
<br>和文化素质的表现。在社交场合,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打喷嚏,或者用手指
<br>去抠耳孔、掏耳朵、剔牙,都是极不礼貌的。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自
<br>备手纸或手绢,以应不时之需。如未带手纸等物,则可去盥洗间。一般人参加对外
<br>活动,亦应注意活动前不要吃葱蒜韭菜。如吃了葱蒜而临时有活动,可嚼茶叶去味
<br>,或使用“口洁素”。
<br>
<br>   患有带传染性的疾病,如感冒,就不要勉强参加对外活动。有的人把伤风感冒
<br>视为“小病”,认为带病工作是一种积极的表现。殊不知在欧洲有时流行感冒要夺
<br>去不少人的生命,被人视为可怕的疾病之一。
<br>
<br>   吸烟不但对本人的身体有害,而且污染室内空气。因此,凡在一切标有“不准
<br>吸烟” 标志的场所,均应自觉遵守。现在一般交际场合,均不拿香烟招待客人。即
<br>使客人自备香烟要吸,还应事先征得主人或周围人的同意,或自觉去指定吸烟的场
<br>所。在允许吸烟的场所,也要注意吸完后,把烟头完全熄灭.烟头烟灰要进烟灰缸
<br>。
<br>
<br>   有一次,一个友好国家外交部的官员,用有急事临时约见我驻该国使馆的外交
<br>官。见面时.在进人正题前.他首先向我方人员表示歉意,因为他急急忙忙,没有
<br>刮脸。满脸胡茬,是对客人的一种不尊敬。在社交场合,头发应当梳理整齐.不要
<br>满头皮屑。指甲应修剪整洁。男人应把脸刮干净。女士如穿短袖衣服,不要露出腋
<br>毛。汗毛如透出丝袜,应剃干净。衣服应当干净、熨平,不要内长外短。内衣、外
<br>衣的领子和袖口都要干净.皮鞋应当擦光洁。
<br>
<br>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身子不要歪靠一旁,不要半坐在桌子上或椅背
<br>。坐时.腿不摇抖,不跷二郎腿;女士要双腿并拢。不要半躺在坐椅沙发上。走路
<br>时,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但不要慌张奔跑。不要在别人正在交谈时,从
<br>中间穿越而过。在剧场电影院,如必须从刚入的座位前穿越时,则必须说声“对不
<br>起”,侧身而过。
<br>
<br>   在相互交谈时,声音的大小,以能使谈话对方听得清楚为合适。不要放开嗓门
<br>大声喧哗,也不要高声谈笑旁若无人.说话时,手势不要太多太大。不要用手指或
<br>刀叉筷子指着对方说话。打哈欠,不论用什么方式都是失礼的。在图书馆、博物馆
<br>、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应保持安静。在举行隆重的仪式时.或是在听演讲、听
<br>音乐时,要保持肃静。
<br>
<br>   守时守约,是社交活动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应当十分重视。不遵守时间是一种
<br>很失礼的行为。有约在先而不按时赴约,极易引起对方的误解.有时甚至被认为是
<br>故意冷落。如有人请你赴宴,本已同意应邀而临时不去,主人会感到难堪,甚至恼
<br>怒。看戏听音乐迟到,戏已开场.往往要等节目间隙时,才允许入场.机场车站迎
<br>送客人,客人已到而迎接的人姗姗来迟;或者等你到达机场车站时,客人已经离去
<br>。凡此种种都属于“礼宾事故”。
<br>
<br>   为了杜绝此类“礼宾事故”的发生.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例如,在
<br>约会时,就应当先检查好自己的日程,看届时有无其他活动安排,以免两项活动的
<br>时间互相碰撞。在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时,必须把日期、钟点等讲清楚,并记载在
<br>自己的日程上,以免遗忘。如请人吃饭,即使口头谈定.有时还要发一个清单供对
<br>方备忘。现代的大城市,交通拥挤,应按实际需要,计算好路途上需要的时间。如
<br>发生临时情况不能按时赴约,则应尽可能提前告知对方,解释清楚,并表示歉意,
<br>以争取对方谅解,也可另约时间。如因一时疏忽而迟到或失约,则应向对方道歉,
<br>并尽可能设法补救。
<br>
<br>   守时守约,也并不等于“越早越好”,而是要按预定时间,适时到达。例如,
<br>应邀赴宴,到得太早,主人正忙于准备工作.反而会感到不便。一般的说,拜会、
<br>会见、会谈等活动应正点准时到达;参加招待会、宴会.可正点到达或略迟二三分
<br>钟。对于特别正式、隆重的大型宴会不可迟到。参加会议或出席文艺晚会等,应提
<br>前到达,以便按时或提前人座。去机场送行.应提前早到,要把客人提前出海关上
<br>飞机的时间估计在内。现代社会.人们都十分珍惜时间.把时间看作生命。加强我
<br>们的“时间观念”,守时守约,正是文明礼貌的重要表现。
<br>
<br>   见面打招呼是一项起码的礼节。见到熟人不打招呼.或者当有人向你打招呼而
<br>不予回答,都是一种失礼行为。在打招呼时.男子戴着帽子,可将帽子略略提起;
<br>如所戴帽子不容易摘下,则可用手握一下帽檐致意。如相互距离稍远,也可挥手示
<br>意。
<br>
<br>   握手是世界上通行的一种礼节。它是一种常用的“见面礼”。而有时候又具有
<br>“和解”、“友好”等重要的象征意义。1971年7月,基辛格博土秘密访华时.就特
<br>别注意握手言和的礼仪。他在其回忆录《白宫岁月》中写道:“9日下午4时.周恩
<br>来来到,我在宾馆门口迎接他,特意地把手伸出去。周恩来即微笑和我握手。这是
<br>将旧日嫌隙抛到脑后的第一步。” 尼克松总统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他首次访华时也说
<br>:“我走完梯级(从飞机舷梯走下来)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
<br>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据基辛格回忆.尼克
<br>松为了突出这个“握手” 的镜头,还特意要基辛格等所有随行人员都留在专机上,
<br>等他同周思来完成这个“历史性握手”后,才允许他们走下机来。
<br>
<br>   作为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节,初次见面相识的可以握手,老朋友久别重逢也要握
<br>手。别人伸手同你握手,而你不伸手。是一种十分失礼的行为。男女握手,要由女
<br>子先伸手。如果女子不愿握手,也可微微欠身问好。如年龄差别明显,则由年长者
<br>先伸手。同妇女握手,以轻轻握及即可,不要使劲紧握。握手时,通常都用右手,
<br>但如右手有病或有其他原因不能握手时,也可用左手代替并请对方谅解。男子握手
<br>.应摘去手套;如不能摘去,应说一声“Excuse my gloves”;女子握手,不必脱
<br>手套,也不必站起。客人多时,握手不要与他人交叉,让别人握完后再握。握手时
<br>,不可目光另看别处,或另与第三者谈话.握手后,不要当对方的面擦手。
<br>
<br>   如不愿握手,微微欠身鞠一个躬也是很有礼貌的;中国人抱拳作揖,东南亚佛
<br>教国家的人双手合十,也是一种礼貌,容易被人接受。对一面之交或不相识者,可
<br>点头致意。对一天多次见面或经常见面的熟人,也可点头微笑致意。
<br>
<br>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久别见面.或远行送别,多是拥抱、亲吻、贴脸颊。
<br>但除夫妇之间拥抱亲吻外,一般都是亲脸膛、贴脸颊.男子对尊贵的妇女,有时亲
<br>一下手背。拥抱则视情况,有的是热情拥抱,有的则纯属礼节性的。
<br>
<br>   总之,见面打招呼,形式多种多样,总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既不应冷淡失
<br>礼,也不宜过分热情,以至举止失常,贻笑他人。“不亢不卑、落落大方”,正是
<br>最好的总结。
<br>
<br>   “尊重老人.妇女优先”,也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遵行的礼节.在互相
<br>介绍时,一般是向年长者引见青年人;遇有年长者入场向大家介绍时,青年人要起
<br>立致意;对年老资深的议员、学者、教授等给以特别的尊重;对年老退休的人员要
<br>给以一定的荣誉和待遇等。在社交场合对女性的尊重.据说是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遗
<br>风;也有人从宗教角度分析,说是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敬。因此,步行时,男子
<br>应走在靠车辆行驶的一侧;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面;进门时,男子应将门打
<br>开,请女子先进;入座时.应请女子先坐下;同女子打招呼,男子应该起立;社交
<br>聚会,如男女主人在一起,应尽最先同女主人打招呼;进餐时,请女子先点菜等等
<br>。只有在下车、下楼时,男子应走在前面,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剧院时,男子
<br>可以走在前面,以便先找妥座位。
<br>
<br>   但是,在尊重老人、妇女时,也应考虑到各国不同的观念和习俗。中国人以“
<br>尊老” 为美德,以“老” 字为尊称。见了老人称“老先生”、“老太太”、“老
<br>大娘”,对年高德劭者称“郭老”、“谢老”;甚至有些人还不怎么老.也被人称
<br>为“老师傅”、“老大爷”,以示尊敬。而在许多西方国家,老人讲究独立,不愿
<br>别人称自己老,不愿别人对自己做不必要的搀扶、照顾;不愿依附于子女生活;不
<br>喜欢人家恭维自己的年龄;年老的妇女,同年轻人一样讲究穿着打扮。据说,有一
<br>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举行盛大聚会.宾客如云。当地一所名牌
<br>大学的校长和他的母亲也光临盛会.留学生的代表在致欢迎词时特别提到:“某某
<br>老夫人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不料,“老夫人”这个“老”宇却触痛
<br>了这位校长的母亲,当时她脸色遽变,十分尴尬,从此再也不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
<br>上露面。
<br>
<br>在伊斯兰教的国家,男女的界限视各国开放的程度有所不同.对妇女的礼貌也要注
<br>意尊重当地习俗,一般妇女不愿同陌生的男子接触;有的还蒙上面纱;教规严的国
<br>家,喝酒要被处以鞭刑。男子不得与妇女握手。外国的女子主动伸手,当地的男子
<br>也不好来握手。1990年在北京举行亚运会,当伊朗队运动员举行亚运村的入村仪式
<br>时,伊朗队婉言谢绝了中国姑娘为其打国旗,说“因为宗教关系,不允许女性参加
<br>正式仪式”。由此可见,适应不同的对象、环境和习俗,应该成为我们行动举止的
<br>一项重要依据。
<br>
<br>
<br>
<br>信息来源:外交外事知识丛书
<br>
<br>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1:3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服饰与穿戴 <br /><br /><br /><br /><br /><br /> <br /><br /><br /><br />我们在前文中曾提到,穿着要整齐,衣服要熨平。实际上.人的仪表在相当程 <br />度上同服饰有关,正所谓&ldquo;人看衣服马看鞍&rdquo;。&ldquo;服装&rdquo;是一门专门学问。成千上 <br />万的服装设计师,不断为人们设计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流行服装。人们佩带的饰品更 <br />是百花争妍。在现代社会,服装已不仅是为了保暖的需要,而且代表一定的文化。 <br />丰富多彩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在这里,我们着重从礼仪的角度来 <br />讨论这个问题。 <br /><br />有一次,非洲某国的住房部长在一家大旅馆里举行午宴,宴请我国某建筑公司 <br />在当地的工作人员。主人方面穿着整齐的西服,而我方人员的衣着却十分随便.很 <br />不得体。在场的我驻该国大使,当即对此提出批评。这种批评是完全必要的。因为 <br />,这是一个对主人的尊重和对这次宴请活动的重视问题,是一个礼貌问题。 <br /><br />有一些比较讲究的餐厅、饭馆,谢绝服装不整的人入内用餐。有一些公共场所 <br />也禁止衣冠不整的人进入。剧院、音乐厅更是要求比较严格。 <br /><br />在国外.人们在收到宴会请柬时.经常在请柬的左下角看到注有&ldquo;正式的(fo <br />rmal)&rdquo;或&ldquo;非正式的(informal)&rdquo;或&ldquo;小礼服(Black Tie)&rdquo; 等字样。有时 <br />也写着&ldquo;随意(casual)&rdquo;。这些都说明宴会主人对着装的要求。如果是比较正式 <br />的宴会(晚宴等),主人又没有在请柬上注明对着装的要求,一般的人就会按通常 <br />的做法着装,而有的客人还会主动给主人打电话询问一下.可见,人们在这方面是 <br />相当注意讲究礼貌的。宴会主人在请柬上对着装提出的要求,正是反映出主人对宴 <br />会性质的想法.即为了表示隆重、热烈或是亲切、友好等。 <br /><br />一般地说,在平时美国人对着装比较随意,不那么拘束,他们喜欢方便、舒适 <br />而又美观的服饰。有些人还喜欢用服饰来表现自己的性格,讲究多样化。但是人们 <br />在官方场合、在办公大楼里,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在华盛顿的林荫大道上,很少有 <br />人衣着随便地来来往往。他们大多穿着三件一套的西装套服,手提公文包,俨然一 <br />副政府官员的模样. <br /><br />英国人比较更讲究些。在伦敦的银行区,中午时分.银行职员们出来吃午饭, <br />街上人来人往,大都西服革履,穿着整齐。在某些场合,英国人还保留着不少传统 <br />服饰。法院正式开庭.或法官们的某些重要*会,法官们都头戴假发,身穿长袍。 <br />教堂做礼拜时.牧师也要身着道袍。每届国会开幕,女王前往致词,更是头戴珠光 <br />闪烁的王冠。随行的宫廷女侍,也都身着白色长裙礼服。前排面向女王的是假发黑 <br />袍的&ldquo;司法贵族&rdquo;,红袍白翻领的是&ldquo;宗教贵族&rdquo;。周围侍立的是红上衣、白围巾 <br />、过膝瘦腿短裤的宫廷侍卫。 <br /><br />非洲许多国家的官员在国庆等正式场合,都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白色或彩色 <br />的大袍,头上裹着头巾。亚洲各国也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节日时穿着。 <br /><br />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正式的礼仪活动时,都要按照自己的习俗穿戴 <br />一定的服饰.有的国家已形成规范,要人们遵守.在最隆重的场合.如国家庆典仪 <br />式、国宴、国王登基、国家元首就职、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大使递交国书,以及 <br />新年团拜、授勋等,都要穿着严肃、大方的正式服装。在日常的社交场合,对服饰 <br />也都有所讲究。 <br /><br />西方传统的礼服,男子穿着的有:晨礼服用 又名常礼服(Morning coat or C <br />utaway):上装为灰、黑色,后摆为圆尾形,下装为深灰色底、黑条子裤。系灰领 <br />带,穿黑皮鞋,戴黑礼帽等。这种礼服在白天参加典礼、婚礼等场合使用。 <br /><br />小礼服 也称晚餐礼服或便礼服(Tuxedo,Smoking dinner jacket or Black <br />Tie):为白色或全黑色西装上衣,衣领镶有缎面,下装为配有缎带或丝腰带的黑裤 <br />。系黑领结。穿黑皮鞋。这种礼服一般在晚上参加宴会、音乐会、看剧等活动时穿 <br />着。 <br /><br />大礼服 也称燕尾服(Full evening dress or Tail coat);黑色或深蓝色上 <br />装,前摆齐腰剪平,后摆剪成燕尾状。翻领上镶有缎面。下装为黑或蓝色配有缎带 <br />、裤腿外侧有黑丝带的长裤。系白领结,穿黑皮鞋、黑丝袜。戴白手套。 <br /><br />妇女的礼服也可分为常礼服、小礼服和大礼服。常礼服为质料、颜色相同的上 <br />衣与裙子.可戴帽子与手套;小礼服为长至脚背而不拖地的露背式单色连衣裙式服 <br />装;大礼服则是一种袒胸露背的、拖地或不拖地的单色连衣裙式服装,并配以颜色 <br />相同的帽子,长纱手套以及各种头饰和耳环、项链等首饰. <br /><br />随着礼仪从简趋势的发展,许多国家对于服饰的要求也有逐渐简化的趋势.除 <br />了特别隆重正式的场合穿礼服外,一般的社交场合穿礼服的机会不多,穿大礼服( <br />燕尾服)的机会更少.现在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着重合身、得体、舒适、美观、 <br />大方,讲究适合自己的身份、年龄、性格和不同的场合。目前国际上,在社交场合 <br />比较通行的着装情况大体是; <br /><br />关于男装: <br /><br />在一般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男子多穿黑色或深色西服,白衬衣,系黑领结, <br />穿黑色硬底皮鞋。东欧有的国家系银灰色领带。衬衣的领子和袖口要干净.领子要 <br />挺,袖口要扣好。喜庆时,有的人还在前襟别一朵红玫瑰花。 <br /><br />男西服如系双排扣,要将扣子一一扣上。但现在双排扣已逐渐让位于单排扣。 <br />单排扣的西服可以不扣,也可以只扣其中一个。两个扣子的扣上边一个,三个扣子 <br />的扣中间一个。到坐下时.则把扣子解开。 <br /><br />必要时,可以穿西装套服.即包括西装背心在内的三件头套服、但人们一般不 <br />在西服上衣里面加穿其他衣服,如加穿毛衣等,因为这会显得臃肿难看。 <br /><br />穿西服参加活动,一般均应系领带。不系领带,敞着领口去参加社交活动,被 <br />视为衣冠不整,是缺乏礼貌的。领带是一种装饰品。领带的颜色花样一般可与衣服 <br />颜色搭配,与衣服颜色调和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均可由各人爱好选择。领带要系 <br />好,要挺,不要歪歪扭扭。正式隆重场合要系黑领结或白领结。 <br /><br />据说,须带的前身是领巾,出现于17世纪。当时,有一支克罗地亚的骑兵部队 <br />来到巴黎.他们的脖子上都系有一条传统的彩色围巾.FaGuo军官看后争相仿效.巴 <br />黎街头爱时髦的贵族和公子哥儿们也纷纷系起围巾来。一次,一位大臣上朝时,也 <br />按流行方式在颈上围了一条白围巾,并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结。国王路易十四见 <br />了这种新奇饰物.大为赏识。于是宣布以领巾作为高贵的标记.下令凡尔赛的上流 <br />人土都这样打扮.领带的前身&mdash;&mdash;领巾就这样诞生了。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资产 <br />阶级大量生产时髦服装,这时领带才真正问世。从此,领带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 <br />并逐渐传遍全球,成为男子喜爱的装饰品、美国有些大公司规定职员上班必须打领 <br />带。夏天在办公室,可以脱去外衣,穿着衬衫,但也要打上领带。在正式场合穿黑 <br />皮鞋,一般应穿皮底鞋.不穿软底胶 <br /><br />鞋等。在英国,男人只有在海滨休息或家中闲居时穿凉鞋。去朋友家做客或与来宾 <br />会见时一般不穿凉鞋。假如穿着一套整齐的西服.系着领带。而脚上却穿一双凉鞋 <br />,可能被人视为不伦不类。在国外,视布鞋为一种便鞋,不在正式场合穿用。旅游 <br />鞋、长筒靴也不宜在正式场合穿用。 <br /><br />英国绅士过去常戴波乐帽(Bowler Hat)。这是一种硬胎圆顶呢帽,通常是黑 <br />色的,也有深灰或蓝黑的,现在很少有人戴了,但有时也还可以遇到。在街上碰到 <br />熟人时,抬一下帽子或只是示意抬一下。就是一种礼貌。在白金汉宫每年的游园会 <br />上,男子把帽子拿在手中,免冠站立,也是一种礼貌。按通常习惯,男子进人室内 <br />,必须脱帽,把帽子存放在存衣处。这一点同我国的习惯不同。 <br /><br />进屋时,必须脱去大衣、风雨衣,男子应摘去手套。也不在室内戴墨镜。如因 <br />眼疾等必须戴时,应向主人说明一下。 <br /><br />我国的民族服装是中山装。在隆重正式场合,着黑色或深蓝色的中山装,内穿 <br />白衬衣,穿黑皮鞋,扣好风纪扣,就是我们的礼服了。在国外.当主人要求穿正式 <br />礼服时。我们穿着黑色中山装赴会,别人都会表示尊重和接受。在国内,我国规定 <br />,夏天炎热季节,正式场合也可穿硬领短袖衬衫系领带或质地较好的短袖敞领衫。 <br /><br /><br />关于女装: <br /><br />妇女的服装,比起男子更加丰富多彩、新颖别致。她们不仅要借服饰来显示自 <br />己美好的体态,还要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修养和风格。评论家认为。英国前首相撒切 <br />尔夫人爱穿夸张的宽衬肩服装,以表现她不可一世的女强人性格、评论家还说,有 <br />的4O多岁的知识妇女,她们既是妻子、母亲,又是能干的职业妇女,她们的衣着方 <br />式往往是:做工考究、线条明晰,但是柔和,毫无造作之意。姑不论这些见解是否 <br />完全恰当,但是可以肯定,妇女在服饰方面比男子讲究的余地要大得多。而且,她 <br />们除了衣服以外,还要从头到脚,进行协凋搭配,包括帽子、披肩、手提包、皮鞋 <br />、袜子等也都要与衣服相配。 <br /><br />就衣服而言,除特别正式隆重的场合穿礼服外,在一般社交场合。妇女多穿各 <br />色连衣裙。衣裙的式样、花色、种类繁多.可以由各人喜爱选择,里边还应穿着衬 <br />裙。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美国妇女的下装爱穿长裤.欧洲妇女则穿裙子较多。但在 <br />社交礼仪场合,一般都要穿裙子,而且这种裙子至少要长过膝盖。穿长裤被认为是 <br />过于随便。 <br /><br />妇女在穿着较正式的服装时,多半还要配戴一顶讲究的帽子。上层妇女常为购 <br />置帽子而费脑筋。英国查尔斯王子举行结婚典礼时.在圣保罗大教堂内。成千的客 <br />人,男宾个个免冠,女客则无一不戴帽子。女子戴帽子不仅是礼节上的要求,也是 <br />身份卜的象征。而且这种帽子不像男帽一样千篇一律,而是配合五光十色的衣服, <br />变换着花样。他们用毛皮、绒缎、皮革等制成,有的上饰羽毛、花朵、珍珠等,争 <br />奇斗艳。 <br /><br />妇女着装还应注意讲究手包、鞋子、袜子等与所有衣服的协调配套,使之取得 <br />整体美的效果。在晚宴等正式场合,宜用较小的手包,穿旗袍时更不宜肩挎大包。 <br />在正式场合.应穿长统丝袜或裤袜。白天可穿肉色或浅色的,晚间活动可稍深。不 <br />宜穿短袜,更不宜内穿棉毛裤而显露出来.皮鞋的颜色、款式应与衣服、手包相配 <br />套。1984年春,里根总统夫人访华时,挑选面料做旗袍。她先看中一种金色的织锦 <br />缎.但由于考虑到没有带金色的皮鞋与之配套,更改选一种以深红色为底的织锦缎 <br />.在里根总统的告别招待会上,她穿上这件深红底色的中国织锦缎旗袍,配上一双 <br />深红色的高跟鞋.显得特别雍客华贵,无懈可击。 <br /><br />我国女同志在国外,常常穿着我国的旗袍去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旗袍这种民 <br />族服装,比较适应大多数中国妇女的体型,朴素大方,美观雅致。得到许多外国人 <br />的赞赏。据说,旗袍曾一度对西方女服的剪裁产生过影响。在特别隆重正式的场合 <br />,则以穿着到脚背的长旗袍为好。我国妇女虽一般不习惯戴帽子,但可以留有各种 <br />不同的、美观大方的发型。如果不习惯穿高跟鞋,则可以穿半高跟鞋。 <br /><br />在一般社交场合,我国妇女可以同外国人一样穿连衣裙或穿中式上衣配长裙, <br />也可以穿女装西服。夏季可穿长、短袖衫配长裙或过膝裙。在我国国内,妇女穿中 <br />式上衣或夏季穿长、短袖衫时,可以配穿长裤。但在国外.正式宴请等场合,一般 <br />要配穿裙子,而不配长裤。超短裙、牛仔裤均不应在社交场合穿着。 <br /><br />随着时代的前进,世界各国的服装,互相交流渗透、互相学习影响.正在发展 <br />变化,式样不断翻新,花色绚丽多彩。妇女着装力求避免与别人雷同,社交场合, <br />如果有二位以上的妇女穿着同样的服饰,彼此会觉得扫兴。 <br /><br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穿着日益追求舒适、随意。与正式的社交场合不同,平 <br />日人们更多地穿着夹克等便装,牛仔服和针织服装日趋流行。在业余休息时间,很 <br />多人愿意穿运动衫裤。外出旅游,可着上下装不同颜色的便装,穿旅游鞋等。 <br /><br />牛仔服是19世纪5O年代开始在美国西部出现的。据说,它最初是为淘金工人设 <br />计的。在19世纪4O年代末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掀起了淘金热。一个叫利 <br />继匪固乩退沟牟忌蹋堤越鸸と说拿薏伎阕蛹灼扑穑蠹医锌嗖坏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9:19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