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lijinzhu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中国外交史题库答案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0:44:50 | 只看该作者
25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美国国务院一九四九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艾奇逊在他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这种结局之所以终于发生,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少做了某些事情。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经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七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了台湾。一九五四年十二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
    为了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探寻解决中美两国争端的途径,中国政府自五十年代中期起,即开始与美国对话。一九五五年八月至一九七0年二月,中美两国共举行了一百三十六次大使级会谈,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及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一九七一年十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七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十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一九九二年九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一百五十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美国政府是有责任的。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和友好人士,曾经为促使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的解决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个联合公报就包含着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十分赞赏。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美国确也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制造种种藉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0:45:29 | 只看该作者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0:46:27 | 只看该作者
28试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
1、提出的背景
新中国诞生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和路线的严重干扰,工作重心未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现代化建设大局,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国际形势在80年代有了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人民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邓小平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制定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
2、具体内容
将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的完整内容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思想明确了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可称为务实外交。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某些政策脱离了实际。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对此进行了有效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原有外交思想对国际形势判断过于偏激,一直将备战作为全国工作的中心任务。而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判断国际形势,认为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迫切任务是和平和发展。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使各国相互依存,中国可以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
其次,原有外交思想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产生盲目自信,外交定位有不切实际之处。邓小平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国际格局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再次,以世界革命为外交目标,国家利益被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而被否定。邓小平把国际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成了他分析形势,指导对外政策的最高准则。
最后,原有外交思想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邓小平强调外交的灵活务实,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重视经济外交。
3、效果和评价
(1)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争取到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力的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GDP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实践证明,“韬光养晦”思想是成功的
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
(2)中国国际形象大大改善
在“韬光养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外交通过“无敌国外交”实现了睦邻友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总体上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特别是成功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发达国家建立起一系列的伙伴关系。80年代以后,除越南外,中国再未同他国发生武装冲突。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搁置争议”
(3)中国的外交手段日益成熟
**风波后迅速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在地区安全方面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和六方会谈等机制,并妥善的处理了南联盟炸馆、南海撞机等危机事件。在新时期提出和谐世界观,这是和谐世界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延续。中国的外交哲学逐步形成了和平发展观、合作共赢观、和谐世界观和新安全观,积极地融入世界体系,逐渐成为负责任的大国。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2:03:36 | 只看该作者
时间比较仓促,欢迎大家多多指正!
25#
发表于 2007-12-11 12:52:10 | 只看该作者
h
26#
发表于 2007-12-11 14:13: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5:32:1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共同进步吧
afhan520 该用户已被删除
28#
发表于 2007-12-12 13:01:1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yangharrylg 该用户已被删除
29#
发表于 2007-12-13 09:11: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0#
发表于 2007-12-14 10:49:59 | 只看该作者

123456

:) :L ;P :L :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1:0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