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杀猪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战起源基础材料汇总贴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5:50 | 只看该作者
Open Door policy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initi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1899, 1900) for the protection of equal privileges among nations trading with China and in support of Chinese territorial and administrative integrity. The statement was issued in the form of circular notes dispatched by U.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Hay to Great Britain, Germany, France, Italy, Japan, and Russia. The Open Door policy was received with almost universal approval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 more than 40 years it was a cornerston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principle that all nations should have equal access to any of the ports open to trade in China had been stipulated in the Anglo-Chinese treaties of Nanking and Wanghia (1842–44). Great Britain had greater interests in China than any other power and successfully maintained the policy of the open door until the late 19th century. After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94–95), however, a scramble for “spheres of influence” in various parts of coastal China—primarily by Russia, France, Germany, and Great Britain—began. Within each of these spheres the controlling major power claimed exclusive privileges of investment, and it was feared that each would likewise seek to monopolize the trade. Moreover, it was generally feared that the breakup of China into economic segments dominated by various great powers would lead to complete subjection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country into colonies.
   The crisis in China coincided with several major develop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ew interest in foreign markets had emerged there following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of the 1890s. The United States also had just gained the Philippines, Guam, and Hawaii as a result of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and wa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China, where American textile manufacturers had found markets for cheap cotton goods.
   The 1899 Open Door notes provided that: (1) each great power should maintain free access to a treaty port or to any other vested interest within its sphere; (2) on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collect taxes on trade; and (3) no great power having a sphere should be granted exemptions from paying harbour dues or railroad charges. The replies from the various nations were evasive, but Hay interpreted them as acceptances.
   In reaction to the presence of European armies in North China to suppress the Boxer Rebellion, Hay's second circular of 1900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China's territorial and administrative integrity. Hay did not ask for replies, but all the powers except Japan expressed agreement with those principles.
   Japan violated the Open Door principle with its presentation of Twenty-one Demands to China (1915). The Nine-Power Treaty after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1921–22) reaffirmed the principle, however. The Manchurian crisis of 1931 and the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1937 led the United States to adopt a rigid stand in favour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including the cutting off of supplies to Japan. Japan's defeat in World War II and the communist victory in China's civil war (1949), which ended all special privileges to foreigners, made the Open Door policy meaningless.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6:06 | 只看该作者
Potsdam Conference

(July 17–Aug. 2, 1945), Allied conference of World War II held at Potsdam, a suburb of Berlin. The chief participants were U.S.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or Clement Attlee, who became prime minister during the conference), and Soviet Premier Joseph Stalin.
   The conferees discussed the substance and procedures of the peace settlements in Europe but did not attempt to write peace treaties. That task was left to a Council of Foreign Ministers. The chief concerns of the Big Three, their foreign ministers, and their staffs were the immediate administration of defeated Germany, the demarcation of the boundaries of Poland, the occupation of Austria, the definition of the Soviet Union's role in eastern Europe, the determination of reparations, and the further prosecution of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amity and good will that had largely characterized former wartime conferences was missing at Potsdam, for each nation was most concerned with its own self-interest, and Churchill particularly was suspicious of Stalin's motives and unyielding position.
   The Potsdam Conference's Declaration on Germany stated, “It is the intention of the Allies that the German people b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prepare for the eventual reconstruction of their life on a democratic and peaceful basis.” The four occupation zones of Germany conceived at the Yalta Conference were set up, each to be administered by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Soviet, British, U.S., or French army of occupation. Berlin, Vienna, and Austria were also each divided into four occupation zones. An Allied Control Council made up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our Allies was to deal with matters affecting Germany and Austria as a whole. Its policies were dictated by the “five Ds” decided upon at Yalta: demilitarization, denazification, democrat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Each Allied power was to seize reparations from its own occupation zones, although the Soviet Union was permitted 10–15 percent of the industrial equipment in the western zones of Germany in exchange for agricultural and other natural products from its zone.
   Poland's boundary became the Oder and Neisse rivers in the west, and the country received part of former East Prussia. This necessitated moving millions of Germans in those areas to Germany. The governments of Romania, Hungary, and Bulgaria were already controlled by communists, and Stalin was adamant in refusing to let the Allies interfere in eastern Europe. While in Potsdam, Truman told Stalin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new weapon” (the atomic bomb) that it intended to use against Japan. On July 26 an ultimatum was issued from the conference to Japan demanding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and threatening heavier air attacks otherwise. After Japan had rejected this ultimatum, the United States dropped atomic bombs o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The protocols of the Potsdam Conference suggested continued harmony among the Allies, but the deeply conflicting aims of the Western democracie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Soviet Union on the other in fact meant that Potsdam was to be the last Allied summit conference.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6:55 | 只看该作者
The Red Scare

Truman's last years in office were marred by charges that his administration was lax about, or even condoned, subversion and disloyalty and that communists, called “reds,” had infiltrated the government. These accusations were made despite Truman's strongly anticommunist foreign policy and his creation, in 1947, of an elaborate Federal Employee Loyalty Program, which resulted in hundreds of federal workers being fired and in several thousand more being forced to resign.
The excessive fear of communist subversion was fed by numerous sources. China's fall to communism and the announcement of a Soviet atomic explosion in 1949 alarmed many, and fighting between communist and U.S.-supported factions in Korea heightened political emotions as well. Real cases of disloyalty and espionage also contributed, notably the theft of atomic secrets, for which Soviet agent Julius Rosenberg and his wife Ethel were convicted in 1951 and executed two years later. Republicans had much to gain from exploiting these and related issues.
Senator Joseph R. McCarthy of Wisconsin stood out among those who held that the Roosevelt and Truman administrations amounted to “20 years of treason.” In February 1950 McCarthy claimed that he had a list (whose number varied) of State Department employees who were loyal only to the Soviet Union. McCarthy offered no evidence to support his charges and revealed only a single name, that of Owen Lattimore, who was not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and would never be convicted of a single offense. Nevertheless, McCarthy enjoyed a highly successful career, and won a large personal following, by making charges of disloyalty that, though mostly undocumented, badly hurt the Democrats. Many others promoted the scare in various ways, leading to few convictions but much loss of employment by government employees, teachers, scholars, and people in the mass media.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8:03 | 只看该作者
柏林危机Berlin crise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 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由于各占领国都力图把对德国的处置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战后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十分激烈,而柏林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
  1948年柏林危机 从1946年末起,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日趋尖锐。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 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加深德国的***。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 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为两个城市。        美英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照会要求西方在 6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西方予以拒绝。1959年 5月11日,在日内瓦召开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和柏林问题,毫无结果。9月15日至27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Н.С.赫鲁晓夫访美,同D.D.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双方达成就柏林问题恢复谈判的谅解。随后,美、苏商定1960年 5月16日在巴黎召开四国首脑会议。由于 5月1日发生美国U-2型飞机侵犯苏联领空事件,首脑会议和艾森豪威尔访苏均被取消。
  1961年1月20日,J.F.肯尼迪继任美国总统。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11月27日建议,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会谈仍无任何结果。8月华沙条约各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莫斯科*会,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1961年 8月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 3年多的“柏林危机”。
  《西柏林协定》 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争取西方国家承认欧洲现状,在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建议就柏林问题举行谈判,为西方国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苏、美、英、法四国开始谈判。1971年9月3日签署了《西柏林协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主要内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②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沿西柏林通道的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③“维持和发展”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于它管辖。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⑤联邦德国可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
  《西柏林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发展,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联邦德国强调它与西柏林之间的“联系”,民主德国认为西柏林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柏林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张炳杰)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8:31 | 只看该作者
巴黎和会(1946)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4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对意、罗、保、匈、芬 5国缔结和平条约的国际会议。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战败,签署了由英、美起草的具有纯军事性质的停战协定。1944年秋至翌年初,罗、芬、保、匈等希特勒附庸国崩溃,相继签署由苏联起草的停战协定,其中除军事条款外,尚有政治、经济、边界和赔款条款。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8月2日苏、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的波茨坦协定规定:设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制定对意、罗、保、匈、芬五国和约草案。
  和会前的外长会议 第一届外长会议(1945.9.11~10.2) 在伦敦召开。会上苏联与英、美的立场相对立,仅就意大利应放弃殖民地,意大利、南斯拉夫两国边界划分应根据民族分布界限,的里雅斯特应辟为自由港等问题达成初步的原则协议。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5.12.16~26)  因伦敦会议破裂。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磋商性会议。苏联与美、英在一些问题上彼此有所妥协,议决对意和约由苏、美、英、法四国外长起草;对罗、保、匈和约由苏、美、英三国外长起草;对芬和约由苏、英两国外长起草。各该项和约草案拟具后经二十一国和会讨论和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由苏、美、英、法外长会议研究并确定和约之最后文本。
  第二届外长会议(1946.4.25~5.16,6.15~7.12)  在巴黎召开。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就五国和约内容的一些主要问题达成协议,基本上完成了对罗、保、匈三国和约的草案,对意和约草案尚有一些主要条款悬而未决。为审查上述和约草案,召开了巴黎和会。
  和会的情况 1946年 7月29日和会在巴黎卢森堡宫开幕,正式参加会议的有21个国家:即苏联、美国、英国、中国、FaGuo、澳大利亚、比利时、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亚、希腊、印度、新西兰、挪威、波兰、荷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和乌克兰。阿尔巴尼亚、墨西哥、古巴、埃及、伊朗、伊拉克和奥地利七国以协商资格(无表决权)参加会议。五个战败国亦被准许各自派出代表到会申诉意见。和会伊始,讨论议事规则时就发生了争执。外长会议原已就和会表决方式取得协议,即凡属实质性问题须经2/3多数票通过。澳大利亚、希腊、荷兰等国提出修改外长会议的决定,主张和会所有决议案只要得到 1/2普通多数即告通过。美、英出于操纵和会多数的意图,极力支持澳大利亚等国的建议。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挪威和巴西等国则主张维持外长会议原有决定。后通过一项折衷方案,即无论绝对多数或普通多数票通过的建议均可由和会交外长会议审议。和会中关于实质性问题的讨论,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为一方,美、英等一些西方国家为另一方之间存在激烈争执。在战后意、南边界的划分,保、希边界的划分,赔款的数额与分配方面,双方意见尤为对立。经过紧张的谈判,双方均有所妥协。和会就罗、匈、保(保希边界除外)的领土变动和五国赔款数额与分配办法取得协议。但关于意大利前殖民地的处理,的里雅斯特自由港法规以及多瑙河问题等未能达成协议。和会于10月15日闭幕。由苏、美、英、法四国副外长整理出五国和约草案的修正案。此修正案虽为和会同意但仍存在一些分歧。
  五国和约的签字及主要内容 为解决和会上一些未决问题,第三届外长会议于1946年11月 4日在纽约召开。会议制定了五国和约的最后文本。和约先分别由美(1947.1.20)苏(1.29)英(2.4)三国外长代表本国签署后,于同年 2月10日在巴黎正式举行五国和约签字仪式,由其他有关各国签署,1947年 9月15日生效。五国和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对意和约 意、法在阿尔卑斯山边界有 4处地段作有利于FaGuo的不大的改变。意、南边界作了有利于南斯拉夫的重大改变。的里雅斯特港辟为自由港,该港及其附近地区划为非军事化和中立化的自由区。佐泽卡尼索斯群岛(现斯波拉泽斯群岛)划归希腊。意放弃其在非洲的殖民地。意承认并尊重阿尔巴尼亚、埃塞俄比亚的主权和独立。意放弃由辛丑(1901)条约取得的在华特权,将天津意租界归还中国,放弃意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意给苏、南、希、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赔款分别为:1亿美元、1.2亿美元、1.05亿美元、2500万美元和 500万美元,意大利军队人数不得超过25万人。
  对罗和约 罗马尼亚边界为1941年1月1日原有的边界,但罗、匈边界恢复为1938年1月1日边界,1940年维也纳仲裁裁决无效。陆军限12万人、防空炮兵限5000人、海军限5000人、空军为8000人。给苏联3亿美元赔款。
  对保和约 保持1941年1月1日原有边界。陆军限5.5万人;海军限3500人;空军限5200人。给南斯拉夫7000万美元,给希腊4500万美元赔款。
  对匈和约 匈与奥、南、罗边界仍维持1938年1月1日原有的边界。1938和1940年维也纳仲裁裁决无效。匈、捷边界略作有利于捷方的改变。陆军限 6.5万人,空军限5000人。给苏2亿美元、给捷、南各1亿美元的赔款。
  对芬和约 根据1944年 9月19日停战协定,芬兰确认将贝柴摩省归还给苏联,除此以外应维持1941年 1月1日原有边界。苏联放弃1940年3月12日苏芬和约所给予的汉科半岛租借权,改租波卡拉-乌德地区为海军基地。奥兰群岛保持非军事化。陆军限3.44万人,海军限4500人,空军限3000人。给苏联以3亿美元贷款。(王德仁)
  参考书目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二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6。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8:45 | 只看该作者
Warsaw Pact

Formally Warsaw Treaty of Friendship, Coope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May 14, 1955–July 1, 1991) treaty establishing a mutual-defense organization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composed originall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Albania, Bulgaria, Czechoslovakia, East Germany, Hungary, Poland, and Romania. (Albania withdrew in 1968, and East Germany did so in 1990.) The treaty (which was renewed on April 26, 1985) provided for a unified military command an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oviet military units on the territories of the other participating states.
   The immediate occasion for the Warsaw Pact was the Paris agreement among the Western powers admitting West Germany to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The Warsaw Pact was, however, the first step in a more systematic plan to strengthen the Soviet hold over its satellites, a program undertaken by the Soviet leaders Nikita Khrushchev and Nikolay Bulganin after their assumption of power early in 1955. The treaty also served as a lever to enhance the bargaining posi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 inference that may be drawn by the concluding article of the treaty, which stipulated that the Warsaw agreement would lapse when a general East-West collective-security pact should come into force.
   The Warsaw Pact, particularly its provision for the garrisoning of Soviet troops in satellite territory, became a target of nationalist hostility in Poland and Hungary during the uprisings in those two countries in 1956. The Soviet Union invoked the treaty when it decided to move Warsaw Pact troops into Czechoslovakia in August 1968 to bring the Czechoslovak regime back into the fold after it had begun lifting restraints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had sought closer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Only Albania and Romania refused to join in the Czechoslovak repression.)
   After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s of 1989 in eastern Europe, the Warsaw Pact became moribund and was formally declared “nonexistent” on July 1, 1991, at a final summit meeting of Warsaw Pact leaders in Prague, Czech. Deployed Soviet troops were gradually withdrawn from the former satellite countries, now politically independent countries; and the decades-long confronta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was formally rejected by members of the Warsaw Pact.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9:06 | 只看该作者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简称北约组织。西方国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由美国、加拿大、英国、FaGuo、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于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缔结,同年8月24日生效。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9日,西班牙于1982年5月30日先后正式加入公约和北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应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组织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包括北美、欧洲成员国和土耳其本土及地中海、北回归线以北大西洋内各成员国之岛屿。面积2273万平方公里。总兵力500余万人。
  北约组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战败,英、法衰落,美国崛起,以及苏联对外影响扩大和欧洲革命群众运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英、法于1947年3月14日签订了《敦刻尔克条约》,次年3月17日与荷、比、卢三国缔结了《布鲁塞尔条约》。随后,在美、加与布鲁塞尔条约缔约国谈判的基础上,邀请意、葡、丹、挪、冰等国缔结《北大西洋公约》并据此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4年10月23日,美、加、英、法、荷、比、卢、挪、丹、冰、意、葡、希、土、联邦德国15国以双边和多边形式签订了巴黎协定,使西欧国家,特别是FaGuo减少了对联邦德国的疑惧,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排除了障碍。从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组织起,西欧国家即依靠美国积极建立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美国则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的实力地位、控制西欧、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
北约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其主要机构有:①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为北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前者负责审议北约组织有关的重大军、政事务,所作决议需全体一致通过;后者负责制定统一的军事计划。②常设理事会,为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休会期间的最高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③国际秘书部,负责各级会议的准备、组织和联络工作,设秘书长一人。④军事委员会,为北约组织最高军事机关,负责拟订军事政策、战略方针和向各战区司令部发布指示,下辖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海峡盟军司令部和美、加地区(联合防空)计划小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下设北欧、中欧、南欧三个盟军司令部,各辖有成员国提供的一体化部队。
北约组织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有:①组建联盟(1949~1955)。完善各级组织机构,统一军事指挥体系,建立一体化部队,制定依靠核武器优势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并在朝鲜战争期间提出组建100个师和1万架飞机的建军目标。西欧盟国根据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从美国得到大量经济军事援助。②扩充军备(1955~1967)。主要是美国开始在欧洲部署战区核武器,联邦德国扩建武装力量,三军总兵力从1956年的 7万人增至1966年的45万余人(FaGuo于1966年 3月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③推行以“实力加谈判”的政策(1967年至今)。从1967年12月起正式决定以“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1978年通过重点加强常规力量的15年(1979~1994)长期防务计划,每年举行以苏军为假想敌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与此同时,有关成员国参加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及其以后的续会、中欧裁军谈判和关于欧洲“战区核力量”谈判等。              (骆忍石 唐寅初)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9:35 | 只看该作者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Brussels Treaty Organiz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西欧第一个军事联盟组织。由英国发起,FaGuo、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参加。1947年12月在伦敦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未能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之后,英国主张西欧联合加强防务,以对付苏联。在美国支持下,1948年3月5日英开始同法、比、荷、卢等国举行谈判。3月17日,五国外长在布鲁塞尔签订为期50年的《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 8月25日生效。英、法等国当时为了“不触怒苏联和引起麻烦”,在条约序言中申明联盟的目的在于防止德国侵略政策复活,同时规定倘在欧洲遭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应提供一切军事和其他援助。设立外长协商理事会。此后又成立防务委员会,设最高司令部,任命英国元帅B.L.蒙哥马利为总司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1950年12月,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外长理事会决定撤销其最高司令部,将该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入北约组织,其他机构则继续存在。1955年5月6日,根据1954年10月23日签订的《巴黎协定》,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组为西欧联盟,吸收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参加,总部设在伦敦。修订后的条约,删去关于防止德国侵略政策复活的字句,增加了与北约组织密切合作的条款。其任务是协调成员国的国防政策、武装部队和军火生产,并在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进行合作。(刘同舜)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59:50 | 只看该作者
大国沙文主义Great-power Chauvinism

   即大国主义。一般指大国和强国把本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同小国和弱国的关系上表现出大国民族优越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不尊重以至侵犯别国的主权和独立。它是资产阶级侵略性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国际关系方面的集中表现。“沙文主义”因1815年FaGuo士兵N.沙文狂热拥护拿破仑一世,宣扬扩张主义,鼓吹本民族利益至上,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建立大法兰西帝国而得名。沙皇俄国存在典型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思潮。沙俄政府对内推行压迫各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鼓吹俄罗斯民族优越论,宣扬俄罗斯民族应支配、歧视、欺压、限制和剥削其他民族,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血腥镇压要求自治的少数民族,使俄国成为各民族人民的监狱;对外则进行侵略、扩张,征服外族,扩大沙俄疆域等。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长期未能肃清,给国内外都带来严重后果。(王芝)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0:00:0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国际Third International

   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存在于1919~1943年。第三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13次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
  成立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1918年11月,由布尔什维克发起在彼得格勒召开欧美各国左派社会党人代表会议,作出筹建第三国际的决议。1919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8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小组及左派社会党的代表会议,并以8个党的名义发出召开第三国际成立大会的邀请书。1919年2月3~10日,原第二国际一些社会党右翼领导人在伯尔尼开会,恢复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1919年 3月2~6日,在莫斯科召开国际共产主义者代表会议,即第三国际第1次代表大会,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中国、朝鲜以及其他东方国家无产阶级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大会。В.И.列宁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会议通过列宁的报告作为共产国际的政治纲领,还通过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第三国际宣告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大会选出由K.Г .拉科夫斯基、列宁、Г.Е.季诺维也夫、Л.Д.托洛茨基和F.普拉廷组成 5人执行局,由俄、德、奥、瑞士、瑞典及巴尔干联盟党的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季诺维也夫任主席。  
   第三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领导。它是高度集中的领导中心,统一领导各国革命运动,各国党必须执行它的决定。它有权决定各国党的路线、策略和各国党的领导人,可以否定或修改各国党的决定,开除和解散任何一个支部,向各国党派出常驻代表。唯独联共(布)在国际中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号称是“共产国际最强有力的领导支部”。1919年3月匈牙利成立苏维埃共和国,4月德国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第三国际发挥了积极作用。1919年11月建立的青年共产国际(少年国际),也成为第三国际的支部。
  第三国际前期的主要活动 从1919年 3月~1924年1月列宁逝世,是第三国际活动前期,也是在列宁领导下成就显著时期。1920年7月19日~8月7日,第三国际举行第 2次代表大会。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后移至莫斯科举行。有37个国家69个共产党和工人组织的 218名代表出席。会前列宁发表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会上,列宁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以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大会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21个条件》,堵塞了当时各国工人政党中的右翼和中派参加共产国际的道路。大会对巩固共产国际和指导各国共产党的发展成长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世界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不切实际地提出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目标。第三国际第 2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斯莫尔尼宫前受到欢迎(1920)
  第三国际第2次代表大会后,许多国家的工人政党对《加入共产国际的21个条件》进行了讨论。左派纷纷从社会党中***出来。中派组织于1921年 2月22~27日在维也纳成立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即第二半国际。1920年 9月1~8日第三国际在巴库召开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1922年 1月21日至2月2日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 1次代表大会,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斗争和建立共产党的进程。在此期间,欧洲一些国家的革命先后遭到失败。
  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第三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 3次代表大会。出席的有58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及其他进步政党和组织的代表 605人。列宁作了《捍卫共产国际的策略的演说》和《关于俄共的策略报告》。大会认为,在国际阶级力量对比暂时处于均势的情况下,共产党应从直接进攻转而采取迂回的策略,向各国共产党提出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的任务和“到群众中去”的口号(见彩图В. И.列宁在第三国际第 3次代表大会上讲话(1921年6月))。第三国际对妇女运动和工会运动给予关注,1921年7月成立红色工会国际。
  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工人阶级的团结。1921年12月第三国际执委会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1922年2月执委会第1次扩大全会进一步研究统一战线问题。1922年4月,第三国际派出代表同第二国际、第二半国际的代表举行柏林会议,发表联合宣言,同意建立由 9人组成的委员会筹备有关会议。因难于达成进一步协议,第三国际代表于5月底退出该委员会。
  1922年11月 5日至12月5日,第三国际第4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11月9日起改在莫斯科举行。参加大会的有58个国家的66个政党和组织的 408名代表。大会着重讨论工人统一战线的方针,批评“左”、右两种倾向,通过关于策略问题的提纲,肯定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还讨论东方民族殖民地问题,要求东方各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并领导民族民主革命。列宁作了对共产国际的最后一次演说《俄国革命五周年与世界革命前途》。由于1922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执政,大会讨论了法西斯主义问题,但对法西斯威胁的严重性估计不
足。
  第三国际中期的主要活动 从1924年6月第5次代表大会到1934年为第三国际活动中期,也是领导人多次变动,工作中失误较多时期。1924年6月17日~7月8日,在莫斯科举行第5次代表大会,来自49个国家60个政党和组织的504名代表参加会议。大会指出,资本主义已进入局部的、相对的、暂时的稳定时期,各国共产党面临新的任务。大会认为,各国党都应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来建党,提出使各国党真正布尔什维克化以及进一步发展和整顿统一战线的号召。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使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1925年8月,执委会第5次扩大全会具体研究和规定了实现布尔什维克化的要求。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对各国党学习联共(布)的经验、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起了一定作用,但滋长了把一国党的经验绝对化的倾向,以致认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切经验都具有普遍意义,甚至把联共(布)党内斗争国际化,要求各国党照搬,产生不良后果。
  在第三国际执委会第4次(1924年7月)到第9次(1928年2月)全会上,讨论了各国党内反对托洛茨基主义和托洛茨基反对派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1926年夏,季诺维也夫与托洛茨基结成联共(布)党内反对派联盟。同年10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通过决议,认为季诺维也夫不能继续在第三国际中工作。11月2日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第7次扩大全会通过决议解除季诺维也夫第三国际执委会主席职务。12月,第三国际执委会第 7次全会决定取消第三国际执委会主席这一职务。
  1928年 7月17日至9月1日,第三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6次代表大会,有57个国家的65个政党和组织的532位代表参加。大会着重讨论国际形势、战争危险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等问题,批准《共产国际纲领》和《共产国际章程》。大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发展了“五大”以来“左”的倾向,错误地将社会民主党同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并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影响了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大会选举Н.И.布哈林负责主持政治书记处的全部工作。1929年4月,他被解除在第三国际的全部领导工作。后由В.□.莫洛托夫、O.B.库西宁和И.А.皮亚特尼茨基组成的三人委员会负责第三国际的领导工作。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美国实行F.D.罗斯福的新政;德国和日本则先后建立法西斯专政,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三国际对新的国际形势作出反应,各国工人阶级展开反对法西斯的激烈斗争。1933年 2月27日,德国法西斯策划国会纵火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Г.季米特洛夫在莱比锡法庭上英勇揭露了法西斯的阴谋。1934年 2月,FaGuo工人总罢工粉碎法西斯分子夺权的暴乱。10月,西班牙工农群众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法、意等国共产党开始与社会党接触,建立人民阵线。第三国际的政策开始转变。
  第三国际的后期活动   1935年第 7次代表大会到1943年解散是第三国际活动后期,也是在季米特洛夫领导下纠正某些失误、较有成就而又有若干严重错误的时期。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第三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7次代表大会。出席的有65国共产党和国际组织的510名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第三国际和各国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策略方针。第三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主义的进攻和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深刻揭露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本质,分析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指出共产党应当吸取的教训和面临的任务。报告对“左”倾关门主义作了尖锐批评,同时提出防止右倾机会主义的侵蚀。报告指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关键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广泛的人民阵线,而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特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首要任务是建立广泛的反帝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国家的独立而斗争。报告对中国***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给予热烈赞扬。大会还通过《关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工作的决议》,指出执委会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定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政治和策略方针上来”,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应从每个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出发,一般应避免在各党的内部组织问题上进行干预”。这一决议有利于各国共产党的独立发展,有利于确定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但未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七大”是第三国际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对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法西斯主义日益猖獗的侵略活动,各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人民阵线,在欧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中阻止了法西斯上台执政的企图。西班牙人民在1936~1939年英勇抗击德意法西斯支持下的 F. 佛朗哥的武装叛乱。各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著名的国际纵队,第三国际派出许多优秀干部,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1935年1月中国***遵义会议批判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确立毛**的领导地位,在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后正确解决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领导人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第三国际执委会指控波兰共产党领导机构内潜入大批间*,解散波兰共产党。这给波兰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严重损害。1956年2月 19日当时参加第三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并作出解散波共决议的苏联、保加利亚、芬兰和意大利党的领导人同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在莫斯科发表声明:在研究了所有有关问题的材料后得出结论,解散波兰共产党是没有根据的。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第三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动员一切力量反对法西斯侵略,支援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这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侵略各国的共产党,是抗击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势力的重要领导力量。
  第三国际的解散和它的历史功绩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各国内部情况和国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原有的组织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由一个国际中心来领导和解决每个国家共产党遇到的问题不仅不可能,而且往往有害。各国党已经成长壮大,完全能够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为了有效地组织一切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第三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于1943年5月15日拟定关于解散第三国际的提议书,提交各国支部讨论。在得到各国共产党的同意后,1943年6月10日,第三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第三国际存在的24年间,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许多国家建立共产党,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对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相当一段时间内,第三国际过分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不同程度地抑制各国党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忽视各国革命斗争的民族特点,将一国经验和国际领导机构的决议教条化、神圣化,作出一些不符合各国国情的决定;有时要求各国党的工作以某一国党的活动为转移;在反倾向斗争若干问题上混淆甚至颠倒敌我界限和是非界限;政治上和组织上严重的“左”的指导思想,等等,是它比较突出的缺点和错误。尽管如此,第三国际还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壮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理夫)
  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室编:《第三国际》,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958。
 M.Drachkovitch & B.Lazitch, ed., The Comintern:Historical  Highlights;  Eassays,  Recollections,Documents,New York, 1966.
 D. Hallas,The Comintern,Bookmarks,London,198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9 04:1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