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gaizhi5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关系专业全套笔记

 关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3:29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克什米尔争端起源 <br />  印度与巴基斯坦本来同属一个国家。1947年英国结束对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公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根据这一方案,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的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而统治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则主张加入印度,印巴争端由此而起。经过联合国的调解,双方在1949年初实现停火,7月在卡拉奇签署协议,划定了停火线。印度控制克什米尔3/5的地区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2/5的地区和1/4的人口。 <br />  但印巴双方都视整个克什米尔是自己的领土。在54年的漫漫岁月里,克什米尔的归属争端一直是在南亚地区建立持久和平与稳定的绊脚石,也是印巴3次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是印巴不和的主要原因。巴方当局希望,根据联合国决议,由克什米尔当地民众投票决定其归属。但印度拒绝了这一提议,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r /><br />  尽管双方努力为会谈营造气氛,但在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边界停火线地区的枪声仍给会谈蒙上了阴影。 <br /></span>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3:45 | 只看该作者
13、联合国: 二战后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成立经过: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继续对德、日、意等轴心国协同作战。“联合国”一词,是在1941年12月起草宣言过程中,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美国认为,只有建立一个以几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单一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才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和平。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8~10月,苏、英、美三国代表和中、英、美三国代表先后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讨论和拟订组织联合国的建议。1945年 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波兰因故未参加)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1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波兰事后补签)。宪章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实质性问题时采取“大国一致”规则,即中、法、苏、英、美 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51个宪章签字国为创始会员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10月才得到恢复。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促成社会进步和在更大自由中的更好的生活水平。联合国遵循下述原则:“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它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各会员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它们的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一切行动应给予一切援助”、“宪章任何规定均未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机构及其作用:主要机构有 6个:①大会:联合国主要的审议机构,由全体会员国组成。宪章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托管、法律等问题,并向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提出建议。②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的机构。在联合国各机构中,只有安理会有权作出根据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必须执行的决定。安理会由中、法、苏、英、美 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否决权”。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大会权力之下负责协调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事项,并就这些问题向大会、各会员国和专门机构提出建议。④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管理,以促进托管领土的自治或向独立方向逐渐发展。⑤国际法院: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⑥秘书处:任务是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制定的计划和政策。秘书处的首脑是秘书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联合国其他机构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同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机构有: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这些机构在促进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的发展和保护妇女儿童、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部: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设在瑞士日内瓦。大会、安全理事会和其他机构的会议,通常都在总部举行。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4:01 | 只看该作者
14、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接任总统以后,美国正处在扩张势头上。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对苏“强硬”政策,大造苏联“扩张”的舆论,制造国际紧张气氛,并制订了以欧洲为重点的遏制战略。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他宣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杜鲁门这番关于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讲话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 <br /><br />15、富尔敦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市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著名**演说,提出“铁幕一词”。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富尔敦演说公开而明确地发出了冷战的信号,表明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把苏联看成是最大的威胁,表明美苏对抗的局势已不可避免。 <br /><br />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4:15 | 只看该作者
16、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通过联合国救济总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给英国的特殊贷款,向西欧提供了90亿美元的援助。但到了1947年春,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仍未能走出恶性循环,加上1946—1947年冬普遍的特大自然灾害。人民极度困苦,罢工频繁,社会动荡。美国害怕强大的FaGuo、意大利共产党会在这种情况下得势;同时,欧洲国家的巨额赤字使它们无力购买美国货物。于是美国感到自己的利益已经同西欧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了。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说,提出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已极为恶化,急需帮助,如无实质性的外援,任其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动乱。这种情况对美国经济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美国就应该尽其可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和健康的经济。同杜鲁门的讲话不同的是,马歇尔在讲话中有意不强调**,只是含沙射影地说:“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在马歇尔的演说中强调的有以下三点:(1)其宗旨不是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贫困、饥饿和混乱,促使欧洲出现一种政治和社会条件,以使“自由体制”得以继续存在。(2)欧洲的复兴是欧洲人的事,倡议和计划必须来自欧洲,然后美国再根据需要给予帮助;(3)美援不能零散地分配给个别国家,而是要求至少一部分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的计划,作为美国考虑援助的基础。在此之后,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到1948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合作法”,第一年拨款40亿美元援助欧洲,到1952年这项计划结束时,美国共援助欧洲130多亿美元。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它的作用是:a.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输血?的作用;b. 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br />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4:29 | 只看该作者
17、北约:西方主要国家组成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日,英美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8月24日,该组织正式成立。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研制统一战线和行动计划,并就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组织机构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及其常设小组和五个地区性军事计划小组等等,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约的建立是美国有了向西欧扩张和遏制苏联的工具,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形成。 <br /><br />18、第四点计划:为了在世界各地削弱和排挤英法殖民势力、DIZHI共产主义的影响和阻遏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达到全面控制亚非拉的目的,1947年,杜鲁门提出了援助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实质是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揭制共产主义,控制不发达国家的受援国,是战后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 <br /><br />19、三环外交: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提出的英国战后外交的总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走向衰落。前首相丘吉尔极力想恢复大英帝国的昔日荣耀,于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3个大环一旦连结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他挑战。而英国恰恰居于三环的交接点,起着重要作用。丘吉尔的战略构想是,以第一环英联邦和英帝国作为力量基础。利用第二环英美特殊关系,借重美国的力量重建世界大国地位,进而利用第三环联合起来的欧洲谋取西欧的领导权,并利用西欧的力量来对抗苏联。“三环外交”思想称为战后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对维护战后初期英国的大国地位起到一定得作用,但它并未能防止英国地位的下降。 <br /><br />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4:46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20、“ 遏制 ”理论:1946 年 2 月 22 日,美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八千字电报,后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从而提出了一整套 “ 遏制 ”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主要内容:一,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 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 ” 。 二,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源。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 “ 独*制度 ” 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三,苏联的政策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 四,美国的对苏政策。 “ 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 。 五,遏制苏联的目标。遏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的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自杜鲁门起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 <br /><br />21、哈尔斯坦主义 :联邦德国 50-60 年代推行的一项外交政策。 1955 年 9 月联邦德国与苏联达成建交协议。为了避免其他国家仿效同时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保持外交关系,联邦德国政府提出一项外交原则,即联邦德国在国际法上单独代表整个德国,拒不承认民主德国,不同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苏联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对德国的统一负有责任,因此这一原则不适用于苏联。这一政策时 1955 年 12 月在波恩召开的联邦德国驻外十届会议上,由外交国务秘书哈尔斯坦确认的,故名。 1957 年,联邦德国据此原则与南斯拉夫断交, 1963 年又与古巴断交。  60 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不再坚持这一原则。 1969 年勃兰特总理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彻底取代了哈尔斯坦主义。</span>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5:04 | 只看该作者
22、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944 年 7 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个有美、英、苏、中、法等 44 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通过了 “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 。协定确认美国政府规定的 35 美元等于 1 盎司黄金的官价,其它货币定出各自的法定的含金量,以此确定与美元的汇率,并可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一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就叫布雷顿森林体系。 60 年代后期起,美元信用动摇,其它国家纷纷将 “ 过剩美元 ” 向美国兑换黄金。 1971 年,美国被迫公开宣布美元贬值并停止兑换黄金。 1973 年美元再次贬值,于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汇率的义务。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的****,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也反映了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下降。 <br /><br />23、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德国, 1948 年 6 月 18 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 “ B ” 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 6 月 22 日在东柏林发行 “ D ” 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 23 日下令将 “ B ” 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 “ 柏林危机 ” 6 月 30 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 1949 年 5 月达成妥协。 5 月 12 日封锁结束, “ 柏林危机 ” 渐趋缓和。 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经过谈判双方在解决了“柏林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却成为现实。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5:20 | 只看该作者
24、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 年 9-10 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 “ 前哨城 ” 。 1958 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 “ 自由城市 ” ,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 “ 柏林危机 ” 。 1959 年 3 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br /><br />25、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 经互会 ” 。是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对付帝国主义遏制政策的一个经济组织。 1949 年 1 月在莫斯科成立。成员国最初为苏、罗、保、匈、波、捷 6 国。后来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也加入。 1962 年 6 月,经互会修改了章程,非欧洲国家也可以加入。蒙古、古巴、越南先后加入。经互会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经济管理经验,互相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但由于苏联对经互会的控制和其他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内部矛盾不断增加。随着 80 年代末苏联、东欧的剧变, 1991 年 6 月 28 日,成员国在布达佩斯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签署解散议定书,至此,在法律上宣布经互会解体。 <br /><br />26、《旧金山对日和约》:1951 年9月8日美、英、法等国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和约。因和约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签订,故名。在和约上签字的国家只有美、英、法等48国。和约除前言外,包括和平、领土、安全、政治及经济条款、要求及财产、争议之解决、最后条款等。1952 年 4 月28日生效。主要内容有:日本与各盟国之间的战争状态自条约生效时起即告终止 ;各盟国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对领土与领海拥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 ;日本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 “ 可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同一天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中国政府于1951年9月18日和1952年5月5日两次发表声明,拒绝承认这个片面和约 <br /><br />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5:34 | 只看该作者
27、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本和美国签订的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9月8日签署。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1952年2月28日,日美两国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又在东京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详细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及特权,如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承认美国使用、管理和保卫这些基地及设施的权利;美国军人及其家属犯罪,日本无审判权;日本每年向美国支付1.55亿美元的防卫经费等。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1960年1月19日,被《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所代替。与旧条约相比,增加了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合作,以及在日本行政管辖下的领域内日美任何一方受到攻击时将采取共同行动,行使武力时两国事前协商等内容;删除了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 <br /><br />28、艾森豪威尔主义: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纲领。美国为填补英国、FaGuo因侵略埃及战争失败撤出中东,从而造成这一战略要地形成的“力量真空”,于1957 年1月5日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由杜勒斯所拟定的关于对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其主要内容是:对中东国家实行“经济合作”和军事援助计划;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必要时使用武力来“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以维护它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防止“共产主义侵略”;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并可随时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以后,这个中东政策纲领也被用于中东以外地区。 <br /><br />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5:50 | 只看该作者
29、毛**建国前夕提出的三大方针 :毛**在 1949 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 “ 另起炉灶 ” 、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和 “ 一边倒 ” 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 另起炉灶 ” 就是说,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就是说,帝国主义总是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对于帝国主义同中国建交的问题, “ 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 ” 。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中国要在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 “ 一边倒 ” 就是说,当时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下,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新中国完全依赖于苏联的。 (意义) 这三大方针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武装干涉,回答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如何制定自己的外交方针,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和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等问题,为新中国外交关系规定了方向与原则,为迎接 50 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br /><br />30、毛**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 1974 年 2 月,毛**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第一次提出该思想, 4 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详细阐述了这一战略思想。 主要内容: 美苏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这个战略思想同以前提出的 “ 中间地带 ” 观点在具体的敌我友组成的某些内容上虽然不同,但是所使用和根据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三个世界的划分,为当时的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战略依据。它从中国是第三世界观点出发,我们必然加强同第三世界团结,争取第二世界,联合反对第一世界的控制,在反对第一世界霸权的时候,要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苏联的扩张。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4 17: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