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lijinzhu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大国外交战略研究"考题及答案汇总

[复制链接]
211#
发表于 2009-3-29 08:56:07 | 只看该作者
过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发表于 2009-3-29 08:57:44 | 只看该作者
又看不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发表于 2009-3-31 20:27: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发表于 2009-4-4 09:18:47 | 只看该作者
是国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发表于 2009-4-17 23:10: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发表于 2009-4-19 03:06:30 | 只看该作者
dfgsdf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09-4-21 23:28:26 | 只看该作者
2# lijinzhu2000


want to se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发表于 2009-4-22 18:54:33 | 只看该作者
仰天大笑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发表于 2009-4-22 18:54:46 | 只看该作者
仰天大笑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发表于 2009-4-22 18:56:06 | 只看该作者
1英国的“光荣孤立”
    英国在近代很长时期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1816至1904年,英帝国处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拿破仑战争失败后,英国的长期对手FaGuo衰败了;普鲁士虽然获得了统一,但尚未构成挑战;欧洲大陆处于相对均势,各国均无力挑战英国。此期英国标榜“光荣孤立”,不承担对欧洲大陆的任何义务,很少介入大陆争端。这段期间称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光荣孤立”时期。
82三环外交
英国首相邱吉尔1944年在议会下院首次提出了“三环外交”的设想;并在1948年保守党会议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第一环是英联邦、英帝国及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英联邦自治领及美国的英语世界;第三环是联合的欧洲。这是三个相互联结的环,英国在“三环”中处于核心地位。“三环外交”的目标针对的是苏联。它是二战结束、英国迅速衰落后,根据国际环境的根本变化而提出的,目的是维护英国利益,企图恢复大英帝国已失去的辉煌。由于力不从心,英国没有也不可能按自己的设想来实现所谓的“三环外交”。
83绥靖政策
    它指的是一种排除武装冲突以达到正义与和平地解决国际纷争的外交方式,是为了获取关键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对侵略者采取姑息、迁就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和猖獗并对欧洲带来严重挑战,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向希特勒让步,纵然法西斯,埋下了“二战”的种子。其中1937-39年张伯伦首相的对德外交政策具有典型意义,特别在“慕尼黑阴谋”中容忍德国吞并捷克德苏台德地区。实践证明,企图牺牲小国利益来换取一时安宁的绥靖政策,必然适得其反。
84“铁幕讲话”
指的是英国前首相邱吉尔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演说。1946年3月,邱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在密苏里州富尔顿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里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而美国正高踞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铁幕演说是杜鲁门借邱吉尔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它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
85撒切尔主义
    英国首相撒切尔上台(1979.5-1990.11)后,其对外政策是在坚持邱吉尔外交政策框架的前提下,作了轻重缓解的调整,将英美特殊关系摆在“三环外交”的首位,特别重视发展美英特殊关系,与里根政府在关键问题上保持一致,共持新保守主义理念,鼓吹自由、民主。撒切尔时期的外交政策被成为撒切尔主义。
86苏伊士运河危机
    又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等,是于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而在埃及与英国、FaGuo和以色列之间爆发的一场国际武装冲突。
    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被英法垄断资本的苏伊土运河公司所控制。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颁布法令,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美、英、法等对此表示反对,主张运河国际化。外交手段难以奏效后,英、法、以经密谋,于10月底,以色列进攻埃及西奈半岛,英法轰炸埃及城市,入侵埃及。运河危机全面爆发。安理会积极介入;苏联、美国均向英、法施压。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军于1957年3 月撤出。1957年3月,运河恢复通航,埃及赢得收复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运河危机结束。
    运河危机事件标志着大英帝国的正式崩溃。同时,美、苏的触角伸向中东,标志着中东冷战的开始。
87英联邦
    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一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对此予以确认,英联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独立并加入英联邦。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国家元首。从此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
  英联邦现有53(54?)个成员。
88英国的欧洲大陆的均衡外交
    英国在近代很长时期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这种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在相当长时期内不断变换大陆盟国,总是站在大陆国家中较弱或受威胁较大的一边对强国进行制衡,使大陆处于均势状态,避免大陆国家建立霸权。但英国“很少卷入欧洲战争,更不会进行地面战争,除非非由英国出面,均势局面将被破坏”。英国对大陆保持“介入”但不“融入”,关注而保持距离,目的是为了保证帝国能相对独立地在海外顺利进行殖民扩张。
89英国的“自由贸易帝国主义”
还请各位指教
90英镑区
英国控制下的排他性国际货币集团,成立于1939年,前身是1931年组成的英镑集团。它是英国为其经济扩张,同美国等国家相对抗,以争夺国际市场的工具。英镑区的范围主要有除了加拿大以外的英联邦各国和地区,以及爱尔兰、冰岛、马尔代夫、科威特、约旦、阿曼、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塞拉利昂等国家。在英镑区内,各国货币对英镑保持固定比价,随英镑的变动而改变汇率。区内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贸易、信贷都用英镑结算。资金移动在区内不受限制,对区外国家则须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区内各国和各地区收入的黄金和美元须按一定的比例售给英国财政部,集中存入“美元总库”,作为英镑区的共同储备。1971年世界货币危机深化后,不少成员国的货币与英镑脱离联系。1972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英镑实行浮动汇率,对区内资金移动加以管制,英镑区的范围缩小到了只包括英国本土和爱尔兰,英镑区基本上瓦解了。   请问这歌很权威么 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2 11:2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