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lijinzhu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晓波老师《新中国对外关系》课程讲义 1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09-7-14 17:40:54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09-7-14 20:39:44 | 只看该作者
初晓波老师《新中国对外关系》课程讲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09-7-14 20:4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09-7-17 15:23: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09-7-18 04:24:55 | 只看该作者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09-7-18 10:16: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09-7-24 16:43:51 | 只看该作者
hao a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09-7-24 17:51:14 | 只看该作者
呼呼呼uuh   好好经考核 饿 打开好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09-7-24 17:52:40 | 只看该作者
新中国对外关系
第一讲 绪 论

引子
历史如同过去的经验的再现.
History as reenactment of past experience.
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The Idea of History

一、前言
(一)课程设置意义
1、中国外交历史悠久、经历坎坷、现实问题众多、未来发展前景可能性。
2、中国外交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未来更全面的结合。
3、中国外交是国际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和目的。
4、未来工作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计划
对外关系与决策
并不是观念,而是物质的和概念上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然而常常是由观念所形成的‘世界镜像’(world images)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受利益动力驱动的行动运行的轨道。
马克斯韦伯

2、具体内容
        前言
        研究现状与方法
        外交遗产与旧中国的外交活动
        “一边倒”与联苏反美(建国初至60年代初)
        反帝反修的战略阶段(60初至70年代初)
        “一条线”与“联美反苏” (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 )
        和平与发展的全方位外交(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        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 1989至今 )
        综合安全保障与中国外交危机管理
        走向未来的大国外交展望与思考
        搞一次观摩讨论
3、授课方法
4、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课程指定教材为两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公素教授所著《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励志出版社2002年出版)。
外交学院谢益显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三)成绩评价标准
二、外交与对外关系的理论
(一)中国传统外交
1、外交的最早描述
        私人关系: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
                        ——《国语》
        国家关系:
“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
                                               —— 《墨子》
        外交内容:
“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鲁语上》
2、英雄辈出的中国古代外交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发展规律

        苏秦和张仪的合纵与连横
        诸葛亮三分天下
        “和亲”与“人质”(管仲谋卫)
        “歃血为盟”——“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葵邱之盟》
3、丰富的外交思想和原则
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
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孔子家语》
主要礼包括吉礼(祭祀)12种;凶礼5种(哀悼殡丧);宾礼8种(朝、会等);军礼5种(用兵征战);嘉礼6种(吉庆、联谊活动)                               ——《周礼•大宗伯》
        核心:“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二)西方外交溯源
1、词源分析:
        外交(diplomacy)一词,与其相关的是外交活动(diplomatism)外交家( diplomat )
    Latin dipla [ letter of introduction ]
   from Greek [ document, folded paper ]
        本意是君主所颁发的证书,授予一种特权。
        英国在1645年开始使用这个词语,后来衍生出diplomatic body(外交使团),并且和国家对外关系相联系。
2、外交认识变迁
        从君主政体角度来看,1811年的弗拉桑就提出“就是君主颁发的证书或书面文件为依据来进行对外关系”
        从表现形式来看,1818年Schmelzing认为,外交包括同外国进行公开的或者书面谈判的准则、技能和惯例的知识
        从186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外交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梅特涅的成就
3、外交的众多定义
        “外交是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
                                         ——萨道义
        “通过谈判处理国际关系;由大使和使节们调整和处理这些关系的方法;外交官的业务和艺术。”
                                         ——英国牛津英语词典
        “外交是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辞海》
(三)定义的理解
1、参与外交活动是否不能是普通人 ?
2、主权独立国家才有外交 ?
3、到底什么算和平方式 ?
4、到底如何权衡国家利益?
结 论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
                ——歌德
(四)外交的特点
1、外交的内涵很小,外交容易被泛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政党、民间等等,凡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都被视为外交。“外事无小事”  
2、外交是艺术、也是科学。人与人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结果也完全不一样。尤其在传统社会中,艺术的成分和比重更大;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比重和成分更加重要。
3、外交的范畴以及内容变化非常快,又不断扩大外延的趋势。“地球村”已经逐渐形成,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外国,面对无处不在的对外关系。
三、本课程的一些思考
1、回到“前理解” ——自省
一是“先有”:即每个人必然属于某一特定历史与文化。
二是“先见”:即任何理解都必须借助于语言、观念等中介。
三是“先知”:指在理解以前我们思想中的前提和假设,这作为我们认识的起点和参考系。

2、审视既定观念——怀疑
“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明•陈献章
“尊重他,但是怀疑他”
                          ——梅厄夫人评价基辛格
“怀疑一切”
                          ——卡尔•马克思
3、“边际原则”——超越
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定义:从本群体的角度看待其他民族的、将自己的习俗和规范作为所有评判的标准的、一种无意识的意向。 将自己、将自己的种族、民族、或者社会群体置于宇宙的中心,并将其他的群体分别置于相应的位置。

课后作业
1、简单查询一下有关学校和网络上关于中国外交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2、思考并反馈关于本门课程的设计以及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阶段和内容。
3、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中国外交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人员。


期中考试试题
    请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并从该国的立场出发,选择1949年至今任何一段时间,对中国外交政策进行简要评述。
        题目:我(从某一个国家的立场上出发)看×××时期的中国外交
        要求:
1、首先请说明选择的国家和时间段。
2、对挑选的对象要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了解。
3、欢迎建立在原始文本材料基础上的独立思考,严禁抄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09-7-30 00:21:17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5 10:24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