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白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交外事礼仪知识总集合[非常实惠有用]====

 关闭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1:05:3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border="0"><tr><td><div align="center">礼宾上的两个重要做法</div><div align="center">时间:2005年04月25日<br /><br /></div><div><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0" border="0"><tr><td width="100%"><div align="center">礼宾上的两个重要做法<br />2000/12/29 </div></td></tr><tr><td><div align="center" /></td></tr><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  <strong>一、礼</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宾</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次</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序</strong><br /><br />  所谓礼宾次序,是指国际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各国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的先后次序(在某些出版物中也有排列次序的问题)。一般说,礼宾次序体现东道主对各国宾客所给予的礼遇;在一些国际性的*会上则表示各国主权平等的地位。礼宾次序安排不当或不符合国际惯例,则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与交涉,甚至影响国家关系。因此在组织涉外活动时,对礼宾次序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br /><br />  礼宾次序的排列,尽管国际上已有一些惯例,但各国有各国的具体做法。有些排列顺序和做法已由国际法或国内法所肯定,如外交代表位次的排列,在?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就有专门的规定。很多国家对本国各级官员的排列常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如FaGuo1907年7月16日公布的&ldquo;关于位次排列的命令&rdquo;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官方机构、团体和个人参加公共活动的排列顺序。现仅就对外工作中礼宾次序的几种排列方法作一简介。 <br /><br />  (一) 按身份与职务的高低排列 <br /><br />  这是礼宾次序排列的主要根据。一般的官方活动,经常是按身份与职务的高低安排礼宾次序。如按国家元首、副元首、政府总理(首相)、副总理(副首相)、部长、副部长等顺序排列。各国提供的正式名单或正式通知是确定职务的依据。由于各国的国家体制不同,部门之间的职务高低不尽一致,则要根据各国的规定,按相当的级别和官衔进行安排。在多边活动中,有时按其他方法排列。但无论按何种方法排列,都在考虑身份与职务的高低问题。 <br /><br />  (二) 按字母顺序排列 <br /><br />  多边活动中的礼宾次序有时按参加国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一般以英文字母排列居多, <br /><br />  少数情况也有按其他语种的字母顺序排列。这种排列方法多见于国际会议、体育比赛等。在国际会议上,公布与会者名单,悬挂与会国国旗,座位安排等均按各国国名的英文拼写字母的顺序排列。在联合国召开联合国大会,各专门机构的会议和悬挂会员国旗等均按此法。联合国大会的席次也按英文字母排列,但为了避免一些国家总是占据前排席位,因此每年抽签一次,决定本年度大会席位以哪一具字母打头,以便让各国都有机会均等排在前列。 <br /><br />  在国际体育比赛中,体育代表队名称的排列,开幕式出场的顺序一般也按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东道国一般排在最后,)代表团观礼或召开理事会、委员会等,则按出席代表团的团长身份高低排列。 <br /><br />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如有的国家不管以上种种惯例,把关系密切国家的排列在最前列。所以礼宾次序的排列常常不能按一种排列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的交叉,并考虑其他的因素。如在某一多边国际活动中,对与会代表团礼宾次序的排列,首先是按正式代表团的规格,即代表团团长的身份高低来确定,这是最基本的。在同级代表团中则按派遣国通知代表团组成日期先后来确定,对同级和同时收到通知的代表团则按国名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br /><br />  在安排礼宾次序时所考虑的其他因素包括国家之间的关系,地区所在、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对于活动的贡献大小,以及参加活动人的威望、资历等等。诸如,常把同一国家集团的、同一地区的、同一宗教信仰的,或关系特殊的国家的代表团排在前面或排在一起。对同一级别的人员,常把威望高、资历深、年龄大者排在前面。有时还考虑业务性质、相互关系、语言交流等因素。如在观礼、观看演出、比赛,特别是在大型宴请时,在考虑身份、职务的前提下,将业务性质对口的、语言相通的、宗教信仰一致的,风俗习惯相近的安排在一起。 <br /><br />  总之,在具体工作中,要耐心、细致、反复考虑研究、设想多种方案,以避免因礼宾次序方面的问题引起一些不愉快。 <br /><br />  <strong>二、</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国</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旗</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的</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悬</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挂</strong><br /><br />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是国家的象征。人们往往通过悬挂国旗,表示对本国的热爱或对他国的尊重。但是,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上,一般不得随意悬挂他国国旗。不少国家对悬挂外国国旗都有专门的规定。在国际交往中,还形成了悬挂国旗的一些惯例,为各国所公认。 <br /><br />  按国际关系准则,一国元首、政府首脑在他国领土上访问,在其住所及交通工具上悬挂国旗(有的是元首旗)是一种外交特权。东道国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时,在隆重的场合,在贵宾下榻的宾馆、乘坐的汽车上悬挂对方(或双方)的国旗(或元首旗),这是一处礼遇。此外国际上公认,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在接受国境内有权在其办公处和官邸,以及交通工具上悬挂本国国旗。 <br /><br />  在国际会议上,除会场悬挂与会国国旗外,各国政府代表团团长亦按会议组织者有关规定在一些场所或车辆上悬挂本国国旗(也有不挂国旗的)。有些展览会、体育比赛等国际性活动,也往往悬挂有关国家的国旗。 <br /><br />  在建筑物上,或在室外悬挂国旗,一般应日出升旗,日落降旗。遇需悬旗志哀,通常的做法是降半旗,即先将旗升至杆顶,再下降至离杆顶相当于杆长三分之一的地方。降旗时,先将旗升至杆顶,然后再下降。也有的国家不降半旗,而是在国旗上方挂黑纱志哀。升降国旗时,服装要整齐,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不能使用破损和污损的国旗。国旗一定在升至杆顶。 <br /><br />  悬挂双方国旗,按国际惯例,以右为上,左为下。两国国旗并挂,以旗本身面向为准,右挂客方国旗,左挂本国国旗。汽车上挂旗,则以汽车行进方向为准,驾驶员左手为主方,右手为客方。所谓主客,不以活动举行所在国为依据,而以举办活动的主人为依据。例如,外国代表团来访,东道国举行的欢迎宴会,东道国为主人;答谢宴会,来访者是主人。也有个别国家,把本国国旗挂在上首。 <br /><br />  几种挂旗法: <br /><br />  (1)两面国旗并挂 <br /><br />  图略 <br /><br />  (2)三面以上国旗并挂 <br /><br />  图略 <br /><br />  注:多面并列,主方在最后。如系国际会议,无主客之分,则按会议规定之礼宾顺序排列。 <br /><br />  (3)并列悬挂 <br /><br />  图略 <br /><br />  (4)交叉悬挂 <br /><br />  图略 <br /><br />  (5)交叉挂 <br /><br />  图略 <br /><br />  (6)竖挂(客方为反面,主方为正面) <br /><br />  图略 <br /><br />  (7)竖挂(双方均为正面) <br /><br />  图略 <br /><br />  国旗不能倒挂,一些国家的国旗由于文字和图案的原因,也不能竖挂或反挂。有的国家明确规定,竖挂需另制旗,将图案转正。例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竖挂时,五角星的星尖依然朝上。有的国家则无明确规定。因此,</div></td></tr></table></div><div /></div><div align="right">来源:外交部</div></td></tr></table><br /><br />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1:06:0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border="0"><tr><td><div align="center">庆贺、凭吊和慰问</div><div align="center">时间:2005年04月25日<br /><br /></div><div><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0" border="0"><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庆贺、凭吊和慰问<br />2000/12/29 </div></td></tr><tr><td><div align="center" /></td></tr><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  每逢重大节庆日和丧葬事件,各当事国都以各自的方式举办各种庆典仪式、纪念活动或治丧活动。遇此情况,各有关的其他国家和民间人士根据两国关系、当地的习惯做法以及当事人的身份等,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和吊唁。以下着重介绍国际上的一般做法和我国的一些惯例。 <br /><br />  <strong>一、节</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庆</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活</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动</strong><br /><br />  节庆活动大体可分官方节日和民间节日两大类。官方节日一般指国庆日、建军节、建交日、友好条约签订日等;民间节日指民间传统节日(包括国际性的)和宗教节日等。 <br /><br />  国庆日 世界各国对本国的国庆日都很重视,一般都要举行活动表示庆祝。一年一度的国庆招待会是各国庆祝国庆比较通常的做法。出面主持招待会的,有的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有的是外交部长。招待会的形式也各有差异,近年来采用酒会的形式日趋增多。招待会一般均邀请各国驻当地的外交使节出席。遇有逢五逢十的大庆,招待会的规模就更大些,形式也更隆重些。但在某些国家,在国庆日也有不举行招待会的。 <br /><br />  军事检阅和群众游*是某些国家国庆庆典的主要仪式。除本国领导人和军政官员出席观礼外,还邀请正在当地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领导人和各国驻该国外交使节出席,并对他们给予较高的礼遇。有的国家在节日之夜还放节日焰火、举行文艺晚会等活动。 <br /><br />  某些君主制国家,以君主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这些国家除上述常见的国庆活动外,还在王宫客人签名簿,由各国使节前往签名道贺。 <br /><br />  我国自1980年以来,只举行国庆招待会和联欢会。招待会由国务院总理主持,采用酒会形式,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华侨、港奥台同胞少数代表出席。国庆联欢晚会一般不邀请外国人参加。 <br /><br />  为庆祝国庆日,各当事国驻外使馆在驻在国首都一般都举行国庆招待会。这类招待会规模大小不一,多以酒会形式,邀请驻在国政府领导人和有关方面人士以及各建交国使节夫妇和主要外交官员参加。如在中午举行招待会,则往往不邀请配偶。招待会上一般很少发表讲话。有些国家的使节只举行小型双边宴会,邀请驻在国少数官员,不请外交团人士。一些国家的驻外使馆也有不举行招待会的。各国对出席外交使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的规格,按习惯做法和国家关系来定。除关系密切的友好国家外,有的国家还明文规定领导人不出席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 <br /><br />  对别国的国庆日,国际上通常是发电、函祝贺,一般以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名义致对方相应领导人,少数国家在对等的基础上,以政府或国会的名义发贺电。在外交界和民间人士中经常用名片、函件等方式祝贺。在关系更为密切的国家间,常互相邀请政府代表团或特使参加国庆庆典活动。 <br /><br />  各国对发来的贺电、函或名片以相应方式复谢。 <br /><br />  建军节 各国军方对于建军节也颇为重视。多数国家由国防部长或总参谋长等最高军事首长出面主持建军节招待会,邀请各国武官参加,有的也邀请使节出席。 <br /><br />  各国驻外武官是否举行建军节招待会,视各自情况而定。这样的招待会主要邀请驻在国的军方人士和各国派驻该国的武官出席,有时也邀请驻在国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外交使节等。 <br /><br />  建交日、友好条约签订日 这类庆祝活动都是根据国家关系的需要在双边范围内进行。届时两国领导人或外长相互致电祝贺。两国驻对方的大使馆也可以举行招待会,邀请对方政府官员出席。少数国家对友好条约签订日举行规模较大的*会,以示庆祝。 <br /><br />  对于各国官方节日,民间友好人士间、有关业务部门之间,通常相互祝贺,对关系较好的国家还可登门拜访祝贺。 <br /><br />  元旦 各国庆祝的方式各异,内容不一,但大都含有除旧布新、祝福、祈求来年丰收之意。元旦期间各友好国家领导人之间或友好人士之间常常互发贺年片(或名片),这在国际上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习惯做法。在某些国家则有外交团向驻在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登门团拜的惯例。团拜时,外交团团长代表全体使节致祝愿词,驻在国领导人致答词,并备酒水款待。 <br /><br />  三八国际妇女节 有些国家由妇女组织发起组织各种报告会、座谈会、茶会等庆祝活动,邀请女宾参加。在我国内由全国妇联举行茶会,邀请驻华使节的夫人、女外交官和外国女专家、女记者参加。有时茶会上还安排一些余兴节目。 <br /><br />  五一国际劳动节 鉴于各国制度不一、庆祝的方式差异较大。某些国家举行盛大群众游*和军事检阅,邀请外宾参加,而许多国家官方则不举行任何庆祝活动。我国八十年代举行群众游阅活动,党政领导人和群众一起联欢,也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外交官和其他外国朋友参加。 <br /><br />  民间节日、宗教节日 世界各国几乎都有各自传统的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这种节日名目繁多。民间节日诸如印度的&ldquo;灯节&rdquo;,尼泊尔、伊朗的新年,瑞典的&ldquo;仲夏节&rdquo;,欧美国家的&ldquo;狂欢节&rdquo;,东南亚国家的&ldquo;泼水节&rdquo;,我国的&ldquo;春节&rdquo;等。宗教节日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ldquo;圣诞节&rdquo;、&ldquo;复活节&rdquo;,伊斯兰教的&ldquo;圣纪&rdquo;、&ldquo;开斋节&rdquo;、&ldquo;古尔邦节&rdquo;,佛教的&ldquo;佛诞节&rdquo;和&ldquo;成道节&rdquo;等。 <br /><br />  对于民间节日,各友好国家之间也互相祝贺。如在一国访问时,适逢该国的民间节日,外国客人常向主人表示祝贺,而当事国也常常邀请外国客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 <br /><br />  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宗教节日,如&ldquo;圣诞节&rdquo;、&ldquo;古尔邦节&rdquo;、&ldquo;开斋节&rdquo;和&ldquo;佛诞节&rdquo;等,各有关国家均进行广泛的庆祝,特别是以某宗教为国教的国家,庆祝的规模更为盛大。有关各国领导人之间和宗教界人士之间则有相互发送贺电、贺片祝贺的习惯。但其他国家一般不组织官方的庆祝活动,亦很少致贺。如在某国访问、游览,恰逢该国的宗教节日,则相机向有关人士表示节日的祝贺。 <br /><br />  <strong>二、独</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立</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庆</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典</strong><br /><br />  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兴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时,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庆典一般以升旗仪式开始。第一面国旗徐徐升起,象征着新独立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崛起。这时礼炮齐鸣,军人行军礼,其他人士行注目礼。随即第一任国家元首宣誓就职,发表施政演说,阐明其对内、对外方针政策。演说结束后,一般都要举行军事检阅和群众游*。当事国对各国出席典礼的代表团和特使都安排在比较显要的位置上,并由国家领导人出面设宴招待。首都及全国各地还举行规模盛大的文艺演出和群众性民族歌舞。 <br /><br />  对新独立的国家,各国政府或领导人一般都要致电祝贺。电文中表达对该国良好的祝愿,宣布承认其独立,并表示欢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等愿望。应新独立国家的邀请,有的国家还委派政府官员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亲自率团前往参加独立庆典活动,也有的国家委派驻第三国的使节以政府正式代表或特使名义参加庆典。 <br /><br />  <strong>三、就</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职</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仪</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式</strong><br /><br />  许多国家元首就职时举行隆重的仪式,国王登基则举行加冕典礼。就职时通常要举行宣誓仪式,并发表施政演说。有的国家元首或国王就职还举行盛大的招待会、阅兵式、文艺体育表演等活动。就职仪式一般邀请各国外交使节参加,有的还邀请外国政府派遣代表或特使参加。新元首或新国王往往还礼节性的接见各国外交使节。有的国家政府首脑(内阁首相)就职也举行一定的仪式。 <br /><br />  各建交国对外国领导人的当选均应以相应的领导人名义致电祝贺,各国驻当地的使节按惯例亦应向新任领导人发函祝贺。 <br /><br />  新任外交部长的任命事项颁布后,建交国外交部长也有发电(函)致贺的。 <br /><br />  <strong>四、寿</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辰</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祝</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贺</strong><br /><br />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已取消了对领导人祝寿的做法。不少国家还保留着祝寿的习惯,在对外交往中,应尊重各国的习惯做法。 <br /><br />  祝寿的方式除发贺电(函)以外,对关系密切的人士,还可赠送花篮或礼品(如蛋糕等),对一般人士的生日则送名片或口头表示祝贺。若应邀参加生日庆贺活动,则都赠以小纪念品或花束。各国驻外使节一般都应邀出席驻在国领导人的祝寿活动(如宴请、授勋等),并转达本国领导人的祝愿。 <br /><br />  <strong>五、凭</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吊</strong><br /><br />  国家元首逝世 元首逝世的治丧活动,由于各国制度和习惯不同,做法有所区别,但大致都有如下程序: <br /><br />  发布讣告,宣布志哀期,全国停止各种娱乐活动,下半旗志哀。治丧国除发布讣告外,还由外交部发出照会通知当地各国使馆。讣告照会的信纸和信封一般都镶有黑边(但也有不带黑边的);与此同时还由治丧国驻外使馆通知驻在国外交部和当地各建交国使馆(也有由治丧国政府直接通知各建交国政府的) <br /><br />  治丧活动主要有,向遗体告别或瞻仰遗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最后举行追悼大会或葬礼。吊唁活动一般在灵堂内进行。在我国,灵堂的布置力求庄严、肃穆。在大厅入口处上方悬挂黑底白字的横幅,门边放置吊唁簿,并为吊唁者准备白花。大厅内正面墙上悬挂死者的遗像,镶以黑边或挽黑纱。上方挂黑底白字横幅。大厅四周悬以黑黄两色相间的挽幛。骨灰盒或水晶棺置于遗像下,周围拥以鲜花和常青树木。遗像两侧放置各界人士送的花圈,而亲属献的花圈则放在骨灰盒或水晶棺前。 <br /><br />  追悼仪式后,由国家领导人或治丧委员会负责人和死者亲属护送骨灰盒(或遗体)至安放处(或安葬地)。 <br /><br />  政府首脑的治丧仪式大致与元首相同,但规格略低于元首。 <br /><br />  治丧期间,当事国的驻外使馆也设灵堂接受驻在国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吊唁。 <br /><br />  对于外国领导人的逝世,各国视两国关系以及死者在世界上所享有的声望确定其志哀的方式。最常见的悼念方式是由国家领导人向治丧国国家领导人发唁电、唁函或发表声明志哀。唁电(函)也可发给死者的家属。 <br /><br />  国家领导人前往治丧国使馆吊唁亦是通常采用的吊唁方式之一。吊唁包括签名(也有题词的)、献花圈、默哀等。前往吊唁人员身份的高低视两国关系而定。治丧国使节应亲自出来守灵,接受吊唁。有的国家也有群众到治丧国使馆吊唁。 <br /><br />  遇有在世界事务中有重要影响的外国领导人逝世,不少友好国家还以政府命令规定本国的志哀期,举行隆重的追悼活动。葬礼的当天,如正值议会开会,则以默哀或临时休会等方式表示哀悼。 <br /><br />  派代表团或特使前往治丧国参加葬礼,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这样的代表团和特使</div></td></tr></table></div><div /></div><div align="right">来源:外交部</div></td></tr></table><br /><br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1:06:3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border="0"><tr><td><div align="center">进入外国人的办公室或住所的礼节</div><div align="center">时间:2005年04月25日<br /><br /></div><div><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0" border="0"><tr><td width="100%"><div align="center">进入外国人的办公室或住所的礼节<br />2000/12/29 </div></td></tr><tr><td><div align="center" /></td></tr><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  到外国人办公室或住所,均应预先约定、通知,并按时抵达。如无人迎候,进门先按铃或敲门,经主人应允后方得进入。如无人应声,可稍等片刻后再次按铃或敲门(但按铃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则不得擅自进入。 <br /><br />  因事急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须前往时,则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则应见到约见人后立即先致歉意,说&ldquo;对不起,打搅了&rdquo;,并说明打搅的原因。 <br /><br />  经主人允许或应主人邀请,可进入室内。尽管有时洽谈的事情所需时间很短,也应进入室内,不要站在门口进行谈话。有时,主人未邀请进入室内,则可退到门外,在室外进行谈话。 <br /><br />  进入室内,如说话所需时间较短,则可不必坐下,事毕也不要逗留;如所需时间较长,则要在主人邀请之下方可入座。在预先并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谈话的时间尽量不要过长。 <br /><br />  应邀到外国人家里拜访、作客,应按主人提议或同意的时间抵达,早到或迟到都是不礼貌的。如发生迟到的情况,应致歉意。进行拜访,一般安排在上午十时或下午四时左右。西方习惯备有小吃和饮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绝,应品尝一下,接受的饮料应喝掉(但实在不习惯时,也不必勉强)。 <br /><br />  不经主人的邀请或没有获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参观主人的庭院和住房。在主人的带领下可参观住宅,但即使是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除书籍、花草以外的个人物品和室内的陈设。 <br /><br />  对主人家中的人都应问候,尤其应问候夫人(丈夫)和子女。有小孩在场,应主动与孩子握手、亲抱表示喜欢。家中养有猫狗的,不应表示出害怕、讨厌,不要去踢它轰它。 <br /><br />  离开时,应有礼貌地向主人告别,感谢主人的接待。 </div></td></tr></table></div><div /></div><div align="right">来源:外交部</div></td></tr></table><br /><br />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1:07:1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border="0"><tr><td><div align="center">日常卫生</div><div align="center">时间:2005年04月25日<br /><br /></div><div><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0" border="0"><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日常卫生<br />2000/12/29 </div></td></tr><tr><td><div align="center" /></td></tr><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  注意个人卫生 适时理发,经常梳理,胡须要刮净,指甲要修剪,鼻毛应剪短,头皮屑太多应洗干净。内衣、外衣经常保持整洁,特别是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打油擦亮,布鞋要刷洗干净。参加涉外活动前应梳理打扮。总之,要保持外貌整洁美观。 <br /><br />  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撮泥垢,挖眼屎,打哈欠,修指甲,剔牙齿,挖耳朵等。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捂住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 <br /><br />  在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葱蒜韭菜等辛辣食品,必要时可含上一点茶叶,以除臭味。 <br /><br />  有病的同志不要参加外事活动。如感冒,在我国不算什么大病,但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的人对感冒很讨厌。脸部、手、臂等外露皮肤有病的人也应避免对外接触,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有口臭毛病的人应注意口腔卫生。 <br /><br />  保持环境卫生 不准随地吐痰,不得随地丢果皮纸屑。一定要注意保持地毯、地板的清洁。吸烟时,把烟灰搕入烟缸。吃食品时把骨、刺、牙签、口纸等物,放到盘中或桌上,不得随手丢到地下。个人的不洁物品,应丢入垃圾桶,或放入自己的手帕或口袋中。吐痰应吐在口纸、手帕中装入衣袋。保持桌椅、沙发的清洁,不用脚蹬踏。进入地面干净的室内,应先在门口踏擦鞋底再进入。雨、雪天应把雨具放在门外或前厅,不要把雨水、雪水、泥巴等带入室内。还应注意不要弄脏主人的器皿、家具、门窗、玻璃、窗帘、墙壁等。 <br /><br />  陈设布置应保持整洁 客厅、房间要通风,不要有怪味。保持清洁。沙发套和垫布要勤洗换,灯、衣架、玻璃要擦拭,特别是各种样式的灯罩,及其装饰品等要擦拭干净。地板、地毯要定期清扫、吸尘,地板要打蜡。 </div></td></tr></table></div><div /></div><div align="right">来源:外交部</div></td></tr></table><br />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p><br />日常交往中的礼节<br />时间:2005年04月25日</p><p><br />日常交往中的礼节<br />2000/12/29 <br /> <br />  遵守时间、不得失约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失约是很失礼的行为。 <br />   <br />  尊重老人和妇女 这是一种美德。在很多国家的社交场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上下楼梯、车辆,进出电梯,让老人妇女先行,主动予以照顾。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帮助提拿较重物品。进出大门主动帮助老人妇女开门、关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或妇女,男子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等。 </p><p>  尊重各国风俗习惯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均应予以尊重。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某些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马里、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头顶;天主教徒忌讳&ldquo;十三&rdquo;这个数字,尤其是&ldquo;十三日星期五&rdquo;,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使用筷子进食的东方国家,用餐时不可用一双筷子来回传递,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跷大腿;伊朗称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这些风俗习惯若不注意,会使人误以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br />   <br />  举止 举止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自然诚恳,蔼然可亲。站立,身子不要歪靠在一旁,不半坐在桌子或椅子背上。坐时,腿不摇,脚不跷。坐在沙发上不要摆出懒散的姿态。在公共场所不要趴在桌子上,躺在沙发上。走路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跑。谈话时,手势不要过多,不要放声大笑或高声喊人。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br />   <br />  吸烟 在一些地方、场合,是不允许吸烟的。例如在剧场、商店、教堂、博物馆、会议厅等地不得吸烟。在火车、轮船、飞机上往往分吸烟与不吸烟的座位、车厢等。在工作、参观、谈判和进餐中,一般不吸烟或很少吸烟。不要边走边吸烟。进入会客室或是私人住宅、办公室等,不知道是否允许吸烟时,可询问一下主人。如有妇女在座,应征得她的同意。主人不吸烟,又未请吸烟,则最好不吸烟。在场人多或同座身份高的人士都不吸烟时,则一般不吸烟。 <br /><br /></p>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1:08:42 | 只看该作者
<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border="0"><tr><td><div align="center">谈话时的礼节</div><div align="center">时间:2005年04月25日<br /><br /></div><div><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0" border="0"><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谈话时的礼节<br />2000/12/29 </div></td></tr><tr><td><div align="left" /></td></tr><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br />   <br />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br />   <br />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br />   <br />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br />   <br />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当事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br />   <br />  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br />   <br />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hellip;&hellip;好吗?等等。在我国人们相见习惯说&ldquo;你吃饭了吗?&rdquo;&ldquo;你到哪里去?&rdquo;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ldquo;早安&rdquo;、&ldquo;晚安&rdquo;、&ldquo;你好&rdquo;、&ldquo;身体好吗?&rdquo;&ldquo;最近如何?&rdquo;&ldquo;一切都顺利吗?&rdquo;&ldquo;好久不见了,你好吗?&rdquo;&ldquo;夫人(丈夫)好吗?&rdquo;&ldquo;孩子们都好吗?&rdquo;&ldquo;最近休假去了吗?&rdquo;对新结识的人常问:&ldquo;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rdquo;&ldquo;到我国来多久了?&rdquo;&ldquo;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rdquo;&ldquo;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rdquo;&ldquo;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rdquo;分别时常说:&ldquo;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rdquo;&ldquo;再见,祝你周末愉快!&rdquo;&ldquo;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rdquo;&ldquo;请代问全家好!&rdquo;等。 <br />   <br />  在社交场合,还可谈论涉及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事情。 <br />   <br />  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div></td></tr></table></div><div /></div><div align="right">来源:外交部</div></td></tr></table><br /><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8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height="45"></td></tr></table>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1:11:1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border="0"><tr><td><div align="center">迎  送</div><div align="center">时间:2005年04月25日<br /><br /></div><div><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0" border="0"><tr><td width="100%"><div align="center">迎  送<br />2000/12/29 </div></td></tr><tr><td><div align="center" /></td></tr><tr><td width="100%"><div align="left">  迎来送往是常见的社交礼节。在国际交往中,对外国来访的客人,通常均视其身份和访问性质,以及两国关系等因素,安排相应的迎送活动。 <br /><br />  各国对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正式访问,往往都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详见本章第十节)。对军方领导人的访问,也举行一定的欢迎仪式,如安排检阅仪杖队等。对其他人员的访问,一般不举行欢迎仪式。然而,对应邀前来访问者,无论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还是民间团体、知名人士,在他们抵离时,均安排相应身份人员前往机场(车站、码头)迎送。对长期在本国工作的外国人士和外交使节、专家等,他们到离任时,各国有关方面亦安排相应人员迎送。 <br /><br />  <strong>一、</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确定迎送规格</strong><br /><br />  对来宾的迎送规格各国做法不尽一致。确定迎送规格,主要依据来访者的身份和访问目的,适当考虑两国关系,同时要注意国际惯例,综合平衡。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但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国家体制不同,当事人年高不便出面,临时身体不适或不在当地等等),不可能完全对等。遇此情况,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由副职出面。总之,主人身份总要与客人相差不大,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宜。当事人不能出面时,无论作何种处理,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其他迎送人员不宜过多。也有从发展两国关系或当前政治需要出发,破格接待,安排较大的迎送场面。然而,为避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非有特殊需要,一般都按常规办理。 <br /><br />  <strong>二、掌握抵达和离开的时间</strong><br /><br />  必须准确掌握来宾乘坐飞机(火车、船舶)抵离时间,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单位。如有变化,应及时周知。由于天气变化等等意外原因,飞机、火车、船舶都可能不准时。一般大城市,机场离市区又较远,因此,既要顺利地接送客人,又不过多耽误迎送人员的时间,就要准确掌握抵离时间。 <br /><br />  迎接人员应在飞机(火车、船舶)抵达之前到达机场(车站、码头)。送行则应在客人登机之前抵达(离去时如有欢送仪式,则应在仪式开始之前到达)。如客人乘坐班机离开,应通知其按航空公司规定时间抵达机场办理有关手续(身份高的客人,可由接待人员提前前往代办手续)。 <br /><br />  <strong>三、献</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花</strong><br /><br />  如安排献花,须用鲜花,并注意保持花束整洁、鲜艳,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花朵。有的国家习惯送花环,或者送一、二枝名贵的兰花、玫瑰花等。通常由儿童或女青年在参加迎送的主要领导人与客人握手之后,将花献上。有的国家由女主人向女宾献花。 <br /><br />  <strong>四、介</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绍</strong><br /><br />  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互相介绍。通常先将前来欢迎的人员介绍给来宾,可由礼宾交际工作人员或其他接待人员介绍,也可以由欢迎人员中身份最高者介绍。客人初到,一般较拘谨,主人宜主动与客人寒暄。 <br /><br />  <strong>五、陪</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车</strong><br /><br />  客人抵达后,从机场到住地,以及访问结束,由住地到机场,有的安排主人陪同乘车,也有不陪同乘车的。如果主人陪车,应请客人坐在主人的右侧。如是三排座的轿车,译员坐在主人前面的加座上;如是二排座,译员坐在司机旁边。上车时,最好客人从右侧门上车,主人从左侧门上车,避免从客人座前穿过。遇客人先上车,坐到了主人的位置上,则不必请客人挪动位置。 <br /><br />  <strong>六、对一般客人的迎接</strong><br /><br />  迎接一般客人,无官方正式仪式,主要是做好各项安排。如果客人是熟人,则可不必介绍,仅向前握手,互致问候;如果客人是首次前来,又不认识,接待人员应主动打听,主动自我介绍;如果迎接大批客人,也可以事先准备特定的标志,如小旗或牌子等,让客人从远处就能看到,以便客人主动前来接洽。 <br /><br />  <strong>七、迎送工作中的几项具体事务</strong><br /><br />  (一) 迎送身份高的客人,事先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贵宾休息室,准备饮料。 <br /><br />  (二) 安排汽车,预定住房。如有条件,在客人到达之前将住房和乘车号码通知客人。如果做不到,可印好住房、乘车表,或打好卡片,在客人刚到达时,及时发到每个人手中,或通过对方的联络秘书转达。这既可避免混乱,又可以使客人心中有数,主动配合。 <br /><br />  (三) 指派专人协助办理入出境手续及机票(车、船票)和行李提取或托运手续等事宜。重要代表团,人数众多,行李也多,应将主要客人的行李先取出(最好请对方派人配合,及时送往住地,以便更衣。 <br /><br />  (四) 客人抵达住处后,一般不要马上安排活动,应稍作休息,起码给对方留下更衣时间。</div></td></tr></table></div><div /></div><div align="right">来源:外交部</div></td></tr></table><br /><br />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1:12:38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color="#cc0000" size="4">学外交礼仪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建议大家看一下!以后我会陆续我把手上的所有礼仪书扫描成文本让大家看一下!</font></strong>
Ada 该用户已被删除
19#
发表于 2005-7-24 23:50: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
发表于 2005-7-25 17:10:07 | 只看该作者
<p>顶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12:1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