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aliland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也不能忘记和抹杀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功绩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2-3 09:34:5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国
关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国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宪法序言指出: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爆发时,毛**18岁,他曾是这个革命运动的参加者。“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革命,当了一名战士,吃七块二。”[1]但从现有资料看,毛**对辛亥革命第一次作出具有独特看法的评价,是在他成为激进民主主义者并接受五四运动洗礼之后。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这是毛**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的最早的说明。这里表达的基本观点,同他后来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给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以正确的指导,国共两党领导人都把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作为革命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对革命不久就“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的问题,作了自我检讨。[2]陈独秀写了《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二十七年以来国**动中所得教训》等文章,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毛**则在1925年冬写出《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作了更深刻的探寻。

  该文指出:辛亥年的革命,虽然其本质应该是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然因当时多数党员还没看清此点,革命的口号变成简单的“排满”,党的组织和内容是极其简单,作战的队伍是极其孤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有组织的工农群众;当时国内还没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国际的局面是几个强国霸占了全世界,没有被压迫阶级革命的联合,中国革命没有国际援助。[3]这就从革命目标和口号的局限、革命政党的不成熟、革命队伍的孤弱、国际环境的不利等多方面,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作了说明。

  当大革命掀起高潮,农民群众日益显示革命主力军作用时,毛**进一步从有没有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参加这一根本点上,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1926年夏,毛**在他主办的第六届农**动讲习所讲授农民问题时说: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农民的要求和需要,没有为农民而奋斗,未得三万万二千万之农民来帮助和拥护,所以革命遭到失败,政权落于军阀之手。[4]随后,在著名的《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中,他又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5]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和40年代,以《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的发表为标志,毛**思想达到成熟并多方面展开,毛**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更向前推进一步。这个时期的评价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辛亥革命放到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加以考察。主要观点有:

  第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如果从准备阶段算起,鸦片战争反对英国侵略就开始了,“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6]

  第二,至人民解放战争所标志的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之前,中国有过三次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其他两次是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7]

  第三,不能说辛亥革命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DADAO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这是它的胜利。但后来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它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反袁运动等等,都是不彻底的成功”。[8]

  第四,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9]

  这些论述,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地位,成功与失败,以及它所具有的反帝国主义的性质,都作了恰当的评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成立后,50年代前半期,在领导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程中,毛**继续对辛亥革命作出评价。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以相当的篇幅论述辛亥革命,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具有“伟大历史意义”;而由于革命派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没有广泛地发动和组织人民大众的力量,“革命终于失败了”。[10]刘少奇的这个报告,包括报告中对辛亥革命的论述,都是经过毛**的多次修改而成的,因此也充分反映着毛**的意见。

  当时,相当一部分民主人士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提法不甚理解,认为这一提法不妥,在感情上过不去。为此,毛**专门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上作了关于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讲话。指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并不是抹杀它的意义。从社会发展历史上看,奴隶主推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封建地主革掉奴隶主的命、资产阶级革封建地主阶级即民主主义革封建主义的命,这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的革命”。即使辛亥革命以前的改良派,也有进步的一面。“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当然,“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对此是可以批评的,孙中山自己就有过自我批评。[1](P344-346)毛**这里用阶级斗争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观点,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属性,又指明了它所具有的伟大意义,既着重讲了辛亥革命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又指出了由于领导集团犯有错误因而导致革命最后失败的事实。

  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毛**在回顾中国革命历程和历史经验时,仍经常讲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例如,1961年1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辛亥革命为什么成了一个革命呢?把皇帝推翻了呢?在辛亥革命以前,有上十年的舆论准备,包括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包括孙中山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然后就是1905到1911那几年两个党的辩论,一个是梁启超,一个是孙中山,究竟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经过那么长期的舆论准备,然后才有辛亥革命。[11]毛**当时讲这段话的用意,是在说明我们搞社会主义还缺少精神准备,因而难免犯错误,以后要努力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但他却从舆论准备这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得以发动和实现推翻帝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如,1961年9月,毛**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当蒙哥马利与毛**探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时,毛**说: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没有提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不提这两个口号,人民怎么会跟你走呢?”[12]此外,毛**还不只一次地说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同辛亥革命的继承关系。这方面材料将在后面列举。

  毛**对辛亥革命的评论,包括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及其在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连同它的准备阶段和后来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内)中的重要历史地位、辛亥革命的最后结局及失败原因等多方面内容。这些评论,表明一位共产党领导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先人奋斗历程的尊重。他的见解也是深刻的,符合历史实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2-3 09:34:59 | 只看该作者
28 标个出处,要不然就是抄袭。你以为躲到这里大家就看不出你是抄得了。给你三天时间,自己标出就不追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2-3 09:35:05 | 只看该作者
责会员国的名称权利变更,中止,除名的职权,属于联合国安理会的特权。
=================

28:

啥时候有这特权了?什么法律规定的?你得讲清楚。否则在你有生之年见一面问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2-3 09:35:0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孙中山文章资料部分摘自:中国***《党的文献》


注释:

  ① 毛**对抗大三分队的临别演讲,1938年3月20日。原话为“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结合的地方”。

  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毛**的这些观点自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论者就不赞成区分新旧三民主义的观点。笔者的这篇文章只把毛**的论点点出为止。

  ③见《时局问题及其它》,《毛**文集》第3卷,第258页。原话是:“我说清凉山上插了一面旗子,叫做新民主主义”。清凉山位于延安东北部,当时新华社设在这里。

  [参考文献]

  [1]毛**文集:第6卷[M].346.

  [2]孙中山全集:第9卷[M].114.

  [3]毛**文集:第1卷[M].25.

  [4]毛**.在第六届农**动讲习所讲授“中国农民问题”记录稿,1926.05-1926.09.

  [5]毛**选集:第1卷[M].16.

  [6]毛**选集:第2卷[M].667.

  [7]毛**文集:第4卷[M].219.

  [8]毛**.在延安职工纪念“二七”大会上关于中国无产阶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演.1939.

  [9]毛**选集:第4卷[M].1513.

  [10]刘少奇选集:下卷[M].135-136.

  [11]毛**.同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等的谈话.1961.

  [12]毛**.会见蒙哥马利谈话记录.1961-09-23.

  [13]论新阶段.《解放》周刊[J].第57期.1938-11-25.

  [14]毛**.在**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1939-02-05.

  [15]毛**.我们对三民主义的态度,1938-05-03.

  [16]毛**文集:第3卷[M].321.275.

  [17]毛**文集:第2卷[M].219.

  [18]毛**文集:第2卷[M].219.毛**、在延安各届国民精神总动员及“五一”劳动节大会上的

  演讲.1939-05-01.毛**、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的演讲.1939-02-02.毛**选集:第2卷[M].690.

  [19]毛**.论新阶段.《解放》周刊[J].第57期.1938-11-25.

  [20]毛**选集:第3卷[M].807-808.

  [21]毛**文集:第5卷[M].344.

  [22]毛**文集:第7卷[M].156.

  [23]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90.

  [24]刘少奇.会见印度外交部秘书长拉·库·尼赫鲁的谈话,1961-07-14.

  关于孙中山文章资料部分摘自:中国***《党的文献》 EARNING_ARTICLE_PUB>  EARNING_ARTICLE_PU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2-3 09:35:13 | 只看该作者
要清清楚楚地说明白哪一段引自那一书那一版第几页,作者是谁。要是来自网上,要给出网址。没做过学问是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2-3 09:35:17 | 只看该作者
我是给你机会洗白的。我要是一下子就指出来自何处了,你就洗不白了。记住你欠我的情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3 09:35:21 | 只看该作者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领袖,+++国的领袖。
要总结你就应该总结国民党,总结蒋中正,总结+++国。
对吧?

你给网友们总结总结:
国民党是怎么继承的?
蒋中正是怎么继承的?
+++国怎么继承的?

既然你说中国就是名副其实的+++国,
你就要给大家把国民党领导的+++国及其总统的继承情况总结一下。

我先把我知道的继承情况给你通报一下:
国民党领导的+++国
从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发展为蒋介石的离俄铲共压迫农工的三一主义(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再发展为马英九的固守荒岛的三不主义(不武、不独、不统)外加一个选举主义(争取总统宝座)

这才是你的名副其实的孙中山的+++国,名副其实的孙中山的政党,名副其实的孙中山的总统的继承路线。

你要保住+++国,就要沿着这个线路进行“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2-3 09:35:2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孙中山的萌芽状态开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孙中山的萌芽状态开始,

经过近百年社会革命建设的社会实践和全中国人民上下探索,由诞生到成长,由不成熟到经历挫折和失败,再接着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改革开放,不断实践,与时俱进的逐渐探索生产力和私有制的关系,并产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相应经验和教训,实践出真知。原来的社会理论还需要来自实践的发展,深化而上升为不断创新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由于生产力还存在大量私有制和社会分配不合理现象,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表,远远比原来设想的时间,还要漫长的多得多。可能至少三百年到八百年之间,还不能消灭私有制和私有制所产生的国家。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还要在社会活动中联系具体实践不断运用其科学理论和基本原理,不断检验,不断完善,不断依据民主法治原则以提高全体人民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为本的推动科学发展观。这就是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2-3 09:35:30 | 只看该作者
你吃的是萌芽还是果实?
你要吃萌芽,那果实可就没有了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2-3 09:35:34 | 只看该作者
网友们,我咋越来越感觉南山应该是台湾的国民党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20:4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