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玠:为何要提两岸四地和平发展?
熊玠:为何要提两岸四地和平发展?
2009-07-31 00:58:33
![]()
熊玠认为,提出“两岸四地和平发展”是一个重大与明智的战略转向。(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7月31日电(作者 熊玠)自胡Jintao主导大陆的对台政策以来,北京政府由以往一味追求两岸统一,转变至重视防止台独;鼓励在统一之前的过渡期间改善两岸互信。大陆近年来展现更多弹性,在经济等领域惠及台湾。马英九上任一年来,也急于与大陆“休兵”,携手共同应付全球金融海啸的巨浪狂涛。两岸酝酿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本来的构想是为了帮助与扶持台湾经济(见下)。但由于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基于意识形态,极力反对并将之涂黑诬蔑为出卖台湾主权利益之阴谋,所以,个人认为提出“两岸四地和平发展”是一个重大与明智的战略转向。
和平发展的前景与好处
两岸四地推行和平发展,是“四赢”的局面。但顾虑到时间,我以下所举的例子,将主要以台湾为着眼。
刚刚发生的金融海啸以及它给全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应该益发提醒我们在冷战结束后全球已进入一个地缘经济时代。某些教训在此时此地益发值得我们温故而知新。譬如,第一,地缘经济时代中,任何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安全,主要是经济安全,比它的军事安全(即传统的国防)恐怕还更重要。第二,为了巩固自己的经济安全,任何国家或实体体绝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确保自己是国际重要经济网络的成员,以确保资源的供应与境外市场的畅通。台湾在国际经济圈中,一向被喻为“世界的孤儿”。譬如,亚洲最大的经济网络ASEAN(东南亚协约国组织;简称“东协”;大陆译为“东盟”)有十个成员国;并有十个以上的非成员国的“对话伙伴”。台湾既非是它的成员,也非它的对话伙伴。“东协”组织,与中国大陆早已成立了所谓“十加一”的自由贸易区。明年他们之间“零关税”政策将开始实行。这对台湾将有严重的不利,因为台湾对东协十国的输出,将因须缴高到9%的关税而无法竞争。
因此,马英九才急于要和大陆签订一个“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如果签了这个协议,台湾与大陆之间就自然形成一个双边的自贸区。那么,在明年“十加一”内部成员实行零关税后,台湾将因为与大陆有ECFA 的自贸区关系,也不致完全被“十加一”排斥于门外。可是,台湾的反对党,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为反对而反对,一口咬定两岸的ECFA 协定是出卖台湾利益的勾当(已如上述)。这等于是蔡英文带领的民进党在台湾经济拮局情况下出卖了两千三百万人的利益。
地缘经济时代,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已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共赢”的游戏。现在,再来谈一下“两岸四地和平发展”的其他愿景与好处。地缘经济时代,一个保障自己利益的条件,就是规模与旋转余地。再加自己在国际金融界与经济圈决策上能占多大份量、起多大作用。拿台湾而言,在生产毛值(GDP)计算上,相当于4,015亿美元,只占全世界总GDP的1.5%。可是,如果和两岸其他三单元加在一起,其总数则是:4.8686兆(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11.32%。另外,台湾的外汇储备是3,120亿美元;但与两岸其他三地加起来,将是2.658兆(万亿)美元。比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1.05兆多出一倍半还多。所以,在国际金融与经济论坛上,将有更大的发言权。中国大陆在非洲、中东、南美均有能源的投资。跟中亚与俄罗斯也有“西油东送”的协定。如果“两岸四地”的和平发展真的起飞了,对于一个没有资源的台湾,在“两岸四地”的运作之下,将有很大的转环余地,无庸赘言。
阻扰和平发展的阻力
尽管两岸四地“和平发展”所能带来的好处很多,但对台湾而言,阻扰它实际跟其他三地推动“和平发展”的障碍也很多。值得特别一提的有三。
第一,是民进党的克意反对,已如上述。除了将之涂黑为马英九的出卖台湾利益之举以外,还以广告篡改温Jiabao总理的讲话(“两岸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就一定能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但这不是温总理的原文),企图煽动台湾民情,以求达到阻碍两岸签订ECFA的目的(见《侨报》,2009/6/23日,页B-12。)
第二,日本对两岸近来关系之大幅改进,密切注意。并有惴惴不安迹象(见《侨报》,2009/7/3日,页A-15)。日本对台湾始终存觊觎之心。过去自李登辉时代到陈水扁时代,一再假造日美军事合作计划关注台湾的假像;并时有“周边事态”日美共同作战计划延伸至台湾的“泄密”。后来大概由于美国人不愿苟同,日本人才改口。日本的《朝日新闻》在2007 年5 月 17 日一篇报导,干脆说穿根本没有什么“周边事态”共同作战计划。尽管如此,日本人(至少日本右派)仍然没有放弃对台湾的野心,因而会设法从中阻扰台湾与中国大陆从事太过靠近的互动方案。最近酝酿的日本要在距离台湾花莲仅110公里的那国岛驻军,并以包抄钓鱼岛,恐怕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它正好发生在两岸频传合作好消息的时刻。
第三,由于台湾二十年的台独王朝(李登辉的12年加陈水扁的8年)一再宣扬“台湾主体论”,并不时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因此,台湾与大陆是彼此互不隶属的两个实体。李登辉的“两国论”以及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说法,全是从这个大前提出来的。所以,在台湾的很多人心目中存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拒统”心理。这种迷思,可以若干民调数据来显示。
台湾“远见杂志”在今年(2009)民进党517游*前两天举办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几种倾向,包括(一)48.5%的人赞成台湾“最终应该独立”;(二)认为“最终应该统一”少到16.2%。跟2006年比,赞成“终极统一”的人数减少了12.5%;而赞成“终极独立”的人却比2006年增加了4.2%。换句话说,赞成终极统一人数下降率,比赞成终极独立人数增加率高过近三倍。这个现象,在其他机构(譬如《中国时报》)主办的民调结果也得到旁证。有这种“拒统”心理与迷思的人,也会是反对与大陆“和平发展”的最好的听众。
对于如何克服这个问题,我认为北京与台北应该派专人(必须有深懂国际法人才)组成研商小组,用以达成两岸一个共识。关于台湾的法律地位,以及它与“一个中国”的关系究竟如何,提出一个权威性的答案。这样可以杜绝台独份子所谓“两岸彼此互不隶属关系”之谬论;更可以帮助祛除以上所说“拒统”的迷思。本人已另有文章详谈此事。在此不赘。
总之,将“和平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对象,由原先两岸两地(大陆与台湾)扩充至四地(加入香港与澳门),有几大作用,都是正面的。第一,原来台湾可能遭受由香港、澳门、广州构成的所谓“三城”威胁。因将“和平发展”扩大至两岸四地,香港与澳门(甚至广州)就都包括到同一个经济合作共荣圈,所以两岸四地之间,可幸免于彼此竞争威胁的厄运。第二,如能显示四地共同掀起“和平发展”的旋风可以对四地都带来好处,则可减低仅是“两岸两地”那样对台湾专注的“针对性”。或可化解台湾内部反对声浪的尖锐化。第三,大陆和香港与澳门间原有的经济密切互动的某些办法(譬如CEPA) 甚至于实行的良好效果,可作为对台湾的模范与启发。如此,可以减少在台湾某些人对大陆的疑惑。这三点代表了将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扩张至两岸四地和平发展的内含睿智。至于实行方面,“两岸四地”和平发展的可行性,是会比仅仅“两岸两地”和平发展之可行性要更高得多;而且能产生更有意义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