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梦久天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谁逼死了上海海事大学研一女生杨元元?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0:07:30 | 只看该作者
杨元元的弟弟杨平平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在读博士,他强调说,发帖者是杨元元表妹的朋友,目前在国外。

  而这位表妹也是国内某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杨平平表示,在11月底和12月初,他们曾二度想发帖,“但都被我制止了”。

  杨平平解释,考虑到姐姐的死是其个人原因,不想给校方增添麻烦,因此曾两度改变了发帖的打算。

  但在姐姐轻生后,校方在善后工作中,反复“推卸责任”让家属感到“异常冷漠”,这使得他们无法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前一天采访中,校方称绝没有冷漠对待这对母女。

  杨平平称,发帖有助于让大家了解事情真相。至于帖子内容与校方的表述存在出入,杨平平认为,这肯定会有差异,但对于事实本身的描述,他敢接受测谎仪的测试。

  为何本科毕业7年却没积蓄租房?

  “她工作一直漂泊不定”

  2002年9月,杨元元自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但杨元元自武大毕业已7年,为何没有积蓄,无力支付房租?

  杨平平说,姐姐的积蓄很少。杨元元自2002年9月毕业后,至2004年9月在武汉一家英语培训中心任教,此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1年。据其简历显示,此后的4年,杨元元的工作一直“漂泊不定”。

  杨平平描述,杨元元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在2005年至2009年那4年间,曾在报社担任过编辑,也做过衣帽等小商品生意,但基本上不赚也不赔。而“门面房较贵,所以屡次投资并不成功”。

  有网友认为,2002年时,武汉的就业环境并不差。而根据杨元元家属所述,毕业时因拖欠武汉大学3970元学费,所以直至2007年才拿到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根据杨元元的工作经历,3970元为何花了5年时间才筹足?

  杨平平认为,姐姐在当时曾认为,“两证”的用途不大,所以并不急于将钱归还给校方,而用于先解决食宿问题。

  为何弟弟不承担抚养母亲的责任?

  “姐弟经济上较为独立”

  杨元元是否将积蓄用以支付弟弟的学费?身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在读博士的弟弟为何不承担抚养母亲的责任?

  昨日,杨平平表示,自2004年9月本科毕业起,前往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此后仅在2006年向家中要过100元,而本科时的学费是申请了助学贷款,在2008年春节终于攒钱还掉了12500元的本科学费贷款。据了解,在杨平平大四时,杨元元刚好在武汉一培训中心任教,其间,杨平平也曾在帮忙代课教授化学和物理。

  “刚来北京那会的确入不敷出,几乎连生存都成问题,”杨平平说,“但随后,通过校方的补贴,以及自己做家教和撰写书籍获得了一些生活费。”

  按照杨平平的说法,在2006年至2007年间,杨平平还曾补贴给家中3000元,而这笔款项是其帮助友人写书所得。“2007年2月,他曾为姐姐购买了一台6850元的笔记本。姐姐一直在使用。在他眼中,母女俩的生活能维持‘最低水平’,但一家人的节俭成了习惯。”杨平平说。

  杨平平认为,他和姐姐在经济上表现得都“较为独立”。“眼看明年就能毕业,生活就能好转,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杨平平在网上发帖述说丧失姐姐的悲痛。

  学校的态度是否间接逼死杨元元?

  “个人困难应寻求制度保障”

  杨元元之死的帖子在网上发出后,也引起大家对海事大学的道德谴责,网友指责说,既然学校现在有很多空置宿舍,元元的申请也有情有理,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伸出一点点的援手,就可以救助一个困难的家庭,有啥理由不做呢?

  对此,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表示,若是社会层面的事情,不要落到学校的原因。个人的困难,应寻求“制度”层面的保障,而不是落在“特例”。

  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顾俊认为,这些“穷孩子”很不容易,但让学校来突破“制度”,学校做不到。杨元元的个案,让学校“为难”,而杨母的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由此发生的问题不能落到学校。

  评论:自杀,不是弱者对命运最好的抗争 

  近日,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自杀身亡。杨元元是湖北宜昌人,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弟弟尚不满4岁。多年来,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姐弟俩拉扯成ren,求学期间杨元元一直与母亲同吃同住。杨元元自杀前一天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新闻晚报12月10日报道) 

  一个本应是充满生活希望、正在编织美好生活的大学生,却选择了以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大家在对杨元元表示惋惜之余,更多的是对上海海事大学的痛陈指责。事情发生之后,作为校方依然在为自己辩解,觉得学校严格执行校纪校规无可无厚非。但是,也就是在这样的规章之下,引来的只是一个少女用死来对之的抗争。有句法谚叫做“恶法非法”,那么这样死板僵硬的规章,又怎么体现和谐社会之下的人文关怀。逝者已去,我们在寄托哀思的同时,更要这种社会的冷漠进行反思。 

  杨元元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付出的更多是汗水和泪水,也是一个想用拼搏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孩。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元元可以说就是在用行动证明自己,在绘制自己的美好未来。在这里,那些竟然指责杨元元执拗的人,他们的良心、最原始的人性,恐怕是早已泯灭了的,因为他们缺乏对社会弱者最起码的怜悯之情。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的出身、地域的限制、时代的影响,生活过的比许多人艰苦些,但这本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有一颗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心,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杨元元同学作为当代的年轻人,她拥有的一颗最真挚的孝心。虽然外出求学,却一直放不下自己年迈多病的母亲,因为她知道没有母亲,也就不会有她的今天。她知道、更懂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武汉大学的领导看到的是一个善良的女孩,一个值得大家去帮助、去关心的女孩,学校在各方面给予她帮助与照顾,包括介绍勤工俭学岗位,减免或延期缴纳学费等。在这样的大学、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集体,我们相信离去的杨元元看到的不是对生活的无奈,她看到的更多是希望。 

  举孝廉,是在汉代有一种培养所谓预备干部的选拔方式。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依旧是沿用汉朝的称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杨元元懂得用孝道去回报母亲,这其实就是对德最好的诠释。为了不舍弃自己的母亲,她恳请上海海事大学领导让母亲住在校园里,一个在常人眼里觉得很合情合理的不情之请,为什么学校就不能满足她?倒是如果杨元元同学要求住进来的是她的父亲,那学校那还可以另当别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0:08:04 | 只看该作者
当然,贫穷不是罪,人穷志不穷。作为社会的弱者,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选择放弃;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也不能怨天尤人;在遭遇冷眼的时候,更要坚强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杨元元同学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年轻人,但我们更要明白她是一个靠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小女生。她受的苦、承受的压力,或许都是我们常人难以承受和面对的。但是,杨元元选择了结束生命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从另一方面也就凸现了人生的脆弱面。正如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老师所说,在目前就业不景气等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贫困生面临着家庭为求学付出一切,而现实却很难改变命运的差距,期望与失望的强大落差难免使他们心理出现阴影。胡教授说,这部分人的生活生存状态确实值得关注,尤其是心理状态。但出身贫寒的人也要“争气”,更应该坚强生活,“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社会,否则全盘皆输,毕竟活着才是对亲戚家属最好的回报。 

  逝者已矣,生者坚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7 02:3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