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渤海边的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米洛舍维奇:政治风浪中的“不死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0:56:02 | 只看该作者
十一


  5月8日,南联邦总理马尔科维奇宣布11点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消除克罗地亚共和国境内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紧张气氛。计划要求“遣散”并解除数万名克罗地亚警察预备部队和塞尔维亚叛乱分子的武装,而且同意军队作为维持和平的力量。该计划还包括:宣布有关人员在克罗地亚地区自称为独立的塞尔维亚领土无效,结束大大加剧了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紧张气氛的宣传战;消除由武装村民和警察在克罗地亚各地公路和铁路线上设置的路障;联邦政府保证在维持稳定和实施这项计划时同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合作等。

  5月9日,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说,他将同在克罗地亚领土上的军队进行合作,以使他们能参与防止发生进一步冲突的行动,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遣散克罗地亚警察后备部队。但是,图季曼强调,克罗地亚不会解除它的警察部队的武装,如果军队成为一支占领军,克罗地亚将起来捍卫国家的主权。随后,南斯拉夫的紧张局势一度有所缓和,克罗地亚边境利什蒂察的村民们已经拆除了他们为阻止南斯拉夫装甲部队通过而设置的路障。

  守住最后一块“堡垒”

  199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一份报告。公然宣称:南斯拉夫将在今后的18个月内****。这一预测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南斯拉夫当局当即发表声明,提出强烈抗议和谴责,国际舆论界也大多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然而。南斯拉夫一年多的巨大变化,应验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预测。不过,在席卷全国的独立狂潮中,米洛舍维奇守住了最后一块阵地。

  1990年12月26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议会在举行全民公决后,正式宣布斯洛文尼亚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并准备与其他共和国就“和平分手”问题进行谈判。并宣称,在谈判期间,斯洛文尼亚停止缴纳支援不发达地区的资金,并截留上交联邦预算的捐税。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提出要与其他共和国分道扬镳,引起了各共和国的震动。各共和国一方面规劝斯洛文尼亚冷静下来,不要贸然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要为自己所在的共和国寻求出路。

  继斯洛文尼亚表示要“分道扬镳”后,克罗地亚共和国于1991年5月29日宣布自己为主权国家,从而为把南变成松散的联盟“添了关键的一票”。

  随着南斯拉夫政局的变化,南斯拉夫的两个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明确表示要从南联邦中退出。斯、克两共和国领导人频繁接触,计划就正式独立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同时斯洛文尼亚单方面决定南斯拉夫同意大利、奥地利的部分边界将成为斯洛文尼亚的国界。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在总理马尔科维奇的主持下连夜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并于26日凌晨发表声明宣布,斯、克两共和国独立是无效和非法的。联邦政府同时下达命令,为保证国界和内部边界的安全,联邦内务部必须同联邦国防部直接合作,南人民军边防部队将参与保证国界上的过境通道和居民安全的行动。接着,南人民军第五军区出动近2000多名军人,并出动110辆坦克、20辆军车执行任务。但人民军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遭到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警察部队和其他武装人员的抵抗。斯洛文尼亚的武装力量甚至用导弹击落了两架人民军的军用直升机,造成5名空军人员死亡和数名受重伤。据斯洛文尼亚国防部长亚内兹·扬沙称,双方已有100多人伤亡,人民军的6架军用直升机和15辆坦克被击毁。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后,这两个“独立国家”相互祝贺并相互承认。

  南内部对斯、克两共和国独立褒贬不一。塞尔维亚最大的反对党———塞尔维亚复兴运动认为,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保护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人的利益。塞尔维亚第二大反对党民主党主席说,两共和国独立是“冒险之举”。马其顿最大的党———全马其顿革命组织则表示庆贺,认为这是“每个民族的基本权利”。斯、克独立,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欧洲各国政府因担心南斯拉夫的***可能会影响欧洲的安定而告诫说,他们将不承认两共和国独立。经欧共体调解,斯、克两共和国同意推迟三个月执行其独立的决定,但实际上他们并未放慢独立步伐。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更加强了他们脱离联邦的决心。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0:56:35 | 只看该作者
十二


  斯、克两个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在南斯拉夫引起连锁反应,另有一些共和国也相继宣布独立。战后重建的南斯拉夫联邦制国家已名存实亡。

  9月上旬,马其顿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大多数赞成马其顿成为主权国家。10月15日,波黑共和国议会通过《波黑主权问题备忘录》,强调波黑是“主权国家”。与斯、克不同的是,波黑和马其顿都表示愿意同其他共和国建立“主权国家联盟”。而塞尔维亚共和国则强调,所有塞族人必须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其实质是要把南境内塞族聚居区都并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也计划筹建“小南斯拉夫”,并支持其他共和国境内的塞族成立自治区,脱离所在的共和国。

  与此同时,南各共和国境内也刮起了强烈的“独立”狂潮。在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自治省,阿尔巴尼亚族早就想摆脱塞尔维亚,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甚至想与阿尔巴尼亚合并。在克罗地亚境内,塞族人已成立了两个自治区,他们指责克当局侵犯其权利,要求脱离克罗地亚,加入塞尔维亚。在民族杂居的波黑共和国,约占人口1/3的塞族人已组建了四个自治区,他们反对波黑独立,并扬言如波黑坚持独立,他们将并入塞尔维亚。

  在一片独立声和战火纷飞中,南斯拉夫联邦领导机构已无力控制局势。作为“集体国家元首”的联邦主席团也已公开***。

  以马尔科维奇(克罗地亚人)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有1/3的内阁成员辞职,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也不愿与总理合作,总理多次要求撤换国防部长。在15日召开的联邦议会与自治省联席会议上,尽管多数代表缺席,但仍作出了对联邦总理和外长(均是克罗地亚人)不信任的决定。12月19日,联邦总理因不同意为1992年“战争预算”开绿灯而提出辞职,联邦政府实际上已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至此,南斯拉夫联邦领导机构面临国内混乱的政治局面。实在无力回天,真正意义上的南斯拉夫已经不存在了。

  面对南联邦瓦解的必然趋势,在米洛舍维奇积极倡导和策划下,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一个新的南斯拉夫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新国家定都贝尔格莱德,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语,新国旗仍为红白蓝三色,只是中间没有了五角星。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诞生,意味着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彻底解体。

  新建立的南联盟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050万,分别占原南斯拉夫面积和人口的40%和44%。南联盟的主要党派是由塞尔维亚共盟改组的塞尔维亚社会党。

  西方认为,这是改名未改姓、换汤不换药,认定南联盟是前南地区“最后一个布尔什维克堡垒”,因为南联盟的所有制关系与前南斯拉夫联邦所奉行的所有制关系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南联盟的主要党派塞尔维亚社会党即是前南共联盟的化身,而且前南联邦的武装力量,大都控制在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和波黑塞族的手中,因而南联盟被西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南联盟谁说了算

  南联盟成立时,米洛舍维奇支持乔西奇出任南联盟总统,而实际权力却在米洛舍维奇手里。乔西奇也清楚,所谓南联盟,主要是塞尔维亚共和国。联盟总统要决定和过问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米洛舍维奇的许可和默认,便无法作出。

  乔西奇任命的南联盟总理米兰·帕尼奇也是米洛舍维奇举荐的。与米洛舍维奇相比,帕尼奇更多地得到西方支持。他是位拥有美国和塞尔维亚双重国籍的传奇人物,青年时代便移居美国经商发了财,但从未涉足过政治。米洛舍维奇举荐帕尼奇回到国内担任刚组建的南斯拉夫联盟总理的目的是想依靠帕尼奇的西方背景,缓解国际制裁,帮助南联盟摆脱孤立的困境。

  然而,帕尼奇尚未抵南上任之前,便把矛头指向米洛舍维奇。他声称“要从塞尔维亚入手”,“向利用这场战争达到个人的目的的廉价政客提出挑战”。据此有人认为米洛舍维奇举荐帕氏是“引狼入室”。面对帕尼奇的“挑战”,1992年8月至11月间,米洛舍维奇明里暗里支持议会两次提出了弹劾帕尼奇的议案。在南斯拉夫联盟总统乔西奇做了大量工作和得到黑山共和国议员的支持后,帕尼奇才两次险渡难关。在此期间还发生所谓“内务部大楼风波”,一时间,米、帕之间的较量达到了白热化,双方大有不决一死战绝不罢休之势。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0:57:18 | 只看该作者
十三


  世人所关注的塞尔维亚大选于1992年12月20日落下了帷幕。现任总统米洛舍维奇获56.3%的选票得以继续连任。起初以咄咄逼人之势投入竞选的现任南斯拉夫联盟总理帕尼奇以34.02%的选票败北。

  米洛舍维奇之所以获胜,一是他以在职之身,牢牢控制着舆论工具,在宣传上占有明显优势;二是米洛舍维奇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即以公有制为主的多元所有制,受到中老年人,尤其是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其民族主义的主张在各个阶层也大有市场;三是在塞尔维亚遭受严厉国际制裁的情况下,米洛舍维奇和阿族举行政治谈判,并表示准备给予阿族最广泛的自治,但坚持科索沃必须留在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范围之内,绝对不能分离出去。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自治省,位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公里。科索沃境内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树木茂密旺盛,森林覆盖率为全境的50%。科索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褐煤资源达60亿吨,还有沥青、菱镁矿以及金、银、铜、铝、锌、铬等矿藏,是发展有色冶金业的理想场所。科索沃农业也十分发达,盛产粮食作物,并有大量的蔬菜和水果。科索沃东南部与马其顿共和国接壤,西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相邻,西部与黑山共和国交界。

  科索沃约有220多万人口,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的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和马其顿族等。

  1987年4月,当时的塞尔维亚总统斯坦博利奇派米洛舍维奇到科索沃去安抚阿族人的情绪,但在那里却激起了大塞尔维亚族情绪。米洛舍维奇在一次大型的塞族*会上说,塞尔维亚一定会赢得科索沃战斗的胜利。“尽管塞尔维亚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阴谋反对我们,但我们一定会赢得胜利。我们告诉他们,我们是抱着赢的决心投入每次战斗。在塞尔维亚的土地上,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你们了”!

  米洛舍维奇充满激情的承诺赢得了塞族人对他的狂热支持和崇拜,但同时也给阿族人泼了一盆冷水,更加激起了阿族人的独立情绪。两年后,科索沃独立的呼声越喊越高,街上充斥着激进的阿族游*队伍。1990年,米洛舍维奇决定对科索沃实行强硬政策,大兵压境,不但用坦克驱散了游*队伍,还断然解散了科索沃议会和政府,致使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对立情绪更加强烈。

  阿尔巴尼亚族由于不满塞政府的政策,不断进行反政府活动,1989年和1990年大约有60名群众被塞族警察打死。在塞尔维亚大选时,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进行了DIZHI,拒不参加投票。

  1991年,阿尔巴尼亚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

  然而,南联盟军警很快开始了在科索沃全境清剿阿族非法武装的攻势。在塞族警察部队的反击下,“科索沃解放军”溃不成军,若不是北约威胁对南联盟动武,迫使塞族军警停止了在科索沃的行动,“科索沃解放军”已经不复存在。

  面对不断升级的科索沃危机,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科索沃阿族领导人则以塞族的“镇压”和“暴行”为借口,要求国际社会进行干预,强调只有在国际社会代表参与下才同意与塞尔维亚当局谈判。

  从西方国家来讲,他们并不赞成科索沃独立,但主张扩大阿族人的自治权,要南联盟当局停止“暴力行动”。美国则一直把改善科索沃“人权状况”作为解除对南联盟制裁的先决条件之一。一面是西方列强的耀武扬威,一面是“科索沃解放军”的大肆叫嚣,米洛舍维奇意识到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已经来临!

  克林顿对在最后危急关头是否启动战争机器举棋不定,于是他决定派霍尔布鲁克作为特使,前往贝尔格莱德,作最后的外交努力,看能不能逼迫米洛舍维奇签订城下之盟。3月22日,克林顿总统发表关于科索沃问题的讲话。

  米洛舍维奇清楚,霍尔布鲁克此行无疑是传递北约的“最后通牒”,根本就没有政治解决的诚意。一开始的对话气氛就很不友好,他们谁也没有表现出让步的迹象。在这次谈判中,一向被认为难以捉摸的米洛舍维奇向这位谈判桌上的老对手坦露了心扉:“科索沃比我的脑袋还重要,你叫我还要怎样让步。在协议上签字意味着三年后科索沃自动独立,我担不起这种历史责任!你们实在要打,那就来吧!”

  (完)本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9 21:29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