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yangzhiyuan20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外交学考研题库及答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3:29:11 | 只看该作者
5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美国国务院一九四九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艾奇逊在他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这种结局之所以终于发生,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少做了某些事情。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经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七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了台湾。一九五四年十二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
    为了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探寻解决中美两国争端的途径,中国政府自五十年代中期起,即开始与美国对话。一九五五年八月至一九七0年二月,中美两国共举行了一百三十六次大使级会谈,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及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一九七一年十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七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十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一九九二年九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一百五十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美国政府是有责任的。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和友好人士,曾经为促使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的解决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个联合公报就包含着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十分赞赏。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美国确也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制造种种藉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26九十年代末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在地区化与全球化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趋势的情况下,中国的亚洲意识苏醒,改变了以前对亚洲地区主义淡然的立场,开始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多边机制。地区主义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在地区主义战略选择的取向下,9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家身份定位的基础上,中国更明确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身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亚太国家。中国领导人明确指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面。”
在亚太国家身份定位的指导下,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融入亚太地区,发展同他们的友好关系,为亚太地区的进一步团结和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6年与东盟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1997年,中国加入“东盟——中日韩10+3”框架,加速与东亚国家的区域合作;2001年,决定与东盟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在亚太国家身份定位的指导下,融入亚太地区过程中迈出的坚实步伐。
    与此同时,中国还力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谓“负责任”,一方面指中国政府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负责,在今天的对外关系中,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还要为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负责,在今天就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主张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同发展,在处理国家关系是要互利互赢,从大处着眼,既要考虑自己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与亚太经合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无作为以及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相对照,中国坚持货币不贬值和对危机的有关国家进行金融援助。这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重要体现。虽然中国由此也受到了一定损失,但却使中国获得了亚洲国家的信任,为中国参与亚洲机制树立了良好形象。这次危机也使中国对亚洲的责任感和东亚意识加强。中国认识到,“中国与周边国家互为战略依托”,周边尤其是亚太地区才是中国战略利益的重点。
27、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背景
答:1、国际背景
美国自二战以来,到处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到70年代初已使国力大衰。不得不推行“尼克松主义”以求改善国际处境。这便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国际战略态势。美苏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数量上均超过美国,经济上的差距也明显缩小。苏联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采取进攻性扩张战略,并处处得手。美国对此感到力不从心,为了增强与苏联斗争的筹码,开始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
两极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苏之间由两大阵营的对抗转变为两强争霸,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均有所下降。美国同西欧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加深,西方盟国的离心力增加,向美国说不。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强权政治,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从政治上和道义上已无力维持社会主义阵营。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登上世界舞台,形成新的强大力量。
2、美国背景
(1)70年代美国的经济地位开始下降,日本、西欧等盟国开始挑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特别是身陷越战泥潭,美国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缓解自身困难。
(2)苏联的攻势给美国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于美国来说,苏联比中国的威胁大得多。在当时的国际体系内,联合中国能够最大限度的遏制苏联,是最现实的选择。身为理论家和战略家的尼克松总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3)中苏冲突使两国濒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美国认识到双方敌对的深度,看到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尼克松决心实现中美和解,借助中国的影响来结束越战,并迫使苏联在美苏关系的各个领域做出让步。但这只是短期目标,更为长远的考虑是基于国际结构由两极向五极、同时美国优势地位下降的判断,认为若能同中国发展关系,就会为维护和平提供巨大的战略机会。从地缘政治上,发展中美关系将使美国在全球战略上得到巨大好处。
(4)国内民意推动。国内舆论和国会已在酝酿对华转变。当时的民调显示,对中国友好者超过半数,改善的时机趋于成熟。
3、中国背景
(1)苏联的严重威胁
自60年代中苏大论战以来,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到60年代末双方在珍宝岛爆发武装冲突,各自边界屯兵百万。苏联已经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迫使中国将经济建设的重心由现代化建设转向备战。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要抗衡苏联,必须与美国联合。同时,由于美国尼克松采取逐步从越南脱身的政策,中国对美在安全威胁上的担忧大大减少。
(2)扭转中国外交的被动局面
**初期,中国外交受极左思潮影响,外交面临重重困难。中国对外关系几乎陷于中断,建交步伐迟迟迈不开。进入70年代,外交的无政府状态开始得到有效控制。为扭转外交的被动局面,需要调整外交政策,建立一条更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改善外交环境。
(3)“一条线”的外交方针
领导人意志在中国外交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毛**在此时确立了“一条线”的战略思想。设置一条从东到西的战略阻遏线,连接从西欧经中东、南亚再到东亚及太平洋至北美,以抗衡苏联向全球的霸权主义扩张。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国际斗争新格局,促进完成同西方国家建交,改善中国国际环境,起了决定性作用。
总之,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双方意识形态让位于国家利益的结果。并非偶然,是当时国际形势和中美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28试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
1、提出的背景
新中国诞生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和路线的严重干扰,工作重心未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现代化建设大局,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国际形势在80年代有了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人民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邓小平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制定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
2、具体内容
将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的完整内容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思想明确了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可称为务实外交。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某些政策脱离了实际。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对此进行了有效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原有外交思想对国际形势判断过于偏激,一直将备战作为全国工作的中心任务。而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判断国际形势,认为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迫切任务是和平和发展。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使各国相互依存,中国可以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
其次,原有外交思想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产生盲目自信,外交定位有不切实际之处。邓小平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国际格局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再次,以世界革命为外交目标,国家利益被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而被否定。邓小平把国际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成了他分析形势,指导对外政策的最高准则。
最后,原有外交思想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邓小平强调外交的灵活务实,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重视经济外交。
3、效果和评价
(1)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争取到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力的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GDP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实践证明,“韬光养晦”思想是成功的    北大国关权威专业课辅导班www.aikao.com北京爱考机构
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
(2)中国国际形象大大改善
在“韬光养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外交通过“无敌国外交”实现了睦邻友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总体上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特别是成功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发达国家建立起一系列的伙伴关系。80年代以后,除越南外,中国再未同他国发生武装冲突。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搁置争议”
(3)中国的外交手段日益成熟
**风波后迅速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在地区安全方面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和六方会谈等机制,并妥善的处理了南联盟炸馆、南海撞机等危机事件。在新时期提出和谐世界观,这是和谐世界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延续。中国的外交哲学逐步形成了和平发展观、合作共赢观、和谐世界观和新安全观,积极地融入世界体系,逐渐成为负责任的大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10-10 17:03:14 | 只看该作者
我真的要再次感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10-10 22:26:5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10-10 22:26:59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10-12 17:08: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10-17 17:24:1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这是完整版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10-17 17:24:58 | 只看该作者
很感谢!在各处得到的都被尸解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10-17 17:38:38 | 只看该作者
归纳得非常之好!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10-17 17:42:34 | 只看该作者
太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7:29:0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以前得到的也是被肢解了的,后来自己整理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5:0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