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白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后六章详细总结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5:31:06 | 只看该作者
地缘经济学


一、地缘经济学是在冷战后出现的颇具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爱德华·卢特沃克

地缘经济学的内容主要是:
1、 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的竞争关系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了。
这种国家竞争的新形式,就称为地缘经济学。
2、 国家要想尽力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由此自然会损害对方国的经济发展。这种由国家和政府参与的、为了“我们”的国家利益而不顾“他们”的国家利益的经济竞争行为,即是地缘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3、 地缘经济学家承认,地缘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是经济战场,而不是军事战场。

地缘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地缘经济学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它的“地缘”二字上,但它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地缘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地缘政治学家研究的是宏观地理概念上的国际关系,而地缘经济学家研究的是微观地理概念上的国际关系。
第二,地缘经济学表面上看起来与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讲,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讲,地缘经济学是传统现实主义在冷战后的翻版。
第三,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5:31:1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论 国际机制论


一、国际机制的基本特点:
国际机制是国际社会机制化趋势的产物,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理想化的模式;国际机制的要素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安全与发展和通过机制对参与者实施道义限制;机制是变化发展的,变化规律的核心是机制基本准则的变化。



二、三个主要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以雷蒙·霍普金斯、唐纳德·柏契拉和奥伦扬为代表的格老秀斯派。
这一派突出机制的重要性,认为机制是有序的国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该派还强调机制与有序行为的互动关系,有序行为导致机制的形成,机制反过来促进有序行为。

第二个流派是以罗伯特·基欧汉和亚瑟·斯坦恩为代表的国际机制修正结构主义派。
这一派强调,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和范围内机制才可以起些作用。

第三个流派是以苏珊·斯特兰奇为代表的传统结构主义派。
这一派认为机制是无用的概念,国际机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甚微。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5:31:1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论 集体安全论


一、集体安全组织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 集体安全组织的成员来源具有普遍性,不管这个组织是地区性的还是全球性的。
第二, 集体安全要求建立一套合法有效的防止侵略的安全机制,这是集体安全是否成功的关键。
第三, 集体安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内部成员国发生的侵略行为。

二、困境
集体安全体系是为了改变均势体系下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而设计出来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避免“过于理想化”。
第一,集体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矛盾。
第二,国家主权与集体安全的矛盾。
第三,国家安全与大国一致性原则之间的内在矛盾。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5:31:2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论 软权力论


一、1990年,约瑟夫·奈发表两篇文章和一本专著
《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必定要领导——正在变化着的美国权力的性质》,
最早在学术界较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软权力概念,其基本内容是:

1、 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过去,对一个大国的考验是其在战争中的实力,而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
2、 软权力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价值标准,尤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
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质及其运行体制。
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



3、 今天的经济和生态问题涉及许多互利成分,只能通过合作才能解决。因此,软权力是一种“合作型”权力,而硬权力是一种“对抗型”权力。
4、 约瑟夫·奈一再声称,从学派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主张硬权力,自由主义倾向软权力,但是,软权力是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不应过分强调两者的分歧,两者可以互补。

二、软权力的三大要素——知识、信息和价值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知识经济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
1、 经济活动的重心从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代替资源的经济。
2、 知识成为衡量一国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中心地位。
4、 知识经济突出新的价值取向。
可见,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为依托,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5:31:4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论 两枝世界政治论


一、“后国际政治”观。
詹姆斯·罗斯诺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探索中一个十分耀眼的成果。1990《世界政治大变动》。

罗斯诺“后国际政治”以表示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的本质特征。
所谓“后国际政治”,主要表达三方面的意思:

第一、它要说明,随着冷战后时代中跨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往界限较为明确的国内事务和国外事物如今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日渐让位于不断扩张的“国内——国外边界”。因此,国际政治的时代正在被后国际政治的时代所取代。
第二、后国际政治仍然强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探讨新条件下世界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动为己任。
第三、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个基本政治范畴(个人、集体和全球事务)正经历重大变革。

二、“分合论”世界观

从国际政治向后国际政治的转变促使罗斯诺提出一套系统的世界观以取代他认为不再合乎
时宜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旧世界观。罗斯诺称这一新世界观为分合论。“分合论”是两枝
世界政治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罗斯诺看来,全球化冲击下的后国际政治同时产生了分散化和
一体化两种矛盾而统一的趋势。分散化主要受次国家行为体的推动,而一体化则受跨国家行
为体的推动。


三、两枝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观点

罗斯诺认为,冷战的结束使世界进入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较突出的有三种基本矛盾和冲突: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
其特点是下列国际现象同时存在“分散化的主义国家、处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脆弱的国际政治关系和骚动不安的民众。”

据此,他提出冷战后世界秩序的“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
即微观层面上的个人行为分析、宏微观(中观)层面上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分析以及宏观层面上的国际体系分析,重点在第三层面。
微观参数是公民技能,中观参数是权威结构,宏观参数是世界政治的两枝结构。

由于全球化的冲击,世界政治领域发生了公民技能革命和权威结构重组,两者进而导致整个世界政治的根本结构向两枝化方向发展。所谓两枝化,指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逐渐从过去以国家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即从“两超”到“两枝”的演变。
16#
发表于 2007-12-1 15:12:04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17#
发表于 2007-12-12 23:18:39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12-14 20:24:16 | 只看该作者
真好
19#
发表于 2007-12-15 22:34:4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谢谢

内容很好,非常感谢!
nanji 该用户已被删除
20#
发表于 2008-1-28 22:41: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5 05:1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