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巩固或加强各自货币地位而展开斗争。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实力最强,黄金储备最多。1944年联合国在美国新罕布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货币金融会议,确立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一定比价、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1盎司黄金)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种体制下,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各国中央银行可持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因此被当作国际货币来使用。美国凭借这种地位和特权,使美元成为加强输出资本、掠夺别国财富、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工具。因此,1973年以前,西欧、日本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之间在货币领域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维持与DIZHI美元霸主地位的斗争上。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黄金储备迅速减少。国际市场上不断发生抛售美元,抢购黄金高潮,终于迫使美国于1971年8月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随后又两次宣布美元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贬值,西欧、日本等国先后宣布停止本国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制”于1973年瓦解。美元的霸主地位丧失,但它还拥有相当的优势,仍然是重要国际储备手段和国际支付手段。这样,1973年以后,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就围绕着美元的这种优势地位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进行。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围绕着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纠纷不断发生。布雷顿森林制度瓦解后,各国相继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各国政府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让外汇汇率随市场供求情况而波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变动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直接影响,进而又影响国内生产、投资、价格等。因此,各国政府通过立法确定官方汇率或通过中央银行进行干预,运用使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降值或升值的手段来保护或扩张本国的经济利益。本国货币降值,可以增加本国商品出口、减少国外商品进口;本国货币升值,则会增加商品进口,减少商品出口。此外,汇率变动还对资本流动、借债偿债、国内物价、就业、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围绕汇率变动问题一直在展开激烈的斗争。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协调与合作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维护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但是,由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增大,因此它们之间的国际调节和合作也在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也努力寻求某种程度的协调与合作,政府之间的谈判、对话与接触增多、但合作的目的依然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四)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这种发达和不发达的关系,二战之前表现为先进的帝国主义宗主国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战后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南北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
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帝国主义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即老殖民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金融资本的对外扩张,导致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这种老殖民主义的特征是:帝国主义国家依仗武力征服落后国家和地区,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实现殖民统治,即所谓“政治兼并”。使经济落后国家成为自己有保证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
二战以后,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老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原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先后取得政治独立,成为主权国家,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它们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发展中国家。然而,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留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其特征是不断进行经济渗透,来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即所谓“经济兼并”。“新殖民主义”的存在,表明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受着帝国主义的剥削和控制,这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作为独立主权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联系,不存在直接的从属关系。但另一方面,在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又是不平等的。它们之间是一种既相依存又相矛盾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遭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是它们两者关系的实质。
(2)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和掠夺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有:①通过世界市场上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②通过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③通过资本输出和跨国经营,极力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体系,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④通过垄断科学技术,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关系。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
(1)解决南北经济关系的紧迫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和控制,基本上是沿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办法,使国际经济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框架中运行,致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造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化。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长期贫穷落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战略失误,本国统治阶级对人民剥削,宗教矛盾和民族冲突等等,但从根本上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仍然是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邓小平指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自己的责任。
(2)争取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根源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获得平等的发展环境。从发达国家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某种发展,对保证其获得稳定的、长期的垄断利润,对保证其自身经济的增长也是有利的。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群体联合起来,通过谈判和斗争,限制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逐步消除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尽管是长期的,但也是可能的。
(3)加强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发展南南合作十分重要。南南合作既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力推动。
(4)促进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而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也需要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也需要双方共同合作来解决,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这样做,不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利,而且本身就是发达国家发展所必须的。
[小结与重点]
本章是考研复习的重点章,本章复习的重点是:
1核心概念:资本循环、产业资本、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有形和无形磨损、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社会总产品、国际分工。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构成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
4资本周转速度对价值增殖的影响。
5社会主义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6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7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9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已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的总和构成:
A.社会总产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总产品 (D,1987,文理科)
2假定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v)是2000,剩余价值(m)也是2000,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c)是3000,这时社会总资本
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 (B,1987年,文理科)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Ⅰ(v+m)=Ⅱc B.Ⅰ(v+m)>Ⅱc
C.Ⅰ(v+m)<Ⅱc D.Ⅰ(c+v)=Ⅱm (A,1989,理科)
4.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生产的产品的售卖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C,1991年,文科)
5.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的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A,1998年,文科)
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D,1999年,理科)
7.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D,2001年,文科)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B,2002年,理科)
9
生产资本构成 价值(单位:万) 年周转次数
固定成本 1000
其中:厂房 300 1/20
机械 600 1/10
小工具 100 1/4
流动资本 500 3/4
根据上述资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A 1.0次 B 1.2次 C 1.3次 D 1.4次 (B,2003年)
1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AⅠ(V+M)=ⅡC BⅡ(V+M)=ⅠC
CⅠ(V+M)>ⅡC DⅡ(V+M)>ⅠC (C,2004年)
11. 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 1000元 B 2000元 C 3000元 D 4000元(D,2005年)
12.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 80万,100% B. 40万,400% C. 40万,100% D. 80万,400%
(D,2006年)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总产品是指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B.当年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C.当年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D.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E.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BCD,1991年,文理科)
2.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 (AC,1991年,文科)
3.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有
A.追加的生产资料 B.追加的货币准备金 C.追加的消费资料
D.追加的折旧基金 E.追加的银行贷款 (AC,1991年,理科)
4.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B.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机器设备因自然力作用形成损耗 D.同类机器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机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BD,1995年,文科)
5 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 固定资本 C 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 (AD,1996年,理科)
6.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BCE,1999年,文理科)
7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A货币资本 B固定资本 C流动资本
D生产资本 E商品资本 (ADE,2002年文科)
8.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ACE,2001年,文科)
9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到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到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ABC,2001年,文理科)
(三)分析题
1.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1993年,文科)
答案要点:
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6分)
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的分析,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矛盾,而且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总额,必须合理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态上;三种资金的循环必须保持其连续性,只有遵循资金循环的客观要求,才能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4分)(若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较好,可加1~2分,但不得超过本题规定的总分)
2.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政策。(2000年,理科)
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3分)
②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4分)
③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3分)
3.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业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为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格,该企业最后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到标就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2006年)
答案要点: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