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渤海边的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毕业生(美国)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37:57 | 只看该作者
被学校开除了 <br />  国家也不要他 <br />  只好又回到家里 <br />  他的妈妈做完饭就去看电视 <br />  他的爸爸端着碗看电视 <br />  就这样 <br />  他对着窗外天上的球体 <br />  悄悄地说了一句: <br />  滚蛋<br clear="all" />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38:07 | 只看该作者
 昨晚无意看到后半段,他靠在黑色床板、躺椅、靠垫在不同时空穿梭,起身,看到父母在餐桌旁吃饭,左手停留在把手上;一回头,眼神顾盼流转,看到婚后的妻子;特写,想起那个穿黑色蕾丝的女人。音乐彷佛是BETTLES一首耳熟能详的曲子,中途换了一曲。<br clear="all"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38:24 | 只看该作者
最开始听人介绍说,这是一部经典影片,好像是位于某必看的影片top ten,于是很期待,直到淘到DVD. <br />   <br />  看完后,很失望,俗套的故事,或者说故事被后来的电影人拍俗套了,反正类似的情节,如今已成泛滥之势,不凑巧的是我在已然俗套之后才看,毕竟这是部40年前的影片。有太多的情节在今天看来经不起推敲,开始时对未来迷茫的ben到后来为爱不顾一切的ben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他们的爱情产生的迅速而唐突,ben的疯狂行为显得那么的缺少根基,让我怀疑ben只是个占有欲很强的人。女主角(很遗憾,我已经记不起她叫什么名字了)结婚的那个对象更像是天外飞仙,一个为了制造剧本冲突的道具…… <br />   <br />  如果一定要和经典扯上点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音乐,包括了simon & garfunkel的许多经典名曲。可是这些动人的歌声似乎和影片没有太多的关系,不切题意(一如毕业生的名字本身),而且出现的歌声频率太高。导演似乎恨不得把每一个长镜头都填充上歌声。好的电影音乐不该是这样的,总记得,看《这个杀手不太冷》时,最后leon死后,小女孩Matilda将兰花移栽到草地,然后镜头缓缓拉高,映到对岸,点点阳光越过树丛,生机盎然。然后sting的歌声悠悠响起,he deals the cards as a meditation…… <br />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要说《毕业生》这部电影,那就要先说他的主题曲《寂寞之声》。我一直觉得这首歌的名声比《毕业生》本身还要大。很多人听过《寂寞之声》并大为赞赏,但他们却未必看过《毕业生》。这也难怪,因为这首歌儿实在是太与众不同了。 <br />   <br />   记得我当初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被它迷住了,那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我上辈子就听过了。音乐中透着的那种安逸与寂寞不言自明。 <br />   <br />   不管是阳光明媚的下午,独自坐在躺椅或窗台上,手中捧着一杯咖啡,听着这首歌的慵懒;还是一个人无所事事、漫无目的的走在地铁里,听着地铁站中的音像店一遍又一遍的放着这首歌的寂寞,都能让人想入非非,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只有你自己。 <br />   <br />   我一直认为,音乐不过是一种消遣,一种情绪的背景而已。高兴的时候就听些欢快的歌曲,难过的时候就听些悲伤的音乐,是情绪的一种调味品。可《寂寞之声》却颠覆了我的认知。每当《寂寞之声》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时间凝固了的感觉,我仿佛变成了这首歌的背景,变成了这首歌的一个点缀罢了…… <br />   <br />   第一次看《毕业生》我上大一。看的是爱情。看本驾驶车汽车在公路上飞驰去追寻他那的爱情。看本的执著最终让他在教堂抢走了自己的新娘。成就了那永恒的经典。 <br />   <br />   第二次看《毕业生》我上大二。看的是表演。那时正是我崇拜达斯汀·霍夫曼的时候,看了他的几部电影之后,再回过头来重看《毕业生》,对他的演技由衷地赞叹。 <br />   <br />   第三次看《毕业生》我上大四。看的是心情。“毕业生”这三个字对我来说,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了,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这部电影叫《毕业生》,终于明白了那个暂时离开生活正轨的本为什么是一个“毕业生”,终于明白了本的心情,“毕业生”的心情。 <br />   <br />   其实出轨、爱情、伦理不过是一个载体罢了。承载了毕业生那种迷茫、那种彷徨、那种无助。一颗美丽的珍珠的确需要一个漂亮的盒子来装。看懂的人欣赏了珍珠,看不懂的人欣赏了盒子,各取所需。 <br />   <br />   对于很多人来说《毕业生》是一部电影,又或者一部好的电影。而对于“毕业生们”来说,《毕业生》就不仅仅是一部出色的电影那么简单了。 <br />   <br />   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有做过“毕业生”的人才能明白。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39:24 | 只看该作者
 我前段时间刚看的《毕业生》,如你所说,我对它的主题曲很熟,却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 <br />  第一次看,不喜欢这部片子。 <br />  然后,我在自己的BLOG里写下这样的评论: <br />  看《毕业生》 <br />  [ 2006-4-18 16:39:00 | By: 观察并感受 ] <br />  《毕业生》,好老的一部片子了吧,却一直没看过。当听到那首歌的时候,才发现,这首歌好熟悉。 <br />   <br />  班杰明很茫然地睁着眼睛看着前方。这是整部片子中出现的最多的镜头,从片子开头一直到最后她抢到了新娘,这个镜头始终没断过。 <br />   <br />  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掌握了片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在看完之后,很想写点什么。班杰明毕业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会是什么样的,目标在哪里。所以他茫然,不知所措,然后与贵妇人厮混。说真的,我觉得脏,恶心,厌恶!后来,他喜欢上了贵妇人的女儿,可能他找到了真爱吧,所以他排除一切困难将自己的新娘抢回来。这是否也叫大团圆结局?我不知道。班杰明和尼恩上了车后,当最初的那种刺激过后,我看到他又开始显露出那种茫然的眼神,而她也收敛了笑容,陷入沉思…… <br />   <br />  很想知道,他明白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了吗?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吗?知道自己要怎么去获得了吗? <br />   <br />  不喜欢这部片子。一点都不喜欢! <br />   <br />   <br />   <br />  要毕业了,我有相似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br />  今天看宫崎峻的“心之谷”,又听到了《毕业生》的主题曲,就想着要下这首歌来听了。 <br />  确实是很舒服的一首歌,即使在不明白它的歌词的时候,我仍然被它吸引。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39:47 | 只看该作者
毕竟是很老的片子了,爹妈属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先锋人物,小小年纪的我耳濡目染,深受所谓资本主义毒瘤的荼毒.这部片子是其中一毒,因为有(被删剪)的性爱场面.跟大多数人一样,浅薄的记忆里似乎是歌比电影的印记更深.也属于残酷青春的一种吧,迷惘,教堂里拐跑新娘成为众多窠臼之徒关于爱情的经典套路.还好结局比较让人欢欣鼓舞. <br />  喜欢里边的女主角,喜欢她画得黑黑的眼影,比王菲早了几十年.有那个年代的味道. <br />  我们并不前卫,宽容一点看,别人的青春也是青春. <br />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39:57 | 只看该作者
情节特别简单,拍摄手法还不错。尤其是最开始在游泳池/酒店房间/自家场景中切换的那段。 <br />  感觉不是特别喜欢Dustin Hoffman演的这类角色,包括雨人和毕业生,傻傻的相当木衲,却也并不能算得上是可爱。 <br />  Mrs. Robinson的声音还是相当有魅力的。 <br />  Sound Of Silence和Scarborough Fair本来在这里是两首绝妙的配乐,可惜流传太广已经听烂,在电影里出现的时候反而没有感觉了,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br clear="all" />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40:0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那是个龌龊的男人,可是我学长说那是6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不能理解 那个老女人淋了雨以后的样子简直Terrible <<雷雨>>里边把这种关系叫乱伦 呵呵 <<雷雨>>里的我还能接受毕竟他后妈大不了他多少 可是<<毕业生>>里那可真是个老女人 我个人观点觉得那个女人是个巫婆 而且我不理解班和她女儿的"爱情" 那可以叫做"爱情"吗?我为他们的未来担心~ <br clear="all" />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40:14 | 只看该作者
保罗·西蒙的歌很棒,宁静、平和,但并不是给本片特意配的,而是将原来就有的歌塞了进来,搭不搭调不说,这种态度本身就不够敬业。 <br />   <br />  达斯汀·霍夫曼当时还是新人,还显得比较青涩,但是举手投足间已有了大将风范。 <br />   <br />  对于影片的故事不太感冒,恐怕只能发生在伦理观不是很严格的美国,要是在中国会被唾沫淹死的。但是主人公大学毕业后的迷茫和彷徨,却是真实可信的。<br clear="all" />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9:40:24 | 只看该作者
 记得Ben开车去伯克莱的路上 <br />  鲜红的车子驶过灰暗的大桥 <br />  一连超过的几辆车子也都是灰灰的颜色 <br />   <br />  刚刚毕业 <br />  就发觉被置身于一个灰暗的社会 <br />  被置身于别人的企图和计划 <br />   别人的报复和排斥 <br />  Ben却执著地继续着自己 <br />  年轻的色彩依然鲜明 <br />  不顾一切 穿行在别人的世界里 <br />   <br />  Do you always drive like this? <br />  Yes. <br />   <br />  表现在Ben身上的 <br />  不失为一种理想 <br />  然而毕竟是一种理想<br clear="all"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5 19:3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