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jinlong40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关系史课后答题(袁明教授所著的《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26:5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答:(1)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在一战中经济遭受了重创,处于恢复经济阶段,同时又担负向一战战胜国赔款。经济危机的到来,给德国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广大的人民处境十分悲惨,垄断资本家和容克地主组成了统治集团面对严重的形势变得无力,国内要求强权人物出现的呼声极高。在这种形势下,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积极活跃起来,宣扬生存空间论和建立强权国家。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独*统治,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迫不及待地带领德国走上了重整军备的道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扩充军队,将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退出国联。希特勒的种种行为将法西斯德国迅速变为了欧洲战争的策源地。
(2)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岛国—日本,给日本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工业产值迅速下降,人民处境悲惨,农民纷纷要求减租减息,在外的殖民地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日本的地主和垄断资本家也试图通过对内加强统治,对外实行战争来摆脱困境,这种要求迎合了日本军部的右翼法西斯分子,他们通过发动政变、刺杀等事件,加紧夺权,加快侵略步伐。民进党执政后,法西斯势力得到加强,他们对外积极实行扩张,中国东北成为其首要目标。日本帝国主义针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的上海、察哈尔、关内等地。积极建设海军,反对《华盛顿协定》,退出国联。日本的种种行为表明亚洲战争的策源地形成了。
(2)美国中立主义政策和英国绥靖政策出现原因及影响
答:(1)美国中立政策出现的原因。在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日益加剧时,美国奉行了一种表面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奉行这种政策有着复杂的原因:第一,美国统治集团有相当一部分人指望利用法西斯国家来抗衡社会主义苏联。第二,美国国内存在着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情绪。第三,美国传统上对欧洲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使更多的美国人要求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第四,美国的福特、洛克菲勒等大财团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第五,中立主义的旗号可以为美国和法西斯国家之间的肮脏交易披上合法的外衣。
(2)英国绥靖政策出现的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之所以会顺利推行,在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英法之所以实行绥靖政策,也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第一,英法在一战中是尽管是战胜国,但是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消弱。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法西斯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第二,一战后举行的凡尔赛和会将发动一战的一切责任全部归罪于德国,这给英FaGuo内民众造成一种负罪感。第三,一战的残酷性使英FaGuo内出现了和平主义的思潮,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英法政局的动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加剧,无暇对外事务。第四,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恨,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3)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英法的绥靖政策都产生了同样的影响,即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快了战争危机的到来。
(3)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与一战异同
答: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原因上与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都是由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掀起了对世界权力争夺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品角色都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性质说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不同的。
(1)英法等西方国家与法西斯国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具有明显不同的责任。法西斯国家是为了达到重新分割势力范围和扩张领土的目的,一再威胁使用武力和使用武力,而英法则是为了避免使用武力,尽管他们实行的绥靖政策鼓舞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2)德意日国家的法西斯主义代表了一种极端反动的思潮和政策,这种思潮和政策以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和反对一切进步力量为目的。因此,法西斯国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开展反法西斯的斗争是一切反法西斯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
(3)英法等西方国家反对德国的斗争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都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其性质来说是反法西斯的正义的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27:35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1)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二战影响
答:(1)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占领丹麦、挪威等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法西斯德国在西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时,苏联发动了对芬兰的战争,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行谈判等,构筑了“东方战线”,将它的疆域推移到了西部,还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而,这些没有阻挡德国对它的侵略,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起了全线攻击,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联遭受严重挫折,但是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和苏联的武装力量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根本上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苏德战争对二战的影响在于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苏德战争的爆发使英美认识到了德国的战争野心,感受到了来自法西斯德国的威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积极加强了彼此的合作。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发表,英美两国正式结为政治同盟。《大西洋宪章》对于动员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盟,打败德、意、日侵略者,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2)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打响了。日本在侵略中国的同时,又制定了“南进战略”,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南进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日美进行谈判而陷入僵局,日本决定通过战争的手段打破僵局,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偷袭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对二战的影响是促进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加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迅速对日宣战,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世界迅速扩展开来。
(2)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形成
答: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合作。《大西洋宪章》的发表奠定了英美的政治合作,使英美结为政治同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迅速对日宣战,扩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反法西斯的浪潮,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合作,签订了《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与此同时,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国家彼此加强了合作,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逐步形成。1941年12月12日,美英两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全面合作的问题,苏联派代表出席了会议。1942年元旦,美英中苏加澳印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规定了战胜法西斯必须遵守的两个重要方针:第一,保证在与德意日及其附庸国作战时“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第二,保证实行相互合作,“不与敌人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该战线的形成,对于反法西斯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答: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体现在雅尔塔会议以及其他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根据以往习惯,盟国把关于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的问题提到了日程,相继召开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以及战后的巴黎和会讨论世界秩序问题。
(1)雅尔塔会议对世界秩序的安排。
   1945年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研究了彻底击溃法西斯德意日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包括全球性的安排和地区性的安排。
第一,讨论了巴尔干权力问题。英美苏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英、苏想在巴尔干地区确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想独占巴尔干。
第二,讨论了波兰问题。关于波兰的疆域,会议最后确定了斯大林提出的波兰东部边界以冦松线为界,西部边界经斯德了向南沿奥得河再向前沿西尼斯河为界。在波兰的政权组成上,三国同意成立“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苏美英与其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关于德国问题。三国达成一致决议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同时成立“一个中央管制委员会执行互相协调管理控制的工作”。
第四,重建远东秩序。美国想要建立苏美英中四国神圣同盟来防止日本的崛起,同时增加美国在远东抗衡苏联的力量。但为了争取苏联尽快对日作战,美国不惜牺牲中国主权来满足苏联的要求。而苏联则想要在远东,特别是在中国东北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2)波茨坦会议对世界秩序的安排。1945年7月7日,苏美英三国在德国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第一,德国问题。进一步确定了苏美英法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原则,规定了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由四国总司令遵本国政府命令,分别在其各自的占领区内实行。在经济上,对德国实行经济管制,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美英基本上接受了苏联的方案,但未确定赔款总额。
第二,重新确立了波兰的政府和边界。三国承认临时政府,撤销对流亡政府的承认。关于波兰西部边界由和约来解决。三国政府还同意,在波兰西部边界最后划定之前,原德国的东部领土由波兰政府管辖,不得视为苏联在德占领区的一部分。此外还讨论了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及其加入联合国组织的问题。
(3)巴黎和会对世界秩序的安排。1946年7月29日,和会在巴黎卢森堡宫开幕。会议作出决议:第一,罗马尼亚将比萨拉比亚和北部科维纳割让给苏联,匈牙利收回特兰西尼亚,恢复战前罗匈恩恩边界。罗马尼亚还得将南布多加转让给保加利亚,捷克将从匈牙利收回的外喀尔巴阡转让给苏联。
第二,芬兰把北部的贝辰摩、位于北极海岸和波罗地海之间的芬兰中部地区、芬兰湾上的卡累利阿省割让给苏联,苏联宣布放弃汉科半岛的租借权。
第三,意大利放弃非洲原有的殖民地,对这些殖民地的处理应提交联合国大会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28:18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

(1)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影响
答:(1)1945年4月2日,杜鲁门成为美国总统。此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崩溃,美苏在战时建立起来的同盟基础不复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使美苏在战后的世界安排和欧洲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杜鲁门认为,罗斯福时期设计的通过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的模式,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战略构想,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苏联的政策应该作出调整。1945年7月16日凌晨,第一颗原*子DAN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尔空军基地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美国掌握了制造原*子DAN的秘密,随后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DAN,使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到了原*子DAN的威力。美国成功爆炸了原*子DAN,拥有了制造原*子DAN的秘密,这成为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基于这样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在经过18个月的酝酿,即1947年3月正式出笼,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外交政策。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任何地方出现。因此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解救他们战后的贫困,以防止发生革命。大力发展军备,美国仅在1948年一年内就将核武器的储备从13枚扩展到50多枚。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一,使美国在谋求建立世界霸权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美国承担起了“国际宪兵”的角色,到处伸拳插足,干涉别国内政。第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的对苏政策发生了重要转变。美国政府放弃了罗斯福时期的对苏联政策,转而强硬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成为美国的首要目标。第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美苏在战时建立的同盟关系破裂,从而转为全面的冷战,对抗成为主流。第四,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深刻地影响了战后的整个国际关系,在美苏对立的基础上,形成了两大对抗的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极格局构成了战后格局的基本特征。
(2)西方同盟体系和社会主义同盟体系形成与发展
答:(1)西方同盟体系
第一,形成阶段。在杜鲁门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为了实现对苏联的遏制,竭力从经济、政治到军事方面将西欧置于自己的全面控制之下。鉴于战后西欧经济状况的困难,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实行援助,帮助西欧恢复和发展经济,使西欧国家形成了对美国的严重依赖。政治上美国要求西欧与它采取同样的对外政策,即遏制苏联和对苏联实行封锁。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通过支持西欧的联合运动积极策划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组织。为了促进组织的形成,杜鲁门政府确定了一项被称为大西洋联盟的政策。1948年7月6日,美国、加拿大、英国、FaGuo、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在华盛顿就建立大西洋联盟举行会谈。1949年3月18日,会议正式通过了《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了。在美国的拉拢下,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先后进入到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西方同盟体系的形成。
第二,发展阶段。北约建立以后,美国积极在太平洋地区活动。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发展,美国利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早提出的订立包括太平洋地区所有愿意参加的国家的太平洋公约的要求,加紧筹建“太平洋集体防务”。美国分别与澳新、菲日等进行谈判,1951年8月30日菲美在旧金山签署《美菲共同防御条约》,9月1日,美澳新在旧金山签署《澳新美安全条约》,此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通过这些条约,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获得了牢靠的战略后方,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拉进了同盟体系中,形成了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半月形包围。朝鲜战争结束后,1953年8月美国与韩国又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 年9月英、法、澳、泰、巴基斯坦等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4年12月,美国同台湾地区的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中东地区与伊拉克、土耳其签订了《巴格达条约》,1954年9月,FaGuo、西德、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美国等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巴黎协定。通过这些条约和协定,美国进一步发展了西方同盟体系,加强了与苏联的抗衡力量。
(2)社会主义同盟体系。
第一,形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7年美苏全面冷战开始,1948年北约成立,使苏联感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为了把东欧各国团结在苏联周围,苏联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联系。1947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了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彼此加强了经济合作。1949年8月,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DAN,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苏联通过在这些组织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与捷克、南斯拉夫和波兰签订的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与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签订双边条约缔结的军事合作关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同盟体系。
第二,发展阶段。1949年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了。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并且积极派专家和提供贷款帮助中国发展。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中苏结为同盟关系,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1955年《华沙条约》签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以此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同盟体系扩大了,巩固和加强了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也标志着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正式形成。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结果和深远意义
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 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谈判中,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此原则来指导中印两国的关系,得到了印度代表团的赞成,1954年4月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又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该原则不仅适用于它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关系,也适用于一般的国际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的结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的,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相处的。该原则提出后,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指导各国的普遍原则,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尤其促进了具有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实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和提出,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了胜利,尤其是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胜利,苏联作为世界大国屹立在欧亚大陆,东欧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政权,它们采取的反帝反殖的立场,这些鼓舞了亚非拉美人民。
(1)二战结束后,亚非拉美地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斗争遍及亚非拉美大陆,东亚和南亚是运动的中心,其次在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地区形成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这次的民族解放与以往的不同就是斗争目标和方法以及领导力量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有消除殖民主义在本国统治的,有消灭本国反动势力的,有的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有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次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殖民主义国家的破坏和西方大国的干涉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2)20世纪40 年代末,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首先在亚洲地区崩溃。在南亚,英国新任驻印度总督提出《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宣告自治独立。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2月,锡兰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在东南亚,1949年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在东亚,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获得独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28:48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1)古巴导弹危机原因及影响
答:(1)1959年1月1日,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巴蒂斯塔独*政权,建立了人民革命政权,美国对此极为恼火。1961年1月,美国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并且组织了1600名古巴流亡者发动了武装叛乱,但是没有成功,不甘受挫的肯尼迪政府一面加紧对古巴实行经济和军事压力,一面策划新的军事干涉。苏联与古巴在1960年建立外交关系,并积极扩大苏联在古巴的影响力。1961年猪罗湾事件后,苏联竭力以援助为手段实现对古巴的全面控制。此时的苏联执政者赫鲁晓夫采取对美强硬、与美平起平坐的外交政策,为了对抗美国,苏联企图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陆基弹道导弹,1962年7月,苏联和古巴就部署导弹一事达成协议。随后部署工作迅速开始,在7月下旬导弹运抵古巴。直到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在此期间,苏联在公开场合一直否认在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表示:苏联不需要为了击败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的打击而将自己的武器转移到其他任何国家,例如古巴。1962年8月29日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10月14日两架美国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进一步摄得了正在建设中的,可以用来发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6个导弹发射台。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得知上述情况,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对美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要是不猛烈回击,那就会有损他的政府在国内外的形象,激起公众对他的不信任,并使美国如芒在背。肯尼迪决定,要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
  (2) 古巴导弹危机对美苏关系以及两个阵营的内部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古巴导弹危机推动了美苏的军备竞赛,两国都想建立自己的军事优势。第二,古巴导弹危机又进一步推动了美苏之间的军备控制谈判。第三,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表现,引起了盟国的不信任和猜疑,从而加剧了两个阵营内部本已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2)不结盟运动基础及意义
答: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分歧和冲突中,第三世界脱颖而出,其重要标志是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国家是亚非拉美国家。不结盟运动代表着广大亚非拉美国家打破旧的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要求。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其基础主要有:
(1)战后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大量的亚非拉美国家诞生,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
(2)五十年代在亚非拉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对集团政治的中立主义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3)团结起来,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的要求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最后动力。
(4)殖民主义国家的衰弱以及美苏的相互对立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1961年首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独立自主的活动原则和反帝反殖的立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第三种国际政治力量正式形成,这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它将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这个世界,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3)19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关系变化
答: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推行全球战略而以北约为中心建立了资本主义阵营,并且建立了世界同盟军事网络。苏联为对抗美国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以华沙条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以后,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加入到了社会主义阵营里,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两大阵营的成立,加剧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对抗。然而,20世纪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都出现了矛盾,内部关系发生变化。
(1)资本主义阵营的变化。19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突出出来。50年代的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大增。而此时的美国经济发展却相对衰弱。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军事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英国、FaGuo先后拥有了核武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与军事相关的工业、科学技术也获得发展,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对比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政治上,则表现出了复杂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欧和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表现出了对美的独立性的倾向,西欧国家尤其是FaGuo对美的DIZHI尤为明显。1966年FaGuo退出北约。欧共体、日本的发展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形成了挑战,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在斯大林问题和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这种分歧导致60年代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撤走了在中国所有的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塔城和伊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颠覆活动。在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过程中,阿尔巴尼亚站在了中国一边,苏联领导人对此极为不满,撤走了在阿尔巴尼亚的苏联专家,驱逐阿尔巴尼亚留学生,与阿尔及利亚断绝了外交关系。罗马尼亚在中苏的论战中采取的独立自主的立场,并在实行工业一体化中坚决DIZHI赫鲁晓夫的政策,也使苏联与罗马比亚的关系出现变化。
总之,两大阵营在20世纪60年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大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29:1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两极体系的瓦解与走向多极化世界

(1)19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调整
答: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严重的困难。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推行美国的全球战略,充当起了“国际宪兵”的角色。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编织世界军事同盟网络,实行全球性的军事部署,到处伸拳插足,介入地区性争端,干涉别国内政。这种对外政策实际超出了美国应有的能力,特别是侵越战争更是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国的经济不堪重负,进行全球战略的大调整,成为美国最迫切的任务。尼克松上台之后,从美国的实际出发,开始调整美国的外交政策,确立了美国新的全球战略,提出了“伙伴关系”、“实力”、“谈判”的三原则,对外政策具体涉及四个方面:
(1)改善与西欧、日本的关系。改变过去美国处理与盟国的关系的做法,即改变美国支配一切和负责一切的做法,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2)结束与越南的战争,从越南撤军。美国民众厌恶战争的情绪高涨,结束战争和撤军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3)改善美中关系。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此时不利于美国,借中苏关系恶化之机,谋求与中国对话,可以有效地制衡苏联。(4)从实力出发,与苏联进行谈判。尼克松一面强调发展美国的军事力量,一面宣示愿意与苏联在対德问题和军备问题上进行谈判。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使国际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成为二战后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化的分水岭。
(2)1980年代后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
答: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尤其是经济困难尤为突出。几个五年计划实施下来,苏联的经济处于停滞和无效的阶段,严重影响了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经济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工业消费品质量很差数量很少,粮食和副食品严重匮乏。对外与美国继续冷战和军备竞赛,在许多地区同美国继续对抗,严重拖累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思维”的观念,在新思维的指导下,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具体内容有:
(1)缓和苏美关系,推进两国的军备控制谈判,是苏联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1985年3月苏美开始进行军备控制谈判,并在1987年的12月两国签署了中导条约,规定了双方的中程导弹的数量。
(2)在欧洲问题上缓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提出构建“欧洲大厦”,推动欧洲外交。在苏美进行谈判期间,东西方领导人频繁接触,在欧洲的相关问题上达成协议。1986年欧安会第三次续会在维也纳进行,苏联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安全和裁军问题上与相关国家进行了磋商,并签署了《维也纳最后文件》。
(3)减轻同美国在第三世界中的对抗。长期以来,苏美在热点地区一直进行对抗,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主张在这些地区上改善与美国的关系,1988年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作出了与美改善关系的行动。在安哥拉问题上与美达成协议,两伊战争中苏联支持美国,并在中东问题上苏美达成了谅解。
(4)戈尔巴乔夫在东欧国家实施“自由选择”的原则,对东欧各国的政治动荡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5) 实现苏中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苏中关系恶化,中美建交,美国利用中国制衡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改变这一对苏联不利的局面,开始缓和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两国在1989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作出的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缓和了苏美、苏中关系,但是其“新思维”主导下的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为什么说世界走向多极化
答: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世界还处于美苏两极格局的统治下,但是经济上已经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有:
(1)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消弱。1944年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然而,到了7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瓦解了。此时美苏争霸激烈,苏联攻势强烈,美国不得不转攻为守。
(2)西欧实力增强。1967年欧洲共同体形成。1973年—1986年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国,在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欧共体启动了政治一体化,建立了政治合作机制。通过联合,西欧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对外政策也日益协调一致,对美更具有独立性,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主张。
(3)日本经济实力日趋增强,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科技领域内迅速发展并且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在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的强盛使日本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对美独立倾向日趋明显。改对美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转而实行“多边自主外交”,做政治大国。
(4)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982年,中国制定了更为明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85年,中国同世界上13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渐加强。
(5)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第一次南北对话的开始,南南合作的加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建立等,这些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在联合国和其他的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极发展的态势,多极化趋势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10-13 16:24:38 | 只看该作者
3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10-13 20:27:24 | 只看该作者
xiexiele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10-14 14:13: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啊

真是太感谢了,很有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0-14 16:21:29 | 只看该作者
恩,继续期待后面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07:43:57 | 只看该作者

更正

为什么说世界走向多极化
答: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世界还处于美苏两极格局的统治下,但是经济上已经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有:
(1)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消弱。1944年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然而,到了7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瓦解了。此时美苏争霸激烈,苏联攻势强烈,美国不得不转攻为守。
(2)西欧实力增强。1967年欧洲共同体形成。1973年—1986年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国,在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欧共体启动了政治一体化,建立了政治合作机制。通过联合,西欧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对外政策也日益协调一致,对美更具有独立性,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主张。
(3)日本经济实力日趋增强,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科技领域内迅速发展并且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在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的强盛使日本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对美独立倾向日趋明显。改对美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转而实行“多边自主外交”,做政治大国。
(4)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982年,中国制定了更为明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85年,中国同世界上13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渐加强。
(5)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第一次南北对话的开始,南南合作的加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建立等,这些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在联合国和其他的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极发展的态势,多极化趋势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1:5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