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gaizhi5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关系专业全套笔记

 关闭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0:16 | 只看该作者
⑷ 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补充: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体现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折。这与当时美国内外交困的处境有关:①是美国调整亚洲政策的需要。侵越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希望尽快从越南脱身;②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变化。尼克松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中国是其中之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有助于美国与苏联的争霸;③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丧失,美元危机的频频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最终崩溃,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 ⑸ 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 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 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战略合作关系。⑤ 重视人权外交。1979年2月伊朗霍梅尼革命胜利、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沉重打击了卡特政府的对外政策。1980年1月,“卡特主义”出台,美苏关系再趋紧张。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0:37 | 只看该作者
⑹ 里根政府(1981-1989年)“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br /><br />里根是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时刻上台的。里根放弃了前几任缓和和维持均势的战略,提出了 “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以下几点政策:①1985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美国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并且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拖垮苏联。②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在第三世界和军备上同苏联激烈争夺。③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的总战略。④里根执政初期,美中关系起伏波折,随后趋于平稳。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br /><br />⑺ 老布什政府(1989-1993年)的全球战略 <br /><br />老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①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②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③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的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两手方针。④更加重视第三世界的动荡对美国的影响,加强美国处理地区危机的能力。1991年实施沙漠风暴计划,打击伊拉克。⑤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0:48 | 只看该作者
⑻ 克林顿政府(1993-2001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br /><br />“参与和扩展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所谓“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美国提出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欧、东亚、西南亚和前苏联地区,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一度摇摆不定,美国统治阶层陷入“遏制”还是“接触”中国的争论之中。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即希望通过接触而不是对抗保证美国战略利益的实现;通过与中国交往影响中国内外政策,改变中国;通过吸引中国参加国际体系,约束中国,使之按美国倡导的国际规则、规范从事。 <br /><br />⑼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2001年1月-?) <br /><br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br /><br />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1:04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 color="#ff0000">西欧、日本的对外政策</font><br /><br />⑴战后西欧对外政策<br /><br />战后西欧对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br /><br />①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当时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因此,在外交政策上惟美国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英法等国完全站在美国一边。<br /><br />②20世纪60-7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FaGuo的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和欧共体的洛美协定是最突出的例证。<br /><br />戴高乐主义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FaGuo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反对美国在联盟中的霸权,谋求FaGuo独立地位。争做核大国,1960年核试验成功。第二,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第三,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第四,主动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五,积极推进欧洲联合,提出“欧洲人的欧洲”口号。<br /><br />“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前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出的一条旨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是: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德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以和平方式谋求德国的统一。戴高乐和勃兰特的成就在于集中概括地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br /><br />《洛美协定》是1975年2月28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九国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称为《洛美协定》。其主要内容是:非、加、太地区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欧共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12种初级产品出口下跌造成的损失;欧共体5年内向这些地区的国家提供4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洛美协定明显地有利于非、加、太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后来,欧共体曾3次续签洛美协定,直到2000年被新协定所取代。<br /><br />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底马约的签订,确立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社会政策合作三大支柱,使欧洲一体化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前,欧盟正积极争取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积极使欧盟东扩;推进南下战略;实施“新亚洲战略”;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br /></span>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1:20 | 只看该作者
⑵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br /><br />战后日本外交大体分4个阶段:<br /><br />①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当时日本被美国占领,丧失外交权。当务之急是争取美国帮助,重返国际社会。1951年9月,签订片面和约,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条约》,驻日美军合法化,并组建日本防卫力量。1956年12月,加入联合国,此前,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r /><br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但国内资源稀缺,岸信介政府提出“经济外交”口号,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br /><br />③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当时,面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调整亚洲政策,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走“多边自主外交”路线。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借助中国,抗衡苏联,1972年9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制定了“新中东政策”,多方开展对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与合作。<br /><br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美,关于“第三次远航”的谈话是个标志,紧接着1982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政治大国”的旗帜。此后,历届政府都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此,日本作了一系列的努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科技立国”代替原来的“贸易立国”;增强日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扩充军费,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继续与苏联对抗,同时不放弃对话。<br /><br />⑤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有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军事同盟与国际维和行动这两个框架实现军事大国化,加强军事力量,日本军队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而军事开支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法律上制定国际和平合作法,积极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区,并且还与美国签订《防卫合作指针》,把“日本有事”改为“日本周边有事”,为日本今后介入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为争取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做准备;调整和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在加强,日俄关系有所突破,双方达成暂时搁置北方领土问题,加强经济合作的协议,但进展缓慢。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又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1:3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战后初期法德和解的原因及影响? <br /><br /><br />(1)欧洲一些政治家从两次世界大战皆祸起欧洲而且欧洲列强由此沦为2、3流国家的教训出发,认为西欧必须抛弃历史宿怨,实行联合,达到互相依存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欧洲地区的和平,振兴西欧国家的经济,加强其在世界的地位。 <br /><br />(2)处于地缘的原因和历史的宿怨,FaGuo对德国的戒备和恐惧之心比其他欧洲大国敏感的多。它唯恐德国东山再起,重新称霸欧洲,同时又想利用德国资源,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 <br /><br />(3)处于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共同恐惧,且美国也想利用西欧联合武装联盟德国来增强对苏联的防御力量,德国也想乘机和解解除枷锁,恢复大国地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战后初期法德慢慢走向和解。 <br /><br />(4)法德和解,促使西欧国家走向联合。欧洲钢铁联营、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延续,终于使西欧成为以法德为主体的“以一个声音说话”的世界一极。但同时也考虑到法德和解,使重新武装德国成为可能。重新武装后的德国加入北约诞生了一个以美国为盟主,以联邦德国为支柱的西方军事集团。这一事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催生了与之对立的华约,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r /><br /></span>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2:30 | 只看该作者
<p>20世纪50年代的法英德关系及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br /><br />答:(1)战后的欧洲各国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认为唯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做到独立自强。5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西欧走向联合,而法英德关系就是围绕这一事件而展开。 <br /><br />(2)历史的教训使FaGuo认识到德国是长期仇敌,同时也是欧洲地区最主要的威胁。为使德国不再与法敌对,最好的办法则是在经济上同它联合起来,控制德国的工业不再向战争方向发展。而且法的合作还能使FaGuo在欧洲处于“领导者”的角色。西德的想法则是政治上作为战败国,要改变处境,最好的办法是同FaGuo联合,取得FaGuo在政治上的谅解;从经济利益着眼,走联合的道路也对它最为有利。于是FaGuo提出“舒曼计划”,1951年4月,两国又同其他国家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对煤钢联营的态度则犹豫不决,既不参加也不反对。 <br /><br />(3)但在欧洲的联合过程中英法德的想法则是各有动机的。丘吉尔想利用“三环外交”的第三环即联合起来的欧洲,由英国充当盟主,戴高乐则毫不示弱:联合起来的欧洲,法充当领导当仁不让,而阿登纳则一心指望通过联合的欧洲恢复德国的平等地位逐步壮大自己,以求最终实现德国的统一。 <br /><br />(4)在筹建欧洲煤钢联营的同时,美又策划武装联邦德国,这自然得到FaGuo的强烈反对,但德国认为对其“结束盟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有利。法觉得武装德国对其极为不利,但又无法抗拒美国的压力,只好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普利文计划,提议组成“欧洲军”。由于受到美国的压力普利文计划作了不少修改,又使FaGuo忧虑重重最后终于被国民会议否决。而美国的目的就是通过重建德国来加强对西欧的安全保证,防止德国再度落入军国主义控制或者倒向苏联。最终使德国得到重新武装并成为北约的主导力量,西德加入北约促使另一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从此,西欧进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状态。 <br /><br />(5)英国虽然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运动认为它可利用这一组织作为其反苏堡垒及处理与美国关系的后盾,保持其世界大国地位,但又认为英国若成为其一员则与其世界大国地位不相称。英国看出舒曼计划所具有的超国家性质以及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刻政治意义,认为它与自己非一体化的主张格格不入,再加上它认为加入舒曼计划无助于英国经济利益,会影响英国与美国、英联邦的关系的考虑,故英国表示了坚决拒绝参加的态度。 <br /><br /><br /></p>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2:44 | 只看该作者
欧洲一体化的起源及影响? <br /><br /><br />答:(1)西欧一体化是战后西欧国家的一种联合形式,是为了通过经济、政治、防务和外交等方面的合作来建立超国家的共同体。 <br /><br />(2)原因分析:西欧原来就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地区,各国的经济基础和水平相近,资本主义的统一市场使各国间早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各国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和市场互通有无而在地缘上各国的疆界相连,客观条件具备建立经济区域一体化。 <br /><br />战后西欧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迫切要求得到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自强。因此,走联合之路成为各国共同的愿望和需要。 <br /><br />促使西欧首先由FaGuo提出然后得到联邦德国的积极响应。历史的教训使FaGuo认识到德国是长期仇敌,同时也是欧洲地区最主要的威胁。为使德国不再与法敌对,最好的办法则是在经济上同它联合起来,控制德国的工业不再向战争方向发展。而且法的合作还能使FaGuo在欧洲处于“领导者”的角色。西德的想法则是政治上作为战败国,要改变处境,最好的办法是同FaGuo联合,取得FaGuo在政治上的谅解;从经济利益着眼,走联合的道路也对它最为有利。但在欧洲的联合过程中英法德的想法则是各有动机的。西欧联合运动初期得到英国的有力推动,因为丘吉尔想利用“三环外交”的第三环即联合起来的欧洲,由英国充当盟主,作为其反苏及处理与美关系的盾牌,以利于保持其日趋衰弱的世界大国地位。戴高乐则毫不示弱:联合起来的欧洲,法充当领导当仁不让,而阿登纳则一心指望通过联合的欧洲恢复德国的平等地位逐步壮大自己,以求最终实现德国的统一。而美国则极力主张并大力促进欧洲联合,因为这样便利于它把西欧作为一支力量同苏联对抗,也更有利于它控制西欧特别是遏制德国的军事法西斯再起的“双重遏制”。 <br /><br />(4)欧洲一体化包括经济一体化、防务一体化和外交一体化。苏满计划和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促进了联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法德和解,加深了他们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为欧洲经济共同体乃至政治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br />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3:03 | 只看该作者
评述欧洲一体化 <br /><br />答:(1)1951年4月,法、德、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与1952年正式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br /><br />(2)欧共体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br /><br />A、建立关税同盟。1957年《罗马条约》规定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关税同盟和实现农业一体化。1961年底,成员国间贸易限额全部取消,1968年完全取消对内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建立了关税同盟,促进成员国之间贸易的迅速扩大,并保护各成员国的利益。 <br /><br />B、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即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对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提供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保证收购过剩农产品。这些政策大大促进了共同体农业的发展。 <br /><br />C、建立共同体的货币体系。1978年12月,建立欧洲体系,并创建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欧洲货币基金。1986年底,又决定逐步取消内部的外汇管制,实行资本自由流动。 <br /><br />D、建立科技共同体。1985年“尤里卡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br /><br />E、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987年生效的《罗马条约》修正协议《单一欧洲法令》,宗旨是建设欧共体统一大市场。它使共同体内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四大自由”成为可能。 <br /><br />F、欧共体成员的扩大。 <br /><br />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0:03:15 | 只看该作者
(3)欧洲的政治、防务一体化。 <br /><br />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道路是为了实现自立自强,不再受超级大国的控制和欺负,并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他们搞欧洲共同体,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建立经济集团更要建立由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的政治及权;甚至是一个政治实体。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走向政治一体化,而经济一体化又需要政治一体化的措施予以保证。共同市场建成后共同体国家不仅提出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计划,而且迫切希望加快政治联合的步伐。 <br /><br />外交协调:1973年,“哥本哈根报告”,促使了“欧洲政治合作”制度的建立。此后,欧共体9国又提出应力争在国际事务中“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以体现“欧洲原则”。 <br /><br />1973年10月爆发的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促使“用同一个声音说话”首先在中东得以体现。其次是对苏东推行“防务+缓和”的政策,基本上维持了欧洲的安宁,增强了欧洲独立自主一体化,并对东欧和苏联的和平演变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br /><br />防务联合:70年代末,美苏在欧洲地区的新一轮核对抗,西欧成了他们对抗的“核人质”。使西欧国家深切地感到,没有自身的防务能力,独立自主就是一句空话。为此,FaGuo率先采取主动行动,得到联德的积极支持,两国决定加强军事合作,推动西 <br />欧防务联合。 <br /><br />西欧防务联合的主要进展有: <br /><br />A 法德在防务领域的合作明显加强。1988年1月成立“防务理事会”,“法德混合旅”。 <br /><br />B 在法德携手推动下,西欧联盟得到恢复和改造。它逐步取消了对德国的歧视条款,成为西欧国家专门讨论防务问题的论坛。 <br /><br />C 军工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br /><br />20世纪80年代是西欧防务联合自战后以来进展最快的时期。但总的来看,还处于较低的起步阶段,远未达到实施共同防务的程度。西欧国家争取的现实目标是通过他们之间各种形式的防务合作,加强北约作之中的“欧洲支柱”。 <br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10-8 11:4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