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渤海边的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多拉战争启示录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3:06 | 只看该作者
卡梅隆浓重的怀旧情结使他习惯从美军经典的战役中寻找素材。丛林、直升机机降、高昂的美军士气、步兵搜索前进、无掩护状态下勇猛击退敌人的冲锋。在这场战役中,如果雇佣军换上美军M65战术背心、手持M-16A1自动步枪。很容易将此次战役的地面部分联系上美军在越战史上经典的“德浪河谷战役”和2002年描述这场的经典战役的电影《我们曾是士兵》。也许这两场战役没什么联系,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重温一下那场发生在越南的战役,看看和《阿凡达》中的战役有什么联系。

史实:1965年11月14日星期日早上10时48分,美国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营长穆哈尔·摩尔中校率450名弟兄,在炮火掩护下用UH-1休伊直升机以机动运输的方式降落在素有“死亡之谷”之称的德浪河谷(Ia Drang)。美军士气高昂,但却没有做有效侦察。在盲目的指挥下,他们竟在毫不知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与北越第66团早已埋伏在德浪河谷2000名主力部队相遇。(另有2000名士兵在半路准备伏击援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第一营的战士不断呼叫远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毕竟众寡悬殊,当面北越军队又是奠边府战役的精锐之师,于是一营的官兵不得不展开一场异常惨烈的生存之战。

所幸,北越部队的情报有限,指挥也十分谨慎,没有抓住乘虚而入一举歼灭整个美军营地的机会。两天多的激战后,北越阵亡1037人,美军阵亡234人(加上增援的二营损失共为650人。),以平手收场,但北越将南越分为两段的计划也因此失败。北越遭重挫后,第一营终于得以脱离战场,与前来解围的第二营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于第二营营长缺乏经验,竟然只为了审讯两名战俘,而命令丛林中已拖至500码长的纵队停止前进,正好以火力薄弱的侧面撞上了北越在此伏击的另外2000名主力,在激战中一营几乎被一扫而空。

德浪河谷战役是美国介入越南战争以来,美军与北越人民军第一次正面交战,也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机降作战。这两场战役使北越从此决定避免与美军进行正面冲突,改而采取游击战的战术。领教了美军强大火力的北越军在得到苏联和中国的更多援助前没有再敢进行大规模阵地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3:3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曾是士兵》与《阿凡达》战斗剧情对比:

《我们曾是士兵》——美国第一骑兵师首次改为空中骑兵师。在影片开始不久,虽然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但是铺天盖地的UH-1直升机在悲壮的音乐中,在酒红色的天空中慢慢卷起沙尘向着未知的战场开去,给观众以强烈震撼。前方等待美军骑兵们的是同样未知的战场环境和无法预料的敌人。

《阿凡达》——该片将是人类雇佣军第一次发动集团性战役。投入兵力根据原剧本估算和影片中的表现,大概为一个加强连。在潘多拉星球橙色的晨曦之中,漫天的“毒蝎”和“参孙”直升机从基地的机场起飞。地球雇佣军们将要面对的是同仇敌忾的纳威人,他们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敌人,将是整个智能星球操纵的全部武装力量。

《我们曾是士兵》——战前演讲:摩尔中校面对的是士气高昂的美军士兵。他说道:“我们将要面对的是未知的敌人,也许你们中的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为什么要把你们带到遥远的地方,去为我们从不认识的人战斗。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在这场战斗中,我将尽力保护我带到那里的每一个战友。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会死,但是我可以保证,我将第一个踏上那片土地,也将最后一个离开。只要有一个人还留在那里——不管他是活着,还是已经战死,我都绝不离开!”

《阿凡达》——战前演讲:考奇上校面对士气高昂的雇佣军说道:“那些野蛮人,他们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两万人以上。到时候他们就会冲破我们的防线。我们来到这里可不是为了束手待毙,只有冲出去才有生存的可能。炸毁他们的神树,我们将赢得这场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3:47 | 只看该作者
史实:北越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越军第一次遭遇机降作战,没有战术应对,而且当面的美军士气高昂,(美军的反战情绪爆发是在一年半以后。)被越军在此战中脱离己方防空掩护范围,又缺乏重武器,光凭轻武器对抗美军的空地一体火力,缺乏充分的突破能力。在人数全面占优且已经切割美军分散包围的情况下,以为美军和奠边府战役的法军一样不堪一击,遂向美军的环形防御圈发起冲锋。同时美军则在朝鲜战争后对应付轻步兵渗透战术做了深入的研讨和战术改进。而同时北越军队的总体素质较之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低下很多,基本无法复制当年在朝鲜的成功战术。

《阿凡达》——战役打响的头十分钟,将是纳威人第一次面对雇佣军全面的空地一体作战。无数“参孙”运输机将AMP平台和步兵投放在丛林中,士气高昂且经验丰富的雇佣兵组成散兵线搜索前进。纳威人几乎没有重武器,采用原始的中世纪骑兵冲锋冲击雇佣军防线。也没有使用迂回穿插的战术。平推式的重逢虽然勇敢,但是无疑是以卵击石。

史实:德浪河谷一役中,美军的正确战术在于机枪使用得当,几个机枪阵地作为支撑点顶住了疯狂进攻,打扫战场的时候,在英勇阵亡的机枪手前的扇形区域里有200左右的北越军尸体。此外美军作战素质精良:战斗中一位优秀射手,在混乱的战场上,发现50开外一个Y型树杈后出现一个北越军人头,立刻用M-16单发射击,越军当场头部中弹。其次,增援的第2营虽然几乎被全歼,但是拖出了北越军2000人。最后美军在整个大德浪河谷战役中,通过连续战斗37天,把北越正规军的2个团赶到了柬埔寨。

《阿凡达》——雇佣军利用AMP作为火力支援平台,当雷达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敌人骑兵冲锋的情况时,并没有匆忙开火。步兵迅速收缩到临近AMP附近,直到纳威人骑兵接近到将近400米时才开火。虽然被纳威人用弓箭和投枪杀死了一些士兵,但是有效规避了火药武器射程较远的弹丸散布问题。密集的火力给纳威人以重大杀伤,从来没有冲破过雇佣军的防线。AMP的航炮更是给敌人骑兵以重大杀伤,有效瓦解了敌人阵型,随后就是风卷残云一样的追亡逐北。

史实:在越战中美国人几乎每次大规模战斗中都能获胜,但关键是他们无法做到零伤亡的获胜。以此役为例:越战时期还没真正普及日后的LRRP或MAC FORCE那样的特战侦搜能力。美军指挥官一般倾向于用正规编制单位作火力搜索的想法——派出兵力太少,对方真正的主力不但不上钩,反而把你吃掉;派出太多,动作太大,北越就龟缩起来。(普及了特搜能力的今日美军在阿富汗能动辄以一个排消灭塔利班上百人。)一个营,不大不小,北越有可能想吃,而美军这边就算被吃掉也不是什么大损失,还能钓出对方主力然后吃掉……

《阿凡达》——对于潘多拉星球上的雇佣军,由于数量较少,纳威人的意图是想在决战时背水一战将其一口吃掉。受限于有限的兵力和对敌人的轻视(轻敌是雇佣军的大错),考奇上校没有排除侦察单位做特战侦搜。除了潘多拉星球是活体这一现实没有认识到以外,在哈利路亚悬浮山区也没有派出飞机在高空巡逻。反而让纳威人的“伊卡兰”空军占据有利位置,利用俯冲时产生的巨大动能射穿了防弹玻璃,在进入战场时损失了不少护航飞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7:06 | 只看该作者
雇佣军步兵防御阵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7:1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曾是士兵》的遗憾:战役开始后第三天从陆路出发增援的二营全军覆没,但是几乎没有在电影中体现——美军完全被一个营完胜一个团的胜利喜悦所蒙蔽,可怜的二营早就被忘记了。但是电影中忠实地强调了美军的一个信念——“绝不把一个战友留在战场,不论他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却引发了美国军人无上的荣耀感。这种荣耀感延续到了《黑鹰坠落》一片的广告词中:“No one leave behind。”(不要扔下一个战友。)

《阿凡达》——当动物暴动发生后,操作AMP的雇佣军下级军官第一反应是对步兵大喊:“跑!快跑!”但是几台AMP本身却没有立刻转身撤离战场。可以从影片中清楚看到,残余的AMP试图使用“地狱火”战术掩护步兵。所谓“地狱火”战术是指一种纵列线性撤退时轮流的火力掩护,第一个人的打完一梭子弹后,第二个人接住火力,第二个人换弹匣后退到一定距离,依次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目的是撤退时没有火力间断压制住敌方的进攻。这个战术多为以小组为单位的美军特种部队使用,其高难度主要体现在士兵之间的互相配合:最后断后的士兵发射完21发子弹通常在七秒左右,七秒内,对方冲锋的步兵可能从150米冲到30米位置。此时倒数第二名断后士兵立刻射击,掩护最后的战友撤退,依次、有序地撤退到离敌一定距离。掌握好跑和战的节奏需要士兵之间充分的互相信任。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下级军官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掩护步兵的希望,可惜冲锋的锤头雷兽体重达到60吨,根本无法阻挡,注定了地面战斗的失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动物暴动时,雇佣军没有忘记手枪是他们最后的护身武器。在一架“参孙”直升机上,当一名雇佣军机枪手面对冲进机舱的斑溪兽的利齿时,他没有徒劳地扭动机枪,而是立刻拔出手枪射击。这一点体现了现实世界中,美军战术武器的熟练使用——《黑鹰坠落》影片中,前去营救“超级61”飞行员的美军狙击手,在打光M-14步枪的子弹后,黑人民兵已经冲到了面前,此时更换弹夹根本来不及。乔什·哈奈特扮演的狙击手立刻拔出手枪连开两枪击毙近身的两人,随后从容换弹夹。其动作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引起了军事影迷的高度关注。

补充:

德浪河谷战役结束后,美军在打扫战场时缴获了一本越南人笔记,里面写了一首倾诉保家卫国情怀的诗。在2002年上映的电影《我们曾是士兵》结尾原本有一段是摩尔在高级将领面前阅读这首诗。但这唯一的一段承认美军侵略行为的情节却在公映版本中被删除,因此这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为越战翻案。

卡梅隆已经正式声明会拍摄《阿凡达》第二集,一贯善于黑色幽默讽刺的王牌导演不知道会不会一面承认入侵潘多拉,一面给行将灭亡的地球人入侵潘多拉带来一点翻案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7:28 | 只看该作者
和拯救大兵瑞恩不同,《阿凡达》并非一部像《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那样的专业战术动作电影。但是雇佣军在地面的某些战术动作也非常鲜明,比如在听见敌人冲锋的噪音时,徒步指挥官立刻握拳于右耳处,上下轻微移动,示意全体停止动作。下面,就把美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真实美军战术手势做一小结:

1.观察:以食指与中指分指自己的双眼,如欲插入状,示意队友观察、注意、搜索敌迹都可以此手势表示。

2.聆听:手掌直立,手指并拢靠于耳朵,示意队友仔细聆听与检查耳机都可以此手势表示,同样意思也可直接以食指直指耳朵来表示。

3.方向:以食指与中指合并,余三指合握,两指示向的方位即所标示的方向,引导队友前进、观察、聆听、攻击与分散行进路线皆可用此手势表示,同样意思亦可用四指并拢,拇指内扣表示之,但此手势通常用于大量人员移动时使用,若要示意迂回时,则以手腕与手臂的弯曲配合指向表示。

4.指定人员:以四指握拳,拇指直立指向本身的鼻尖或胸口即示意为自己,以单一食指点向队友即示意标明为队友,以重复此一动作示可区分各小组与队友,同样的手势也可指明为标示攻击位置与切入点。

5.清除:军事任务所指的清除含意众多,手势也是,如果清除的是前方的哨兵,则是以手刀砍颈或食指划过项部表示,清除铁丝网则是以食指与中指作剪刀状,清除高塔上的人则是以食指与中指合并指于另一手的手掌下方与球赛中的暂停手势相似,清除雷并开路则以双手手掌向外拨出,如游泳状。

6.掩护:在接战中,要移动自置并请队友提供掩护与火力压制的手势有二,一为低势掩护,移动勒将以低姿态(爬、伏进时);移动时以左手握拳,右手出掌盖于左拳上示意之,若以右手出掌覆于头部,则表示是高姿态(冲刺、跳出掩体或壕沟时);或是多人进行战术移位时所用,以火力压制敌火的手势亦可用此二者表示之。

7.截断:左手掌心朝上,右手以手刀置于左掌上,用于当遭遇敌方小部队,要予以中途拦截、切断其后路与从后方切入包围皆可以此手势示意之。

8.停止:前行的尖兵对后续的主力部队最常用的手势,五指并拢,手掌直立指尖朝上,为部队停止前进,若是握拳则表示所有人停止动作,而若是手掌朝下则表示所有人保持低姿势或是立即蹲下。

9.找掩蔽:这种手势经常性的与前述的停止手势配合,五指并拢是停止,而五指张开则表示散开找掩蔽,另外,以手指或手臂在空中划圈亦为找掩蔽之意,而手掌向下亦有作是找掩蔽之意,特别是在蹲低身体所作出此手势时,可与前所提及者作一简单区别。另外,以双手交叉于身前以及双掌内屈下压也可作此解释,但此二者与直升机降落的地面引导手势重复,故较少用。

10.YES/NO:

最常见的通用手势,YES可用点头、竖大拇指、圈起食指竖起其余三指的OK手势表示之,NO则可以摇头、摇食指或手掌,同时否定的手势也可表示不明白前次所发的手势请重发一次的意思,另外单纯摇头也可视为回答,例如观察或聆听指定道路或方向的结果若是一无所获便可以摇头示表示。

影片太阳泪有地狱火的镜头,很专业,撤退时轮流的火力掩护,第一个人的打完一梭子弹,第二个人接住火力,第二个人换弹匣后退到一定距离,依次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目的是撤退是没有火力间断压制住敌方的进攻,有序的撤退到离敌一定距离,这个战术多为以小组为单位的美军特种部队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8:33 | 只看该作者
潘多拉星球上的空战就像一场复古的二战空中战役,那些原始的飞行动物带着他们的主人,在耐心的伏击后冲向编队密集、犹如火刺猬一样的“毒蝎”和“参孙”机群。考奇上校在无线电里大喊“各单位自主射击!”看上去就像是在1945年的柏林天空,一群群绝望而不幸地德国战斗机冲向盟军的B-17机群一样。

潘多拉空中战役里纳威人的失败实际上验证了对大编队轰炸机群的攻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下面我们选择一段德国空军王牌飞行员,约翰内斯·施坦因霍夫的回忆,唤起这两场空战之中的联系。

“杂技般的独立战斗已经结束了。天空中不再有搜索与躲藏,互相的追逐,抓住对方的尾部进入,选择最恰当的时间射击你选定的目标,等等。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对方的飞行员,而是庞大的空中舰队,是一大堆用皮带把自己捆在炮塔里的机枪手,是天空中的步兵。我们只能也采用大编队作战。”欧洲的天空变成了遍布要塞和堑壕的战场——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去攻打和突破这些防御工事。

不列颠空战对于每个参加过的飞行员来说都是艰难的,那是一场与对方战斗机飞行员比试技巧的决斗。但即使在那时,我们也没有遭到过这样的失败:1942年8月17日,在美国轰炸机群袭击里昂的战斗中,我们的战斗机连一架“空中堡垒”也没有击落,相反自己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8:59 | 只看该作者
在1943年4月,我第一次执行“四引擎工作”(我们通常如此称呼对付B-17的战斗)。那时轴心国在北非的战斗已经接近全面失败,我们在博尼半岛执行一些防御任务,在盟军的全面空中优势下,尽力为非洲军的残部和意大利军队提供一些空中掩护,但依然不能改变他们在5月份全军覆没的命运。

记得那是在与喷火式战斗机进行了一场混战后,我们正在准备着陆。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支闪闪发光的轰炸机“舰队”,那种型号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在正午的阳光下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当时我们的战机燃油和弹药都已不足,所以没有进行拦截。但我很快就有了近距离观察这些巨大的“鸟儿”的机会。

我们将从非洲撤出来的各个残部重新集结在西西里,整编为作战编制。战斗机司令部那时发下了一批小册子,都是描述一个内容:“如何攻击四引擎轰炸机的密集编队”。那时还没有发现对付轰炸机群的最好攻击方法,但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基本原则。包括:

尽力打散对方编队,落单的轰炸机更容易对付;如果你能准确带领你的战斗机部队对对方来一个正面突击,使之正好能突入轰炸机编队的内部,那你就一定能打散它的编队;尽力保持战斗机的密集编队,在到达极近距离前不能开火。但一旦到了开火距离,就要像我们常说的那样“从每个孔里喷出火蛇”,发扬最大限度的火力密度。(纳威人一直到最后才开火。)


1943年6月25日,我们的雷达站发现了一个敌军的轰炸机编队正在从地中海上空向我们接近,大约在撒丁岛和西西里之间,他们的目标很可能是那不勒斯。这里我还要解释一下,在输掉了不列颠之战后,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电子设备、特别是雷达方面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力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工作。所以43年时的情况已经和40年时大不相同了。(从这里可以看到,潘多拉星球整体防御圈在空战中的作用。一个拥有全球传感系统的智能星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雷达。)

按照我们一直在操练的新战术,我把手里的战斗机分成了两个编队,一共有120架战斗机,但他们中没有人参加过与四引擎轰炸机群的战斗。当我们接到起飞命令后,又传来了进一步的更正消息:敌人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去攻击那不勒斯港,而是轰炸了墨西拿和意大利本土之间的航运线。所以它们已经开始向北非基地返航,而且飞行高度很低,很快就消失在雷达屏幕上。我带领着大约100架飞机飞往撒丁尼亚与西西里之间,但就在快要接近敌机群时,得知了敌人已经从雷达上消失的信息。我知道这意味着敌人正在接近海平面的高度飞行,但由于海面上的薄雾,目视搜索变得非常困难。就在我考虑到油料已经快要不足、从而下令返航的时候,敌机编队突然出现在我们下方。这些空中堡垒散得非常开,就在海面上几码的地方飞行。编队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很难从它的一端望到另一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作过攻击贴海面飞行机群的训练,所以发动一场得到良好协调战斗的机会为零。结果极为糟糕,整个德国战斗机编队乱成一片,连一架战果也没有取得。许多飞行员丢失了方向,要靠雷达引导才能返回基地,而油料的不足又加剧了他们的困难。我们一共损失了6架战斗机。

但无论如何,这场战斗都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开始了进一步的严格培训,不断练习着过去我们所学到的一切。同时,德国本土的另一些部队也在不断探索着对付轰炸机群的方法。有一支部队的指挥官在一次战斗中成功地使用1000磅炸弹炸散了敌机编队。随之其他部队也开始了相同的训练,但谁也没有能重复这个胜利方法。这种战术要求一些飞机各自携带一枚配有定时引信的1000磅炸弹,爬升到轰炸机编队的上方,但精确估算高度差以确保炸弹刚好起作用却成了大问题。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个成功执行此类攻击的战例。(任何飞机都不可能抵挡炸弹,哪怕是手榴弹对其主舵面的冲击,电影中手榴弹炸毁了坚固的“龙”式进气道装甲就是案例)


我们的另一种新武器相对要成功得多。那是一种像陆军所使用的火箭筒似的武器,可以悬挂在Me109或者Fw190的机翼或者机身下。这种220毫米火箭弹的精度不高,弹道简直令人难以捉摸。为了在1000米的距离上命中对手,你必须在目标编队上方约150米处的高度开火。然而,如果我们成功地让火箭弹载机爬升到了正确的高度并接近到距敌机编队1000米距离的话,火箭弹的爆炸通常能打散“空中堡垒”或者“解放者”式轰炸机的编队。像上面提到的一样,落单的轰炸机通常是一个更为容易得手的目标。但除了精度以外,该武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重量和气动外形严重影响了单引擎战斗机的爬升率,结果就是要等火箭弹载机到达正确的高度,非得有极好的耐心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9:10 | 只看该作者
就在我们不断操练各种对重轰炸机群的攻击方法时,它们的护航战斗机出现了。这些家伙通常很快就能找出我们攻击方法的弱点加以克制,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发展出新的攻击方法。其中一种最有趣、也是最危险的,就是使用我们的战斗机进行空中撞击。1943年时,我们开始为FW-190战斗机加装装甲板,并把它们布置一些担任近距离攻击的部队里。他们要尽可能靠近轰炸机,如果在发射完所有的弹药之后敌机依然在飞行,那么就必须使用撞击这种手段来消灭敌人。事实上出现了很多的撞击战例,但令人惊异的一点是,在大多数例子里,实施撞击的飞行员都能平安跳伞逃生!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同样也在于如何使这些飞机到达正确的高度——它们的额外装甲防护严重降低了爬升率。

最后,最为成功的方法出现在了装备有特制空对空火箭弹的飞机上。从1943年到1944年底,我从事的几乎全部是对抗盟军重轰炸机群的战斗任务。那以后我来到了第一个全面装备喷气式梅塞施米特Me262战斗机的部队——第7昼间战斗机“诺沃特尼”6联队担任联队长。那时我们的Me262上开始装备50毫米口径的R4M空对空火箭弹,每侧机翼下悬挂24枚,在距敌机群1000米处进行48发的齐射。结果非常棒:在对付敌人的密集编队时,一次齐射击落一架敌机是很通常的。但这种火箭弹并没有装备普通战斗机,只用于喷气式战斗机上。

在这场与敌人四引擎轰炸机群的战斗中,德国战斗机飞行员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缺乏经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战斗的进行,士气也逐渐低落。当然这也受到了整个国家不利军事形势的影响。每个飞行员都面临着很严重的困难,特别是在完成任务返回基地时。战斗经常发生在云层上方很远的地方,而经过混战、已经完全迷失方向、又燃油短缺的的飞行员经常得降到云层底下来寻找任何可以降落的地方。导航设施严重不足,使得许多飞机就这样损失掉了。那些剩下的飞机也降得到处都是,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采用这样一种作战规程:为了攻击来袭敌机的第二编队或者是应付当天的第二次大规模攻击,任何基地上的所有战斗机都要由一名临时指定的军衔较高的军官带领,在补充完燃油和弹药后组成编队前往攻击敌机群,而不考虑各飞行员原来所属的单位。我想不用特别指出大家也可以理解这样的编队作战效能必然大打折扣。

1944年底时,德国战斗机部队虽然还有一些那时世界上最棒的飞行员,但占绝大多数的都是些年轻和缺乏经验的新手。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初,数据显示年轻飞行员平均执行两次战斗任务后就会完蛋!另一方面,飞机的情况却非常好,事实上我们被后方送来的飞机淹没了:1944年10月一个月中,军工企业共建造了4300架战斗机!然而,燃油的情况却令人绝望,训练飞行几乎已经被取消了——不用说也知道,新飞行员去战斗时简直就是在送死。

在参加过这场与盟军轰炸机群之间宏伟战斗的德国飞行员中,只有少部分人活了下来。

幸存者们都同意我的看法:攻击这些“空中堡垒”可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那些和我一样穿越过天空中浩荡轰炸机“溪流”的飞行员中没有人能忘记这幅画面,而且我也可以肯定每个人能够完整回到基地时没有不感到欣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39:2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先看一段在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的剧本情节:苏泰中弹后从高空落下,他尝试着利用叶子及藤蔓减缓落地的冲击,落地后已多处骨折,无法移动。旁边出现了一个AMP动力装甲,是Lyle,他一手抓起苏泰的辫子,另一手拔出刀子,从头皮附近切断,苏泰在痛苦中惨叫着,神经系统炸裂。Lyle把头发高高举起,这是纳威人与世界连结的桥梁,是意识的命脉。女主角纳迪莉的死神兽(Thanator,就是影片中的潘多拉最凶猛的地面掠食者)扑向Lyle的AMP,死神兽的尾巴已高速直接穿透玻璃罩,毒刺将Lyle钉在座椅上,全身的肌肉因毒素而痛苦地抽搐。此时旁边苏泰已经死去了。

不管想把纳威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战斗描述在什么时代,通过割头皮这个情节,连卡梅隆本人都不讳言的是:这就是对美国西部扩张时期与印第安人的战争为蓝本拍摄的——没错,很简单的故事,也很复杂的故事。

说它简单,是因为今天很多中国人把印第安衰落的过程描述的过于简单。人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总结印第安人的失败,没有深入讨论。广大的网虫网文站在印第安人一边,但他们总结的原因又往往过于简单,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白种人的凶残,屠杀或者说种族灭绝,以及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已。

说它复杂,实际上这三条都是站不住脚的。要说凶残,印第安人的表现一点儿不比白种人差。剖开肚皮,剁下四肢,这是印第安人招待俘虏的常礼,至于剥下头皮装饰居室,就是他们的著名传统了。人类历史要真是凶残者得天下的话,恐怕就应该是印第安人去占领欧洲了。

屠杀同样属于一面之辞。人类社会对于屠杀和虐待的禁止,仅仅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在此之前,屠杀还一直是国际交流的主要方式。欧洲人最初修建的那些定居点,包括居民、士兵、房屋等等,经常会在几年之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白人内讧的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也趁火打劫,搞了好几场大规模的屠杀。在美国独立以前,白人和红人基本上都是相互屠杀的,直到后来力量差距越拉越大,才变成了主要是白种人屠杀印第安人。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白种人和印第安人都是凶手,也都是牺牲。

种族灭绝的说法更加偏激,这种说法仅仅存在于某些网虫的口号之中而已。种族灭绝和屠杀一样,也是古代敌对群体之间的常事,但在北美,无论是印第安人还是白人,在对外和内讧时的双手都不干净,屠杀对方妇孺和伤兵时有发生,但这些基本上都是由一系列长期的孤立的零散的事件构成,远远比不上蒙古人屠杀中亚人,甚至汉唐对中亚的屠杀那么集中。更不用说如同清军灭绝噶尔丹部,德国灭绝犹太人那样有组织有纪律了。屠杀作为战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历史中并不鲜见,但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目的性以及一定的规模,屠杀是不能上升为种族灭绝的,不然1937年的南京人所遭遇的,早就可以称作是种族灭绝而不是大屠杀了。

军事差距也不是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切技术中,军事技术是传播最快的一种。印第安人很早就发现了欧洲武器的巨大威力,他们利用欧洲市场对于兽皮的需求,用兽皮换取了大量的武器。而印第安人一旦武装起来,结合其土生土长的天然优势,就成为北美大地上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打败白人的战例并不少见,例如1812年迪尔本堡和1813年乔治堡的守军,都在印第安人手下全军覆没。至于他们扫荡的白人民兵,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况且火力上的差距,还可以通过灵活的战术来弥补。1835年12月爆发的第二次密西诺尔战争,美军历时七年,耗费二千万美元巨资(那时候是惊天巨款),阵亡一千余人,仍没有达到迫使印第安人全面迁徙的目的。之所以这么艰苦,就是因为密西诺尔人利用当地的复杂地形,发展出了一种成功的游击战术。在一次圣诞节的袭击中,他们甚至创造了红人对白人1:10的伤亡比例。可以说,作为美国军队的敌人,十九世纪印第安人的军事劣势并不比二十世纪的越南人更大。

凶残、屠杀、和军事差距这三条原因之所以站不住脚,因为它们都是从外部,也就是从白种人那边寻找答案。它们回答不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遭受过入侵、屠杀的民族数不胜数;打败亚洲的入侵者并不比美洲的更加仁慈,十九世纪的技术差距比十七世纪还要巨大,那为什么这些民族最终都保全了国家独立,而印第安人却赔了土地又折兵,沦为美国的少数民族呢?——显然,仅仅强调外部原因是不够充分的,真正的原因应该到印第安人内部去找,这就是印第安人的***。

和印第安人一样,纳威人并没有国家。他们是由一群松散的部落和联盟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聚落,也叫“基斯”。在文明的发展史中,这样的聚落必然要因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宗教的初级发展而被土地羁绊住,为结出的少量粮食,为水草的变迁去争夺他们认知的不多的土地,也就是互相攻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5 06:4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