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4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国关史成功试题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8 11:5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trong>2006国关史成功试题<br /></strong><p>一、名词解释:</p><p>1、</p><p>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ldquo;掷出窗外事件&rdquo;成为&ldquo;三十年战争&rdquo;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FaGuo、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p><p>2、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专制引起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1688年11月在英国议员的邀请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取而代之,这次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的政变称之为&ldquo;光荣革命&rdquo;。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立宪君主政体,成为正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外交关系发生三种变化:一是英法同盟的结束,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二是由于威廉即使荷兰执政又是英国国王,英国荷兰建立了特殊的关系;三是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地采取了主动姿态。</p><p>3、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ldquo;门罗主义&rdquo;。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欧洲的&ldquo;神圣同盟&rdquo;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它插手拉美事务提供了时机。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ldquo;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rdquo;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在运用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侵略性,因此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p><p>4、 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FaGuo为讨论从FaGuo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亚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FaGuo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1818年11月30日以前撤离,FaGuo则应支付下余赔款2.65亿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FaGuo签订的条约造成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FaGuo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p><p>5、 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FaGuo,讨好俄国,1887年 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FaGuo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br /><br /><br /></p><p></p><p></p><p>6、《和平法令》:由<a href="http://info.datang.net/L/L110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列宁</font></a>起草的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ldquo;立即缔结停战规定&rdquo;、&ldquo;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rdquo;,立即实现&ldquo;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rdquo;。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br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p>7、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一次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是国际联盟的发起人。1918年1月8日他在向国会提出的&ldquo;十四点&rdquo;和平原则中,首先提到了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他还亲自拟制了一个国际联盟草案。巴黎和会经过激烈争吵,于4月28日修改通过,并把它列入凡尔塞和约的第一部分。盟约规定国际联盟行政权由全体会员国代表组成的大会和行政院行使,行政院由美、英、法、日、意五个常任理事国和由大会按期选出的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于1920年1月成立的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先后参加的有63国。1920年3月,由共和党多数控制的美国参议院拒绝了对凡尔塞和约的批准,美国因此未加入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标榜&ldquo;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rdquo;,实则被英法操纵,是帝国主义对战后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国际对德、意、日侵略政策的纵容、姑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联也在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p><p>8、</p><p>1、 远东慕尼黑阴谋 :日本侵华时期英美等国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造成反苏**局面的国际阴谋。因袭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其主要内容是:帝国主义各国在反苏、**、反华的基础上达成妥协;诱迫中国国民党对日投降,变中国为东方的捷克斯洛代克,乘机镇压中国***领导的革命力量;挑起反苏冲突,维护英、美的远东利益。促成远东慕尼黑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英、美的东方绥靖政策,德国、意大利一度进行的劝和调停,日本的诱降和国民党当局的妥协,以及它们共同的**、反苏企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远东慕尼黑危机持续了3年之久。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与日本多次秘密接触。国民党当局一再要求英、法斡旋,并妄图通过1937年11月国际联盟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缔约国会议(布鲁塞尔会议),结束抗战。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12月在日本政治诱降下,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国民党当局的妥协***倾向日益加强。英、美、法由于欧洲局势的牵制,无力东顾,遂策划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诱使国民党政府同日本&ldquo;议和&rdquo;。1939年7月24日英国与日本签订《有田-克莱奇协定》,承认日本侵华为&ldquo;合法&rdquo;。宣称日本在中国进行侵略战争时,有权&ldquo;铲除任何妨碍日军或有利于敌人之行为与因素&rdquo;。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远东慕尼黑危机进一步加深。英国由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发动进攻,急于对日妥协,充当了策划的主角。1939年10月英、法从华北撤军。1940年6月英、日签订《天津协定》,勾结日本镇压中国抗日并承认日本在天津的政治经济统治地位。7月17日英、日签订封锁滇缅路和香港边境协定,以切断中国抗战外援,压蒋降日。8月8日,英外交部拟定《对日总协议》的备忘录,力图达成全面对日妥协。1940年FaGuo溃败,英伦告急,日本南进趋势加强。英国开始转向诱引中国参加英美集团,利用中国战场拖住日本的策略。德、意在战略上急于要日本从中国脱身,南下打击英、美,以配合其全球攻势;经济上又有攫取中国市场的需要,一度成为劝降中国的主角。1940年底,德外长通过劝和,力图拉国民党当局结束战争参加法西斯阵营。  1941年 3~12月美、日秘密谈判是远东慕尼黑的新阴谋。美国面临西线告急、东线吃紧的严峻局势,为了援英反德,确保欧洲重点,力求避免或推迟在远东与日冲突,成为策划远东慕尼黑新阴谋的主角。美国对远东局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又是国民党当局的主要靠山,故美、日勾结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危险最大。谈判中美国竟然承认&ldquo;近卫三原则&rdquo;,承认伪满,同意日本延缓从中国撤军等,出卖中国换取日本同意恢复&ldquo;门户开放&rdquo;,以维护美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中国***及时严正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远东慕尼黑阴谋几经策划,终归破产。其主要原因是: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苏联坚决支持中国抗战,又避免卷入远东冲突;中国***坚持抗战,坚持正确政策和策略,对国内投降活动和国际上远东慕尼黑阴谋进行了及时的揭露和有效的斗争,从而扭转了危局。</p><p>9、 三环外交: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提出的英国战后外交的总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走向衰落。前首相丘吉尔极力想恢复大英帝国的昔日荣耀,于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3个大环一旦连结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他挑战。而英国恰恰居于三环的交接点,起着重要作用。丘吉尔的战略构想是,以第一环英联邦和英帝国作为力量基础。利用第二环英美特殊关系,借重美国的力量重建世界大国地位,进而利用第三环联合起来的欧洲谋取西欧的领导权,并利用西欧的力量来对抗苏联。&ldquo;三环外交&rdquo;思想称为战后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对维护战后初期英国的大国地位起到一定得作用,但它并未能防止英国地位的下降。</p><p>10、</p><p>克什米尔争端起源 </p><p>印度与巴基斯坦本来同属一个国家。1947年英国结束对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公布&ldquo;蒙巴顿方案&rdquo;,实行印巴分治。根据这一方案,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的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而统治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则主张加入印度,印巴争端由此而起。经过联合国的调解,双方在1949年初实现停火,7月在卡拉奇签署协议,划定了停火线。印度控制克什米尔3/5的地区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2/5的地区和1/4的人口。 </p><p></p><p></p><p>但印巴双方都视整个克什米尔是自己的领土。在54年的漫漫岁月里,克什米尔的归属争端一直是在南亚地区建立持久和平与稳定的绊脚石,也是印巴3次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是印巴不和的主要原因。巴方当局希望,根据联合国决议,由克什米尔当地民众投票决定其归属。但印度拒绝了这一提议,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p><p></p><p></p><p>尽管双方努力为会谈营造气氛,但在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边界停火线地区的枪声仍给会谈蒙上了阴影。</p><p></p><p></p><p></p><p></p><br />
3#
发表于 2005-6-11 22:53:1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成功试题
4#
发表于 2005-6-26 09:15:0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想问,你这有误导百姓的嫌疑哎:(
5#
发表于 2005-6-26 09:39:1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意思?怎么个成功法??????????
lana 该用户已被删除
6#
发表于 2005-8-20 15:13: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05-8-20 19:33:5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题呀
<br>没有意思
8#
发表于 2005-8-21 14:38:5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啊,何谓“成功”?请赐教!!
9#
发表于 2005-8-21 17:08:52 | 只看该作者
信则有不信则无嘛
10#
发表于 2005-8-21 19:04:23 | 只看该作者
管他那 先复制了再说
<br>有没有国政综合方面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8:03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