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秦可卿之谜!!!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31 18: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揭秘秦可卿》(上)
<br> 刘心武\r<br>
<br>         
<br>
<br>       
<br>  主讲人简介:
<br>  刘心武: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
<br>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
<br>  内容简介:
<br>  秦可卿,《红楼梦》里的一位神秘女性。却牵引出康雍乾风云突变的时局。她是养生堂里抱来的野婴,却成了堂堂宁国府三代单传的孙儿媳妇。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安排?她第五回出场,十三回却一命呜呼,曹雪芹为什么让她如此早夭?
<br>  她死后,宁国府大力操办葬礼,几近奢华与浪费,秦可卿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如此大兴土木?《红楼梦》里为什么会留下这些让人捉摸不透的信息?
<br>  十年来致力于对秦可卿研究的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为我们一步步揭开了秦可卿这个人物的面纱。
<br>  我们先看一下她的身世。
<br>  根据小说里的交代,她是从养生堂抱养的野婴,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贾家为什么会把这么一个人物当做自己的孙儿媳妇,这是很奇怪的一笔。
<br>  我们再看一下她的行为举止和卧室装饰。
<br>  秦可卿以低贱的出身而一举成为贾府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本身就令人生疑。而她给人的疑问还远远不止这些。一个养生堂抱养的弃婴,却在贾府里表现不俗,上上下下很得人心。她却成了贾母眼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为什么?再看她的卧室装饰更是令人惊心动魄,她的卧室全是皇家的规格。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他在暗示什么?
<br>  我们看一下小说中的情节。
<br>  在《红楼梦》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送宫花。当周瑞家的拿着宫花去送给那些小姐们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反映。她们都不爱惜宫花,而宫花最后送到了秦可卿那里。这又是为什么?
<br>  12月7日,著名作家刘心武将把这些谜团一一揭开。
<br>  (全文)
<br>  主持人:作家中有两位公认的红学家,一位是王蒙先生,一位就是刘心武先生。心武先生的红学研究是从1993年开始的。他顺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秦可卿这个人物的暗示—“画梁春尽落香尘”,坚持从秦可卿这个人物入手,来解读《红楼梦》。发表了许多学术散文、学术随笔,并且把自己研究秦可卿、贾元春和妙玉的研究成果,以别开生面的探佚小说形式发表了。十年前,王蒙先生还曾戏言心武先生搞的是“秦学”。十年之后,心武老师觉着,“红学”的分支在研究曹雪芹生平家世的“曹学”和脂砚斋评论的“学”之后,又可以有一个新的分支叫“秦学”。今天请心武老师来,就是请他将十年的“秦学”的研究心得,给我们大家作一个交流,大家欢迎。
<br>  主讲人:大家好,我来讲一讲我从秦可卿这个艺术形象解读《红楼梦》的心得。我讨论《红楼梦》是把现在大家读的通行本的《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分开的,这是一种研究的角度。因为很明显,后四十回,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名叫高鹗的人续的。高鹗跟曹雪芹不认识,了无关系。他年代也比曹雪芹要晚,大约是在曹雪芹去世差不多30年的时候,高鹗才和一个书商叫程伟元合作,搞了一个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不但续了后四十回,还把前八十回作了很多修改。有人认为是篡改。因此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把它分开讨论。后四十回究竟续得好不好?怎么样?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所以我置而不论。那么请大家注意,我讨论的前提是,大体而言是八十回的曹雪芹的文字来讨论。
<br>  那么在八十回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前十一钗,都还没有交代她们的结局。可是第十二钗,秦可卿,她是第五回才开始露面,但是到第十三回就死掉了。她是在前八十回里惟一的一个有结局的人物。按说这么一个人物,应该是最透明的、最清楚的。可是没想到,我们阅读《红楼梦》就发现,恰恰是秦可卿这个形象最迷离扑朔、最神秘。那么我们就注意到,《红楼梦》第八回,末尾时候就交代了秦可卿的身世,说明她的来历。
<br>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面所写的贾府,那是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一个贵族。贾府它分两支,一个是宁国府,一个是荣国府。宁国府是高于荣国府的,因为最早宁国公跟荣国公是同母,两个同胞兄弟。宁公居长,荣公居次,所以宁国府很重要。当然在《红楼梦》故事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作者是这样设计的:就是荣国府还有一位老长辈活着,就是贾母,所以宁荣二府都把她叫做老祖宗,辈分最高。
<br>  宁国府和贾母平辈的都死了。宁国府辈分最高的是贾敬,可是书里面交代,贾敬他离开宁国府,他不在宁国府住了,他跑到都城外的道观里面去了,而且他根本不回家。包括宁国府给他祝寿,办寿宴,他都不回来。因此宁国府的血脉往下传,就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情况了。因为贾敬后来当了道士,他当然也就再没有子女了,他只留下一个儿子,就是贾珍。贾珍也只生了一个儿子叫贾蓉。所以大家想,这么重要的一个封建贵族家庭,这么重要的一个府第,等于就形成三代单传了。因此要延续这样一个府第的血脉,在娶媳妇上就应该非常非常重视。给贾蓉娶媳妇那能乱娶吗?一定要门当户对,门当户对里面还得精挑细选,因为你想这多重要,它不像荣国府后来人丁还比较旺盛一点。
<br>  根据书里交代,荣国府贾母之下还有两个儿子,一个贾赦,一个贾政。所以荣国府人丁比较旺盛,宁国府人丁就比较寥落。那么就要娶一个媳妇给贾蓉当老婆,你想多重大的事情呀。可是在《红楼梦》第八回的末尾对秦可卿的出身有一个交代,非常古怪。这个交代是这样的,说“秦可卿的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无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什么叫养生堂?直到1949年以前,北京都还有养生堂,全国各地都有。大家如果看过丰子恺的漫画,就会记得丰子恺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贫穷的妇女把她生出来的婴儿养不起,就送给养生堂。怎么送给养生堂,养生堂的墙上有一个大抽屉。把抽屉一拉开,你把婴儿搁进去,再把抽屉一推,就算把婴儿推给养生堂了,然后你自己就转身离去。养生堂有人来检验这个抽屉,一看抽屉里有孩子,就把孩子拿来养起来。就是野婴、野种,不知悉血统、不知悉父母。自然是很贫穷、或者是很破落或者是罪家的子女,否则不会送到养生堂。
<br>  那么请注意,《红楼梦》第八回交代秦可卿出身居然这么交代,他父亲秦业是一个小官,这个人早年不生孩子,于是就在养生堂抱养孩子,抱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很古怪的是,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那么这个女儿“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这不要说在《红楼梦》所描写的那个时代,不要说是宁国府那样一个大的贵族家庭,就是当今,虽然有的人思想很开通,给自己的儿女找媳妇,或者说儿子找了一个媳妇。自己来表态,同意不同意或者是阻拦不阻拦,有的人可能比较开通,不太追究儿媳妇的血统。但是现在也有更多的人还开通不到这个程度,说这个女子是一个野种,父母是谁,不知道,谁的遗传基因,不知道,做DNA实验,到哪儿做去,没法做。不知是哪来的,可能是一个极贫穷的,或者是罪家的一个血肉,那么到现在有的人,可能还不愿意要这样的女子。现在有的父母都可能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去娶这样一个媳妇,何况是《红楼梦》所描写的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家庭。宁国府贾蓉这样一个身份的少年娶媳妇。说有点瓜葛,就把这么一个野种拿来当贾蓉的媳妇,这是很古怪的一笔,很奇怪的。但是他故意写得扑朔迷离,你说秦业这个人如果没有生殖能力,他就应该永远丧失生殖能力,结果不然。他到五十岁的时候,他就恢复了生殖能力,又生了一个儿子叫秦钟,也就是秦可卿的弟弟,名义上的弟弟,其实他们血缘上毫无关系。那么写到这儿,也可能大家觉得,曹雪芹他有一个特殊构思,他想写贾府跟一般贵族家庭不一样,不论血统,超越富贵眼光。曹雪芹生怕你误会,赶紧在底下写,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里面的原话。说“秦业宦囊羞涩”,是一个很穷的小官吏。“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曹雪芹生怕你误会,赶紧提醒你,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是这样的。贾母她们不要说了,就是贾宝玉,贾宝玉是很超越他那个阶级,他那个家庭,他那个时代的。贾宝玉对他周围的一些丫头,基本上能够平等对待,能体谅爱护她们,爱护他们,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物,有超越性的。但是贾宝玉本身也仍然带有贵族公子的劣根性。连宝玉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有时他也犯混。包括他有一次,下雨回到怡红院,敲门不开,刚一开门,他一脚踹过去,踹在人家心窝上,踹的是袭人,大家记得这个情节吧,这就是富贵眼睛。他有时候他有这个毛病。所以上上下下,贾府都是一双富贵眼睛。这是第八回关于秦可卿出身的一个交代,这个交代是很让人纳闷的。都是富贵的眼睛,怎么能够把养生堂的野种拿来,当自己宁国府三代单传的媳妇呢?这就是需要破解的一件事情。
<br>  大家知道,第八回正文不是讲秦可卿的事,第八回重点讲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事,是第一次展示这三个人物的三角关系。第八回前半回重点是写贾宝玉到梨香院看薛宝钗。当时薛姨妈带着薛宝钗他们,到了京城以后就借住在贾家。贾家就把当时的一个梨香院借给他们住。贾宝玉到那去见薛宝钗,那么在这个重要的场合,薛宝钗仔细地看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看了上面刻的字,贾宝玉借这个机会看了薛宝钗金锁上刻的字。而且薛宝钗的丫鬟金莺,就是莺儿,就透漏了一个消息,她说这两个上面刻的字正好是一对,互相呼应的。所以头半回叫做“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头半回就是写这件事。后半回就是林黛玉摇摇摆摆了,叫“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所以这回整个应该是没有秦可卿的事。只是在这回最后忽然又跳了一笔,说贾宝玉要和秦钟到贾家的家塾去上课读书,这个时候因为要交代秦钟的出身,顺便就交代了秦可卿的出身,就交代成这个样子。
<br>  那么我们抛开第八回末尾,关于秦可卿出身的交代,我们看正文的描写,我们就更为吃惊。秦可卿是第五回出场的。第五回宁国府尤氏、秦可卿她们,请荣国府的贾母、王夫人、凤姐她们到宁府来散闷,赏梅花。来了以后,贾宝玉当然跟着来了,大中午的,贾宝玉他是一个贵族公子,他要午睡。这个时候就由秦可卿来安排。这个时候在第五回的正文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句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第五回有这么一句话,说“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大家知道《红楼梦》最早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有各种不同的手抄本,稍微知道点《红楼梦》版本学的都知道。比如说有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有蒙古王府本等等,这些版本在一些字句上是有差异的,有的这么写,有的那么写,但偏偏现在我念出这一句,在所有版本里面一字不差、毫无差别,可见是曹雪芹的原笔。贾母认为秦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如果是一个养生堂抱来的野种,怎么会极妥当?就算她后来到了宁府以后变得妥当了,她怎么又会成为贾母眼中第一得意之人?第二都不是,并列都没有,第一得意之人。贾母得的什么意?在一个封建社会里面,一个老祖宗对自己的儿媳妇、孙媳妇、重孙媳妇,最引以得意的就是血统。可见秦可卿的血统,根据正文第五回的透露,是足以使贾母这样的人感到得意,而且名列第一,第一得意之人。然后我们就知道下面的情节了,秦可卿就引着宝玉去睡午觉。当然先引他到宁府的正屋,正屋是供贾珍和尤氏他们使用的。因为贾宝玉辈分高秦可卿一辈,贾宝玉年龄虽然比秦可卿小,他辈分高,他是贾蓉的叔叔,秦可卿是他的侄媳妇。所以先到正屋,贾宝玉不爱读书,一看挂了一幅《燃藜图》,《燃藜图》是鼓励人读书的一幅图画,贾宝玉一看就烦了。于是秦可卿就说,那就到我的屋去睡吧。就到秦可卿的屋子去,秦可卿的屋里有一幅《海棠春睡图》,这符合贾宝玉的审美趣味。这倒也罢了,底下关于秦可卿居室的描写惊心动魄,是《红楼梦》里面少有的笔墨。怎么写的呢?所有的抄本也都一样。说秦可卿的屋子,“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你想想是什么样的量级?“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全是帝王家庭的气象,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描写。文学艺术就需要夸张,根据一个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或根据生活中一个场景升华为艺术的一个想象空间,是可以使用夸张手法的。那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夸张?他在暗示什么?他提醒咱们什么?他就提醒你,贾母之所以认为秦可卿是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就是因为秦可卿出身极为高贵。高贵到什么程度?请看这些象征性的符码。此乃帝王家的遗血。
<br>  所以说秦可卿现在是不值得研究呢?那我们都知道,秦可卿关于她的描写不是很多,第五回出场,她引领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而且在太虚幻境里面还很奇怪,警幻仙姑说她的妹妹就是可卿。她是贾宝玉性启蒙的导师,贾宝玉在她的指导下,第一次尝试到男女的欢爱。到了第六回就没有秦可卿什么事了。第六回是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七回又开始出现了秦可卿。第七回前半段特别有意思,前半段是写送宫花。王夫人有一个陪房叫周瑞家的。当时那个社会,妇女地位很低,王夫人有一个男仆叫周瑞。周瑞媳妇挺拿事的,挺受重用的,但是自己的名字基本上就不被人知道,一般就把她叫做谁谁家的,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这都意味着是男仆的媳妇。这个周瑞家的见了薛姨妈,薛姨妈就派她一个差使,这一段不知道大家细读了没有,就是送宫花。薛姨妈说我这有十二支宫花。注意是宫花,是按宫廷规格做的,按道理原来是应该供应宫廷里面用的。但那个时候,那些给宫里当买办的,给宫里制造东西的,也都留下一些自己来享用。那么十二支宫花,薛姨妈就交代了,说你把它送给这些荣国府的小姐们用,同时你把四支送给王熙凤。然后周瑞家的就开始送宫花。送宫花就发现荣国府的人都不在乎这些宫花。迎春、探春正在下棋,周瑞家的把宫花送去以后,这两个人当然比较讲礼貌,就起来表示道谢,然后继续下她们的棋,不爱惜这宫花。惜春就更不像样子了,惜春正在和尼姑玩儿,惜春说,我说要把头发剃了,成了秃脑瓜了,这宫花我往哪插呀。这当然是一个暗示,暗示这个人物最后会出家,说明她也很不爱这个宫花。林黛玉就更不像话了。林黛玉那小性子,说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吓得不敢吱声。因为林黛玉的身份,是贾母的亲外孙女,那周瑞家的不敢吱声,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br>  那么这些小姐们都是一人两支。王熙凤地位特殊,薛姨妈说给她四支。王熙凤也很不像话。这一回的头半回的回目叫“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大中午的,在屋里面,白昼宣淫,行房事,当然这些写得很含蓄,你仔细读就明白了。王熙凤对宫花也满不在乎,给她四支嫌多,立刻就拿出两支来,让平儿给周瑞家的,说你给东府秦可卿送去。这个情节好像本来没有什么。但是请注意,在甲戌本的这回的回前有一首诗,高鹗、程伟元,在他们纂一百二十回本的时候,把它删去了,很粗暴地删去了。而这回前诗非常重要,这还不是脂砚斋批语,这是正文。回前诗怎么说的?,回前诗是这么写的:“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这透露得很清楚,宫里面的花,应该和宫里面的人最相亲。有一个问题,“不知谁是惜花人”,那么现在我们一看,探春、迎春无所谓,惜春还开玩笑,林黛玉根本就不愿意接,凤姐忙着自己男欢女爱呢,当时就抻出两支说拿走。那么请问谁是惜花人呢?这个回前诗就告诉你,家住江南姓本秦,这个家住江南考证起来比较繁杂,我今天先姑而不论。就明确告诉你,和宫花最亲近的人,是姓秦的人,姓秦的人是谁?宫花不是送给秦可卿了吗,就是秦可卿。又一次暗示了秦可卿出身高贵来自宫中,这可是原文。
<br>  第十回值得注意,第十回前半回也没她什么事。后半回写秦可卿就得病了。好端端的就得病了。得的什么病?得的很怪的病。就来了一个大夫给她看病。这一回的回目触目惊心,叫做“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也很怪。《红楼梦》各种抄本回目经常是不一样的,惟独这一回的这一句又偏偏都一样,一点出入都没有,就是“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可是我们一看原文就不对了,姓张的这个人叫张友士,他不是太医。曹雪芹写得清清楚楚,故意写给你看。他说他是什么人呢?他说他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一个先生。冯紫英是贾珍的好朋友,也是宝玉的好朋友,是一个跟贾府在政治上、生活上有密切联系的一个贵族公子。“冯紫英说起他幼时从学的一个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是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一说“兼”医理,就说明他不是大夫,他业余的,他主职不是大夫,他只是兼懂医理而已。“且能断人的生死”,那么他住在冯紫英家他干嘛呢,“今年是上京来给他儿子来捐官”,这哪儿是太医呀。可是这一回的回目,曹雪芹改了那么多遍,脂砚斋给他整理的稿子整理了那么多遍,乃至于高鹗、程伟元搞一百二十回本,这一回的回目都没有改动,就非说是张太医。这怎么回事?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在八十回之后,这个人物会亮出他的身份,他确实也是一个太医,只能这么解释。否则怎么能有这么大的笔误。你自己跟自己打什么架呀,回目说是张太医,里头你却说他不是。他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一个先生,他到京城是来给他儿子来捐官,兼懂医理而已,很古怪。这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话都是黑话。开的药方子也很古怪,药方子现在我不展开议论,那样就太慢了。咱们只说他的黑话。看完后贾蓉就问,我们的病人您看怎么样呀?他说“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渴望痊愈了,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生、死就将在下一个春天,是生?是死?是活?是完蛋?就在下一个春天,这都是很重要的情节。
<br>  第十一回就写秦可卿病得更厉害了,十二回也没怎么秦可卿什么事,到了第十三回就死了。死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就是她给凤姐托梦。你现在回去翻开你读一读她托梦的那些话,那口气。一个养生堂抱来的弃婴能有那样的口气吗?一个小小的营缮郎,宦囊羞涩的小官僚的一个女儿,能有那样的口气吗?她完全是站在贾府之上指导王熙凤,就是你们应该怎样维持你们这个局面,我告诉你,你听仔细了。好大的口气,身份、地位比贾府还高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口气。而且她预言贾府的前景。她说不久就有一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美事就要发生,这是预示着元春地位将会提升,她偏知道。但是她也警告要知道“月满则亏”的道理。而且她还念了两句话,让王熙凤记住,这两句话惊心动魄,她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过去人们读这两句,解释的时候,我认为都解释得不准确。说“三春去后诸芳尽”是说元、迎、探、惜这四春,有三个都去了以后,整个贾府里面的这些群芳,这些女性就都毁灭了,这说不通呀。什么叫三春已去呀?咱们算一算,就说元春死了,算去吧。迎春后来被孙绍祖折磨死,算去吧,探春没死,没去。惜春当尼姑,也不能算去吧。那应该说“二春去后诸芳尽”,怎么会是三春?这三春是怎么算的?那你说探春远嫁算去,那惜春出家不算去呢?那应该是“四春去后诸芳尽”呀。怎么也三春不了呀,其实三春不是说元、迎、探、惜里面的三个人,说的是三个春天。说三个美好的春天过去之后,所有这些美丽的女性,她们的命运就会殒灭。即便活着也“各自须寻各自门”,是这么一个用意。
<br>  那么大家都知道,第十三回是很怪,第十三回你现在翻一翻铅印本就发现,这一回写得特别短,为什么特别短呢?这回被有意识地删去了大量的情节。从脂砚斋的批语就很明确地说明,脂砚斋的批语是这么说的,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原来的回目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说明曹雪芹对回目是很重视的。脂砚斋让他改,他就把这个回目改掉了。现在的回目是不通的,叫做“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说不通的,龙禁尉大家知道,就是皇帝的卫兵,皇帝龙座前的侍卫,都得是男性。那么小说里写得很清楚,因为贾蓉他只是个黉门生,没有什么头衔,为了丧事上风光,贾珍就给银子买了一个头衔,这个头衔就是龙禁尉,这个龙禁尉是给贾蓉买的。怎么能说成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呢?这根本不通。这就说明他故意让它不通,他就让你一看就一机灵,懂得他的苦心。“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咱们看怎么就不通,他就死不改。这样他就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是原来写好的文字,他就把这回回目改了。那么脂砚斋为什么让他改?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史笔就是记录历史的笔,这个笔它是不留情面的,就是你不管你有多丑陋,有多黑暗,有多罪恶,既然是记录历史,我不能含糊,我必须要如实写出来,这叫史笔。那么原来曹雪芹用的就是史笔,他就写了秦可卿究竟是怎么死的。根据现在一般人推测,就是她跟贾珍两个人乱伦,因为这个事败露,她觉得丢脸,就去悬梁自尽了。在《红楼梦》的第五回写给贾宝玉偷看册页,那么关于秦可卿那一页画的是一个美人悬梁自尽。题的诗也是暗示她不得好死。而且大家知道,还有两个丫头卷进这个事件,一个是瑞珠,一个是宝珠。瑞珠突然听说秦可卿死了,自己就一头撞柱子就把自己撞死了,你说这何苦呢?你殉葬也不能这么个殉法。她急茬,她活不下去。还有一个宝珠,宝珠比瑞珠聪明。宝珠就哀哀切切地表示,主子死了我就哭得不能活了,因为秦可卿没有生育,没有儿女嘛,我就愿意作她的义女,给她摔盆,而且到了祭灵的寺庙以后,就不走了,我就守灵守到底了,我就不回府了。她怎么回事?说明瑞珠和宝珠都看见隐情了,两人采取了不同的保全自己的方式。瑞珠觉得我不如一死,这样就永远也查不出来了,我没看见,问也问不着了。宝珠就说我得活下去,但我就付出代价,我一生我就再不回宁国府,我一生就守这个灵、这个坟。那么这个是一般人都推测出来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有隐情,还不仅是写到了她和贾珍的乱伦恋,还有隐情。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5-5-31 22:47:19 | 只看该作者
好强的推理\r<br>
3#
发表于 2005-5-31 23:35:0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与<百家讲坛>有什么关系吗
4#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1:25:29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百家讲坛,所以把讲稿下下来贴在这里,刘心武研究秦可卿这一块研究的很透,他把这种研究定为秦学,他认为秦可卿是皇族血统,他的分析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CCTV网站有视频可以下载
5#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1:26:50 | 只看该作者
《揭秘秦可卿》(下)
<br>刘心武\r<br>
<br>         
<br>
<br>       
<br>  主讲人简介:
<br>  刘心武: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
<br>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
<br>  内容简介:
<br>  秦可卿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惟一一个有结局的人物,应该是最透明,最清楚的。可是实际正好相反,秦可卿给人留下的问题最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雪芹在秦可卿这个人物身上,删去了很多文字。以至后来使这个人物扑朔迷离,漏洞百出,只好用其他的一些文字进行补救。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删去一些文字?这与秦可卿这个人物的真实身份有什么关系?
<br>  在《红楼梦》一开始,作者曹雪芹一再声称,说他所写的净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读者不必当真,其实这不过是曹雪芹掩人耳目的一种措词。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不但把自己家族的兴衰放置其中,还处处反映了当时的朝政和时局。他把康雍乾三朝的事情浓缩在《红楼梦》中,展现了自己家族由盛到衰的全过程,而秦可卿这个人物的命运则与时局、与曹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要想揭开秦可卿这个人物的神秘面纱,不得不从康熙朝说起。那么康熙朝和曹家有着怎样的关系?秦可卿又与康熙朝有怎样的瓜葛?
<br>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康熙的要好,奠定了曹家兴盛的开始,在康熙的庇护下,曹家一直处于鼎盛的态势。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为了稳住曹家的这一基业,除了博得到康熙的信任外,还进行其他的政治投资,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二阿哥胤礽是曹家的首选,拉拢住皇太子,就是拢住了未来的皇帝,曹家很快就成为太子党的一派人物。自然太子胤礽和曹家的关系也很不一般,然而就在曹家春风得意之时,时局突然发生了震荡,曹家的不幸也由此开始了。
<br>  康熙朝是曹家的鼎盛时期,曹家一连几代在康熙的庇护下,享受着江宁织造的美差。而康熙对曹家的放任自由,也导致曹家祸起萧墙。曹寅在任江宁织造期间,任上亏空库银达三百万两之多,康熙为保全曹家的江南家产,先后让曹家三代四人接任江宁织造的职务。然而曹家的这个巨大亏空一直拖到康熙去世也没有还完。公元1722年雍正继位,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失去强大保护的曹家在雍正朝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雍正是否对曹家也能网开一面呢?
<br>  曹家在雍正时期受尽了折磨,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逐渐衰败下来,然而到了乾隆朝时期,衰败的曹家又出现了兴盛的局面,而曹雪芹正赶上了这个时期曹家的兴盛,他把这一时期的生活写入了《红楼梦》。大观园里的繁荣正是描写乾隆时期,曹家再次兴盛的局面。然而这种兴盛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就宣告了结束,并且从此一蹶不振。秦可卿这一人物也在这里现出了她的原型。那么曹家为什么又兴盛起来?在乾隆朝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秦可卿的原型究竟是谁?
<br>  这些疑问将在本期节目中一一破解。
<br>  (全文)
<br>  我们知道,我自己也写小说,我也经常删改自己的小说,一个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删改,应该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纯粹的艺术因素,我觉得这么写不好,作为一个艺术品的话呢,这么写呢,不如那么写好,我把它删去,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就是非艺术考虑,我怕惹祸,特别是清朝,乾隆时期,我怕文字狱,我怕惹事。那么现在看来,很显然,脂砚斋劝曹雪芹删去第十三回四五页之多,那个四五页,现在比较麻烦,因为一简化字之后就乱套了,一简化字,咱们现在一页书两页书都是那个“页”,其实过去那个线装书一页,是繁体字葉字的葉。线装书大家都看见过,是蝴蝶装,明白吗?叫葉,就是两个页码叫一葉,四五葉就是十个页码。以一个葉码在当时手抄本500字而论,你想2000多字。而曹雪芹写书,他用很少的字就可以传达很多的信息。大家知道,他写妙玉,就是栊翠庵品茶,写妙玉只用了1000多个字,整个妙玉的形象就活跳出来了。一千多个字就那么厉害,你想2000多个字,该有多少内容。曹雪芹听了脂砚斋的意见,删去四五葉。那么为什么要删?在这一回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透露,就是秦可卿所用的棺木。人死后得装棺材呀,用什么样的棺材呢?一般像宁国府,虽然她是贾蓉的妻子,她很重要,但用上等杉木也就行了。因为她不是长辈死了,而是晚辈死了,她是贾府死了一个重孙媳妇。但是贾珍呢,一定要奢华,最后用了什么?最后用了薛蟠,他保存的一副“樯木”。这个“樯木”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是原来的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病了。这个老千岁如果完全是艺术虚构,没有生活原型,就说他死了不就完了吗?不,叫“坏了事”。“坏了事”跟死了是两回事,“坏了事”不一定是死。人活着,他的事业被粉碎了才叫“坏了事”,死了怎么叫坏了事呢?那么义忠亲王老千岁,他用的棺材木,最后是变成了棺材。是秦可卿睡了进去,心安理得地睡了进去,名正言顺地睡了进去,秦可卿是什么人呢?她和义忠亲王老千岁有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所要谈的问题。所以我所要做的研究叫做原型研究,所以要探究秦可卿的原型究竟是谁。
<br>  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看《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太热闹了,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热闹极了、好看极了。因为太好看了,所以有人就对有一些文字不重视了。比如说林黛玉进了荣国府以后,进了正房,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就看见了一个匾和一副对联。很多人就一读而过,不去认真思考,很重要。那么现在先看林黛玉看见的那个匾,她看见这个匾是什么呢?林黛玉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大字是“荣禧堂”。人物有生活原型,事件也有生活原型,细节也会有生活原型。从生活过渡到艺术的时候,这些都可能有原型。那么“荣禧堂”这个匾有没有事件原型呢?有的。
<br>  大家知道康熙,他当皇帝的时间是很长的,他这个人又非常开通,好旅游。他多次南巡,他六次南巡,他南巡当中,虽然当地给他修了行宫,也有当地很大的地方官,他跟那些人都不怎么亲热。六次之中有四次,他到了南京之后他住哪儿呢?当然他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叫行宫。他住在哪儿呢?他住在他的发小,打小的好朋友,曹寅的织造署里面。织造署这个官很重要,但从名分上说不是很高。是内务府下面的一个机构,管给宫廷做纺织品、做衣料,管这个的。虽然很重要,但不是不得了。但是他每次都要去那儿。为什么?康熙他是这么一个情况,康熙小的时候,他生下来以后,就要由奶妈和保姆来把他养大,这是清宫后来宫廷里面的一个游戏规则,他和他亲生母亲见面的机会很少,他主要是由奶妈、保姆来养他。那么他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保姆,就是孙氏,就是曹雪芹的祖父的母亲,孙氏是保姆,这个保姆和现在咱们家里有时候用的保姆,不是一回事,这个“保姆”的“母”字是不要“女”字边,直接写“母亲”的“母”,就是她是代替母亲的角色,这个保姆也不是喂奶的,不是说伺候他细琐事情的,是教他怎么做人、怎么站立、怎么坐、怎么躺、怎么执行礼节、怎么穿衣服、怎么诚实、怎么守信用,管这个的。那么康熙和孙氏关系特别好,你想她当保姆她年龄不会很大,自己可能也有孩子,那么恰恰她就有曹寅。后来又把曹寅选进来当康熙的伴读,就是陪太子读书。那么曹寅是给他伴读。康熙后来登基以后少年天子,曹寅又成为他宝座前的侍卫,贴身侍卫之一,那关系非常铁。所以康熙永远让曹家去谋这个美差,就是江南织造。孙氏的丈夫去世了,他让曹寅继续来做这个官,曹寅去世后,他让曹寅的儿子曹顒来做这个管,曹顒很快又死掉了。按说就绝了,他就非要从曹家的旁支里面,过继一个曹頫,给曹寅的未亡人李氏做养子,再来做江南织造这个官。你说他们关系多亲密!所以康熙他为什么到了江南,他不愿意住别的地,住别的地,他不舒服。见了自己最信用的又是从小一块玩过的,他就觉得特别亲切。那么有一次,他去南巡,他又住织造署,那时孙氏还活着,康熙见了孙氏以后。据后来的文字记载,“色喜”,满脸高兴,就去扶着孙氏,说“此吾家老人也”,这就是我们家的老太太。他这么说话,而且当时立刻挥毫,写了三个大字,做了一个大匾“萱瑞堂”,“荣禧堂”跟“萱瑞堂”是生活到艺术的一个过程。
<br>  “荣禧堂”的事件原型、事物原型就是“萱瑞堂”。说此乃吾家老人也,就是立刻写了这个“萱瑞堂”,成为一件盛事。《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看时,他写得很准确,因为是皇帝、是天子写的嘛,所以它是一块金匾,“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林黛玉又看见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他写得很认真。是乌木联牌,用的材料比那个低一级。这上边是不是金字?不是金字是银字,“镶着錾银的字迹”,是银字,比皇帝写的矮了一级。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座上玑珠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应该是很平常一副对联,但现在呢,被我查到了一个史料,这个是以前没有人说出来的,我第一个提出来的。我告诉周汝昌先生以后,他很高兴,他跟我有很多通信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康熙朝曾经设过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胤礽。他特别喜欢这个胤礽,所以在胤礽一岁多不到两岁的时候就把他立为太子。是由胤礽的奶妈抱着他,参与的很隆重的一个立太子的典礼。
<br>  这个太子后来有很多故事,我现在不细说。我现在只告诉你,由于康熙从小培养他,一个是要精通满文,一个是要精通汉文,请很多名师大儒,让他学四书五经,让他学汉族的经典,同时让他学诗词歌赋,让他对对子。那么太子就留下一个对联很有名,在康熙朝一个大儒王士禛所留下的《居易录》这本书里面就有记载。这副对子是这样的叫“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请注意它的平仄,请注意这个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前半个联,上联最后是“月”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霞”字。那么林黛玉在荣国府正堂所看见的对联,上联最后是“月”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霞”字。这不是偶然的,这个对联的事件原型就是胤礽的这个对联,很明显,这是我们非常值得注意的。而且曹雪芹写的时候,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他下笔很谨慎。“荣禧堂”是“赤金九龙青地大匾”,这个对联是木的、是银的,矮一等,就是说,那个是皇帝的,这个是太子的,说起来就话长了。
<br>  我有一篇很长的文章叫《帐殿夜警》,那完全是一个小说一样的故事,但都是历史事实。因为康熙他的孩子太多了,他虽然都爱这些孩子,但这些孩子未必都那么爱他。这些孩子爱的是什么呢?很多孩子所爱的是他屁股底下那张龙椅,爱的是这个位置。所以他很小就把胤礽二阿哥立为太子以后,很多人就不服。最后有一年就是康熙四十七年,那个时候太子已经35岁,已经当了很多年太子了,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个事情概括起来叫做“帐殿夜警”。什么叫“帐殿”,就是清朝早期皇帝,他都是文武双全,因为他是靠军事打天下,靠骑射打天下,所以他们每年都要去打猎行围,以显示他的武功。在打猎行围的时候,有时候就不住在砖瓦的房子里,就住在营帐里,这营帐皇上一住就称为殿了,叫“帐殿”。那么在这一年的时候,康熙就觉得特别不高兴,他一个不高兴,是因为十八阿哥得了重病,你看他孩子太多了,真是数不清,十八阿哥当时还是个少年,那个病从现在医学角度来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可能是腮腺炎,可是那个时代,皇帝的儿子也没法治。康熙就搂着十八阿哥,简直是痛不欲生。这时太子就来给他请安,他发现太子好像很无所谓,给他很大的刺激,他很不高兴。然后在一个晚上,他觉得在他住的帐殿里,有人撕裂帐篷往里偷看。这个撕裂可能不是拿刀子割破,因为帐殿是一块块的布围合而成,那么在布与布之间,可能能够掰开一个角度往里偷看,他觉得有人偷看,后来可能是大阿哥和另外一个阿哥告密,说就是太子在偷看。那么康熙就震怒。你想这个得了呀,这就是抢班夺权,觉得我老不死了,是不是。所以那一次康熙就大怒,把每一个阿哥都叫过来,都捆起来,当着所有大臣的面,他历数太子的不肖,太子的罪恶。他自己也很痛苦,因为立他为太子这么多年了,最后落这么个结果。他痛哭扑地,自己哭得趴在地上,痛不欲生。然后让大阿哥他们把太子押回紫禁城,住在上驷院,就是养马的那个帐篷里面,看守起来,宣布废掉他,取消他太子资格,他自己也回銮。所以这是当时很重大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对曹家的影响可太大了,因为恰恰当时曹寅和太子关系非常之密切。因为都觉得他坐定了皇帝的宝座,只要康熙一老死、一病死,肯定是他来当皇帝,这是没的说的。这对曹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一废之后,皇帝这么多儿子,谁会当皇帝就搞不清楚了。一个在朝廷里面当官的人,就要进行政治投资,你找准路线、跟准人。满眼一看,你要两三个倒也罢了,二十几个儿子,一会喜欢这个,一会喜欢那个,一会儿又把十八阿哥搂在怀里,你说你巴结哪个呀?所以当时所有的官员都慌了,曹寅也不例外。当时呼声较高的是十四阿哥,很明显康熙废了太子以后,康熙很宠爱十四阿哥,但是就不细说了。
<br>  没想到太子被废以后,康熙心神不宁,他觉得有怪风在御座前盘旋,他觉得是天象示警,他梦里面又梦见他的祖母、梦见他的妻子,他的皇后面露不悦之色。因为当时立太子,这两个人妇女起了很大作用。然后又出现了新的告密,说为什么太子出现了疯狂一样的表现,包括去撕开帐子往里看?说因为得了一种狂疾,是一种疯病,是被魇了。后来就有人告密说是大阿哥他们魇了胤礽。后来去搜查大阿哥的府第,果然从他花园里挖出很多木偶,而且也找到了人证,有的蒙古喇嘛也承认,大阿哥买通他们来害太子,所以在几个月之后,第二年,又让胤礽复位了,又立为太子,所以政局发生了许多戏剧性变化。但是过了几年后,康熙仍然对这个太子非常失望,又彻底地把给他废掉,废掉以后就没有再立太子,于是就形成大乱。康熙到临死的时候,人们也不知道究竟要把权力移交给哪一个人,。当然我大家们都知道,后来第四个阿哥,四阿哥雍正当了皇帝。
<br>  这个我们不去细说,但是这些事情都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到曹家家族的命运,雍正一上台以后,因为他的父亲实际上并不喜欢他,他的父亲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要把皇位传给他,雍正最后他是通过封锁消息,买通权臣,当然这两个权臣后来也被他干掉了。后来他有一个证据,为什么说康熙把皇位传给他,说康熙把一串念珠给了他,作为凭证。还有一个宫里的消息说,康熙已经弥留、已经人事不省了,雍正就到他塌前,这笔账殿夜警还恐怖,康熙一看是老四来了,很不高兴,就要用念珠扔他,一个年老的、要死的人,他垂危的力往外一扔,也扔不远,雍正一接,正好就传位的标志,据说有这么一说,这个也很滑稽。所以他就进行报复,凡是他父亲喜欢的,他都不喜欢,凡是他父亲不喜欢的,他全喜欢。比如说三阿哥叫胤祥。雍正他当政以后,他自己叫胤禛,他就让所有的兄弟那个把“胤”,赵匡胤的“胤”字都改成 “允”字,这个允祥是很奇怪,在康熙时代始终没有被封,非常古怪。在允祥之后的人都被封王了,就是这个允祥不封王,康熙很不喜欢。但是雍正一上台,立刻就封了允祥一个地位非常高的亲王,而且把曹頫交给怡亲王允祥管教,然后就在雍正三年四年查抄曹家,雍正五年六年就让曹頫戴罪,抄家以后,就在北京拨一个小院子住。曹頫是很惨的,叫做枷号,每都得上班,怎么上班?就是每天在街上站着,带着大枷“我是一个有罪的人,我为什么有罪?”,每天干这个,示众,枷号示众,很惨。
<br>  有的人对雍正查抄曹家这件事印象特别深,你印象深是对的。总觉得曹雪芹艺术构思应该是写雍正朝,抄了他们家以后他们家族的破落。但是现在又对不上茬。实际上人们忘了继续考据在乾隆朝发生的事。雍正45岁才当皇帝,可是当得时间非常短,他当了十三四年,突然就暴卒,突然死亡,到目前为止,死亡原因历史学家也说不清楚。突然死亡,往后他就把他的皇位传给乾隆。乾隆一上台,乾隆很聪明,实行了一个政策叫亲亲睦族。乾隆目睹了他的父亲、他的祖父,这两朝的权力斗争,就觉得要稳定政治局面,先要从皇族内部抚平伤口,就实行了亲亲睦族的政策。就是对过的事情既往不咎,所有这些活着的皇族的人,我都予以善待。同时和皇族夺权牵连的官员,我一律予以赦免,能赦免就赦免。当时曹頫戴罪的原因,就因为他任上亏空,这是最大的一个罪名。乾隆就下了圣旨,所有这样的内务府官员的亏空就一风吹,全都赦免了。所以曹頫后来就免罪了。曹家后来就有了一个回黄转绿的过程,有了一个小康的局面。这段史实很多人忽略,千万不要忽略,这是很重要的。
<br>  而且特别巧,曹寅和康熙是发小,乾隆也有一个发小,是谁呢?叫福彭,平郡王。雍正吸取了父亲的教训。一立太子,其他儿子就要争这个皇位,所以不立太子,但是雍正是看好乾隆的,但是不为他立太子。那时候,乾隆也有陪读,乾隆也爱做诗,就请他的朋友给他做序,谁给他做的序?福彭。这人是给他诗集做序的,那关系一般吗?所以他一当政以后,福彭就得到重用,那么彭福是什么人呢?福彭的母亲是曹寅的女儿,是曹雪芹的姑妈。福彭按血缘关系是曹雪芹的表哥。还有这层关系呢,你怎么能忘了呢。光记得雍正朝们他家倒霉,在乾隆初朝,他们有这么重要的亲戚,他家还有过小康呢。他的生活资源,他的生活回忆,他写《红楼梦》的繁华生活那一段的主要依据就是乾隆元年,就是初春,就是这个春天。“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元春的册页里面的一句,和“三春去后诸芳尽”是一个意思。曹雪芹用了这么多笔墨,从十八回到五十三回,你看这么多回,三十多回,憋足了劲来写这一年的生活。
<br>  然后他有一段是写乾隆二年的生活。 贾家就开始出现了很多不祥的征兆了。然后,到八十回快结束的时候,就写到了乾隆三年的情况。那么三春去后,在乾隆四年发生了什么事?发生了弘皙逆案。弘皙是谁?弘皙是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废太子年纪很大,因为他是老二,康熙活的很久,生的子女非常多,康熙是眼看着弘皙长大的。康熙不但喜欢胤礽,也喜欢他这个孙子,非常喜欢。弘皙目睹他的父亲经历了两次被立为太子,两次被废掉。内心怎么想,那么他开始隐忍不发,但是到了乾隆四年的时候,三春过后以后,弘皙就发起了一次对乾隆权力的大冲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弘皙逆案。乾隆快刀斩乱麻地了结了这个逆案,扑灭了他们这次政变阴谋。而且乾隆聪明在哪里?乾隆扑灭以后,不向社会公布,消灭了所有重要档案,现在在清史档案馆里查不到。但是留下很多蛛丝马迹。这就是有名的弘皙逆案。
<br>  因此,我们在《红楼梦》里就发现有一回,第四十回,这一回写她们打牙牌,玩牙牌,“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很多读者读到这里觉得挺烦,我也不会打牙牌,她们那儿干嘛呢?传达很重要的信息。这里面出现这样一个牌令,比如说史湘云就说“日月双悬照乾坤”。什么叫“日月双悬”呀?就是有两个政治中心,两个司令部呀!这本来是李白的诗。大家知道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匆忙往四川逃跑。半路上因为三军哗变,不得不把杨国忠杀了,最后也不得不让杨贵妃自尽。而这个时候,他的儿子肃宗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宣布即位了,他也不得不让出这个位子。这是一个很混乱的政治局面,叫做“日月双悬照乾坤”。《红楼梦》就用了很多这种笔墨来向读者暗示他所写的那个时代,是乾隆元年到三年。八十回后将写到乾隆四年,写到三春去后的情况,写到四春。“日月双悬照乾坤”很紧张的政治局面,叫做“御园却被鸟衔出”,紧张不紧张呀?这不就讲的是最高权力斗争吗?曹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太子这一派,选择太子党。而且乾隆特别伤心在哪里?就是参与弘皙谋反的,不但不服他父亲当皇帝,而且还不服他当皇帝。这里不但有废太子的儿子弘皙,而且参与谋反的竟然有他父亲雍正最信任的几个亲王的本人以及他们的子女。居然在皇族里面这些人也认为雍正不是一个正经的日,也认为弘皙是正经的月。这样我们再回想第一回里面,贾雨村忽然吟出的诗句,叫做“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就惊心动魄了。宣告一个紧张的政治形势,这个“月”即将出了。《红楼梦》就是在这个日月争斗的大前提下写一个家族的命运。所以说秦可卿这个形象,她的原型实际上是弘皙的一个妹妹,是胤礽的一个女儿。或者早年在两家相好的时候,就送到曹家当了童养媳,或者生出来以后,未及在宗人府登记,就以小官员抱养女儿的名义寄养在曹家。那么曹雪芹就是根据这样的,生活的原始资料升华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来营造悲剧情节的一个大的气氛,架构悲剧艺术结构的大格局。
<br>  秦可卿得的是什么病?现在很清楚了,她得的是政治病。张友士是不是太医?张友士是太医。谁的太医?是弘皙的太医。弘皙当时在夺权之前,在乾隆三春之后的第四春,还没登基,就公然设立了内务府七司。这是不是我说的,这是乾隆说的,乾隆后来就说了,乾隆气死了,真是气死了,乾隆说查出来弘皙自立内务府七司,七司就包括太医院。他就是从那潜到京城,和家族成员秦可卿取得秘密联系的,所以他说了黑话。他说总是过了春分,就可以看结果。那就是三春过后要看结果,可是没想到三春去后“三春争及初春景”,万没想到,三春过后到了四春就不行了。
<br>  曹雪芹写了以后,后来脂砚斋一提醒觉得害怕。这么写不行,他为什么必须要写一点政治呢?因为他说过,他不干预时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确实不想写政治小说。我认为他不是写政治小说。我说了这么多的政治因素,只是想表明他内心创作的痛苦。他必须超越家族在政治事件当中,这种惨痛的遭遇和经历,去写那些青春美丽的女性被毁灭的过程。但是他又不能摆脱那个阴影,他也没有理由摆脱那个阴影。他很痛苦,所以他必须在《红楼梦》一开始,他要把这个悲剧的结局先预告出来,这些女性是怎么被毁灭的。她是被时代毁灭的,是被一个家族的大的命运结构给毁灭的,是被残酷的政治社会因素所毁灭的,不是她们自己去毁灭自己。这是他的一个主体构思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r<br>
<br>
瓜瓜 该用户已被删除
6#
发表于 2005-8-5 20:42:5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05-8-18 00:08:07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红楼梦,但却什么写不出来;
<br>很喜欢三国,能写一堆东西出来;
<br>为什么呀?\r<br>难道还是红楼梦没看到位?
8#
发表于 2005-8-18 00:19: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发表于 2005-8-18 01:09:10 | 只看该作者
先看带插图的,配点音乐,肯定能看进去
10#
发表于 2005-8-18 12:19:4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7 19:28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