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月,这两个月呢,是复习重难点的时候,真题绝对就是重中之重,因为何为重难点,已经告诉我们一清二楚呢。但是应该如何复习呢?我想用一道我最新做的题来一个启发,不知你是否做到这个程度?
简述民粹主义在政治中发展的原因
【特别提醒】
这个知识点,是教材并未重点涉及的,面对这种真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我希望我接下来的这个作答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题目解析】
这道题目很明显,在我们的教材上是找不到的,需要的就是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能够拓展出一个相对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明确一点,何为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把民众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反对精英主义;也是一种政治运动,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把普通群众作为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还是一种政治策略,动员平民大众参与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同时也可能被政治家所利用,成为操纵群众的一种具体方式。
如果你考试的时候,不会答,不知道,怎么办?民粹主义意味着统治秩序的无序和混乱,那教材上如何去确立和维护统治秩序,我们是学习过的,那在走投无路之路你大可以利用教材第十一章第二节进行作答。同时,民粹主义所产生的政治混乱,其实正是政治参与失控后的一种结果,也可以结合教材的第十三章308页作答。
【参考答案】
1, 民粹主义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种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包括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地区间矛盾、贫富差距的矛盾、各利益集团的激烈冲突、平民和政府的尖锐对立、生态保护的强烈诉求等等。而这些矛盾激化的背后根源于国家治理结构的衰弱和统治力低下。
2, 民粹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性的失望和对立情绪。政治统治的腐败和无能,政府的合法性极大地流失,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急剧下降;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威来扭转局面,控制政治失控,公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这都为民粹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3, 制度建设的缺失和滞后,使民众缺少一条制度化的、理性的、稳定的政治参与路径,此时民主只会使政治变得更无序,普通大众就可能会去借助非常的手段、追求直接民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4, 民粹主义的兴起可能与短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紧密相关。政治家出于自身利益,利用民粹主义主张在短期内迅速而有效地动员广大群众纳入政治过程,以求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5, 社会改革可能引起的政治文化的不适应。社会成员所熟悉的社会大环境大规模、急剧的变动,难免会产生一种冒风险的心理焦虑,而这种焦虑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的疏解和遏制,便极有可能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感染而愈演愈烈,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更加没有规则和约束,对政治权威的挑战变得普遍而激烈起来。
6, 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化。由于民粹主义着眼于人民的统一和整体性,内在隐藏着一种民族关怀,所以在遭到外敌威胁或以为遭到外地威胁的时候,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民族民粹主义,将反对和批判的重点从国内政治精英转变为外部敌人。
【老师观点】
这道题的前三点,我觉得是必答的。
这道题的回答主要是参考了俞可平老师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建议同学们查阅一下原文,对民粹主义的类型再有一个更深入的把握。
“江上有奇峰,锁在烟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江青的一首诗,形容我们这个考点非常恰当。
“民粹主义”名词解释考过,简答也考过,但我们的教材几乎没有谈到过,说明这个知识在老师那儿是一个重点,那我们把杨光斌老师论文中涉及到的内容归纳一下。
1, 杨光斌老师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兼评资产阶级和民主政治的神话”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三处“民粹主义”,点到了民粹主义和民主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即民主的发展其实有赖于民粹主义,民主发展也可能会走上民粹主义的道路。俞可平老师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也提到了民粹主义和民主主义、民粹主义和权威主义的关系,大家值得参考。
2, 杨老师的“民主的若干基础条件”一文,在谈到“制度基础”时提到,“对于后发展中国家而言,民主政治最容易演变为民粹主义式的“多数人专政”。”所以,上面的作答当中,必须要谈到制度的缺失和民粹主义产生的关系,民主只有在良好的权力制约的制度基础上才能防止民粹主义的出现。
3, 杨老师的““合法性”遮蔽了什么”一文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往往具有民粹主义的性质。
4,杨老师在中青院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互联网的开放从某种意义上开辟了一种新的群众路线,但必须警惕互联网带来的民粹主义”,这里他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技术条件下民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所以,不要小看一道题它所迸发出来的能量,“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你的积累在哪里?
张锐:我的资料的使用和近期问题解答
http://bbs.newslist.com.cn/thread-396737-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