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比较三篇重要讲话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3: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篇讲话是《当代中国***人的庄严使命》(1991年7月1日)这是**民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第二篇讲话是邓 小平的【南巡讲话】。

第三篇是胡Jintao最近在中国***成立八十八周年大会上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讲话。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我们从三篇文章的理论重点上,不难分析该文章的政治目标和其后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13:09:4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南山先生是怎样比较的,坐沙发上等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13:09:53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对北京掀起的搞改革开放先要问姓资姓社的批判


我们把这三篇文章看成是【新三篇】的对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要代表作。

     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DADAO。

这一点,我讲过几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就是内战。为什么“**”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

  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次十三届八中全会开得好,肯定农村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一变就人心不安,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 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象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 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这些话就是对当时的领导干部讲话搞改革开放先要问姓资姓社的暗示和批评】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经验很多,从各省的报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南山按:这就是 小平对当时领导先问姓资姓社的明确回答)

  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 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常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Shi,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
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
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 (南山按:小平这些话就是对姓资姓社的批评)

附件
搞改革开放先要问姓资姓社的宣言书.jpg (104.07 KB)
2009-8-9 08:28
搞改革开放先要问姓资姓社的宣言书

阶级斗争还是重点.jpg (111.41 KB)
2009-8-9 08:28
搞改革开放先要问姓资姓社的宣言书

搞改革开放先要问姓资姓社问题!.jpg (131.14 KB)
2009-8-9 08:28
搞改革开放先要问姓资姓社的宣言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13:09:56 | 只看该作者
江山易改,南山的秉性难移,一息尚存,到中流击水!
这些引玉之砖,并非空穴来风,事实表明,历史地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

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

我们尽管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但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

维护和捍卫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邓 小平的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团结全体人民向前进的政治路线。

战斗正未有穷期,这是一场非对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博弈。

站在这场斗争的风口浪尖上,

更需要镇定慎独和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的智慧和勇气。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易改,南山的秉性难移,一息尚存,到中流击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13:10:0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不继续啦!!!???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13:10:03 | 只看该作者
对领导人的讲话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全面客观分析和评判!
江 泽 民在1991年的讲话是刚刚经历“苏东剧变”的背景下讲的,
“防止和平演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那个时代的客观要求!
邓 小 平南巡讲话是在总结苏联解体的深刻历史经验中得出的判断,
“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障!
胡 锦 涛讲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时代背景下讲的,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自信力和亲和力!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拿现在的观点来评判当时历史背景下领导人讲话的原因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13:10:07 | 只看该作者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而不是要大搞私有化和两极分化。南山不要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13:10:1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庄严使命还是要首先步入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滴。
私有制在任何时期都是要受到限制滴,最终是要消灭之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3 13:10:15 | 只看该作者
我来凑热闹,转个花边消息


1992年1月3日,陈开枝(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翘首盼望的“邓办”三人先遣组先行到达广州。

  先遣组和陈开枝率领的广东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用七天时间,沿着陈开枝提出的路线查看了一遍,并对沿途各单位作出周密的安排和要求。最后“敲定”了此次南方考察的具体方案。

  拒绝采访引起猜测
  有一个问题让谢非(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和陈开枝煞费苦心:老人家此时完全按一个离休老人来要求自己,“邓办”告知广东省委,老人家对此次出京有个说道:“不要专门汇报,不要陪餐,不题词,不见记者,不摄影,不报道。”

  在整个小平南方考察期间,谢非曾三次请邓小平接受采访,却被小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绝。

  港澳传媒纷纷以显著题位(黄金时段)及篇幅猛刮“邓旋风”,虽然他们手中真货色有限,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大炒特炒。谢非觉得向小平进言的时机已近成熟。第一次进言,他小心翼翼地对小平说:“小平同志,海外对您到了深圳已经有了很多传闻,是否可以由我们自己发一个正式的消息?

  小平同志没有同意。

  紧接着,境外媒体开始根据他们手中仅有的材料借题发挥,种种猜测及评论铺天盖地:“邓小平路线,将是定于今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主题”“由于邓先生开展的政治活动,正在起草的十四大报告在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将比十三大更进一步”……

  积极稳妥的韬略

  谢非有些着急了。无论境外媒体怎么说,只要不离谱,不是恶意攻击和中伤,对扩大改革开放的声势还是有利的。他知道广东的六千三百万人民群众已经从境外媒体中知道了他们最想知道的东西,现在我们的舆论已经明显地被动了。他第二次向小平进言说:“小平同志,您此行肯定会对改革开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广东希望就此主题做一些报道。”

  小平还是不同意。对此陈开枝是这样理解的:“至于‘不见报’,我认为这是老人家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大局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种政治韬略。”

  小平一是遵守党内纪律,既然已经退休,谈谈意见当然可以,但公开发表出来就得由中央定夺;二是显然是怕火候未到之时,通过官方渠道把风过早放出去,可能会引起争论的激化,引起全国不必要的震荡,反而影响了集中精力抓发展。

  “不开这个口子了”

  不过,谢非注意到小平在深圳时,会见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他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于是他立即将这一情况通报给正在珠海焦急等待的梁广大。他知道梁广大这个人四海之内皆朋友,香港很多大报的老总们都是他的朋友。再有,梁广大号称梁胆大,但心却很细,很多复杂的难题他都能迎刃而解。

  果然,梁广大立即将港澳几家爱国报纸的老总请到珠海,小平到了珠海后,梁广大向老人家引荐了他的老友们:其中有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澳门日报》的负责人等。小平也就顺水推舟地网开一面,没有反对这些老总跟着他一起视察,这本身也是一种变通,似乎默许将他南方考察的言谈举止“出口转内销”。

  小平对境外爱国媒体网开一面,谢非要将小平声音传出去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他体会到了小平的一番苦心,但是境外媒体与我们自己的声音毕竟不一样,干过报纸的谢非知道,在境外媒体大刮“邓小平旋风”的状况下,如果我们自己的媒体对小平南方考察这样的头等大事长时间沉默,这等于严重失职,很快会被全国老百姓质疑和指责的。

  于是他第三次向小平进言:“小平同志,您此次来广东的消息实际上已经传遍全国。很多人纷纷向广东打听消息,我希望能在您离开广东后,将这次广东之行最后见见报。”

  谢非再一次碰到了钉子,小平摇摇头说:“不开这个口子了。”

  谢非明白了,小平的谦虚和严谨,在特定的条件下反而会产生神奇的效果,保持引而不发,只要时机和火候一到,南方讲话的精神就会转化为改革开放惊天动地的巨大推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3 13:10:21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说得蛮有道理的,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谈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4 21:0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