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9|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发展两岸关系的斗争与团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05:5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发展两岸关系的斗争与团结
论发展两岸关系的斗争与团结

作者:肖永国

    2009年7月16日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标志,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的两岸中国人的挫败并非不是一个好事。至少,它昭示着:两岸在“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对立”的条件下,不能忽视两岸的“政治对立关系”的事实。依据“墨菲定律”:事物只要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一定会将这个可能发挥到极致。那么,两岸“政治对立”的极致是什么?

    1、  重回“金门炮战”;

    2、  转到“政冷经热”;

    3、  解除“敌对状态”;

    在我们把这三个方面,按照层次分开表述的时候,历史一定不会按照我们所表述的某一种状态发展,而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同时延续这三个层面,即:

    1、  “两岸周边”的局部冲突或战争;

    2、  政治导向的两岸经贸文化发展;

    3、  两岸既团结又斗争的政治关系的维系;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两岸政治仇视或政治对立持续了60年,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血缘、亲情或民族感,都已经淡化了、疏离了、隔阂了。能像连战或宋楚瑜那样认同中国人的政治人物少之又少。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战争,接受过血与火的洗礼。但是,马英九、陈水扁之流没有。

    对于马英九而言,除了受台湾本土化风潮的政治影响,形成“台独”的意识形态外,就是见惯了国民党威权时代“宫廷内斗”的“权力培养”。马英九的政治认知就是局限于“政治权力”的斗争。对于政治的“嗜血”本质,一无所知。历史上,在宫廷中成长起来的“权宦之辈”有几个人知道国家权力的行使是以“政治鲜血”为代价的?马英九之流总天真的认为:“政治理念”能超越“政治现实”,所以“政治晕血”是马英九此等“民主青年”或“权宦之辈”共同的政治病灶。

    陈水扁政治信用破产后得出的结论是:“台独”是不可能实现的政治道路。

    自视清高的马英九政治信用破产后,也只可能得出的政治结论是:“+++国”做为中国领土的地方政权,是不可能获得国际社会普遍政治认同的。

    “教育马英九”,除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马英九政治信用破产外,另外还有三种途径:

    1、  马英九的重大家庭变故或精神政治权威的倒下;

    至于“台独”政治势力侵害马英九的家庭,基于政治道德,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但是却是政治现实或政治可能。更何况,对于马英九如此大张旗鼓的“实践两国论”及搞“脱中国化”,此等违逆中华民族的政治行径不遭受自然而然的惩罚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马英九的“精神政治权威”的倒下,那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同样没人能阻挡。所以,无论是李登辉还是“96年导弹危机”,做为政治反面教材,在未来的两岸关系的发展中,都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政治价值。

    2、  台湾内部或“两岸周边”的政治鲜血的代价;

    台湾内部的政治鲜血在马英九执政期间无非是“马英九自己的”、“台湾民众的”。马英九以“政治流氓”的心态和手法对待中国大陆的政治善意,试图以牺牲中国大陆的方式来表达对“台独政治势力”的“政治忠诚”,以换取“台独政治势力”的政治认同。此等弱智的政治算计仅仅是打扮的“花枝招展”的马英九在等“收拾自己”的“政治流氓”而已。马英九的“害人之心”对中国大陆而言无非是“上一当”的政治效果,以中国大陆的政治条件还不至于承受不起,接下来该轮到马英九承受了,这姑且不谈。马英九对中国大陆的“害人之心”,即便是向“台独政治势力”抛媚眼,换来的也只是他人对马英九的加倍政治伤害。至于“两岸周边”的政治鲜血,以2009年7月16日为标志,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在马英九执政期间发生。马英九及其执政当局需要慢慢感受的事情还有许多,不着急。

    3、  台湾及国际社会的政治现实的教训;

    台湾政治现实的教训当然是“政绩”、“选民”和“选票”。本质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选票儿里面出权力”,在两岸既团结又斗争的两岸“敌对状态”的政治条件下,台湾民众最终只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从属于他们的政治,而不会做的相反。台湾人民没有马英九想象的那么愚蠢,台湾维护统一的政治力量也不会象马英九认为的那么懦弱。至于国际社会的政治现实,那是众所周知的,既然马英九那么渴望“国际政治确认”,如果中国大陆不让国际社会真正的“政治确认”一下,不仅马英九不会甘心,也白白浪费了马英九“创造”的政治机会。

    通俗一点地说,两岸和平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需要中国大陆在“既团结又斗争”的条件下争取,而不是通过向一条野狗喂食,野狗就会用尾巴“变出来”。如果台湾没有经过努力的争取就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政治环境,除了只会让马英九此等“民主青年”或“权宦之辈”更长久的制造两岸政治对立的事实或政治障碍外,马英九也不会政治珍惜。

    毛**说:“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的两个方面的政策。”这就是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把团结和斗争辨证地统一起来,目的还是创造、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两岸统一的政治局面,争取两岸统一最后的胜利。

    实践证明,毛**“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是正确的。实践也会证明,大陆“既团结又斗争”的两岸政策同样也是英明的。

    拿起政治斗争的武器,不要犹豫,“投入战斗”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05:51:42 | 只看该作者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
  有个日本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吃饭。坐定之后,画家便取出画笔和纸张,在等上菜之际,给坐在边上谈笑风生的女主人画起速写来。


  不一会儿,速写画好了。画家递给日本商人看,果然不错,画得形神兼备。日本商人连声赞美道:"太棒了,太棒了。"


  听到朋友的奉承,犹太画家便侧转身来,面对着他,又在纸上勾画起来,还不时向他伸出左手,竖起大拇指。通常画家在估计各部位比例时,都用这种简易方法。


  日本商人一见这副架势,知道这回是在给他画速写了。虽然因为位置关系,看不见他画得如何,还是一本正经摆好了姿势,让他画。


  日本人一动不动地坐了约有十分钟。


  "好了,画完了。"画家说。


  听到这话,日本人才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凑过去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画家画的根本不是日本商人,而是他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写。


  日本商人连羞带恼地说:"我特意摆好姿势,你却作弄人……"。


  犹太画家却笑着对他说:"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验你一下。你也不问别人画什么,就以为是在画自己,还摆好了姿势。从这一点来看,你同犹太人相比,还差得远了。"


  到这时,那位日本商人方才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看见画家第一次画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面对着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在画他了。


  日本商人犯了一个犹太人不会犯的错误:以为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


  而实际上,在犹太人的生意经上,明确地写着一条:每次都是第一次交易。

  哪怕与再熟悉的人做生意,犹太人也决不会因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要求的审视。他们习惯于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独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伙伴。这样做,就不会因自己对对方的先入之见掉以轻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05:51:4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好! 对马英九,没有斗争就没有团结,没有斗争的团结也是假团结、失败的团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05:51:48 | 只看该作者
看楼主这姓名,想起一句台词“我削你” 不削削马英九,不削削所谓“邦交国” 是不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05:51:52 | 只看该作者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给脸不要脸,修怪我翻脸。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05:51:55 | 只看该作者
嗯,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05:51:59 | 只看该作者
【毛**说:“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的两个方面的政策。”这就是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把团结和斗争辨证地统一起来,目的还是创造、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两岸统一的政治局面,争取两岸统一最后的胜利。】
这句话毛**说的好!联合、斗争相辅相成!
联合,现在不断的向台湾示好是不是联合的策略之一?  
请问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05:52:03 | 只看该作者
金门炮战(1958年8月23日─1958年10月5日),又称八二三炮战、八二三金门炮战。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战斗史上所发动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炮战。

背景
  针对两岸我强敌弱的态势,以及台湾当局坚持祖国统一、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划峡而治”的政治立场,1955年后,中国政府在准备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开始适时调整策略,尝试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在“金门炮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的蒋介石当局并没有把握统一的机运,不但没有响应中国***和政府的和平倡议,反而一面宣称不与**谈判、妥协,一面向金门、马祖增调大量部队,加强对厦门等地的炮击。
  1958年8月17日,为了一方面粉碎美国政府一直诱逼台湾当局放弃金门、马祖,策动海峡两岸“划峡而治”的阴谋,另一方面在向台湾当局发出和平信息的同时,对蒋介石集团在大陆沿海地区的骚扰活动给予一定的惩罚,毛**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了炮轰金门的决定。

过程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50分,随着一串串红色信号弹升空,数千发炮弹几乎同时从福建前线的不同方向呼啸着飞向金门国民党军阵地,岛内守军还没来得及反应,整个金门便已淹没在烈火硝烟之中。蒋军损失惨重,正在金门视察的台湾当局“国防部长”俞大维差点丧命,驻守金门的国民党空军“副司令”、“国防部参谋长”相继丧命。这就是令全世界为之震动的“八二三炮战”,也称为“第二次台海危机”,它是解放军炮兵部队战斗史上所发动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炮战。
  这空如其来、前所未有、气势惊人的炮声立即震动世界,金门立即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纷纷议论毛**行动目的。蒋介石估计人民解放军要登陆金门攻击台湾,便紧急向美国求援防守金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苦思三天认为金门炮声是**大举解放台湾的前奏,一方面派出6艘航母、百余艘舰艇,200多架飞机驶入台湾海峡,另一方面则故伎重演,玩起“划峡而治”的旧把戏,强迫蒋介石从金、马撤军。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蒋介石也强硬表示,不容为了考虑盟邦态度而放弃金马,若至紧急关头,将独立与大陆作战以固守金马。
  鉴于国、共两党在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这点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在达到对国民党进行惩罚的初步目标后,中国***和政府从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或“台湾独立”的阴谋、扩大反美统一战线的长远目标出发,决定改变先解放金门、马祖,再解放台湾的作战方针。
  1958年10月6日,大陆通过新闻媒介发表了由毛**主席亲自起草的、署名为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告台湾同胞书》。文告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美国总有一天肯定要抛弃你们,美帝国主义是我们共同的敌人。现在13万金门军民,供应缺乏,饥寒交迫,难为久计。为了人道主义,我已命令福建前线,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舰,不在此例。建议国共双方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一星期后,毛**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再次宣布:“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包括粮食和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他们固守。兵不厌诈,这不是诈,这是对付美国人的”。这一天毛**在会见前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指出,“只要蒋氏父子能DIZHI美国,我们可以同他们合作。我们赞成蒋保住金门、马祖的方针,如蒋介石撤退金门、马祖,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
  10月25日,为了进一步缓和海峡两岸局势,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中国***和政府再次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再告台湾同胞书》,对广大台湾军民晓以民族大义,指出“统一是大陆与台湾的根本方向,希望海峡两岸中国人联合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并阐述了“化敌为友”、“一致对外”的具体措施,即以后逢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使大小岛屿上的军民都得到充分的供应,以利你们长期固守”。
  通过这些文告的发表,蒋介石当局也逐渐明白,共产党是有意识地将金、马留在他们手中,以共同对付美国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金门炮战”危机结束后,蒋介石指示各界有关方面以后“不能跟着美国乱说话”,并于1959年3月正式决定:今后提及大陆,不再用“红色中国”或“共党中国”等语,而称**政权;称自己不再是“自由中国”,而称“+++国”。

意义
  此后,两岸在“一个中国”立场下形成了一种高度的默契:**对台攻而不取,解放军对金门打炮都打到无人的海滩上,国民党金、马守军回击时也心照不宣,双方都象征性的“和平炮”。同时,解放军炮击金门也增强了蒋介石固守金、马的信心,并以此作为拒绝美国逼其从金、马撤军的理由,毛**称炮轰金门“是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美国妄图在台湾海峡实现“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在两岸的共同DIZHI和反对下彻底破产。
  在两岸共同对付美国的默契下,两岸局势也渐趋缓和,进入武装对峙的冷战阶段,金门炮战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那一天才终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3 05:52:07 | 只看该作者
寫得好。。。點明小馬哥的本質的東西。。。 不過。。。作爲小政客。。。作爲山大王。。。小馬哥會如此。。。 畢竟爲了選舉。。。連續8年大王座椅。。。 但是。。。從他内心。。。一個孝子。。。還是記得老馬的“化獨漸統”的。。。 觀察點在2017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3 05:52:12 | 只看该作者
不取“金、马”,何弃“台湾”!!!




通过这些文告的发表,蒋介石当局也逐渐明白,共产党是有意识地将金、马留在他们手中,以共同对付美国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金门炮战”危机结束后,蒋介石指示各界有关方面以后“不能跟着美国乱说话”,并于1959年3月正式决定:今后提及大陆,不再用“红色中国”或“共党中国”等语,而称**政权;称自己不再是“自由中国”,而称“+++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6 21:2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