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11: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战中的国际关系
东方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通过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  1940年6月,苏联分别照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改组政府和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7月,三国举行选举,成立苏维埃政权,要求加入苏联,被接纳。接着,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西南边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把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罗马尼亚政府接受苏联要求,苏军占领上述地区。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的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老沙皇扩张主义,有损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第二战场问题 指二战后期英美在西欧开辟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美英等主要盟国之间就对德国开辟新的战场,进行了长期交涉和争论,形成第二战场问题。在德国重兵攻打苏联的情况下,在德军后方心脏地区开辟新战场,造成德国两线作战,是一个具有特定战略效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它既是一个重大军事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外交问题。1941年6月,苏联就在同美英交涉中提出了第二战场的基本概念和必要条件。美英1942年初也拟定了西欧作战计划。1942年5、6月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伦敦和华盛顿与英美进行谈判。但英美以准备尚未就绪为由,一再拖延。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1942年甚至1943年美英都不可能在西欧登陆。关于西欧登陆问题,1943年英美虽多次开会研究,但登陆时间却一再推迟,计划并未落实。德黑兰会议决定,英美将于1944年 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苏军也将在东线同时发动攻势。1944年6月6日第二战场才正式开辟。这次世界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两栖登陆战役,配合了苏军在东线的战斗,造成盟军东西夹击德国的态势,使战争进入以联合打击取得最后胜利的阶段,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意义。
大西洋宪章二战期间,美英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 8月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以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自由生活;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放弃用武,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解除侵略国武装,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等。宪章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宪章也反映了美英的现实考虑和长远利益,暴露了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罗斯福力图把“机会均等”和“航行自由”等原则列入宪章,图谋打入并控制英国殖民地,遭到丘吉尔的强烈反对。苏联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的声明,同时表示有一定的保留,并强调指出在实际运用时必须与各国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这一县长的制定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联合国家宣言  二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对德意日作战的第一个共同纲领性文件。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英美两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蒙受重大损失,被迫对日宣战。1942年 1月 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嗣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宣言表示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宣告各国政府保证使用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同它们处于战争状态的德意日三国及其仆从国;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互相合作,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最后表示,凡在战胜希特勒主义斗争中给以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国家,均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壮大,为创建联合国组织奠定了基础。
卡萨布兰卡会议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将领,于1943年 1月14~23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战略会议。法国戴高乐将军和吉罗将军也与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转折时期。美英认为有必要重新研究局势和战略问题。会议主要讨论:①未来的作战计划:会议通过进攻西西里的作战计划,对西欧的进攻被推迟到1943年8、9月间。会议还通过了美国建议的对日作战方案,计划对太平洋发动一系列平行进攻,并实施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②未来的法国政治问题:由吉罗和戴高乐共同组织法国临时行政机构。③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问题:为了推行巴尔干进军计划,会议决定力争土耳其参加盟国方面对德国作战。美英在会议上签订了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土耳其被认为是英国势力范围,中国被划归美国势力范围。会上美英争夺殖民地斗争异常尖锐。美国力图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打入英国领地。遭到丘吉尔的激烈反对。会议宣布盟国作战最终目的是迫使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但未作出有利于击败法西斯国家的战略决策,反而推迟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
第一次魁北克会议(代号“四分仪”)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军政官员,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战略会议。1943年 8月14~24日举行。会议目的是研究欧洲作战的战略,并就与太平洋战场的有关问题达成协议。中国国民党政府代表宋子文参加了对日本作战的讨论。会议在讨论盟军1944年在法国北部登陆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英国提出了英美军队在意大利推进和向南欧巴尔干进军的计划,继续反对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则力主盟军在西欧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欧洲大陆。 “霸王”作战计划应比任何地中海新计划占有优先地位。会议批准从地中海向法国南部登陆,以支持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主要战斗。在对日作战计划方面,会议决定在缅甸重新发动攻势,以建立联系中国的中、缅陆上交通线,并准备在德国崩溃后12个月内击败日本。此外,会议还讨论与解决了美英盟军指挥权分工的问题,由美国将领指挥“霸王”战役,地中海战区的最高指挥权则移交给英国将领;签订了共同制造和使用原*子DAN的秘密协定;讨论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地位问题和美英苏中关于普遍安全宣言草案;商定了意大利投降的条件。这次会解决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英美分歧,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军政官员,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战略会议。1944年 9月11~16日举行。当时,美英等国已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苏军正向西挺进,德军面临三面围攻态势。会议着重讨论欧洲作战战略和处理德国的问题。会议决定:盟军应在西线全速挺进,突击鲁尔和萨尔,攻占德国的心脏地区;在意大利保持盟军原有兵力以牵制德军;战事如转至中欧,则应抢在苏军之前攻占维也纳;美英就占领德国区域达成协议:东部为苏占区,西北部为英占区,西南部为美占区。两国首脑还草签了《摩根索计划》备忘录。两国决定加紧在缅甸和太平洋地区对日发动攻势;丘吉尔决定调动英国舰队主力到太平洋作战,罗斯福表示赞赏。双方估计欧洲战事结束18个月后才能击败日本。这次会议既反映了美英对法西斯国家协调作战的努力,也反映了两国因各自利益而造成的战略分歧。会议达成的协议虽然照顾了双方的利益,但美国由于实力雄厚,在两国关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开罗会议  二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1943年是二战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决定举行这次会议。会上,丘吉尔对中国抗日战争缺少热情,但又极力维护其在远东和中国的地位和利益。蒋介石希望在缅北发动战役,促使美国增加对华军需供应,以维持其统治。罗斯福则打算武装国民党军队,加强蒋介石的实力地位,并加强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经过争论制订了对日作战计划。会议签署开罗宣言。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决不为自身图利,无拓展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一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掠夺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声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次会议协调了盟国共同打击日本的行动。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与团结。
开罗宣言即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二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国际会议。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决不为自身图利,无拓展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一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掠夺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声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一贯拥护和坚决贯彻开罗会议的决定,为战胜日本,争取国际和平进行了英勇斗争。美国和英国为了打击日本竞争者,影响舆论和提高国际地位,同意签署宣言。但不放弃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宣言规定剥夺日本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统治权后,却避而不谈如何处理。关于朝鲜独立日期只作含糊规定。对中国香港的地位亦不明确规定。这些都反映了美、英的各自意图。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便把从日本占领下解放出来的许多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后来又长期阻碍朝鲜和平统一,霸占中国领土台湾,违反了《开罗宣言》原则和规定。
德黑兰会议二战期间,1943.11.28.至 12.1,苏美英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3年反法西斯国家开始反攻,法西斯国家转为防御和退却,但仍在负隅顽抗。苏联政府希望美英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早日结束战争。美国则期待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以减轻它在太平洋战场的损失。英国更多地关心它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为了加强合作和协调对德日作战问题,召开了此次会议。会议着重研究在西欧早日开辟第二战场。最后会议决定苏美英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发起进攻。为此,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苏军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动攻势。关于战后波兰的边界问题,会议同意波兰国土应向西移,即将德国东部的一些地区并入波兰。三国首脑就战后德国问题交换了意见,决定设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欧洲问题,同意战败后的德国由盟军分区占领。罗斯福介绍了战后建立维持和平机构的设想。斯大林表示,打败德国后苏联愿参加对日作战。会后发表了《德黑兰宣言》。德黑兰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它是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和壮大的重要标志,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3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们。当时,二战进入后期,德国败局已定。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军尚在负隅顽抗。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的计划及研究处置战败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战后和平等重大事项,举行了此次会议。会议内容 会议讨论的问题范围广泛,主要问题为:①处置德国问题。3国制定最后击败德国迫其无条件投降的计划。德国投降后,3国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3国同意从英美占领区划出一地区,交由法国占领,并邀请法国参加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会议决定德国必须解除军事潜力。并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消除一切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势力与影响。会议同意苏联提出的德国赔偿总额,其中一半应归苏联所有的建议作为讨论的基础,决定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②波兰问题。会议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当依照寇松线,在若干区域应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波兰将从德国获得领土的补偿。波兰西部的最后疆域定界,待后解决。关于波政府的组成问题,应该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国内外民主领袖。③远东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首脑秘签《雅尔塔协定》。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作战。为此,美英答应苏联提出的条件④联合国问题,就安全理事会的投票问题的折衷方案达成了协议。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联合国。会议通过《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并讨论了南斯拉夫、伊朗、巴尔干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该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一系列决定有利于以同盟国的联合力量击败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但《雅尔塔协定》有关中国的条款,是背着中国人民作出的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会议反映出苏、美、英三国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关于远东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首脑秘签《雅尔塔协定》美、英两国答应苏联提出的下列条件: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苏联重新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以前的权益。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乙,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丙,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丁,千岛群岛交予苏联。上述规定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同意。苏联还表示同意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条约。《雅尔塔协定》有关中国的条款,是背着中国人民作出的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会议反映出苏美英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7月28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欧战结束。在远东日本法西斯负隅顽抗的同时,开始酝酿媾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分享战争胜利果实,如何安排战后格局,成为苏、美、英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研究处置德国,商讨对日本作战和解决欧洲其他问题,苏、美、英三国举行了波茨坦会议。会议决定:为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设立由英苏中法美外长组成的外长会议。协定确定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政治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处理德国的经济原则是:消灭德国作战潜力,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发展和平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关于德国赔偿问题,苏美英向德国所提的赔偿要求,将以德国境内的物资及适当的德国国外资产予以满足,苏联并可由西方占领区获得赔偿。德国的舰队和商船队由苏美英均分。哥尼斯堡及邻近地区让与苏联。关于波兰问题,美英同意承认波兰统一临时政府。对波兰西部边界达成原则协议,最后划定由和约解决。不归苏联管辖的一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市区域,均由波兰政府管辖。会议还讨论了奥地利问题、同意德国仆从国缔结和约问题、领土托管问题和控制黑海海峡等问题。波茨坦会议是战时苏美英首脑最后一次会议,对迫使日本早日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会上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矛盾已有明显表现,这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有重大影响。
《波茨坦公告》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7月26日,苏美英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本作战的条件和战后处置日本的方针,并通过一项《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苏联当时尚未对日本作战,没有签字。中国虽未参加讨论,但事前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苏联对日本宣战后在公告上签字。公告敦促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日本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岛屿范围之内。日本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永久消除日本军国主义,战犯交付审判。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碍必须消除。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之工业。宣言宣称,在上述目的达到并成立倾向和平及负责的日本政府后,盟国占领军当即撤退。这公告对日本法西斯产生了心理震撼作用,但日本仍在顽抗。旧金山制宪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解决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搁置的两个问题,并决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4月25日至6月26日,旧金山制宪会议召开,会议的正式名称是“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共有50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首席代表是代理行政院院长兼外长宋子文,**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会议。大会规定英、法、俄、汉和西班牙语为联合国的5种正式语言。大会经过一般性辩论和组织工作,经过4个专门委员会的审查和修订,最终完成联合国宪章的制定。6月25日,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26日,与会国完成宪章签字手续,会议当晚闭幕。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定为“宪章日”。《宪章》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文件,它的宗旨原则符合各国人民对未来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的要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0-31 13:42:56 | 只看该作者
终于 搞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0-31 13:43:02 | 只看该作者
终于 搞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4-14 17:16:31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4-14 17:16:52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4-14 17:17:0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4-14 17:19:24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4-22 22:16: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4-24 14:14: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4-24 14:17: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7:2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