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16|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教与国际关系》期末总结!!!!!!!!!!!!基督教部分!!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18 10:4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宗教与国际关系>期末总结!!!!!!!!!!!!
<br>基督教  本部分由国际政治系2000级 茫点 总结
<br>
<br>一、简答题
<br>1.什么是基督教?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是什么?
<br>    基督教(Christianity)是信仰上帝和奉耶稣为救世主的世界各教派的统称。救世主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分别为写作Christos和Christus,都翻译为“基利斯督”,意译为救世主教,即耶稣。救世主的概念是从犹太教弥赛亚,即复国救主的观念演化而来。基督教是信徒人数最多,传播最广的世界宗教。世界第一大宗教。\r<br>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是:相信耶稣是上帝之子,是受上帝委托救世的唯一的主。\r<br>
<br>2.三大一神教与三大世界宗教各自名称及其形成时间\r<br>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r<br>三大世界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r<br>犹太教:公元前18世纪亚伯拉罕时代萌芽,公元前13世纪摩西时代正式产生。\r<br>佛教: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r<br>基督教:原始基督教公元30年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r<br>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610年,创始人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接受第一次天启。\r<br>
<br>3.基督教三大支派的名称和基督教两次大***的时间及概要原因
<br>基督教三大支派:罗马公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r<br>第一次大***:1054年东西教会大***,即东正教与天主教的***。\r<br>概要原因:从客观上讲,希腊文化与拉丁文化之间存在固有的差异。而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立,继而拜占庭皇权与西方各王国的互不隶属,则为东西教会的***提供了政治背景。从主观上讲,***要归因于罗马主教(教皇)与君士坦丁堡主教(牧首)争夺基督教会领导权和教区管辖权的长期斗争。其次,还有东西教会对教义礼仪解释的不同。\r<br>第二次大***: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出脱离天主教的基督新教各派教会。\r<br>概要原因: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普遍产生,封建制度开始崛起;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空前崛起;罗马天主教会跨国性的封建神权统治趋于没落。\r<br>
<br>4.原始基督教
<br>    基督教是由犹太教中的一个小派别发展演变而来,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在其产生之初,即公元1世纪30-70年代,称为原始基督教,也即早期基督教的前期阶段。\r<br>之所以称为原始基督教,是因为与后世的基督教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br>①体态尚不完备,即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神学、定型化的礼仪、固定化的组织。\r<br>②继续保持某些犹太教色彩,尚未明确走向世界化。处在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过渡时代。\r<br>③其成员和骨干都是被压迫者。\r<br>
<br>5.原始基督教对犹太教的革新\r<br>原始基督教打破了犹太教最为民族宗教的封闭性的教义教规和以实物献祭为中心的礼仪,建立起一种以精神信仰为主的新的普世性信仰。具体而言主要有:
<br>①放弃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选民的教义,认为凡基督徒不分民族都是上帝的选民,奠定了原始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宗教的基础。\r<br>②革除犹太教的实物献祭礼仪,主张以精神信仰为主,宣传“因信得救”,对于各族贫困的劳动群众特别具有感召力。\r<br>③废除犹太教的食物禁忌和婚姻禁忌。\r<br>
<br>6.米兰敕令\r<br>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自己皈依基督教。313年他与帝国东部的控制者李锡尼达成协议,联合在意大利米兰签署了敕令,又称《宽容敕令》,宣布帝国境内宗教信仰自由,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要求各地政权发还没收的全部教产。\r<br>意义:该敕令明确规定了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合流,通常被视为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镇压****改为扶植利用的转折点。\r<br>
<br>7.尼西亚会议
<br>    352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西北的尼西亚,召开了帝国境内全基督教会议,又称基督教公会议。300多名主教到会,君士坦丁监控会议,制定《信经》,后称《尼西亚信经》。\r<br>    内容方面:确认上帝三位一体说,使之成为正统教会的法定信仰准则;组织方面:健全教会组织,加强主教权力,特别是一些大教区的权力。\r<br>    结果:通过这次会议,基督教正统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在政治、组织和思想上受到罗马帝国政权的全面控制。\r<br>
<br>8.基督教的四条基本教义\r<br>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信原罪,信基督救赎,信世界末日。\r<br>    信三位一体的上帝:相信上帝唯一,但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这三者不是三个神,又非只是一位,是同具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位格的独一真神。\r<br>信原罪:原罪指人生来所处的有罪状态;亦指这种状态的根源。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造之后被置于伊甸园,因受蛇诱惑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以及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源。这罪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是人类无法补偿的,只好世代相传下去;人类也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r<br>信基督救赎:人类既有原罪,又无法自救,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大发慈悲,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耶稣基督为了赎世人的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宝血作为“赎价”,洗净世人的罪。\r<br>信世界末日:基督教关于人类及世界的最终结局的教义。终有一天现世将最终完结,到那时会有基督再临、死人复活、最后审判等事情发生。所有的世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得到救赎者升天堂享永福,没得救赎者下地狱受永罚。魔鬼将被丢入火湖,最后出现新天地。\r<br>
<br>9.洗礼和圣餐
<br>洗礼是基督教入教者必须领受的第一件圣事,也是入教仪式。分为浸水洗、注水洗和洒水洗三种,都需与授洗的经文配合。通过洗礼,表明入教者对基督教的信仰,被接纳为教会的会员,并且开始把自己与上帝联系起来。洗礼是耶稣基督亲自规定的重要圣事,通过洗礼可以洗掉入教人的“原罪”和“本罪”,并能接受上帝的“恩宠”和“保佑”,以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r<br>    圣餐是基督教徒经常领受的重要圣事。具体礼仪各教派不尽相同,一般是由主礼牧师对面饼和葡萄酒祝圣,主礼人自己先领,然后分给受礼者。圣饼表示耶稣的身体,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血,是为了纪念耶稣为罪人受死,并用“宝血”为人洗罪。这种学说被称为“变体论”,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命题之一。\r<br>10.民族教会和廉价教会
<br>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新教各派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不赞成强求一律,反对教皇对各国事务的控制和干涉,反对教会拥有地产。要求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教会组织,即建立民族教会。其主张有:由本民族的语言传教,由本民族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任命神职,不再向罗马教廷纳税,捐输财务等。\r<br>新教教会主张废除善功,简化圣事。宗教活动所用时间和金钱要力行节约,所以新教教会又称“廉价教会”。\r<br>民族教会和廉价教会反映了新教共同的教会观。民族教会反映了民族国家民族意识觉醒在宗教上的一种必然要求;廉价教会反映了资产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经营致富的迫切愿望。\r<br>
<br>11.平信徒皆为祭司
<br>路德革命性神学思想之一。指人只要真正信仰基督,在上帝面前就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凡基督徒,经众人同意,都可以担任神职和主持圣事,神职人员和世俗的信徒没有高低贵贱之分。”\r<br>社会意义:剥下了教皇教会神圣的外衣,否定了教权阶层高居凡人之上和统治凡人的依据,肯定了平信徒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宗教平等观。\r<br>深远意义在于:由这一条发展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平等观和民主的诉求。\r<br>
<br>12.唯信称义\r<br>是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和路德宗的救赎理论。“义”指义人,指得救、自由、高尚的能得到永生的人。“称义”就是成为义人。\r<br>内容:路德是把圣经当中所说的因信得救赋予了新的解释,路德主张,灵魂称义不因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奇功,已经废弃了人和神之间的阻隔,因此基督徒仅凭信仰,就可以和上帝直接灵交,只要是真诚的信仰耶稣基督,就会得到上帝的宽容和恩德,而终成为义人。此说断然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的中保作用和圣事善功救赎论。唯信称义说蕴涵了一种新的上帝观。路德把上帝描述成完全与信徒心灵相通的慈爱的天父,为世人追求正当享乐颁发了上帝的批准。\r<br>    社会意义:从神学的角度重新恢复和肯定了被中世纪湮没和曲扭了千年之久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对新兴资产阶级冲破腐朽虚伪的封建神权统治,追求现世的享乐幸福,依其本性自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宗教上的有力辩护。可以说,唯信称义说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价值观的基础,特别是从中培育出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为核心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推动力。\r<br>
<br>13.天主教会的组织制度
<br>到12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建立起了对西欧各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保证了教会神权统治的确立和实施。有以下三大特征:\r<br>①教皇集权。\r<br>即天主教会的立法、司法、行政的最高权力都集中于罗马教皇;教会的一切重大决策都由教皇亲自掌握;各级主教、修道院长等高级神职都需教皇任命;禁止用任何方式从俗人手中取得神职。\r<br>②信条与制度划一。\r<br>由教皇召集的天主教公会议,对教义、礼仪、教规、教产、神品的位次等重大问题作出统一规定;要求所属教会,不论国别和民族差异,一律奉行遵守;不允许任何神学偏移和教派存在。\r<br>③逐级统辖,层层控制。体现在天主教会建立的严格的教阶制。\r<br>主体结构是教皇、主教、神父。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神权。在教会内部的事务上,也自上而下实行管辖监督权,但重大问题要交由罗马教廷。一切神职人员都必须独身,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士的特权,以更好维护教产。\r<br>
<br>14.加尔文宗的组织制度
<br>加尔文宗废除了主教制,确立了长老制。长老为从事世俗职业的教徒的领袖;由信众推选;由若干个长老组成长老会领导教会;长老会再聘任专职的牧师管理教务工作。\r<br>
<br>15.人权\r<br>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应当平等享有的各种权力。它的对立物是封建神权和等级特权,以及一切压制损害人权的制度、权力和行为。人权的提出和人权的逐步实现,是人类摆脱以神权、特权和专制主义为特征的传统社会而逐步跨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社会解放十分重要的阶段。\r<br>
<br>16.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r<br>人权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产物,西方人权观念起源于近代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到了启蒙运动,FaGuo的学者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经过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人权就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如英国光荣革命确立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FaGuo大革命中通过的《独立宣言》,都是西方社会著名的最早的关于人权的法律文件。西方的人权观念强调的是人的各种自由权力和民主权力,其中宗教人权占有突出地位。西方人权观念及其制度、规范在法律上主要归结为两方面(两大支柱):公民权利,侧重公民的个人自由;政治权利,侧重民主方面。\r<br>世界范围内的承认人权的浪潮开始于二战结束前后。1945年《联合国宪章》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认了“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为世界各国人们应该享有的各项人权定下了基调,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人权观念,开创了维护和促进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世界历程。除了西方首倡的公民权力、政治权力和《世界人权宣言》首次确认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力之外,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生存权、发展权、民族自决权等集体人权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r<br>近半个世纪以来,人权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此期间,联合国系统先后通过了几十项国际人权公约、议定书、宣言、决议等,合称《国际人权文书》。各大洲也通过了不少区域性的人权文书,世界各国的宪法也几乎都不同程度的载入了人权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人权的概念得到了重大发展:在内容上增加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族自决权等集体人权,此外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的权力也得到了世界的普遍关切和重视。\r<br>
<br>17.宗教人权\r<br>宗教人权就是指人的宗教自由权力,在人权问题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r<br>最简单最基本的宗教人权是宗教信仰自由,它认为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力,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肯定和尊重,使其具有国际政治层次的重要性。\r<br>一系列相关的国际人权文书为保护和促进宗教人权做了种种具体的规定,但同时也规定,当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危害了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危害了国家安全利益和社会道德等等时,就应该予以限制。同时还规定,宗教自由的权利禁止鼓吹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的主张,应该求同存异。\r<br>18.十字军东侵
<br>十字军东侵是罗马教皇(发动者)、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商人(参加者),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发动的侵略性战争。战争的发动者赋予了它宗教战争的性质,基督徒反对穆斯林。东侵的时间是从1096-1291年,发动了八次,比较重要的是第一、三、四次。\r<br>第一次:1096-1099年。最先出发的以骑士和农民为主,但是都没有到达目的地。骑士队伍进发时间稍晚,到1097年的春天,大约三万人会师于君士坦丁堡。1099年7月,攻陷耶路撒冷,把圣城洗劫一空。在十字军侵占地中海东岸的土地上,建立起了西欧式的封建国家。最大的叫耶路撒冷王国,还有三个名义上附属的封建国家:安桑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r<br>第三次:1189-1192年。此次东侵装备精良,三支大军分别由当时西欧三个最著名的统治者担任首领。德国皇帝腓特列一世,法王腓力奥古斯都,以及英王狮心王理查。气势汹汹,涌向东方,但出师不利。1192年,理查被迫与萨拉丁签订了停战协定,仅为十字军保留了一条沿海地带,允许基督徒到耶路撒冷朝圣
<br>第四次: 1202-1204年。不同于各次十字军,矛头指向了富有而虚弱的拜占庭帝国,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最初的进攻目标确定为埃及,但后来将进攻的矛头指向君士坦丁堡。1204年攻下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个新的拉丁帝国。此次获益最大的是威尼斯商人,得到了良港和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市场,完全垄断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被一位拉丁的宗主教作取代,希腊教会被置于教皇的管辖之下。\r<br>十字军东侵的最后后果:1291年,西欧封建主的十字军精神全部被耗尽了。东侵以西欧封建主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最终失败而告结束。\r<br>
<br>历史作用:\r<br>①负面:十字军东征历时两个世纪,断断续续,这场侵略战争给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无数人惨遭十字军的野蛮屠杀。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十字军东侵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同时,它使几十万十字军死于非命,无数财富白白浪费,对于西欧各国也是一场灾难。\r<br>②正面:客观上讲,十字军东侵也带来一些积极后果。主要是意大利商人夺取了地中海的通商道路,使西方和东方之间的贸易更加频繁和畅通,从而加快了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发展;同时,它使西方人的眼界大开,促进了欧洲的文明进步。\r<br>
<br>对当代国际政治的深远影响:\r<br>西亚北非的穆斯林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时代相传的敌视与排斥,这种心理因素伴随着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全面渗透入侵,和英美支持犹太复国注意而得到延续和深化,从而对当代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4-6-18 10:49:24 | 只看该作者
19.基督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基督新教与罗马天主教的主要区别
<br>16世纪,欧洲发生了广泛的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产生出脱离天主教的基督新教各派教会。基督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r<br>①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新的水平,工场手工业普遍兴起,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封建制度开始解体。\r<br>②以王权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民族国家在西北欧初步形成,民族意识空前崛起。\r<br>③罗马天主教会对西欧各国的跨国界封建神权统治趋于没落。突出表现在神职人员普遍腐化没落,教会权威动摇。\r<br>
<br>新教与天主教的主要区别:
<br>①强调唯信得救(唯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意思是强调个人凭着内心的信仰就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而称义,反对圣事善功救赎论,反对神职人员做中保。\r<br>②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和最高准则,不承认教皇享有解释圣经和教义的绝对权威。\r<br>③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不赞成强求一律,反对教皇对各国事务的控制和干涉,反对教会拥有地产。要求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教会组织,即建立民族教会。\r<br>④废除善功,简化圣事。宗教活动所用时间和金钱要力行节约,所以新教教会又称“廉价教会”。\r<br>⑤反对天主教会的教阶制。\r<br>⑥主张信众与神职人员平等,即平信徒皆为祭司,反对教士拥有特权。\r<br>
<br>
<br>二、论述题
<br>1.        阐释以“唯信称义”为核心的路德的革命性神学\r<br>路德革命性神学思想是指其早期的思想,路德宗的教义内涵包括:
<br>①唯信称义\r<br>是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和路德宗的救赎理论。“义”指义人,指得救、自由、高尚的能得到永生的人。“称义”就是成为义人。\r<br>内容:路德是把圣经当中所说的因信得救赋予了新的解释,路德主张,灵魂称义不因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奇功,已经废弃了人和神之间的阻隔,因此基督徒仅凭信仰,就可以和上帝直接灵交,只要是真诚的信仰耶稣基督,就会得到上帝的宽容和恩德,而终成为义人。此说断然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的中保作用和圣事善功救赎论。唯信称义说蕴涵了一种新的上帝观。路德把上帝描述成完全与信徒心灵相通的慈爱的天父,为世人追求正当享乐颁发了上帝的批准。\r<br>    社会意义:从神学的角度重新恢复和肯定了被中世纪湮没和曲扭了千年之久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对新兴资产阶级冲破腐朽虚伪的封建神权统治,追求现世的享乐幸福,依其本性自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宗教上的有力辩护。可以说,唯信称义说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价值观的基础,特别是从中培育出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为核心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推动力。\r<br>
<br>②圣经是信仰的准则\r<br>    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和教皇的权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由的阅读和理解圣经产生对基督的信仰,而成为义人。\r<br>    新教把圣经确定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公认圣经是上帝的发明。凡是没有圣经根据的教会传统都没有合法效力,一律不予承认。路德认为圣经主要的作用就是把上帝带给信徒,把上帝的爱启示给众人,所以圣经应该成为人人可以阅读,可以自我思考、理解和解释,在其中能得到与上帝的直接交流,达于永生之路的福音书。\r<br>    社会意义:以圣经的权威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教权阶层对圣经的垄断权,而且结束了天主教会利用圣经、教会传统和教皇的决定维护封建神权统治的局面。再次强调了在信仰上个人的决定作用,进一步把宗教变为个人的私事。\r<br>
<br>③教会是基督徒的集合,基督是教会的元首。\r<br>    路德提出,按照圣经,凡是基督徒的集合,或者他们成立了任何的团体,都可以称之为教会。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是基督徒或者异端份子,并不是看他是否在罗马天主教会,而是看他有没有神圣的信仰。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基督徒只承认基督是他们的元首,而教皇和主教永远都不是基督的代表。\r<br>社会意义:这样的论证就为建立脱离教皇统治的新教教会提供了依据,完全否定了教皇和教阶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r<br>
<br>④平信徒皆为祭司
<br>    其重要性仅次于唯信称义。路德认为,人只要真正信仰基督,在上帝面前就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凡基督徒,经众人同意,都可以担任神职和主持圣事,神职人员和世俗的信徒没有高低贵贱之分。”\r<br>    社会意义:剥下了教皇教会神圣的外衣,否定了教权阶层高居凡人之上和统治凡人的依据,肯定了平信徒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宗教平等观。深远意义在于:由这一条发展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平等观和民主的诉求。\r<br>
<br>总结:\r<br>从外部宏观上看,以唯信称义的核心的上述神学信条,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维护其封建神权统治三大神学支柱(教皇最高权威论;圣事善功救赎论;教士特权论),并且否定了天主教的教阶制,打碎了长期奴役西欧各国人民的宗教枷锁,开辟了宗教思想解放的新时代。\r<br>从内部微观上看,或从宗教价值观乃至发展到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路德的上述神学信条中包含着一种崭新而又简明的救赎理论。这种救赎理论使得信众与上帝之间建立起一种完全内在的、直接的、和解的新关系。从而把中世纪抹杀个人的他律宗教变成了肯定个人的自律宗教,从而突出了宗教生活中个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了人的自由理性和平等观念。这实际上就是将新兴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融于宗教信仰之中。路德的革命性神学思想为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个性、人权、平等和民主奠定了初始的精神基石。\r<br>
<br>2.
3#
 楼主| 发表于 2004-6-18 10:50:19 | 只看该作者
2.        分析加尔文的“预定论”及其社会意义\r<br>“预定论”是加尔文最主要的宗教学说,是加尔文宗的救赎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天命说、拣选说、呼召说。\r<br>①“天命说”\r<br>就是把上帝的意志视为绝对的永恒的天命,认为上帝的意志体现于全部时空之中,特别强调人类历史总是在上帝新的特殊旨意的管理之下。目的在于说明当时FaGuo和瑞士社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即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的没落与资产阶级和新教的兴起都是上帝的合理安排,是天命。\r<br>加尔文在预定论中提出了一种与路德不同的新的上帝观:积极进取。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上帝观的另一个方面。此种上帝观实际上是讽刺了腐朽没落没有生气的封建统治阶级,同时形象勾勒并肯定了资本原始积累事情资产阶级生机勃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r<br>
<br>②“拣选说”\r<br>是加尔文用以解释人间命运的神学理论。“造成人间命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上帝的拣选。被上帝拣选者即选民,上帝就时时赐予恩典,给予支持和保护,而没有被拣选的就是弃民,将受永罚。”另外,“选民资格的获得,并非由于个人的行为,而是上帝的绝对意志所决定的。”\r<br>社会意义:用上帝的绝对权威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和天主教会的圣事善功救赎论;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剧烈的贫富分化加以深化,肯定资产阶级的兴起,同时要求广大的被剥削者要服从上帝的安排,显然是为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提供神学的辩护。\r<br>③“呼召说”\r<br>这是“预定论”中最积极最重要的部分,“上帝的特别拣选本来是隐藏着的,却由于呼召而表现出来,因而呼召可以称之为拣选的证据。”作为呼召的征兆,包括三点:
<br>a. 具有对基督的真诚信仰,并参加新教教会
<br>加尔文继承了路德的唯信称义说,所以提出要有真诚的信仰,这是蒙呼召的首要标致,但仅此还不够,与路德不同的是他强调加入新教教会,说“新教教会是上帝选民的集团,所以进入新教教会就是蒙呼召的印证”,这是其实际意义。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旨在于以共同的信仰和加入新教教会,把资产阶级的力量结集起来,以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或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完成组织准备。\r<br>b. 勇于斗争,百折不挠,取得事业的成功\r<br>加尔文直截了当的宣布做官执政,蓄有私产,经商盈利,放债取息等等都可视之为受命于上帝,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和建树,并为之不懈奋进,就会成为至善之人,即成为上帝的选民,这也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最大的成功。\r<br>很显然,加尔文是在为当时西欧资产阶级的激进部分政权政治权力,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经营致富的全部要求提出明确的神学论证。这也就是它的意义。\r<br>c. 具有节俭、节制、谦逊等高尚的道德品格\r<br>加尔文既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但又反对放纵和毫无节制。加尔文对于廉价教会的主张是赞同的,并且更坚决的予以执行。表现在取消了许多宗教仪式,减少了许多宗教节日,甚至摈弃了基督教教堂的祭台、祭仪、圣像。和路德一样,反对施舍,憎恶乞丐。\r<br>
<br>社会意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奢靡,勤于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相关主张。\r<br>
<br>呼召说三个证据积极的社会意义:\r<br>明确了作为上帝选民的标志,以此具体可见的标志激励资产阶级为证实自己蒙上帝呼召而终生不渝的努力进取,为现世的个人事业的成功而奋斗。可以说,正是这种以个人奋斗的成功来证实选民身份的核心价值观成为西欧和北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推动力。\r<br>
<br>总结: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加尔文的预定论把宗教的信仰同现实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政治斗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取代封建主义提供了鲜明有力的神圣思想武器。\r<br>
<br>3.        在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剧变中宗教起到怎样的作用?
<br>东欧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基督徒,到20世纪末的时候,基督教在东欧各国已经有了至少长达800年乃至1300年的历史,在这场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基督教对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保持着强大而深刻的影响。而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另一方面,从政治和社会作用上讲,宗教在历史上都是主要服务于各种剥削制度的。如基督教在近现代,特别是新教和天主教主要是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因而,共产党的执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然会对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一种无形的的遏制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同宗教有着深刻矛盾的一面。所以,罗马教廷、东正教教会、新教教会一直对共产党政权和马克思主义怀有敌意。二战后40多年的冷战时期,罗马教廷一直支持美国和西方盟国在政治军事上遏制苏联的欧洲战略和全球战略,积极参与西方各国从内部搞垮东欧各国共产党政权的和平演变战略。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也十分重视利用宗教对东欧各国进行思想和政治渗透。\r<br>1978年,波兰的红衣主教沃伊蒂瓦当选为罗马教廷的新教皇――称约翰 保罗二世。罗马教廷的选择有非常深的用意,而且酝酿已久。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位波兰籍的教皇,来推行梵蒂冈的东进政策。保罗二世一上台,便着手推行他的“东方政策”,即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抗和较量。他指责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类型的唯物主义是把上帝描述成为人类的敌人。号召信徒们起来同无神论进行坚决的斗争。\r<br>
<br>罗马教廷对社会主义发动的攻势大致可以归结成为一下三个方面:
<br>①利用主教叙任权,从组织上加强对东欧教会的控制,从政治上培植**的宗教势力。70-80s,罗马教廷竭力加强和提升东欧各国的神职机构,在提升的档次上安插**的神职人员,加强同共产党政权对抗的力量。先后在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任命红衣主教。这些人都是站在反政府的政治立场上。其结果到了80s开始,波兰教会就成了各种反政府活动的庇护所。保罗二世逐步改变了原东欧各国天主教会对政府的政策,从单纯承认共产党政权,发展到了从道德和宗教观念上对共产党政权提出了审慎的挑战。\r<br>
<br>②利用教皇在宗教界和信众中巨大广泛的影响,介入东欧各国国内政局,培植强大的政治反对派,动摇共产党政权。教皇曾躬亲四次访问波兰,宣扬波兰人与西欧相同的基督教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传统,散播不利于波兰局势稳定的言论,其政治效果就是加深了波兰社会各阶层对当局的不信任,使当时再次被取缔的团结工会和其他一些地下组织重新开始活动起来,并且使天主教的反对派同国内持不同政见者,教会和团结工会基本上结合到一起,教会的活动完全汇入了团结工会以及其他持不同政见者的组织所掀起的政治动乱的浪潮之中。可以看出,波兰的天主教会已经蜕变成为西方****主义势力对波兰进行和平演变的政治工具。现代天主教中的有关自由、平等、人权的宗教理论,被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利用,已经成为他们实行非共产主义化政策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挑起混乱的有利武器。波兰的天主教会已经完全成为各种反政府力量的庇护所,而团结工会则发展成为同波兰政府抗衡的政治力量,双重夹击波兰政府,加速了共产党政权的****。而波兰当局对于教皇的言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对于教会和团结工会的***活动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回击,而是试图通过召开这种力量的圆桌会议,寻求妥协这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办法解决共产党的生存问题,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r<br>
<br>③利用现代大众传媒和文化教育机构传播宗教影响。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罗马教廷传播宗教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早以不再满足于在教堂里布道和举行例行的宗教活动。梵蒂冈除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外,还出版各种语言的杂志、兴办和控制着许许多多的大学,中小学和影剧院。这些舆论工具和文化教育机构向群众灌输基督教精神。与此密切相关,宗教在东欧各国群众中的影响就日益扩大,这个时间宗教活动在东欧越来越活跃,越来愈群众越来越疏远了共产党政权,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入了教会的怀抱。\r<br>又以波兰为例,1989‘,波兰工人党迫于天主教会和国内各种反对派的压力,举行圆桌会议,决定进行允许不同政党参加的自由选举,并在大选前正式作出了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决定,而且同意实行议会民主。这一决议实际是放弃了波兰社会主义国家立国的根本原则,而是实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波兰统一工人党希望通过缓和的姿态来挽救工人党掌权的地位。为了赢得选举的胜利,首先要争取天主教会在大选中保持中立,对教会做出了重大让步,通过法案赋予了波兰教会一系列只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能享有的重要权力。而波兰的天主教主教团虽然表面上应允不干预大选,实际上在全国的各个教区,在大选前的竞选活动中,主教和神职人员门都站在了团结工会的一边,积极号召选民投团结工会候选人的票,从而保证了团结工会获胜,团结工会就成了议会的压倒性多数派。以后,由于团结工会内部矛盾激化,激进派和稳健派发生了严重的争执,导致团结工会***。此时罗马教皇要求波兰的天主教会要尽力弥合双方的分歧,要求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波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所面临的一切任务。双方在教会的斡旋之下妥协,进而在波兰总统的选举中,也正是由于教会所起的重要作用,又一次保证了团结工会的领导人瓦文萨出任波兰总统。波兰的和平演变最终就划上了句号,政权完全转入了亲西方的**的团结工会手中,其背后有强大的教会,以及整个西方。这样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就在教皇和波兰教会的有力支持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r<br>
<br>东欧剧变是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是一次改写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1989-90年,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几乎在瞬息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竞相崩溃,集聚划向资本主义制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左右群众的**的宗教势力,积极的推行和密切配合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过程,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使基督教发挥出了异常强大的政治功用。
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8 10:51:15 | 只看该作者
我K!!!
<br> 这只是三个教中的一部分!!
<br>  而且还有N道论述题没贴出来!!
5#
发表于 2004-6-20 00:04:11 | 只看该作者
白鹤啊\r<br>我无语...............................................:rolleyes: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算了,给我加点积分吧:D
6#
发表于 2004-6-20 11:12:41 | 只看该作者
师哥真的是太强太强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4-6-20 21:04:40 | 只看该作者
师姐!我把它发出来\r<br> 主要是马上就考类!嘿嘿!
<br>所以就让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之前没背的那些人 现在背都来不及了!
8#
发表于 2004-6-20 21:49:4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老胡让大家够受的了:rolleyes:
<br>
<br>不过上面这些题\r<br>大家尽可以放心照着背\r<br>答案绝对没有问题
<br>而且保证老胡喜欢看\r<br>;)
9#
发表于 2004-6-21 08:42:05 | 只看该作者
我顶,再顶!好啊,好啊!强过N本书呀!!!!!!!!!!!!!!!!!!
<br>我收收收收,收了.呵呵呵..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6-21 18:43:0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已经鏖战了N天晚上了!!
<br>  。。。。。。。。。。。。。。。。。。。。\r<br> 不过他的课还是有点意思的!虽然是极端的闭门造车分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9 07:04 , Processed in 1.5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