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6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国际政治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30 23:5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嗯,最近在仔细研究这个,就把国际政治相关的几个专业的内容贴上来大家共享一下啦。[s:2]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  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尤其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和信息。写作能力较强,外语水平较高,必须掌握两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够独立承担国际政治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水平在国内外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3、  身体健康。
二、培养方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学位课程学习。要求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学生与导师每月不少于一次的见面交流制度,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
三、研究方向
1、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瞄准当前国际国内前沿领域,深入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的一些重大问题,同时广泛借鉴各种学派、方法、角度,不断充实中国自身的国关理论内涵与特色,使国际关系理论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胜任本领域的任何研究使命。
2、国际战略
了解当代主要大国国际战略及其演变方向,和对我国的影响、互动;掌握我国制定国际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建国以来我国国际战略的历史和发展方向;研究落实我国国际战略的具体方针、原则和策略;研究我国国际战略和国内政策的相互关系、互动和制约。
四、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能少于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以下可任选其中2门
(3)国际关系史                      3学分
(4)国际战略学                      3学分
(5)西方国际政治学史                   3学分
(6)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经典                 3学分
3、专业课
(1)国际关系理论前沿(必修)               4学分
以下可任选其中2门
(2)专业外语                       3学分
(3)中国当代外交研究                   3学分
(4)国际战略概论                     3学分
(5)中国国际战略的特点与内涵               3学分
(6)全球化理论与全球性问题研究              3学分
(7)国际安全理论                     3学分
(8)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理论               3学分
(9)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3学分
(10)市民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11)中国国际政治学的教学现状              3学分
(1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3学分
(13)各国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3学分
4、限制性跨学科课(必修)                  3学分
5、选修课                          2学分
6、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学科综合考核
考核委员会由5人组成,根据博士生培养方案拟定考核题目。考核时间为博士生入学后第四学期,考核采取笔试。考核成绩合格者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七、学位论文
1、要求博士论文应当瞄准前沿领域,有独创性并且注重学术规范,在同行中独树
一帜,达到出版水平。
2、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开题报告制度,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的后8周至第四学期的前8周完成。开题报告通过后进入论文写作。
3、博士研究生用于写作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1学年。论文一般为十万字左右。
4、博士论文答辩前实行匿名评审制度。要求第五学期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初稿,在第六学期初(3月底之前)通过资格审查后,将论文交教务处打印。匿名评审通过者进入论文答辩。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  导师应在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制定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2、  博士生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课应在学科综合考核前完成。
3、  博士生在院学习期间,至少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否则不能进行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品德和严谨学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尤其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派和前沿课题,写作能力较强,外语水平较高。毕业后能够独立承担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在国内外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3、身体健康。
二、培养方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学位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学生与导师每月不少于一次的见面交流制度,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
三、研究方向
1、国际关系理论
要求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理论前沿领域,深入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安全的重大问题,通过研读和借鉴各学派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充实与发展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应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在选定的研究领域进行创新。
2、国际战略
要求学生深入研读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学说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国际战略的基本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掌握进行战略评估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在战略理论与实证分析中有所创新。学生在学习中应把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与对中国战略选择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自己较完整的战略理念。
四、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能少于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2)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3)国际关系史                     3学分
  (4)国际战略学概论                   3学分
  (5)西方国际关系学说史                 3学分
  (6)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                3学分
  (7)专业外语                      3学分
3、专业课
  (1)国际关系理论前沿(必修)              4学分
  (2)中国当代外交研究                  3学分
  (3)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                 3学分
  (4)国际安全概论                    3学分
  (5)外交决策学                     3学分
  (6)大国关系研究                    3学分
  (7)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3学分
  (8)各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研究             3学分
4、限制性跨学科课(必修)                 3学分
5、选修课                         2学分
6、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学科综合考核
考核委员会由5人组成,根据博士生培养方案拟定考核题目。考核时间为博士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期末之前,考核采取笔试或口试由相关导师确定。考核成绩达到合格者进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逾期未考者,按不合格处理。不合格者如要求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须重修有关课程,一年后重新参加学科综合考核。
七、学位论文
1、博士论文应当瞄准前沿领域,有独创性并且注重学术规范,在同行中独树一帜,达到出版水平。
2、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开题报告制度,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的后8周至第四学期的前8周完成。开题报告通过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3、博士研究生用于写作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1学年。论文一般为10万字左右。
4、博士论文答辩前实行匿名评审制度。要求第五学期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初稿,在第六学期初(3月5日之前)将论文软盘交到教务处。匿名评审通过者进入论文答辩。
5、答辩时间要求在5月底之前完成,博士论文提交给答辩委员与答辩时间之间的最短时间不得少于30天。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博士生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课应在论文开题报告前完成。社会实践要求在第五学期末之前完成。
2、博士生在院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否则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B610001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理论前沿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王逸舟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10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课程是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课程的主课,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外各种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培养独立归纳、讲演、争辩的较强能力。
教学要求:以外文原著为主要阅读目标,讲授、讨论、自学三者结合,人人须演讲。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考查
参考书目:随时更新,基本上是外文原版书。

课程编号:B610002
课程名称:专业外语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王逸舟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翻译、自学
学时:60 (两个学期)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培养专业文献翻译能力,二是争取使译出来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影响。主要办法是要求学生翻译文章或书籍,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
教学要求:主要是培养专业书籍的翻译能力。
考核方式:专业文献的翻译。
参考书目:随时更新

课程编号:B610003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外交研究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王逸舟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60 (两个学期)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将所学的国际关系最新理论及方法,应用到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实践。具体办法是,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一个一个领域进行探索,争取在中国外交研究方面开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
考核方式:笔试、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随时更新

课程编号:B610004
课程名称:各国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王逸舟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60 (两学期)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广泛比较各国各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特点,充分汲取养分,借鉴其经验教训,为建立有中国自身特点的国际关系理论做出扎扎实实的工作,也使学生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
教学要求:大量阅读、讨论、比较,尽可能多地比较各国理论方法。
考核方式:笔试、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随时更新

课程编号:B610005
课程名称:国际战略概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沈骥如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1、  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时期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等主要力量中心国际战略的形成和走向;
2、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对全球战略格局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发展中世界对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所起的作用;
3、  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国家利益以及制定我国国际战略理论依据的发展和演变。不同历史时期新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
4、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战略的相互影响、互动和相互制约。
5、  多级世界、单极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树立新的安全观的关系研究;
6、  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战略和落实我国国际战略的手段、方针和策略研究;
7、  我国国际战略和国家总目标、国内政策的相互关系、互动和相互制约。
教学要求: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通过师生讨论解答疑难问题。
考核方式:提交报告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3、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4、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5、  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 1890年9月21日》、《反杜林论》暴力篇;
6、  《关于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3月版;
7、  邓小平选集第三卷;
8、  江**: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7年9月;在庆祝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9月,人民出版社;
9、  余起芬:《国际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  潘百英:《现代战略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11、  高金钿:《国际战略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  王缉思:《高处不胜寒》,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13、  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
14、  腾藤:《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  张蕴岭:《伙伴还是对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6、  阎学通:《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  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18、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
19、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战士出版社,1981年;
20、  塞缪尔?亨延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21、  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22、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2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
24、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长征出版社,1988年。
根据学习进程,随时补充参考书目。

课程编号:B610014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理论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逸舟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讨论
学时:100
学分:5
课程内容概要:
研读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最新文献,了解讨论中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主要教学方式是自学与读书会。内容涉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各个领域。
教学要求:
学生在广泛阅读学科文献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精读重点文献,并提出自己的分析。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Interview with Ken Waltz,’ conducted by Fred Halliday and Justin Rosenberg,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4:3 (1998) 371-386.
‘Realism vs Cosmopolitanism: A Debate Between Barry Buzan and David Held,’ conducted by Anthony McGrew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4:3 (1998) 387-398.
Adam Jones, ‘Does “Gender” Make the World Go Round? Feminist Critiqu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2: 4 (1996) 405-429.
Alexander Georg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ve Diplomacy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cholarship for Policymaking,’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March 2000).
Alexander George, Bridging the Gap: Theory and Practice in Foreign Policy (Wahington, DC: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3) xvii-xxvi, 3-29.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2 (1992) 391-425.
Alexander Wendt, ‘On Constitution and Caus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4: special issue (1998) 101-117.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 (1987) 335-370.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Andreas Bieler and Adam David Morton, ‘The Gordion Knot of Agency-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Neo-Gramscian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7:1 (2001) 5-35.
Andreas Osiander, ‘Reading early 20th century IR theory: Idealism Revisited,’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2:3 (1998) 409-432.
Andrew Linklater, ‘The Achievements of Critical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Steve Smith, 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79-298.
Andrew Linkla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ty: E.H. Carr, Cr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3 (1997) 321-338.
Andrew Linklater, Beyond Realism and Marxism: Cr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90).
Andrew Linklater, Men and Citizen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90).
Andrew Moravcsik, ‘Taking Preferences Seriously: A Libe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1:4 (1997) 513-553.
Anthony Douglas Smith,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 1983.
Barry Buzan and Richard Little, ‘Wh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Failed as an Academic Projec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30:1 (2001): 19-39.
Barry Buzan, ‘The Timeless Wisdom of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Steve Smith, 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7-65.
Barry Buzan,‘The English School: An Underexploited Resource in I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7:3 (2001) 471-488.
Beate Jahn, ‘One Step Forward, Two Steps Back: Critical Theory as the Latest Edition of Liberal Idealism,’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7: 3 (1998) 613-641.
Bill McSweeney, Security, Identity and Interests: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Bradley S. Klein, Strategic Studies and World Order: The Global Politics of Deterr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Brian Schmidt, ‘Lessons from the Past: Reassessing the Interwar Disciplinary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2:3 (1998) 433-460.
Brian White, Richard Little and Michael Smith, Issue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97.
Bruce Hoffman, Inside Terrorism, London: Victor Gollancz, 1998.
Bruce Russet, Grasp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Principles for a Post-Cold War Worl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Chris Brown, ‘“Turtles All the Way Down”: Anti-Foundationalism, Cr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 (1994) 213-236.
Chris Hill, ‘Academ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iren Song of Policy Relevance’ in Two World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cademics, Practitioners and the Trade in Ideas, Christopher Hill & Pamela Beshoff, eds. (London: Routledge, 1994) 3-25.
Christine Sylvester, Feminist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Postmodern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Christopher Layne and Benjamin Schwarz, "American Hegemony--Without an Enemy," Foreign Policy, No. 92, Fall 1993.
Christopher Layne, ‘Kant or Cant: The Myth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 2 (1994) 5-49.
Conway W. Henders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McGraw Hill, 1998.
Cynthia Enloe, Bananas, Beaches and Bases: Making Feminist Sens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Cynthia Enloe, Maneuver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Militarizing Women’s Liv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Cynthia Weber,‘IR: The Resurrection or New Frontiers of Incorpo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5:4 (1999) 435-450.
Daniel Deudney and G. John Ikenberry,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5:2 (1999) 179-196.
Daniel Deudney, ‘Geopolitics as Theory: Historical Security Materialism,’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6:1 (2000) 77-107. 6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David Campbell, Politics Without Principle: Sovereignty, Ethics and the Narratives of the Gulf War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3).
David Campbell, Writing Security: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rvs. e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David Dessler, ‘The Use and Abuse of Social Science for Policy,’ SAIS Review 9:2 (1989) 203-223.
David Held and Anthony McGrew, ‘The End of the Old Order? Globalisation and the Prospects for World Order,’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4: special issue (1998) 219-243.
E. H. 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Papermac, 1981 [1939]) .
Fareed Zakaria, From Wealth to Power: 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Fred Halliday,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me 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Oxford: Polity, 1995) 38-61.
Frederic S. Pearson and J. Martin Roches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8.
Friedrich Kratochwil and Edward D. Mansfie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 Reader,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4.
Friedrich Kratochwil, Rules, Norms and Decision: On the Conditions of Practical and Legal Reason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Affai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George H. Sabine and Thomas L. Thorson,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Dryden Press, 1973.
George Modelski, 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Gideon Rose, "Neoclassic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tics 51, October 1998.
Hans J. Morgenthau, ‘A Realis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5).
Harold Brown,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Westview Press, 1983.
Hedley Bull and Adam Watson, eds.,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1995) .
Helga Haftendorn, "The Security Puzzle: Theory-Building and Discipline-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5, 1991.
Ian Clark, Globalisation and Fragmentat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an Clark,‘Beyond the Great Divide: Global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4: 4 (1998) 479-498.
J. Ann Tickner,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Troubled Engagements Between Feminists and IR Theorist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1: 4 (1997) 611-632.
J. Ann Tickner, Gend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chieving Global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James C. Hsiung, Anarchy and Order,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7.
James Goldgeier and Michael McFaul, ‘A Tale of Two Worlds: Core and Peripher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2 (1992) 467-491.
James Mayall,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James N. Rosenau, ‘Thinking Theory Thoroughl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Pluralism, Globalism and Beyond, Paul Viotti and Mark Kauppi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7) 29-37.
Jan Aart Scholte, Globaliza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Jeffrey W. Legro, Andrew Moravcsik, “Is Anybody Still a Realis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4, No.2, Fall 1999.
Jennifer Milliken, ‘The Study of Discours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ritique of Research and Method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5:2 (1999) 225-254.
Jenny Edkins, Poststructu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ringing the Political Back in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9).
Jill Hills, ‘Dependency Theory and Its Relevance Today: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Structural Pow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 2 (1994) 169-186.
Jim George, ‘(Re)Introducting Theory as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scourses of Global Politics: A Critical (Re)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4) 1-39.
Jim George, ‘The Backward Discipline Revisited: The Closed World of Neo-realism,’ Discourses of Global Politics: A Critical (Re)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4) 111-138.
Jim George, ‘The Positivist-Realist Phase: Morgenthau, Behaviouralism, and the Quest for Certainty,’ Discourses of Global Politics: A Critical (Re)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4) 91-110.
Jim George, Discourses of Global Politics: A Critical (Re)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4) esp. pp. 139-231.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John Gerard Ruggie,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 Paul Viotti and Mark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Pluralism, Globalism and Beyon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7) 331-339.
John Lewis Gaddi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7: 3 (1992) 5-58.
John Mearsheimer, ‘Back to the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5:1 (1990) 5-56.
John Mearshemier,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 3 (1994/95) 5-49.
John Mearshimer, ‘Back to the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5:1 (1990) 5-56.
Joseph S. Nye, J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New York, Longman, 1997.
Jutta Weldes et al, eds. Cultures of Insecurity: States, Communit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Dang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Jutta Weldes, ‘Constructing National Interest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3 (1996) 275-318.
K.J. Holsti, ‘Scholarship in an Era of Anxiety: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During the Cold Wa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4 (1998) 17-46.
Kalevi Holsti, The State, War, and the State of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Katzenstein, Keohane and Krasner, eds.,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1999].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Cambridge: Polity, 1995).
Ken Booth, ‘Security in Anarchy: Utopian Re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Affairs 67:3 (1991) 527-545.
Ken Booth, 'A Reply to Wallac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3 (1997) 371-377.
Ken Booth, ed. Statecraft and Secu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Kenneth Waltz, ‘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 in The Evolution of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1) 21-37.
Kenneth Waltz,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5:1 (2000) 5-41.
Kenneth Waltz, ‘The New World Order,’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2:2 (1993) 187-196.
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Kimberly Hutchins, ‘Foucaul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The Impact of Foucault o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Moya Lloyd and Andrew Thacker, eds. (London: Macmillan, 1997) 102-127.
Len Scott and Steve Smith, ‘Lessons of October: Historians, Political Scientists, Policy-makers and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International Affairs 70:4 (1994) 659-684.
Marc A. Genest,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6.
Mark Hoffman, ‘Restructuring, Reconstruction, Reinscription, Rearticulation: Four Voices in Critical International Theory,’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2 (1991) 169-185.
Mark Neufel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ristotelian Project,’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9-21.
Mark R. Amstutz,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Boston: McGraw-Hill, 1999.
Martin Hollis and Steve Smith,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1990) .
Martin Wight,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hree Traditions, ed. Gabriele Wight and Brian Porter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1).
Marysia Zalewski, ‘Feminist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From Cold War to Collapse, Michael Bowker and Robin Brown,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5-144.
Marysia Zalewski, ‘The Women/“Women” Ques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2 (1994) 407-423.
Marysia Zalewski, ‘Well, What’s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Bosnia?’ International Affairs 71:2 (1995) 339-356.
Michael Brech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Flawed Dichotomies, Synthesis, Cumul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3, No.2, June 1999.
Michael C. Webb and Stephen D. Krasner,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pril 1989.
Michael E. Brown,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eds., Debating the Democratic Peace,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
Michael F. Glennon, “The New interventionism,”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1999.
Michael Nicholson, ‘What is the Us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6:4 (2000) 183-198.
Michael W. Doyle, ‘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0:4 (1986) 1151-1169.
Michael Walzer: Just and Unjust Wars: A Moral Argument with Historical Illustr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7.
Miles Kahler, ‘Inven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fter 1945,’ in New Think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ichael Doyle and John Ikenberry, ed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7) 20-53.
Nick Wheeler, ‘Guardian Angel or Global Gangster: A Review of the Ethical Claim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Political Studies 44 (1996) 123-135.
Ole Waever, ‘The Sociology of Not So International a Discipline: American and European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2:4 (1998) 687-727.
Paul R. Viotti and Mark V.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97.
Paul Viotti and Mark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Pluralism, Globalism and Beyon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7) .
Peter H. Gleick, "Water an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1, Summer 1993.
Peter Mangold,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Peter Wilson, ‘Introduction: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and the Category of Id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inkers of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Inter-war Idealism Reassess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1-24.
Peter Wilson,‘The Myth of the “First Great Debat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4: special issue (1998) 1-15.
R.B.J. Walker, Inside/outsid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Randolph M. Siverson, ‘A Glass Half-Full? No, but Perhaps a Glass Fill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search to Policy,’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March 2000).
Raymond Cohen, ‘Pacific Unions: A Reappraisal of the Theory that “Democracies do not go to War with Each Oth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3 (1994) 207-223.
Rey Koslowski and Friedrich V. Kratochwil, ‘Understanding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Soviet Empire’s Demise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8:2 (1994) 215-247.
Richard Clutterbuck, Terrorism in an Unstable World, London: Routledge, 1994.
Richard Devetak, ‘Postmodernism,’ in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ott Burchill et al (London: Macmillan, 1996) 179-209.
Richard Falk, Predatory Globalisation: A Critiqu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0) intro & chapter 1.
Richard Ned Lebow and Thomas Risse-Kappen,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Richard Ned Lebow, ‘The Long Pea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Failure of 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8:2 (1994) 249-277. 6 [re-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Lebow and Risse-Kappen, eds.]
Richard Wyn Jones, Security, Strategy and Critical Theory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9).
Robert Jackson, Quasi-States: Sovereignt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Third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Robert L. Rothstein, ‘On the Costs of Re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87:3 (1972) 347-362.
Robert O. Keohane and Joesph S. Nye, Jr, ‘Realism and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n Paul Viotti and Mark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Pluralism, Globalism and Beyon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7) 307-318.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Nye, Jr., ed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Nye, 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Thir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2000.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Globalization: What's New? What's Not? (And So What?)," Foreign Policy, Spring 2000.
Robert O. Keohane,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 Structural Realism and Beyon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Pluralism, Globalism and Beyond, Paul Viotti and Mark Kauppi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7) 153-183.
Robert O.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Robert Powell,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Neorealist-Neoliberal Deb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pring 1994.
Robert W. Cox with Timothy Sinclair, 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Robert W. Cox, ‘Civil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Prospects for an Alternative World Ord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5:1 (1999) 3-28.
Robert W. Cox, ‘Realism, Positivism and Historicism,’ in 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 Robert W. Cox with Timothy Sinclai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9-59.
Robert W.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s: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 Robert W. Cox with Timothy Sinclai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85-123.
Robert W. Cox, Production, Power and World Order: Social Forces in the Making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Roger Carey and Trevor C. Salm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City, St. Martin's Press, 1992.
Roger Epp, ‘The English School on the Frontier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A Hermeneutic Recollec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4: special issue (1998) 47-63.
S.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2, March/April 1999.
Scott Burchill et 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96).
Scott Burchill, ‘Introduction,’ in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ott Burchill et al (London: Macmillan, 1996) 1-27.
Scott Burchill, ‘Realism and Neorealism,’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ott Burchill et al (London: Macmillan, 1996) 67-92.
Stanley Hoffman, ‘An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77),"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Critical Investigations, James Der Derian, ed. (London: Macmillan, 1995).
Stephen Hobden and Richard Wyn Jones, ‘Marxis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nd ed.,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0-223.
Stephen Van Evera, "Hypotheses on Nationalism an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4, Spring 1994.
Stephen Walt, ‘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1) 211-239.
Steve Smith, ‘The Self Images of a Discipline: A Genea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Oxford: Polity, 1995) 1-37.
Steve Smith, 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eds.,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Steve Smith, 'Power and Truth: A Reply to William Wallac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4 (1997) 507-516.
Steven L. Lamy, ‘Contemporary Mainstream Approaches: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nd ed.,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2-199.
Steven Weber, ‘Institutions and Change,’ in New Think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ichael Doyle and John Ikenberry, ed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7) 229-265.
Tarak Barkawi and Mark Laffey, ‘The Imperial Peace: Democracy, Force and Globalis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5:4 (1999) 403-434.
Theda Skocpol, ‘Wallerstein’s World Capitalist System: A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Critiqu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5 (1977) 1075-1090.
Thomas C. Schelling,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1980.
Thomas F. Homer-Dixon, "Environmental Scarcities and Violent Confli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1, Summer 1994.
Thomas F. Homer-Dixon, "On the Thresho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6, No.2, Fall 1991.
Thomas Risse-Kappen, ‘Ideas do not Float Freely: Transnational Coalitions, Domestic Structur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8:2 (1994) 185-214.
Tim Dunn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 3 (1995) 367-389.
Tim Dunne, Invent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chool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Van Evera, “Offense, Defense and the Causes of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4, Spring 1998.
Vendulka Kubálková, Nicholas Onuf and Paul Kowert,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onstructed World (New York: M.E. Sharpe, 1998).
Wendy Lambourn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Has Anything Really Changed?” Pacific Research, February 1994.
William Robinson, Promoting Polyarchy: Globalization, US Intervention and Hegemo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William Wallace, ‘Between Two Worlds: Think-tanks and Foreign Policy’ in Two World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cademics, Practitioners and the Trade in Ideas, Christopher Hill & Pamela Beshoff, eds. (London: Routledge, 1994) 139-163.
William Wallace, 'Truth and Power, Monks and Technocra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2:3 (1996) 301-321.
Yale H. Ferguson, et al., "What Is the Polity? A Roundtable,"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2, Issue 1, Spring 2000.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23:57:58 | 只看该作者
课程编号:B610015
课程名称:各国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逸舟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其特点,通过比较的方法借鉴各流派的长处,并探索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整个学科发展的影响,研读国际关系主流学派的主要文献;
2、研读英国学派的主要文献,讨论其特有的理论体系以及对整个学科建设的贡献;
3、了解欧洲大陆各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
4、了解亚洲各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重点研究日本、韩国等国情况,并适当5、了解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研究情况;
6、了解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情况。
教学要求:了解整个学科发展的国别情况,掌握比较的方法。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Marc A. Genest,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6.
4、  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5、  [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6、[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课程编号:B610016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外交研究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逸舟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阐释外交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当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过程,探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模式。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研究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2、外交决策理论——研究对外政策决策的主要机制、主要决策类型、影响决策的因素以及可能的对外政策选择等;
3、外交的基本理论——研究外交的本质与定义,外交的由来与历史演进,当代外交的主要特征;
4、外交谈判理论——讨价还价的基本模式、外交谈判策略;
5、中国当代外交的历程——研究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与教训;
6、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中国的战略文化,探讨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
7、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政策建议——研究中国外交的未来政策选择。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当代外交问题提出新思路、新看法。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2、  刘山、薛君度主编:《中国外交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3、  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Michael Clarke and Brian White(ed.), Understanding Foreign Policy, Vermont: Edward Elgar, 1989.
5、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6、  Alastair Iain Johnston,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 2003.
7、Evan S. Medeiros and M.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2003.

课程编号:B610017
课程名称:国际战略概论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研究战略学的专业文献,联系现实讨论国际战略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主要内容包括:
1、战略观念的起源与界定;
2、国际战略要素的构成;
3、国际战略决策的机制;
4、国际战略模式;
7、  主要大国对外战略评估;
8、  中国的战略文化及其影响;
9、国的国际战略选择。
教学要求:掌握国际战略理论的基本知识及战略评估的主要方法。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A?多米尼等著:《西方战略经典》,时事出版社,2002年。
2、  克雷格?斯奈德等著,徐纬地译:《当代安全与战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钮先钟著:《战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钮先钟著:《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Collin S. Gray, Modern Strate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Helmut Schmidt, 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West, New He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7、  孙武:《孙子兵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
8、  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第2版。

太多了~汗个~~今天贴不完明天贴.......... [s:5]
3#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00:00:25 | 只看该作者
美 国 研 究 系

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政治思想方面
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自觉地为实现这个路线而斗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方面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熟练掌握英语(包括熟练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写作能力,能与外国学者直接进行学术交流),并掌握第二外语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自学提高打好基础。
3、身体素质方面
有健全的体魄,能承担比较繁重的工作,没有慢性疾患;心胸开阔,与周围同学、同事友好相处,心理素质好。
二、培养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中多采用讨论式方法(seminar),安排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的讨论。对学生的作业要严格要求,确保培养质量。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采用提交报告和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考核。
三、研究方向
1、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我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中美关系的状况都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起重要作用。中美两国间既有广泛和重要的共同利益,又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这种状况将在很长时期内继续存在。中美关系涉及面广,问题错综复杂,有学生驰骋想象的足够空间。
2、当代美国经济
四、学习年限:不少于三年,在职博士生可为四年。
五、课程设置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专业课
(1)中美关系史                   3学分
(2)当代美国经济                   2学分
(3)美国政治                     2学分
4、限制性跨学科课(必修)               3学分
5、选修课                       2学分
6、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学科综合考试: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进行。
七、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要求概念准确、分析严谨、推理严密、论证明确、字通句顺、结构完整。
2、要求有翔实的资料,并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资料,或最近解密的资料。
3、论文应包括:摘要(中、英文)、目录、引言、正文(包括注释)、结论、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
4、要求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或对他人已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作出进一步论证,作出新的开拓;或用新的方法、角度、新的材料,使现有的结论更有说服力。论文应体现本学科中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5、论文一般10万字。
6、论文应经同行认真评议、答辩委员会审议和答辩。
7、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一年,因此应在第二学年进行开题报告。
八、其他学习事项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未达到此要求的,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B628001
课程名称:美国政治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中美关系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立平、倪峰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
学时:40
学分:2
课程内容概要:
“美国政治”课程拟分五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影响美国政治的基本要素,包括美国宪法、政党、选举、利益集团、舆论、政治参与、媒体等;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在讲每一个要素的时候希望能加进一些具体的案例。
第二部分、美国政治的基本架构——国会、总统、联邦最高法院、官僚机构。本部分着重让学生了解美国“三权制衡”的运作情况。
第三部分、美国联邦制的运行及演进,着重介绍州和地方政府的架构、联邦与地方的纵向分权等。
第四部分、公共政策(国内政策和外交/防务政策)的制订。这一部分涉及公共政策的制订程序、参与和介入决策的角色、政策的后果及反馈。本部分主要揭示美国公共政策制订过程的复杂性。
第五部分、美国政治的发展,一些社会运动如进步主义运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等。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政治虽然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保守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在许多方面美国政治是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要求:
  通过教师讲授、答疑和学生阅读参考书,学生应对美国政治的基本要素、美国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的演进和发展有所了解。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美)希尔斯曼著,曹大鹏译,《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 1988。
3、(美)比尔德著,朱曾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4、(美)罗赛蒂著,王世宪译:《美国的政党和政治》,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1977年。
5、(英)维尔著,王合等译:《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6、(美)伯恩斯等著,陆震纶等译:《民治政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7、(美)布尔斯廷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美国人的民主历程》,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
8、(美)戴伊著,张维等译:《谁掌管美国——里根年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9、(美)奥恩斯坦等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订》,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
10、(美)威尔逊著,张海涛译:《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1、 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
12、 张立平著:《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B628002
课程名称:当代美国经济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当代美国经济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国成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学时:40
学分:2
课程内容概要:
一、绪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概况
1、战后美国最长的经济增长期
2、从战后第八次经济危机到第九次经济危机
3、美国经济的走势
二、1990-1991年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原因
2、危机的特点
3、联邦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4、危机的影响
三、9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
1、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2、经济增长的原因
3、评“新经济”
四、美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1、高新技术发展概况
2、经济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3、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
五、第五次企业并购高潮
1、企业兼并的原因及特点
2、企业兼并和重组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六、财政、金融制度及政策的变革
1、联邦政府财政政策的变化
2、90年代货币政策及汇率政策的特征
3、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七、经济结构的调整
1、  产业结构的变化
2、  工业结构的变化
3、  农业结构的变化
4、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八、对外经贸关系的变化和出口贸易的增长
1、  出口贸易增长概况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  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构、方式和政策的变化
3、  美国与世贸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关系
九、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及趋势
1、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及特点
2、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3、  未来的发展趋势
十、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1、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
2、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3、全球化中的美国经济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讨论和学生阅读参考书,要求学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状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趋势、美国对外经贸活动状况及趋势,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及趋势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把握,为从事当代美国经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郭吴新等主编:《90年代美国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
2、胡国成等:《21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3、陈宝森:《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Nicolas Spulber, The American Economy: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
5、Malcolm Rutheford ed., The Economic Mind in America: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1998。
4#
发表于 2007-3-31 09:50:38 | 只看该作者
看起来不错 考这的人挺多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8:03 | 只看该作者
东 欧 中 亚 研 究 系

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方面
培养学生通晓并能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思想敏锐。
2、业务素质方面
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相关理论和基础理论功底深厚,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理论上勇于创新,文笔表达能力强,掌握两门外语并达到较熟练水平。
3、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
二、培养方式
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采用授课与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本学科对象国的情况,参与课题。成立由导师为组长的4人指导小组,成员由本专业的副教授以上的学者组成。
三、研究方向
1、俄罗斯对外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所反映的国家利益及其对对外政策的影响,重点研究对象是那些对政府决策有直接影响的理论。
2、中亚政治
中亚国家与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比较,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
3、东欧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四、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俄罗斯军事理论和军事学说              3学分
(4)中美俄国际关系理论                3学分
(5)中亚国家史                    3学分
(6)独联体研究                    3学分
(7)沙俄侵华史                    3学分
(8)沙俄对外扩张史                  3学分
3、专业课
由导师在下列课程中指定2—3门作为必修课
(1)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3学分
(2)俄罗斯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3学分
(3)中亚五国独立十年                 3学分
(4)中亚五国外交关系                 3学分
(5)苏联外交史                    3学分
(6)俄罗斯外交与中俄关系               3学分
4、限制性跨学科课(必修)                3学分
5、选修课
(1)经济学前沿                    3学分
(2)文化人类学                    3学分
6、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学科综合考核: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进行。
七、学位论文
1、  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广泛地调查研究、阅读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有创建的论文题目,并按照此方向认真准备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应认真讨论学生的开题报告,并提出具体意见。
2、  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要求论文概念准确,分析严谨,推理严密,论证明确,语意通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学位论文的字数要求在10万字左右。用于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应不少于一学年。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否则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B624001
课程名称: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静杰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分8个组成部分:
1、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苏联对外政策;
2、  二战期间的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
3、  冷战的起源和两大阵营的形成 ;
4、  苏美争夺世界霸权;
5、  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6、  中苏关系:同盟——***——对抗——正常化;
7、  苏联在第三世界;
8、  苏联对外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历史教训。   
教学要求:
《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作为专业课,要求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掌握苏联(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演变、内容、规律及其实践结果,并从中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70——1978》;
2、《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美)奥尔森等著,1987年版;
3、《苏联兴亡史》,周尚文等著,1993年版;
4、《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80)上下卷),葛罗米柯,1988年版;
5、《东欧中亚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世界政治与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等杂志。

课程编号:B624002
课程名称:俄罗斯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静杰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分8个部分:
  1、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对外政策的演变
  2、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对外政策的演变
  3、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
  4、俄罗斯同美国
  5、俄罗斯和欧洲
  6、俄罗斯和中国
  7、俄罗斯同原苏联在第三世界的盟友
8、“9.11”事件和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俄罗斯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作为专业课,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掌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外政策和指导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局势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俄罗斯和当代世界》,东欧中亚研究所编,1998年;
2、《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海运、李静杰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著,1998年;
4、《东欧中亚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世界政治与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等杂志;

课程编号:B624003
课程名称:俄罗斯军事理论和军事学说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静杰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分两个部分:
  1、从17世纪至1917年,沙皇俄国军事理论和军事学说的演变;沙皇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性质;沙皇俄国的军事扩张,等等。  (20学时)
  2、1917——1991年,苏联各个时期(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军事理论和军事学说的演变及其基本内容;苏联国民经济的军事化;苏美“超级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等等。 (40学时)
教学要求:
《俄罗斯军事理论和军事学说》系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沙皇俄国、苏联和新俄罗斯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影响、军事因素在俄罗斯国家发展的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Мухин А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
2.Золотарев В А Исиория военной стратегии России.
3、《东欧中亚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世界政治与经济》。
4、《现代国际关系》等杂志。

课程编号:B624004
课程名称:中美俄国际关系理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静杰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分二个组成部分:
  1、 三国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如,美国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苏联的关于时代、帝国主义、世界基本矛盾、和平共处、非资本主义道路等理论;中国的有关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理论;  (30学时)
2、三国当前的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如美国的新现实主义、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等理论;俄罗斯的欧洲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地缘政治等理论;中国的有关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世界新秩序等理论。  (30学时)
教学要求:
“中美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中、俄美等大国的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等基本内容、所反映的国际利益及其对外政策的影响。重点研究对象是那些对政府决策有直接影响的理论,至于一般性的理论或思潮只作为知识加以涉猎。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美]多尔蒂著,1987年;
2、《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著,1998年;
3、《俄罗斯外交史稿》,林军著2002年;
4、《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伊万诺夫,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5、《东欧中亚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世界政治与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等。

课程编号:B624005
课程名称:独联体研究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赵常庆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主要向学生讲授中亚国家与独联体的关系;中亚国家与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比较;独联体存在的问题对中亚国家发展的影响;独联体国家发展前景与中亚国家。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对独联体国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对独联体各个国家的发展变化进行横向比较,正确评价中亚五国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与结果。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郑羽主编:《独联体十年:问题、前景和预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阿卡耶夫:《难忘的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尼亚佐夫:《永久中立 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5、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编号:B624006
课程名称:中亚国家史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赵常庆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中亚国家在被沙俄吞并之前,中亚五国的历史变化简况;吞并之后,中亚国家的变化;十月革命前后中亚国家的情况;中亚国家划界的历史意义;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中亚:成就与问题;中亚五国的独立过程;中亚五国发展过程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教学要求:
本专业课要求学生熟知中亚国家的历史、独立过程,了解中亚国家历史变化与周遍国家,尤其是与俄罗斯、中国、伊斯兰世界的历史渊源,从历史变化中分析当前中亚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  邢广程主编:《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  赵常庆主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中亚》,东欧中亚所编;
4、  马大正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  苏联科学院历史所编:《中亚民族国家建设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课程编号:B624007
课程名称:中亚五国独立十年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赵常庆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研究中亚国家独立的意义与方法;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社会变化、中亚国家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如何评价中亚国家独立十年。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熟知中亚国家十年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对当前中亚五国形势和发展趋势有较为清晰的把握,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亚五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郑羽、李建民主编:《独联体十年:问题、前景和预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  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独立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即出);
3、  卡里莫夫:《临近21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安全的威胁和进步的条件和保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4、  扎卡耶夫:《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编号:B624008
课程名称:中亚五国外交关系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赵常庆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中亚五国外交方针与政策;中亚五国与大国的关系(俄罗斯、美国、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中亚五国与国际组织;中亚地区安全问题与外交;中亚国家倡导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9.11事件与中亚国家。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的讲授,学生应对中亚五国的基本外交方针,它们与大国的关系,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能够较好地把握当前这些国家的外交动向和发展趋势。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2、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编号:B624009
课程名称:沙俄侵华史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郑羽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教学将主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编写的《沙俄侵华史》四卷本和复旦大学出版的沙俄侵华史。
教学要求:
了解中俄关系的早期历史,作为学生深入把握和研究当前中俄关系的知识准备。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参考书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沙俄侵华史》;
2、复旦大学:《沙俄侵华史》。

课程编号:B624010
课程名称:沙俄对外扩张史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郑羽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教学主要根据北京大学历史系两卷本沙俄对外扩张史进行授课。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实学生深入把握和研究当代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知识准备。应注意:沙俄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限;沙俄扩张的开始时间。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参考书目:《沙俄对外扩张史》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

课程编号:B624011
课程名称:俄罗斯外交与中俄关系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郑羽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重点讲授以下问题:1、俄罗斯独立以来外交政策分期;2、外交政策的重要指导文献;3、俄罗斯外交主要问题范畴;4、中俄关系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5、中俄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专业课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参考书目:
  1、林军:《俄国外交史纲》;
  2、苏联科学院:《外交史》;
  3、《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王须荻主编;
  4、《俄罗斯与当代世界》李静杰、郑羽主编,1998年版;
  5、《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冯玉军著;
  6、《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海运、李静杰主编;
  7、《新俄罗斯:政治 经济外交》薛君度、陆南泉主编。

课程编号:B624012
课程名称:苏联外交史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郑羽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被当作专业课教学的第二大内容。
本课分8个组成部分:
1、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苏联对外政策;
2、  二战期间的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
3、  冷战的起源和两大阵营的形成 ;
4、  苏美争夺世界霸权;
5、  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6、  中苏关系:同盟——***——对抗——正常化;
7、  苏联在第三世界;
8、  苏联对外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历史教训。   
教学要求:由于该课程内容相对较多,采用讲授和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学习。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参考书目: 苏联科学院编:《外交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9:42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1、政治思想
研究生应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2、  业务素质
毕业生应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欧洲近现代史和欧洲政治;能够了解欧洲政治研究的前沿动态,并能够用政治学的方法,结合其它学科的方法分析欧洲政治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自行设计研究课题,能够掌握并且熟练地运用两门欧洲语言(包括听、说、读、写、译),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且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  身体素质
毕业生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体育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指标,应能够长途跋涉完成调研任务,应具备为寻求真理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身体条件。
二、培养方式
  学生应在第一学年完成所有的公共必修课,并且通过第二外国语的考试。第二学年学生应当以读书和调研的方式,基本上通过自学、相互交流、与导师沟通来完成知识的积累、整理和提炼。
三、研究方向
欧洲政治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了解欧洲所有的政治体制、政治机构政治派别及其特性,了解欧洲政治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议题,了解政策层面上的政治课题,掌握政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如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三名学生可以分别选择不同的政治学研究领域,例如可以分为安全问题、社会问题、制度问题的研究,但是所有三名学生都必须熟悉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理论,并且能够将所选研究领域与欧洲一体化衔接起来。
四、学习年限:在校学习至少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专业课
(1)欧洲政治一体化                 3学分
(2)国际政治理论                  3学分
(3)欧洲观念                    3学分
(4)欧洲思想史                   2学分
4、限制性跨学科课(必修)               3学分
5、选修课                       2学分
6、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学科综合考核:根据研究生院的统一安排进行考核。
七、学位论文
  学生应尽早选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在开题报告后至少有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修改并完善预设论题,然后才能进入写作阶段。通常从开题报告通过到博士论文答辩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论文的写作格式要严格遵循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论文一般在10万字左右。论题不成立,逻辑不通顺,没有足够论据支持的论文不能进入答辩阶段。博士论文不合格,由指导教师负主要责任。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  学生还必须参加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安排的《国际关系前沿课》和《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并根据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参加世界历史系的《欧洲近现代史》课程并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欧洲系还安排有《欧洲政治阅读》课和《社会实践》课。前者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开卷考试;后者根据学生参与调研的时间和所写的调研报告确定成绩。
2、  社会实践要参与课题组工作。
3、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学生应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后第一年进行调查研究,第二年撰写论文。晚开题的学生相应地推迟答辩日期。
4、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有至少一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对于学生在学习期间发表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没有硬性规定。学生为了发表而自行发表的劣质成果,指导教师概不承担责任。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X200001
课程名称:经济学前沿
授课对象:经济类各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经济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学时:8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旨在跟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研讨国际、国内具有战略性的、并为政府和工商企业界所关心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包括经济形势、改革趋势、企业与市场动态、地区经济格局调整、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投资战略选择等。同时也研讨经济改革和经济管理中的热点问题,为研习该课程的研究生提供一个与经济学家、企业家、经济决策者直接对话、研讨的舞台,从而为加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缩短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作出一定贡献。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当下的有关中国经济的书籍、报刊。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中国经济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X200002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高级)
授课对象:经济类各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左大培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120
学分: 4
课程内容概要:
主要是使用高等数学的微观经济理论模型,包括: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论;静态最优化分析与其假定的函数关系;描述企业使用的技术的概念和方法;竞争性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净产出——产品供给与要素需求行为;企业的成本最小化行为;将消费者偏好化为效用函数关系的途径;效用最大化与支出最小化的消费者需求行为——马歇尔需求函数与希克斯需求函数;个人消费需求的计总与福利特征分析;完全竞争企业的产品供给行为分析;社会福利函数与达到帕累托效率的条件;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市场分析: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及其与帕累托效率的关系;替代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模型——“核心”理论;期望效用函数与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消费者的动态最优化消费行为与资产组合;不确定条件下的资产市场均衡;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寡头垄断产品市场的主要分析模型;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公共物品的分析模型;对有外部性物品的分析模型;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最大化行为与均衡分析。
教学要求:
掌握以模型和数量化方式表述的微观经济理论,学会以高等数学论证和探讨经济学原理。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与开卷作业各一次。
参考书目:
1、 Hal R. Varian: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hird Edition. 中译本《微观经济学》,(美)哈尔?瓦里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主要教材)
  2、 Mas-Colell, Andreu; Whinston, Michael D.; Green, Jerry R.: Microeconomic Theory. 中译本《微观经济学》,(美)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 格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X200003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中级)
授课对象:经济类各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杨春学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12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通过强调把经济学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把二者统一为一体,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微观经济学部分把重点放在:(1)对个体理性行为、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市场均衡等内容的数学表述;(2)不对称信息等现象的存在对基本市场逻辑的修正;(3)政府行为与市场之间在理论上的逻辑界限。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重点放在:(1)总需求曲线的数学推导,以及对总供给曲线的各种解释和争论;(2)政府管理经济的经济学逻辑。所有的教学内容,虽然运用数学进行表述,但都要讨论它们的经济哲学含义。此外,还将对市场的各种制度基础,包括产权制度、企业制度、政府行为等进行分析。
主要参考书目:
1、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中译本。
2、M.亨德森,E.匡特:《中级微观经济理论:数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3、布莱恩?斯诺登,温纳齐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年中译本。
4、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8年中译本。
5、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中译本。

课程编号:B629001
课程名称:欧洲经济总论
讲授对象: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其职称:裘元伦、罗红波、王鹤、吴弦、张健雄教授
授课方式:自学与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欧洲经济总论”为欧洲经济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在非欧洲经济专业取得)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系统了解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理论、政策、分期、特点、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历程、理论、途径、效果、前景,提高他们对欧洲经济发展及欧洲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研究的能力。
课程内容概要:
欧洲经济是世界经济中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战后欧洲经济发展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有关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欧洲经济史,战后欧洲发展理论与经济政策,发展阶段与经济周期,欧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模式比较,欧洲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以及欧洲主要国家产业经济,劳动力市场,企业经济、对外贸易与经济关系、科技政策等;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史,欧共体主要机构与决策机制,欧共体公共政策,欧元与经济货币联盟、欧盟对外经济关系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等。
教学要求:
学生应系统阅读导师指定的书籍,并用自己掌握的第一外语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写出读书笔记,每月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讨论问题。
考核方式:提交论文
参考书目:
1.El-Agraa, Ali M.  The European Union : economics and policies 6th ed. - Harlow, Essex ;New York : Prentice Hall Europe,c2000.
2.Jorgen Drud Hansen :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EU Second edition, McGraw Hill, Uk, 1997
3.Tsoukalis, Loukas. The New European Economy Reviste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and New York), 1997 3rd. Edition ( Trad.it La nuova economia europea , il Mulino 1998)
4.D. Swann: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mon Market ,Penguin Books , London , 1988, 6a ed. (trad.it L’economia del mercato comune , il Mulino , 1990)
5.Holmes, Martin,  European integration : scope and limit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 Palgrave,2001.
6.Jan Smets, Michel Dombrecht , edited by, How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uro area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USA : Edward Elgar Publishing,c2001
7.Eric J. Pentecost, Andre Van Poeck, edited by, European monetary integration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c2001.
8.Eleanor E. Zeff, Ellen B. Pirro, edit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member states :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mpromise/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1.
9、《欧洲经济与政治概论》,李琮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欧洲经济史》卡洛?M. 奇波拉主编,6卷,商务出版社,1988—1991年版
11、《稳定发展的联邦德国经济》,裘元伦著,1987年版
12、《意大利工业化之路》,戎殿新、罗红波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3、《当代英国经济——医治“英国病”的调整与改革》,于维霈著,1990年版
14、《德国社会市场运行机制》,顾俊礼著,1995年版
15、《欧洲共同体经济学》,[英]A.M.阿格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6、《欧共体条约集》,戴炳然译
17、《欧共体的历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之路》,黄嘉敏等主编,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研究及关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例分析》,杜厚文著,1997年版
19、《欧洲联盟的财政货币政策》李平、佟家栋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0、《欧洲中央银行》,甘当善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陈玉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欧洲经济圈》,吴弦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23、《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王鹤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4、《欧元生成理论》,杨伟国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注:特别需要关注伊拉克战争后的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首先是欧洲政治经济动态。
非英文为第一外语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语种的相关优秀作品进行学习和阅读。

课程编号:B629002
课程名称:欧盟、欧元区及其成员国内外经济关系与政策
讲授对象: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其职称:裘元伦研究员、罗红波研究员、王鹤研究员、张健雄教授
授课方式:自学与讨论
学时:40
学分:2
课程目的和任务:
欧洲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的贸易关系将更加密切,由此而引发的矛盾也会增加。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能系统了解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关税制度和相关监管制度,提高他们研究欧洲对外贸易政策的能力。
课程内容概要:
“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外贸易关系与政策”是根据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新设立的课程。学生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第一外语、通过大量阅读原文相关书籍,系统学习和了解本课程内容,其中包括:欧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国际贸易组织中的作用、欧盟与成员国贸易政策的协调机制、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进出口关税制度、原产地制度、相关经济监管制度、欧盟及其成员国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欧盟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及摩擦、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外贸易理论等。
教学要求:
学生应系统阅读导师指定的书籍,并用自己掌握的第一外语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写出读书笔记,每月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讨论问题。特别需要关注伊拉克战争后的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首先是欧洲政治经济动态。运用自己掌握的第一外语,学生应大量阅读欧洲联盟贸易总司的相关文件,其中包括历次签署的洛美协定、欧盟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签署的协议、对华政策文件、对俄罗斯东欧贸易协定、与美国贸易相关文件等等。
考核方式:提交论文
参考书目:
1.Ebbinghaus, Bernhard. Trade unions in Western Europe since 1945 /-- London : Macmillan Reference ;New York : Grove's   Dictionaries,2000.
2.Hyman, Richard. Understanding European trade unionism : between   market, class and society /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2001.
3.Goldmann, Kjell. Transforming the European nation-stat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 --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c2001.
4.Rinus Penninx and Judith Roosblad. , edited by, Trade unions, immigration, and immigrants in Europe, 1960-1993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trade unions in seven West European countries / --New York : Berghahn Books,2000.
5.Collier . P. and Gunning W., Trade Policy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elations between Europe and Africa , in The World Economy, vol.18 n.3 may 1995
6、《国际商务》,克里斯托弗?M?科斯著,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
7、《欧盟对华长期政策与中欧经贸关系》,裘元伦、王鹤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欧洲联盟的中国经贸政策》,杨逢珉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欧洲共同体海关制度》,黄胜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课程编号:B629003
课程名称:欧洲政治一体化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其职称:周弘、吴弦教授、闫小冰、邝杨副教授
授课方式:自学与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欧洲政治一体化”为欧洲政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系统了解欧洲一体化在政治领域里的历史进程、理论、逻辑和方式,从而使他们获得在欧洲政治一体化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知识,以及从事相关领域专题和实证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课程内容概要:
这一课程以政治学为主要方法论,是欧洲政治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一体化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货币一体化的政治动力、作为政治体制和欧洲联盟及其政治(欧洲共同体的功能方式、公民权利与公共秩序、规则政治的兴起)、治理的转型(自治红利与自治损失、多层欧洲治理的转型、民族福利国家的欧洲化)、民主及政治原则(寻找合法性、议会合法性的未来、欧洲政治的利益组织)、世界秩序中的欧洲联盟(外贸政治与联盟政治、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等六大方面和多个专题。课程以学生大量阅读外文原著为基础,辅之以讲座和研讨,重点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系统知识、通过对基本理论和研究手段的掌握,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
教学要求:
学生应系统认真地阅读导师指定的书籍,其中包括大量的英文原著,并选读部分其他欧洲语言的书籍和论文;学生需准备讲座提纲,轮流讲座,并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与平时讲座、讨论情况相结合。
参考书目:
1.John Peterson and Helene Sjursen. A Common Foreign Policy for Europe?-Competing visions of the CFSP. Routlege-london and New york, 1998.
2.Justin Greenwood and Mark Aspinwall.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Interests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associability. Routlege-london and New York, 1998.
3.John Peterson and Elizabeth Bomberg. Decision-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Macmillan Press LTD,1999
4.Christopher Lord. Democra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1998
5.Karlheinz Neunreither and Antje Wiener. European Integration After Amsterd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Jeremy J.Richardson. European Union Power and Policy-Making. Routlege-london and New york,1996.
7.Gary Marks,Fritz W.Scharpf,Philippe C.Schmitter and Wolfgang Sreeck.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Sage Publication-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1996
8.Fritz Scharpf. Governing in Europe:Effective and Democrat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Judith Goldstein and Robert O.Keohane. Ideas and Foreign Polic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Ithaca and London.1993.
10.Helen Wallance and William Wallance.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4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1.Simon Hix and Christopher Lor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St.Martin’s Press New York,1997.
12.Peter J.Katzenstein. Tamed Power-Germany in Europ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Ithaca and London.1997.
13.Christopher Hill. The Actors in Europe’s Foreign Policy.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6.
14、顾俊礼(主编):《西欧政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魏登费尔德:《欧洲联盟与欧洲一体化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6、闫小冰、邝杨:《ouzhouyihui》,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7、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课程编号:B629004
课程名称:欧洲观念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其职称:周弘、陈乐民教授
授课方式:自学与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这是一门是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欧洲在多样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获得了“欧洲特性”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在理解复杂的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具有一个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欧洲文化素养。
课程内容概要:
课程的主要方法论是历史和哲学。课程分七个步骤:一、澄清概念,二、定义问题领域,三、讨论和分析问题,四、形成学习的目标,五、在问题指导下的自学,六、讲座。问题领域包括:欧洲是否存在?帝国与基督教下的欧洲、理性与文明的欧洲、现代化的欧洲、畸形的欧洲、欧洲的觉醒、欧洲是否存在(问题的回归)等九个方面。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欧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联系历史时代特征,分析原著的能力。
教学要求:
学生应系统认真地阅读导师指定的书籍,其中包括大量的英文原著,并选读部分其他欧洲语言的书籍和论文;学生需准备讲座提纲,轮流讲座,并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与平时讲座、讨论情况相结合。
参考书目:
1.Barraclough, G. (1963) Turning Points in World History. Norfolk: Thames and Hudson (1979) pp10-27, 29-43.
2.Bauman, Z. (1996)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Oxford: Polity Press, pp, 1-30.
3.Collins, R. (1986) Max Weber. A Skeleton Ke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Pp.47-59.
4.Davies, N. (1997) Europe. A History, London: Pimlico, ppl.7-31.
5.Delanty, G. (1995) Inventing Europe. Idea, Identity, Reality,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Hampshire, pp.16-47.
6.Elias, N. (2000[1939]) The civilization process: sociogenetic and psychogenetic investigations. Oxford: Blackwell, pp.47-52.
7.Freud, S. (1962[1930])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 W.W. Norton, pp.55-63.
8.Hefferman, M. (1998) The Meaning of Europe. Geography and Geopolitics, London: Arnold, pp.1-32.
9.Huntington, S. (1997)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p.66-78.
10.Landes, D.S. (1998)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New York/London: W.W. Norton & Co., pp.29-59, 186-199,200-212.
11.Lerner, D. J. S., (1968) Modern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London: Macmillan, pp.386-394.
12.Mikkeli, H. (1998) Europe as an Idea and an Identity,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p.230-234.
13.Said, E.W. (1995) Orientalism. Western Concepts of the Orient, London: Penguin, pp.31-49.
14、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5、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再版名为《欧洲文明的进程》,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
16、郭华容、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17、贝克尔(何兆武译):《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18、布洛克(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19、孔多塞(何兆武译):《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20、霍布斯鲍姆(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32:02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前沿课题和信息,具有独立从事开拓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3、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听、说、读、译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能独立进行对外学术交流。
4、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每个学生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制定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广泛大量的阅读,以尽快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前沿课题。吸收学生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锻炼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所的学术交流活动,锻炼交流和表达能力。导师与学生的交流除检查课程学习外,主要了解和启发学生的思路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研究方向
1、  中东国际关系
2、  非洲国际关系
3、  中东政治经济
4、  非洲政治经济
5、  非洲一体化研究
6、  中东/非洲社会文化
四、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国际关系史                  3学分
(4)西方国际政治学史               3学分
(5)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经典             3学分
3、专业课
(1)中东政治概论                 3学分
(2)非洲政治概论                 3学分
(3)中东经济概论                 3学分
(4)非洲经济概论                 3学分
(5)非洲传统文化                 3学分
(6)非洲国际关系概论               3学分
(7)中东国际关系概论               3学分
(8)民族/种族问题及理论              3学分
(9)非洲文化概论                 3学分
4、限制性跨学科课(必修)               3学分
5、选修课                      2学分
6、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学科综合考核
根据博士生培养计划拟定考核题目。博士生入学后第四学期进行学科综合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七、学位论文
1、选题报告: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应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的基础上,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向不少于3名同行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做选题报告,听取评审意见。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2、预答辩:学位论文的预答辩一般在第五学期末进行。由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生向本专业导师、博士生指导小组及有关教师,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阶段性研究成果,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博士生指导小组对送审论文的创造性、学术水平提出审核意见,决定是否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研究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生在院学习期间,至少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否则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当为本专业研究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促进本学科学术发展具有较大意义。字数在10万左右。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导师应在博士生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制定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2、博士生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课应在学科综合考核前完成。
3、博士生指导小组由3名同行专家组成。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B627001
课程名称:非洲国际关系概论
授课对象:非洲国际关系方向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杨立华教授、贺文萍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了解非洲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以来在国际关系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以及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包括美国、苏联/俄罗斯、FaGuo、英国、德国、日本、中国以及欧盟、联合国等)在非洲利益与战略的演变和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在了解、掌握相关背景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以提高微观分析和综合归纳的科研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学、国际战略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洲国际关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自学,学生应在大量阅读中、外文著作和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水准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考查
参考书目:
1、  陆庭恩:《非洲与帝国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  梁根成:《美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3、  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  Anatoly Gromyko ed., African Countries’ Foreign Policy,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5、  David E. Albright, The USSR and Sub-Saharan Africa in the 1980s, Praeger Press 1983;
6、  John W. Harbeson and Donald Rothchild ed.,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Post-cold War Challenges, Westview Press 1995;
7、  Christopher Clapham, Afric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The Politics of State Surviv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8、  Karl P. Magyar ed., United States Interests and Policies in Africa: Transition to a New Er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课程编号:B627002
课程名称:非洲文化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非洲社会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张宏明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非洲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由“经”、“纬”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纵向论述非洲文化的发生、演化和发展过程。试图通过对非洲传统文化全面、系统地透视,阐示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的内涵与特质;论述非洲传统文化与近、现代非洲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梳理非洲文化与西方思想冲突的历史脉络,揭示非洲现代化理论的源流、演化和流派;具象地解析非洲文化思想对其现代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等等。此外,还将涉及非洲文化变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第二部分:横向阐述非洲文化的主要门类,诸如非洲宗教(包括非洲传统宗教、非洲基督教和非洲伊斯兰教)、非洲哲学(包括非洲文化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非洲文学(包括非洲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和非洲艺术等。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注意借鉴、吸纳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合理成份;以为日后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要掌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及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来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中文写作能力和外文表达能力。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1、  黑格尔:历史哲学
2、  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3、  怀特:文化科学
4、  朱谦之:文化哲学
5、  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
6、  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下册)
7、  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
8、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9、  杰弗里?帕林德的《非洲传统宗教》
10、  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11、  刘鸿武:《黑非洲文化研究》
12、  李保平:《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3、  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及论文:唐普尔的“班图哲学”及其对非洲哲学研究的影响,论黑人传统精神产生的历史氛围,非洲“人种哲学”研究的先驱者——卡加梅哲学思想解读,洲文化哲学的分支——“智慧哲学”解析,非洲中心主义——谢克?安塔?迪奥普的历史哲学,非洲发展问题的文化反思——兼论文化与发展的关系。
外文部分:
1. Cheikh Anta Diop,Civilisation ou Barbarie,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88; Antériorité des civilisations nègres, mythe ou vérité,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1964; Nations Nègres et Cultures,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1954; L’Afrique Noire précoloniale,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60; Les fondements économiques et culturels d’un Etat fédéral d’Afrique,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74;
2. Théophile Obenga, Cheikh Anta Diop, Volney et le Sphinx, Contribution de Cheikh Anta Diop à l’historiographie mondiale, Edition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96.
3. Juvénal Ngorwanubusa: Boubou Hama et Amadou Hampaté Ba: La Négritude des sources, Publisud, Paris,1993.
4. Aimé Césaire, Discours sur le colonialisme,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55; Culture et colonisation, 1956.
5. Frantz Fanon,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Seuil, Paris,1955; Les Damnés de la terre, Maspéro, Paris, 1961; Pour la révolution africaine, Maspéro, Paris, 1961.
6. A.Kagamé, La philosophie Bantu-rwandaise de l’être, Bruxelles, 1956; La philosophie bantu comparé, Paris, Présence africaine,1976.
7. L.S. Senghor, Liberté I: Négritude et Humanisme, Seuil, Paris, 1964; Liberté Ⅱ: Nation et voie africaine ou socialisme, Seuil, Paris, 1971; LibertéⅢ: Négritude et civilisation de l’universel, Seuil, Paris, 1977.
8. Kwame Nkrumah, Consciencisme, Heinemann, Londres, 1964; Revolutionary Path, Panaf Books, Londres, 1973.
9.  Colin Legum, Le panafricanisme à l’épreuve de l’indépendance, Ed. Saint-paul, Paris, 1965.
10. J. Mbiti, Africa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Heinemann, Londres, 1969.
11. A.Shutte, Philosophy for Africa, Univ. of Cape-Town Press, 1993.
12. P. Tempels, La Philosophie bantoue, Paris, Présence Africaine, 1949.
13. K. Wiredu, Philosophy and african culture, London, Cambrige. Univ. Press, 1980.
14. A.A. Dieng, Contribution à l’étude des problèmes philosophique en Afrique noire, Paris, nubia, 1983.
15. A.Ndaw, La pensée africaine, Dakar, Nouvelle édition africaine, 1983.
16. E-P. Elungu, L’Eveil philosophique afrcain, Paris, L’Harmattan, 1984.
17. P-J. Hountondji, Sur la philosophie africaine, Paris, Maspero, 1977.
18. Maurice Ahanhanzuo Glélé, Religion, culture et politique en Afrique noire, Ed. ECONOMICA et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81.
19. Meschberger Marc, La pensée africaine d’Alioune Diope(1910-1980), Institut d’Etude politique de Bordeaux et Centre d’Etudes d’Afrique noire de Bordeaux, 1997.
20. Jean-Francois Bayart, Religion et modernité politique en Afrique noire---Dieu pour tous et chacun pour soi, Karthala, Paris, 1993.
21. L. Frobenius, Histoire de la civilisation africaine, Paris, Gullimard, 1952.
22. Jacques Binet,Psychologie économique Africaine, Payot, 1970.
23. P.Marc-Henry et B.Kossou,La dimension culturelle du développement, Nouvelles Ediitions Africaines-Unesco, 1985.
24. Mbondji Edjenguelé, Les cultures de développement en Afrique, Ed: Osiris Africa, Yaoundé, 1988.
25. Daniel Etounga Manguelle:L’Afrique a-t-elle besoin d’un programme d’ajustement culturel ?, Ed: Nouvelle du Sud, 1992; Cent ans d’aliénation, Edition Silex, 1985.
26. Mamadou Dia, Développement et valeurs culturelles en Afrique subsaharienne, in Finances et Développement, Décembre,1991; Sociétés Africaines et Culture Industirelle, Nuvelles Editions Africaines, 1975.

课程编号:B627003
课程名称:非洲政治概论
授课对象:非洲政治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张宏明教授、杨立华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非洲政治概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沿革,制约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外部环境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由下述专题构成:非洲传统政治体制和传统政治文化,非洲国家的一党集权体制,军人涉政及非洲国家的军政权、政治民主化与非洲国家现行的政党政治等。
第二部分:分为下述专题:非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发展,部族矛盾和民族意识危机与政治发展,非洲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军人涉政危机与政治发展等。
第三部分:分为下述专题:殖民化和非殖民化因素对非洲政治发展的影响,东方社会主义思潮与非洲国家的政治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伊斯兰政治文化与非洲政治发展,冷战及冷战终结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等。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注意借鉴、吸纳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合理成份;以为日后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要掌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及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来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中文写作能力和外文表达能力。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1、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2、  乔治?霍兰?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上、下册)
3、  詹姆斯?多扼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4、  爱?麦?伯恩斯著:《当代世界政治理论》
5、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6、  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三卷本)
7、  钱俊瑞主编:《世界经济概论》(上、下册)
8、  樊元、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三卷本)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八卷本:《非洲通史》
10、  陆廷恩、艾周昌主编三卷本:《非洲通史》
11、  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史》
12、  徐济明、谈世中主编:《当代非洲政治变革》
13、  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
14、  陆廷恩、刘静:《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政党制度》
15、  唐大盾、徐济明、陈公元主编:《非洲社会主义新论》
16、  谈世中主编:《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17、  陈宗德、吴兆契主编:《萨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18、  张同铸主编:《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19、  杨立华等著:《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
外文部分:
1、  Curtin, Feierman, Thompson, Vansia, Arican histor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and Toranto, 1978;
2、  Davidson, B., MODERN AFRICA, London; Longman Press 1983;
3、  Davidson, B., AFRICA KINGDOMS, Virginia; Time-Life Books 1980;
4、  Apter and Rosberg 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REALISM IN SUB-SAHARAN AFRICA,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4;
5、  Carl Rosberg and Robert Jackson, Personal Rule in Black Africa: Prince, Autocrat, Prophet, Tyrant,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6、  Richard Sklar, Post Imperialism: International Capitalis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Lynne Rienner Publications, 1987;
7、  Crawford Young,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Pluralism,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1976;
8、  Crawford Young, Ide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 Yale Univ. Press, 1982;
9、  Steve Kayizzi-Mugerwa ed., The African Economy: policy, institutions and the fu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9;
10、  S K B Asante ed., Regionalism and Africa’s Development: expectations, reality and challeng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11、  Sophia Mappa, Pouvoirs traditionnels et pouvoirs d’Etat en Afrique, Karthala, Paris, 1998.
South Africa:
1、Leonard Thompson, A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Yale Univ. Press 1992;
2、Jack and Ray Simons, Class and Color in 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Defence and Aid Fund For Southern Africa, July 1983;
3、hula Marks and Anthony Atmore ed., Economy and Society in Pre-industrial South Africa, Longman Group Ltd. 1980;
4、Shula Marks and Richard Rathbone 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South Africa – African class formation,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 1870-1930, Longman Group Ltd., 1982;
5、James Barber and John Barratt, South Africa’s Foreign Policy,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0;
6、Walter Williams, South Africa’s War Against Capitalism, Oraeg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1989;
7、Donald L Horowitz, A Democratic South Africa?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in a Divided Societ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8、Nelson Mandela, A Long Walk to Freedom, 1994.

课程编号:B627004
课程名称:民族/种族问题及理论
授课对象:非洲政治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杨立华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民族/种族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出现很多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的学生,需要对民族/种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当代国际政治中的民族与种族关系和矛盾。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 民族问题概论。包括:民族的形成及演变,阶级与民族,殖民主义与民族问题。
第二部分 资产阶级民族理论。
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第四部分 当代种族/民族热点问题。包括:美国的种族问题,欧洲的新纳粹/种族主义的特点与根源;非洲的种族/民族关系;南非和南部非洲的种族关系;全球化趋势下种族/民族主义。
教学要求: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种族问题的原著,以掌握基本理论。
2、广泛阅读西方和东方的民族主义理论,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3、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民族/种族矛盾发展趋势和特点,对重要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各案研究和理论分析。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马恩《费尔巴哈》,马恩选集第一卷;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
3、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三卷;
4、  马恩《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
5、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恩全集第21卷第451页;
6、  马克思《布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恩选集第二卷;
7、  马克思《布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恩选集第二卷;
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恩选集第三卷;
9、  恩格斯《流亡者文献—波兰宣言》。马恩选集第二卷;
10、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马恩选集第一卷;
11、  恩格斯《民主的斯拉夫主义》,马恩全集第六卷,第334页;
12、  恩格斯《致马克思》,马恩选集第四卷;
13、  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
14、  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选集第四卷;
15、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选集第二卷;
16、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
17、  毛**《中国革命和中国***》,毛**选集第二卷。
18、  《马列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理论》,李景荫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10月;
19、  《民族解放运动史》,梁守德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20、  《非洲与帝国主义》,陆庭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
21、  《非洲民族独立简史》,吴秉贞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22、  《老殖民主义史话选》,严中平,北京出版社1984年9月。
23、  德.戈宾诺(FaGuo),《论人种的不平等》1853-1855出版;
24、  豪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英国),《19世纪的基础》1899年出版;
25、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
26、  米切尔(英国),“我们外交政策的生物学观点”(文章)1896年;
27、  白哲特(英国),《物理学与政治学》1872年出版;
28、  卢加特(英国),《英属热带非洲的双重托管》1922年出版;
29、  阿尔伯.萨罗(FaGuo),《殖民事业的伟大与义务》1931年出版。


课程编号:B627005
课程名称:中东国际关系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国际关系方向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张晓东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中东国际关系课程主要包括世界格局中的中东、大国与中东关系和该地区国家间关系等方面。课程内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旧帝国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冷战时期的中东国际关系;冷战后时期的中东国际关系,以及美国霸权下的中东地缘政治,中国与中东的关系。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学、国际战略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中东国际关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自学,学生应在大量阅读中、外文著作和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水准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编号:B627006
课程名称:中东经济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政治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杨光教授、刘月琴教授等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1、经济简史: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元经济结构;
2、发展理论:西方工业化理论,非资本主义道路,依附论,国家主义,伊斯兰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新思潮。
3、发展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人力资源。
4、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多样化,科技立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
5、结构变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
6、国际经济:贸易、投资、金融、欧佩克、全球化与经济集团化、 对华经贸关系。
7、国别经济:埃及、土耳其、伊朗、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阿尔及利亚。
教学要求: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中东地区和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历程,全球化形势下中东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中东的石油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点国别经济。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秀卿主编編:《石油?发展?挑战》,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2、张俊彦主编:《变化中的中东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安维华主编:《海湾石油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张俊彦主编:《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课程编号:B627007
课程名称:中东政治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政治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王京烈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的热点和敏感因素,因此吸引着国际政治研究界的关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东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社会整合、社会变迁中的政治继承、市民社会的发展、民主化进程以及当代中东政治思潮等。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对中东地区和重点国家的政治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对该地区热点问题有研究分析的能力。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8#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35:24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科研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不仅能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而且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必须学习第二外语。
4、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除授课外,采用讨论、写读书心得和书评、参加研讨会同国内外学者交流等办法,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向
1、拉丁美洲政治
2、拉丁美洲国际关系
四、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 英语或西班牙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 西班牙语或英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专业课
 (1)拉丁美洲政治                   3学分
 (2)拉丁美洲经济                  3学分
4、限制性跨学科课(必修)               3学分
5、选修课                       2学分
6、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学科综合考核
在修完学位课程进入论文写作之前的第四学期,由系考核委员会主持综合考核。学科综合考核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进行。
七、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本学科的发展现状,提出论文题目。学位论文题目需经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要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作论文开题报告。博士论文的字数一般在10万字左右。论文一般包括:摘要(中、外文)、目录、引言、正文(要求应有脚注)、结论、中外文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论文应有学术性和创新性,创新是论文质量的核心。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创造性成果,必须能体现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或前沿性。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应参加2~3次研讨会,尽可能参加其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并至少公开发表2篇论文,未达到此要求的,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B626001
课程名称:拉丁美洲政治
授课对象:拉美政治专业博士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徐世澄教授、曾昭耀教授、刘纪新副教授、袁东振副教授。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学时:60
学分:3
教学内容概要:
  本课程通过讲授、自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拉美政治发展进程、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选举制度、政党和政治思潮、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的政治和政治制度、当前拉美的政治形势、当代拉美国际关系的特点、拉美的社会问题有一个基本了解,为进一步从事对拉美政治的研究和撰写论文打基础。
教学要求:
学生除听课外,应阅读教师所指定的必读参考书,写一、二篇读书心得并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期末为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关达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政治》,中国社科,1987
2、  李春辉、苏振兴、徐世澄主编:《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卷,商务,1993年
3、  李明德主编:《简明拉丁美洲百科全书》,中国社科,2001, 第三编政治与制度
4、  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东方出版社,1996年
5、  李明德主编:《拉丁美洲和中拉关系——现在与未来》,时事,2001年
6、  洪育沂主编:《拉美国际关系史纲》,外语教研,1996
7、  徐世澄主编:《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科文献,1995
8、  (美国)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人民,1956
9、  Rusell H. FitzCulture and Developmegibbon,Julio A. Fernandez, Latin America: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1981
10、  Howard J.Wiarda, Harveg P. Kline,ed.,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 1985
11、 Alain Roquie, America Latina Introduccion al Extremo Occidente,XXI Editores, 1994
9#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49:48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3楼白鹤于2007-03-31 09:50发表的 :
看起来不错? 考这的人挺多的
嗯 是啊 考的人不少
导师都不错 治学态度也严谨
像今年招生的世经政所的王逸舟 李少军~美国所的倪峰~
西非所的张晓东~拉美所的刘纪新~
日本所的金熙德 高洪~等等
几乎都是研究领域内的强人

我暂时只能收集到这些培养方案
不是特别全 还差了亚太所和日本所的内容

这两天无事可干 就仔细研究这个东东...
准备以后没事就去看看上面开的参考书
看看王逸舟教授开的那一长串英文论文.....>_<||||||
10#
发表于 2007-4-1 14:02:38 | 只看该作者
请问女生读国际关系选哪个方向叫好?考博的专业英语怎么复习呢?
恳请各位大人指教!!
小女子拜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9 04:30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