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0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红宝书的个人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4 16: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strong>个人针对红宝书补充总结的中国外交知识点,希望各位考人大的同仁多多指点,予以补充。</strong></p><p>1、《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见手册)<br />2、《中葡澳门问题联合声明》(见手册)<br />3、两局共识:指1989年7月英方通过港英行政、立法两局抛出企图加快立法局直接选举的“共识”方案。“共识”方案建议1991年立法局直选议员20席,1995年30席,1999年40席,2003年全部议员都直选。对此,中方从香港的实际出发,坚持香港民主的发展要循序渐进。基本法规定了立法会议员每届60人,第一届直选20人,1999年的第二届直选24人,2003年的第三届直选30人。经过磋商1991年直选18人。<br />4、“居英权计划”:指在香港基本法刚刚通过不久,即1990年4月19日,英国下院通过了允许5万个香港家庭正式加入英国的法案。这个法案涉及到22.5万香港人在中国收回香港的主权后移居英国。关于香港中国同胞的国籍问题,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且中英早已就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在此基础上交换了备忘录。英国的这一做法违背了中英联合声明的精神,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香港中国同胞在“居英权计划”中取得的英国国籍不会得到中方的承认。<br />5、人权法案:指港英当局把1976年联合国制定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内容照搬过来,搞成一个“人权法”在香港实施。实际上,基本法已明确规定该公约适用于香港的有关规定,继续有效。港英当局的目的是架空基本法,并在1997年以前根据“人权法”改变香港的现行法律。港英当局的做法完全违背了联合声明关于香港法律不变的精神。<br />6、“新机场建设”:即港英当局1989年提出的“玫瑰园”计划中的核心项目,到2006年在香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和港口,工程将跨越1997年。“新机场建设 ”涉及到1997年以后的香港事务,既延续了英国对香港的长期影响,也给特别行政区政府留下一大堆债务。经过9个月的谈判,中英于1991年9月3日在北京签署备忘录。但不久英方又提出违反备忘录的财政方案。中方发表声明:在中英就新机场财务安排达成协议前,中方及特区政府对新机场一切支出和债务不负责任,所有未经中方同意的与机场有关的文件1997年7月1日起一律无效。<br />7、多边外交(见手册)<br />8、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原则立场:第一,中国不参加任何带有军事色彩的多边合作条约,反对任何造成国际紧张局势的组织,中国参加多边活动是为了世界和平与正义。第二,中国主张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主权国家一律平等,反对大国利用多边外交活动干涉他国内政。第三,积极参与多边经济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是中国参加多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第四,中国重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br />9、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中国作为五大国之一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对参加这次会议的基本方针是加强外交活动,以打破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尽一切努力达成某些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大门。会上中国同朝鲜、苏联提出解决朝鲜问题的合理建议,由于美国的破坏,使朝鲜问题的解决没有产生任何协议。在讨论印支问题时,中国同苏联、越南提出同时完全停火和区域调整原则,以及根据三国不同情况实施方法有所不同的六点建议。经过讨论,会议通过印支三国完全停火的原则,促成了印支和平的恢复。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为国际安全、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br />10、万隆会议(见手册)<br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活跃的条件和特点:80年代中期,中国首次将多边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广泛、积极地参与外交活动,充分发挥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努力增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中国如此活跃的多边外交活动,有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浪潮高涨,完全由超级大国主宰世</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6:35:44 | 只看该作者
界的时代已经过去,这种国际环境为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中国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必然要加强同世界的联系,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需要。中国多边外交呈现的特点:第一,领域广阔。中国在加强发展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和地区性的经济、军事、社会、文教等组织和会议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组织给与了积极的支持。广阔的多边合作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而且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第二,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享受权利。80年代,中国的多边外交从国家利益出发,在遵守国际准则和惯例的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第三,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全球发展为目标。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是为推进世界革命,意识形态色彩较浓。8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调解地区冲突中做出建设性努力,为促进全球发展,加强南南合作做出了贡献。<br />12、联合国2758号决议(见手册)<br />13、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则:第一,尊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第二,坚持以斡旋、调解、谈判等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不应动辄采取强制性行动。即使是人道主义行动,也不应该诉诸军事手段。第三,反对实行双重标准,不能把个别或少数国家的政策强加给联合国安理会。不能允许少数国家假联合国之名,行军事干涉之实。第四,采取维和行动,要遵循事先征得当事国的同意、严守中立、除自卫外不得使用武力等原则。第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条件不成熟时不应建立维和行动,更不应该使之成为冲突一方,偏离维和的根本方向。<br />14、中国在多边经济领域活动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友谊的旗帜,坚决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谋求解决国际经济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中国参与多边经济合作,贯彻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按照“有给有取”的方针,在提供力所能及的捐款的同时,也接受联合国发展机构的援助。<br />15、中国对裁军问题的原则和立场:1982年,在联合国第二次专门讨论裁军特别大会上,中国提出裁军六原则:(1)争取实现裁军应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努力相结合,反对任何国家谋求霸权、使用武力侵犯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拥有最大核武库的两个超级大国应率先裁军;(3)核裁军与常规裁军应相互结合进行(4)一切中小国家有权保持为防御侵略、捍卫独立所必需的国防力量,裁军进程的各个阶段的措施和步骤不得损害和威胁任何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5)裁军协议应规定严格有效的国际核查措施;(6)各国应有权以平等地位参加裁军问题的审议、谈判和监督有关协议的执行。冷战结束后,中国提出军备控制的立场:第一,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诉诸武力。第三,中国不主张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四,中国主张尽早实现全面禁止核试验。第五,中国反对以控制武器转让为名,对别国实行制裁,危及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的行径。<br />16、60年代中国同亚非国家关系出现曲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大搞“两个中国”,在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仍然同台湾建立“外交关系”,不得不使中国同这些国家中止外交关系。同时中苏分歧也带来一定影响。还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也对国家关系产生影响。<br />17、中国对外援助八原则(见手册)<br />18、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及意义(见手册)<br />19、中国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1974年4月,中国在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上阐明了中国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第一,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反对在任何地区建立霸权和势力范围。第二,各国有权选择和决定本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支持广大民族独立国家对跨国公司的限制,发展集体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第三,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国际经济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共同管理,反对由一两个大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6:36:34 | 只看该作者
国垄断。第四,国际贸易应建立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基础上。第五,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应当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反对附带任何条件。第六,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必须实用、有效、廉价、方便。<br />20、中美“八一七”公告(见手册)<br />21、中日关系四原则(见手册)<br />22、中欧关系四原则:1994年9月江**应密特朗邀请访问FaGuo。在法期间,江**提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把人类带进和平、发展、繁荣的21世纪而努力。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进同FaGuo和所有西欧国家的关系,并遵循以下四原则:一是面向21世纪,努力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三是互补互利、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磋商与合作。<br />23、美国人权外交的提出(见手册)<br />24、《与台湾关系法》(见手册)<br />25、钓鱼岛问题(见手册)<br />26、光华寮事件:光华寮是1931年建于东京都的一座楼房。二战后,由中国留学生管理。1950年后继续作为留学生宿舍,1961年台湾当局驻日“使馆”办理了财产登记手续,但该寮一直由管理委员会管理。1967年9月,台湾驻日“使馆”向京都法院起诉,让管理委员会搬出。1977年日本法院判决该财产已转移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不服,提出上诉。1982年4月14日,日法院撤销原判,由京都法院重新审理。1986年京都法院判此寮为台湾所有。该寮住宿生随即向大阪法院提出上诉。1987年2月26日,大阪高等法院无视中日联合声明和国际法准则,将光华寮公开作出制造“两个中国”的终审判决。中国外交部于当日向日驻华使馆提交照会。指出大阪高等法院的判决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该判决侵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要求尽快加以妥善解决。光华寮问题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其实质是在搞“两个中国”,可以看出日本并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同台湾的“实质关系”。<br />27、中苏关系三大障碍(见手册)<br />28、中苏联合公报(见手册)<br />29、中俄联合声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见手册)<br />30、中俄关系的主要特点:第一,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机制的建立。1992年两国开辟了中俄关系新纪元,1994年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建立起面向21世纪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第二,经济合作是中俄关系中的最重要内容。第三,军事信任度不断提高,两国安全感增强。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不仅减轻了中国北部几千公里的军事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产生积极的影响。第四,在国际问题上两国共识增加。两国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全球发展。<br />31、中越分歧的主要原因:华侨问题、领事馆纠纷、对越援助问题、领土纠纷、越南入侵柬埔寨。<br />32、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四原则:1971年11月,东盟外长签署《东南亚中立化宣言》,宣布将东盟建成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目标。此后,中国对东盟采取友好的支持态度。1988年,中国政府提出发展同东盟关系的四项原则,第一,在国家关系中,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第三,在经济关系中,坚持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原则。第四,在国际事务中遵循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原则。上述原则是中国发展同东盟关系的基本方针。<br />33、南沙群岛问题: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海域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一个群岛。水域面积80万平方公里,由大约550个岛礁组成。南沙群岛地处南海交通线上,又是太平洋和印度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6:37:07 | 只看该作者
洋之间的要道,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又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在汉朝时期就有中国人在该群岛活动。唐朝划归琼州管辖,宋元时期将这些岛命名为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明清时期南沙群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1年8月15日发表声明指出南沙和西沙为中国领土。南沙群岛争议包括岛屿的归属、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相关的油气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争议的核心是南沙的归属问题。从60年代末,主要是7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不仅吞食中国的岛屿和海域,而且疯狂掠夺中国的油气资源。到1991年,越南先后侵占中国27个岛礁,是侵占中国南沙群岛最多的国家。80年代末以来,南沙群岛争端呈上升趋势。1988年中国在永署礁建立海洋观测站。3月14日越南挑起武装冲突,中国军队予以还击。1988年5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关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问题的备忘录》说明西沙南沙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并指出中国将主张南沙群岛问题暂时搁置,将来商量解决。1995年1月中国与菲律宾引发美济礁事件。同年4月印尼就 纳土纳海域划界问题向中国抗议。9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呈勾结之势。1990年在印尼主持下召开首次南沙问题会议。1995年7月第三届东盟地区论坛将南沙问题列入会议议程,他们试图将南沙问题国际化,借外力牵制中国。中国政府坚决捍卫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积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1992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明确规定南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南沙问题的核心是主权问题,对南沙问题的解决要尽量避免诉诸武力,不使矛盾激化,但又不能久拖,久拖对中国不利。南沙问题久拖就有可能出现国际化、南极化、主权多极化或侵占合法化。中国在坚决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原则下,将同有关国家积极达成协议,妥善解决南沙群岛问题。<br />34、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内部原因:战后国际经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生活日趋国际化,世界经济在相互依存中求发展。任何国家都必须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到战略位置上来考虑,社会主义更不能例外。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受到“左”的思想路线影响,工作重心未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把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导致国民经济的停滞和倒退。**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思想战略。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外工作应在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上实现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美苏争夺所造成的全局性的对抗紧张因国际和平力量的斗争而归于既有对抗,又有对话的状态。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中国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但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自身的发展就是对世界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的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br />35、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第二,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第三,确定对外开放为长期基本国策。第四,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的统一。<br />36、8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第一,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展无敌国外交和多元化外交。中国外交的敌友观淡化,交往对象逐渐拓宽,表现为是非曲直观取代敌友观念。即根据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的态度,而不是根据敌友观念。同时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坚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既承担义务又享受权利。第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即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6:37:42 | 只看该作者
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严格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在具体做法上,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第三,重视经济外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经济外交时期。80年代以来,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经济建设是中国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中国外交的基础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第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1)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2)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3)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4)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br />37、“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十六字方针(见手册)<br />38、“中间地带”理论(见手册)<br />39、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提出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外交政策(又称两个拳头打人)。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要推进世界革命。由“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是新中国第一次调整外交政策。从国际原因看,第一,50年代末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了国家关系。第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第三,当时中国面临美苏两个敌人。从中国内部原因看,首先是中国实力的增强,为推进世界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其次是中国认为苏联已变成修正主义国家,中国自然担起推进世界革命的重担。再次,是中国的国内政策对对外政策产生了必然影响。毛**不仅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且要改造整个世界。毛的宏图大略总体上是趋于理想主义的。这种理想主义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国际关系的实际,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夸大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分析国际问题、把国家关系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把中国的前途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等都带有这种色彩。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此时的中国外交重点是发展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即单一性;外交政策是以DADAO三个敌人为主,即斗争性;外交目标是推进世界革命,即世界性。<br />40、“三砸一烧”(见手册)<br />41、“一条线,一大片”(见手册)<br />42、“五二0”声明:1970年3月,美国干涉柬埔寨内政,颠覆西哈努克政府,并于5月直接出兵柬埔寨。中国基于一贯反对侵略扩张的立场,取消了原定于5月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5月20日,毛**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重要声明。声明表示:“热烈支持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 西哈努克亲王反对美帝及其走狗的斗争精神,热烈支持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的联合声明”。毛**“五二0”声明的发表,表明中国在改善中美关系的过程中,决不会违背一贯的原则立场。<br />43、中美《上海公报》(见手册)<br />44、新太平洋主义(见手册)<br />45、中日建交三原则(见手册)<br />46、日中友好和平条约(见手册)<br />47、中苏分歧的表现:(1)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2)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3)中东局势问题<br />48、中苏大论战: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在给**中央的公开信中指名攻击中国党。**中央于6月14日复信苏共中央,提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7月5-29日,两党代表举行秘密谈判,未达成任何协议。从此,两党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展开了公开的论战。7月14日,苏共中央在内部发出《给苏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
6#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6:38:19 | 只看该作者
信》。随后,从7月中旬到10月底,苏联利用大量反华文章和资料肆意攻击中国。从1963年9月16日到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和《红旗》连续发表《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等九篇评论。中苏两党的大论战已使两党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相互间的矛盾已上升为势不两立的敌我矛盾。1965年3月**拒绝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从而断绝了**同苏东各国共产党的联系。同时也使国际共运出现大***,使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宣告解体,也导致一些党出现严重***和极左思潮的泛滥,给各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影响。<br />49、珍宝岛事件(见手册)<br />50、莫斯科三月会议:1965年3月,苏共单方面发起赫鲁晓夫时期就准备举行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即莫斯科三月会议。中国等七个党拒绝参加。随后,《人民日报》和《红旗》发表了《评莫斯科三月会议》的文章。指出,莫斯科三月会议是公开***国际共运的严重步骤,,它标志着国际共运在组织上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中国认为,勃列日涅夫执行的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br />51、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第一,中苏两国战略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第二,中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第三,边界冲突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标志。<br />52、朝鲜战争的伟大意义(见手册)<br />53、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正式举行。会谈有两项议程,一是关于双方平民回国问题,二是关于双方所有争执的实际问题。经过十多轮的谈判,9月10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协议规定:中美承认在对方的平民享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采取措施,使他们能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这是中美大使级会谈15年中达成的唯一的协议。随后中方建议立即进入第二项议程的讨论,并提出消除禁运和准备更高一级会谈的议题。但美国采取拖而不断的态度。1958年7月,美国入侵黎巴嫩,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匆忙从地中海调海军至台湾海峡。中国对美入侵领海提出严重警告。9月15日,中断了九个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复会,美国企图玩弄停火阴谋被中国识破。从第101次会谈起,中方坚持要先解决在台湾地区的争端,然后再讨论其他问题,这个做法遭到美方的DIZHI,会谈一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1970年1月20日,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在中断了两年之后复会,这次会谈有两点重要进展:一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再妨碍两岸中国人自己“达成和平解决的协议”,中国不再坚持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一概不解决的一揽子方案;二是两国都有改善双方关系和实现高级会晤的愿望。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至1970年2月维持了15年之久,共举行了136次谈判。双方除达成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外,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和达成任何其他协议。但中美大使级会谈却成为两国交换对世界重大问题看法的场所,成为双方互通情况的重要渠道。谁也不愿把它堵死。<br />54、长崎国旗事件:1958年4月3日,日中友协长崎支部在长崎举行“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会场上悬挂五星红旗,国民党驻长崎总领馆提出所谓“抗议”。5月2日,国民党“驻东京大使馆”的官员到日本外务省“抗议”,反对悬挂中国国旗。下午,两名暴徒冲进会场将中国国旗撕毁,造成了侮辱中国尊严的严重政治事件。岸信介政府以种种借口袒护肇事者,拒不接受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对此,中国决定断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往来,废除签字不久的中日钢铁贸易长期协定。国旗事件使中日关系恶化到战后以来的最低点。<br />55、政治三原则和贸易三原则:1960年6月池田勇人组阁,对华态度转变,中日关系出现转机。8月间,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理事铃木一雄访华,周恩来在接见他时提出贸易三原则,就是:一,政府协定;二,民间合作;三,个别照顾。加之以前的政治三原则:第一,日本政府不能敌视中国,第二,不能追随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第三,不要阻碍中日两国关系向正常化方向发展。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6:38:48 | 只看该作者
56、廖高备忘录贸易:1962年10月日本前通商大臣高埼达之助率大型代表团访华。访问中,廖承志与他签署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备忘录规定从1963-1967年第一个五年内,平均年贸易额每方各为3600万英镑。双方还指定了政治方面的联系人廖承志——松村谦三,经济方面的联系人廖承志、刘希文——高埼达之助、冈崎嘉太平。为处理贸易事宜,中方成立了廖承志办事处,日方成立了高埼事务所。这就是著名的廖高备忘录贸易,即LT贸易。这个备忘录是民间形式,但两个人代表的都是本国政府,文件又经过两国政府的同意,已经接近政府贸易协定的性质。表明中日关系已由经济发展到了政治,两国关系已具有半官半民性质。<br />57、中法建交的原因和意义(见手册)<br />58、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见手册)<br />59、中国解决印尼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原则立场:中印建交后,突出问题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1950年印尼颁布“被动制”,单方面解决华侨国籍问题,是无视中国主权的行为。为此,1951年5月中国制定第一个有关国籍问题的政策性文件,规定在自愿原则基础上,一人选择一国国籍。1955年4月22日,两国外长在万隆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印度尼西亚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1960年12月,双方公布《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的实施办法》,条约基本解决了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促进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r />60、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的原因(见手册)<br />6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见手册)<br />62、50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主要特点:第一,政治合作与经济合作并举,第二,两国关系和两党关系互相促进,第三,在国际斗争中相互配合。<br />63、新中国外交三原则(见手册)<br />64、为什么中英间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见书)<br />65、中荷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见书)<br />6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见手册)<br />67、上海合作组织(见手册)<br />68、20世纪50年代中国三次大范围出访的意义:1956年11月18日至1957年2月5日,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应邀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苏联、波兰、匈牙利等11个国家。这次访问是在波匈事件、苏伊士运河事件刚刚发生之后不久,中国人民抱着寻求友谊、寻求和平和寻求知识的目的出访。这次出访对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增强双方的了解和信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60年4月13日至5月14日,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了缅甸、印尼、尼泊尔、柬埔寨、越南、蒙古等六国。这次访问表明中国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2月5日,周恩来率团访问阿联酋、摩洛哥、突尼斯、加纳、苏丹等十个非洲国家,2月14日至29日又访问了缅甸、巴基斯坦、锡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家最多的一次,是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br />69、新安全观的提出:1997年3月,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信任措施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适合冷战后亚太地区各国维护安全的新安全观。1999年3月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江**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新安全观。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又强调: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认为政治和军事仅仅是安全的两个方面,综合性是新安全观的基本特点。新安全观中的综合性特点是指除了以主权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之外,还有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方面的安全。其中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是综合安全的基础和持久安全的根本保证。同时,军事安全仍十分重要,依然是综合安全的有力保障和最后手段。新安全观认为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的关系日益紧密,国内安全构成国家安全的核
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6:39:12 | 只看该作者
心。内部稳定是中国前进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互信是新安全观的基础。共同的安全利益,又是国际安全的基础,没有国际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协作的主要特征是以信任取代猜疑,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和平谈判取代冲突,以互谅互让取代争夺。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通过经济交往、政治谈判、军事对话等和平方式求得共同安全。中国提出一系列关于安全协作的具体原则,即不针对第三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安全协作,尤强调互不干涉内政原则;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议是维护地区和平的正确途径;主张加强地区和世界各国间的安全协作。新安全观中的协作是强调平等协商的原则。<br />70、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外交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结果。关于人民外交,老一辈革命家早有大量论述。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也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被称为公众外交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公民有权知道关系公民利益的事情,包括涉及国家利益的事情。公民有权在涉及自己利益的外交问题上发表意见。
9#
发表于 2006-5-14 22:11:27 | 只看该作者
<p>感谢楼主的分享,红宝书我还没有看,能不能说说你的评价?</p>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22:08:25 | 只看该作者
可以作为补充参考的资料,但需要鉴别补充,红宝书不是万能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8 07:10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