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漳州师范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7 11:2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附一、考试基本内容
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考核内容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和世界观之间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形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我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哲学;(2)世界观;(3)方法论;(4)唯物主义及其形态;(5)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2、领会:(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产生的条件;(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3、综合应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一)考核内容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和时间、空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掌握相对静止的意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
2、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人类社会是物质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从物质到意识
在自然和社会化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意识产生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外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人类通过电脑可以模拟意识的功能,这就是所谓意识的人工智能。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形态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同源的;物质形态还呈现层次性和同构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物质;(2)运动;(3)静止;(4)时间;(5)空间;(6)意识。
2、领会:(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6)意识的起源;(7)意识的本质;(8)意识能动性的表现;(9)社会的物质性;(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综合应用:(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2)运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的正确性;(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一)考核内容
1、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由于人的理性参与及其现实化使实践具有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活动涉及许多因素,其中包括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主客体的相互转化;人们通过设定活动目的、选择活动手段和运用手段作用于客体,从而达到人对外部世界的实践把握。
3、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人们通过实践,世界被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但这两个世界是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的;人类社会的实践将是一个由自我世界向自在世界发展的过程的;实践的世界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实践是人的现实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实践 ; (2)实践的理性结构 ;(3)实践的社会结构; (4)实践的主体 ; (5)实践的客体 ; (6)人的现实性 ; (7)人的客观性 ; (8)主观世界 ; (9)客观世界 ; (10)自在世界。

2、领会
(1)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 (2)实践过程 ; (3)实践观的意义。
3、综合运用
运用实践的本质和结构思想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运用实践过程论说明实践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运用实践观的意义说明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考核内容
1、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社会结构在交往中形成并在阶级社会制度化。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的构成。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特点。
当前,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我国先进的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的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

3、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及其核心。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本质、类型和职能。
4、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的构成。精神生产的社会制约性及其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之一,先进文化作为一定社会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对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考核要求
1、识记:⑴社会存在;⑵社会意识;(3)社会经济经构;(4)社会政治结构;(5)生产力;(6)生产关系;(7)经济基础;(8)上层建设;(9)国体;(10)政体(11)社会心理;(12)个体意识;(13)群体意识;(14)文化 (15)传统文化
2、领会:(1)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2)生产力系统及要素;(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4)生产关系体系及其要素;(5)国家的起源;(6)国家的实质和特征;(7)国家的职能;(8)国体和政体的关系;(9)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12)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
3、综合应用:(1)运用国家职能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3)运用社会意识对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一)考核内容
1、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与社会同时产生。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是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发生在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个人与社会发生关系,演生出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内在联系和统一的。
3、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人不断地从事着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这个活动不仅生产着物质生产资料,而且生产着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联系,也就是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现实的个人 (2)现实的社会 (3)人的社会化 (4)人的社会价值 (5)人的个人价值 (6)人的本质
2、领会
(1)个人与社会的同时产生
(2)人的存在
(3)人的价值发生、价值结构和价值取向
(4)人的本质
3、综合运用
(1)联系人的存在和价值说明人的意义
(2)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说明人的价值和本质
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及其规律
(一)考核内容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
联系的含义和特点。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果联系及其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把握因果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把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不同程度的可能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的含义,把握度的意义;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4、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和肯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的特点,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否定之否定的特点,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与复杂性。
5、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联系;(2)发展;(3)唯物辩证法;(4)形而上学;(5)新生事物;(6)矛盾;(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内因和外因(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2)质;(13)量;(14)度;(15)量变和质变;(16)肯定;(17)否定;(18)原因;(19)结果;(20)必然性;(21)偶然性;(22)可能性;(23)本质;(24)现象(25)假象。
2、领会:(1)唯物辩证的基本特征;(2)唯物辩证放与形而上学的对立;(3)发展的实质;(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7)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4)因果联系的特点;(15)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6)必在性和偶然性的关系;(17)可能性的几种情况;(18)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9)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3、综合应用:(1)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2)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3)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4)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阐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5)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事物度的意义;(6)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7)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8)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考核内容
1、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和斗争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的反映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辩证发展的总规律。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二者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5、真理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发展;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
6、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十六大的精髓。
与时俱进必须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日俱进的内在要求。进行创新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人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地进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⑴实践;⑵认识主体;⑶认识客体;⑷反映论;⑸先验论;⑹感性认识;⑺理性认识;⑻真理;⑼解放思想;⑽实事求是;⑾党的思想路线。
2、领会:⑴认识的本质;⑵实践的基本特征;⑶主体和客体;⑷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⑸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⑻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⑼实践对不可知论的驳斥;⑽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⑾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和途径;⒀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⒁认识的总规律;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⒃真理的客观性;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⒅真理和谬误的关系;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性;(22)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2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3、综合应用:(1)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2)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3)运用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4)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考核内容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巨大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碵龆ㄉ喜憬ㄉ瑁喜憬ㄖ跃没∮钟芯薮蟮姆醋饔茫庵址醋饔弥饕硐治喜憬ㄖ没》瘛>没『蜕喜憬ㄖ拿茉硕捌涔媛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9 13:5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