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TC三星陷"隐私门":水货手机受影响 普通删除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5 09:2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arrier IQ会偷偷记录按键、文字信息及其他数据,从而对用户隐私造成威胁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综合讯 日前,一家美国手机软件厂商Carrier IQ的软件导致用户隐私可能遭遇窃听的消息引发移动互联网地震。这款被外媒称为“内核级间*软件”的预装应用,占领了全球1.41亿部终端,目前国内市场只有欧美版的水货手机被查出有这款软件,但普通用户难以删除。
  软件商国外遭遇集体诉讼
  据国外媒体报道,该软件可以记录用户每次按键、发送短信、浏览网页及搜索内容等信息,并将其发送给运营商,并且普通用户无法关闭。而Carrier IQ则否认了指控,宣称该软件为服务提供商及智能手机厂商就手机的性能问题收集相关数据,但该软件并未“记录、存储或发送短信、电子邮件、照片、音频或视频内容”。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Carrier IQ已经在密苏里州和伊利诺伊州遭遇集体诉讼,其中一起诉讼涉及HTC和三星电子。
  目前包括AT&T、Sprint、T-Mobile等运营商以及HTC和三星等手机厂商已证实自己的手机中安装有该软件。但都称他们使用该软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无线网络表现。
  遭遇诉讼的手机厂商HTC和三星则表示他们是按运营商要求安装该应用软件的,HTC甚至直接指出这是运营商所为。但黑莓手机生产商RIM以及诺基亚公司则公开表示,自己生产的手机不会主动安装Carrier IQ软件。
  苹果已经宣布放弃支持
  RIM以及诺基亚发表声明称,没有在旗下智能手机中安装Carrier IQ监控软件,也没有允许运营商合作伙伴安装。
  随后,苹果也发表声明,表示曾使用Carrier IQ网络诊断软件,最近已经停止支持,并会在未来软件升级时完全删除改程序。
  苹果声明全文为:“在iOS5系统中,我们已经在大多数设备中停止支持Carrier IQ,并会在未来的软件升级时完全删除。在诊断数据发回苹果时,必须经用户选择,如果没有选择,数据会以匿名方式发送并加密,当中不包括任何个人信息。我们没有纪录击键次数、信息、或者其它个人信息,我们也不会这样做。”
  国内百万水货手机受影响
  如果你觉得大洋彼岸的严重隐私泄密事件与你无关,那就错了——以国内每年数千万部水货手机(安卓+IOS,含水货IPad)的消费量,国内身陷“CIQ隐私门”的用户可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至今仍不知情。
  金山信息安全专家李铁军昨日对本报记者表示,与此前手机用户是在下载软件之后“被”安装监控软件不同,这款软件是主动安装在用户手机的“room”里面,普通用户无法轻易把软件删除。目前国内市场只有欧美版的水货手机被查出有这款软件,而国内的行货手机暂未接到相关投诉。
  这几天,国内Android社区机锋论坛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你的手机是否检测出了CIQ( Carrier IQ的简称)”?另外,论坛里诸如《紧急消息,部分GS2(Galaxy S II)也被植入Carrier IQ软件》、《微软确认Windows Phone未预装CIQ》等相关消息也发布甚众,甚至有网友迅速开发出了CIQ专杀程序。
  如何查询自己手机中是否有该软件?如果您是Andriod系统手机,点击系统设置→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管理,查看列表里面是否有该软件,其软件名为:com.Carrieriq.iqagent。
  如果是苹果iPhone手机,在iOS设备中依次点击设置→通用→关于→诊断与用量,选择“不发送”。
  普通删除困难 可通刷机或专杀
  虽然国际上多家厂商迅速发出声明,撇开了与CIQ的关系,但各跨国品牌的中国公司,均未对CIQ泄密事件作出任何解释和通知——道理很简单,国内受影响的用户均使用水货,不在他们的服务范围之内,用户必须独自面对CIQ,进行查杀和删除。
  据了解,Carrier IQ与手机系统高度整合,后台常驻名为“IQ Agent Service”,依靠System目录下两个动态库实现监控功能,正常下无法关闭,普通用户删除会比较困难。
  “如果刷过MIUI等第三方ROM,而不是用出厂预装的系统,这次一般没事”,论坛一位发烧友介绍,CIQ是由终端商预装到ROM中,所以一经刷机便会失效。另外,本次“CIQ隐私门”中,欧版和美版水货机是重灾区,其中运营商定制机需要特别注意,“中标的概率很高”。
  除了刷机之外,另一个途径是利用安全厂商的专杀工具: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360与金山都推出了CIQ专杀工具,水货手机用户不妨尝试。
  国内手机软件隐私保护堪忧
  实际上,国内手机用户即使逃过CIQ之劫,也很难在手机隐私方面全身而退——几乎每人都身陷铺天盖地的培训、地产广告短信之中,这其间多源于隐私泄露。
  “除了垃圾短信外,用户手机隐私可能被不法团伙利用于金融诈骗和位置监控等”,360安全专家石晓虹介绍,这些并非没有先例,比如此前被广泛用于窃听的间*软件“x卧底”。很多软件都会收集一些用户使用信息以改进自身服务,比如某个功能被使用的频度、某个页面的停留时间等。间*软件和他们的区别就是,收集对象变成了用户的隐私内容。“这就好像:软件可以统计短信转发功能被使用的次数,而不应该记录用户转发短信的内容”。
  而金山工程师李铁军提供的一组数据更令人忧心:目前国内安卓市场下载的应用,100%会联网(用于升级或下载广告);70%会扫描获得手机串号或识别码(目的不详,但串号与手机具有对应性);50%的软件试图拿到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6 01:1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