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商银行:世界最“大”的银行是这样炼成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7 17:1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颠覆与勃兴共存的时代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颠覆了世界金融旧秩序:华尔街五大投行大厦倾覆,长期被全球银行引为典范的欧美银行业疮痍遍布;而在世界东方,中国银行业以其稳健姿态,傲视全球。
  我们在此记录工行的上市历程,希望能以此反映中国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金融改革的不易,以及银行与资本市场“水乳交融”的历史。
  “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26年前的元旦,工行与农行、中行、建行同日诞生。19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四大行开始了商业化进程。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中国银行业才真正走上了商业银行运营轨道,才有了规范的框架和行进的指南。
  但是此时,本应蓬勃发展的中国银行业,却因为承担过多的政策性负担已负重不堪行。中国的商业银行被外界认为“技术上已经破产”。
  于是从1998年开始,经过前后四次的注资和坏账剥离,国家帮工行、建行和中行打扫干净了资产负债表。
  “不破不立”,为了避免陷入恶性循环,就要改变银行的决策机制,而这自然首先要从改变股权结构来切入。一位监管机构的人士表示:“现在对于全球企业的监督管理,最有约束力的,就是把它变成公众公司。到目前为止,这是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文化过程中,能够运用的最有效的机制。”该人士认为,核心的问题是要制止银行继续制造新的不良贷款的机制,这个问题远比解决历史包袱(存量不良贷款)更重要。
  银行业改革再次拉开帷幕,在2004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Jiabao给银行改革下了死命令,“背水一战,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继建行、中行之后,工行开启了股改之路。从2005年4月工行股改方案获批,到2005年10月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工行只用了短短6个月的时间,走过了建行和中行一年多才走完的路程。
  对接资本市场
  九月,正是北京城最美好闲适的时候。
  但是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却觉得,2006年的9月份更像行军打仗似的紧张。作为工商银行上市的外部审计方,他们必须每天早晨按时去坐落在西长安街北侧的工行总行,“夜里十二点之前能下班算早的,那些日子基本上就没见过北京的蓝天。”
  当年全程参与工行上市工作,现任职于工行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的吕宇向记者介绍,在工行发行上市前,A股Shi场最高融资额是200亿元,而工行IPO的融资额超过400亿元,不仅是对A股主承销商的考验,更是对A股Shi场承接能力的一次检阅。
  为保证发行成功,必须在发行结构上有所突破,即提高战略配售的比例。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工行最终选定23家战略投资者,承诺认购总金额为人民币180亿元,占超额配售后总配售规模的38.59%。同时,为在股票上市初期稳定股价,工行成为境内A股第一家实施“绿鞋”的IPO。
  难点则在于A股、H股同步同价发行,因为两地市场、发行程序、投资者群体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且没有先例,工行需要自己在混沌中摸索一条路。
  幸运的是,为了加速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步伐,工行A+H同步同价发行作为一个先行案例,得到了有关监管层的大力推动,两地的主管机构也做了多方协调。
  业内人士统计,工行上市曾刷新了资本市场的15项纪录,并开创了9项发行过程与发行方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改革。它的上市模式也成为后来多家公司上市的蓝本,被后来的中信银行及农行进行了复制。
  层层难题在抽丝剥茧一一解开之后,2006年10月27日,工行这艘巨轮平稳驶入A股和H股。以当日收盘价计算,工行A股总市值达8218.89亿元,占沪市公司总市值的17.45%,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13.67%,为第一大权重股。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工行市值已达到2689.82亿美元,位列全球银行业之首。这也是工行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首位。同年工行实现利润245亿美元,也具全球银行之首。市值前十名中,除工行外,建行以市值2014.55亿美元排名第二,中国银行(601988)以1539.72亿美元排名第五。
  水乳交融
  2010年7月,农业银行登录A股Shi场,随着农行董事长项俊波和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共同敲响的开市锣声,中国大银行“上市兵团”集结完毕。
  谈及中国银行业上市,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评价说:“银行改革大大激活了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同样,银行上市之后,通过资本市场,也接受了市场的检验,对银行的改革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两者确实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2006年5月,在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新老划断”正式启动后,恢复的融资活动首先向大型优质国有企业倾斜。
  全流通背景下的IPO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气息。以中行为首的大盘蓝筹股IPO,不仅创下了A股有史以来融资规模的新纪录,更重要的是,大盘蓝筹股的行业龙头特征初步确立。大盘蓝筹股的扩容,不但成为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石,同时还成为市场化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助推器。蓝筹股的不断发行上市,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健康地发展,推进股Shi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使得股Shi“晴雨表”的功能渐趋显现。
  大型银行上市前,市场总认为资本市场是个小池子,投资者本能地对大盘股非常恐惧。但是当这些大盘股真正进入市场之后,市场才发现,原来资本市场的弹性是非常大的。“不激活的时候,这个池子就那么大点儿,现在进来了一条大鱼,池子的水也变深了”。
  中行、工行相继上市后,中国股Shi在2006年至2007年的上涨行情,就是市场资金被激活的最好证明。多位证jian会前主席作为市场曾经的亲历者,对此表示了认可。“尽管这轮行情与当时的流动性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但应该说,中行与工行在其中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通过银行股的上市,才带来了资本市场真正的双向扩容,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庞大,”郭田勇说。
  大型银行股的“下水”,不仅激活了市场,更重要的是,其对于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也正在逐渐发挥。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一言蔽之:实为“定海神针”。一位曾经在海外工作多年的银行业人士指出,大银行的股票通常是持续稳定增长的,而且大银行通常是资本市场一个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今年银行公布的中报数据看,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50%的盈利来自于银行,银行股上市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举足轻重。
  在2006年中行、工行上市前,A股Shi场的总市值仅为4.66万亿元,流通市值仅为1.58万亿元。而截至目前,银行板块的16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达到4.16万亿元,银行板块占沪深A股的总市值比重达到了13.65%;这16家上市银行的流通市值也达到了3.2万亿元,占沪深A股的流通市值比重达到了16.72%。银行板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A股Shi场第一大板块。
  一位监管机构的人士表示:“大型银行的上市,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实力的增强、可投资企业总体的稳定性,贡献很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西方银行业“哀鸿一片”,而工行2009年实现净利润1293.5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0.14%,已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市值、盈利、客户存款第一的上市银行。
  证jian会主席尚福林曾撰文指出,我国金融业在这次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实质性冲击和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商业银行通过在资本市场改制上市,显著增强了金融系统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主要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治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金融业的整体运行质量大为改善。
  
(责任编辑:王霄)
金融时报官博
167粉丝
关注
财经频道
523粉丝
关注转发到微博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8 20:2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