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0: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到一座城市看什么?标志性建筑,想什么?人文蕴涵!

  如今的城市,少些想头是可以理解的,可少有看头,实在说不过去。这些年改革开放搞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较着劲比建设,建筑物一溜溜一排排一片片地建起来,巍巍然新崭崭,可看上去,真应了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杰尔德的评价——都是些光亮的大箱子。它们肥硕平坦成块状,一览无余,亦或瘦高简单成条状,一望尽收眼底。简单的设计模式,建筑的盲目性,在我国城市中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毫无文化特征的现代建筑,而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歪曲甚至摧毁了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城市布局。


  时下,大量这样的广告词充斥在房地产广告中:“吸取欧洲皇室生活哲学,秉承欧洲建筑美学,10万平方米欧式宫廷水景、园林,再现欧洲传世复古迷情。”在房地产界,“欧陆风”“拉丁风”大有狂吹不止、越演越烈之势。因此清华大学第一综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吴耀冬说:“我们现在建的房子大部分是在批量生产,其直接后果就是最简单的拷贝。拱嵌是欧式的,所以拿来拱嵌就认为建筑物是欧式的。”

  超速的城市发展给人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城市建筑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反思:我们是否正在失落自己的城市建筑文化?

  一.城市建筑风格雷同

  目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形势大好,城市进程加速,建筑事业,城市建设都面临史无前例的好机遇,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建筑的发展仍有不足,城市设计呼唤多多,城市建设混乱,建设实践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城市建设趋同化现象,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城市越来越像,一样标志风格的连锁快餐店、银行网点、五星级酒店,一样的玻璃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的港式、日式、欧陆式、新加坡模式的中不中、洋不洋的建筑。城市中功能区的划分,最流行也最简便的方法是按照使用功能重新分割城市,在市中心造一个商业区和步行街,还有金融街、行政办公区、住宅区、文化区、经济开发区、旅游风景区、以及什么文化长廊等等;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广场上必有一大片绿地和通透的栏杆,必有喷泉和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亦或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某种标志性雕塑。甚至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最为雷同的莫过于高楼大厦,这些硕大块状、条状的大家伙,高高的,圆柱式的、尖顶的、钢结构的、大理石的、纯玻璃的、带旋转餐厅的,而且越来越威风,看上去全是“国际化大都市”了;我们确实得承认,我们城市的住宅建设,无论是从实用性,还是到外观设计和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不得不说,全国许多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别墅,全都如孪生姐妹一样,甚至有的连名字也相同,如罗马花园、帝豪广场、华苑名家等;在旅游风景区,那些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造大树,再喷上绿漆的人造景观,随处可见。北方城市还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

  建筑大使贝聿铭曾这样评论中国的建筑师:“他们尝试过苏联的方式,结果他们对那些苏联方式建造的建筑深恶痛绝。现在他们试图采纳西方的方式,我担心他们最终同样会讨厌他们的建筑。”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出的像南京中山陵、上海中国银行大楼、紫金山体育场这样具有“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作品已经不多见了。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大力兴建广场和标志性建筑,为自己代言。标志性建筑的内涵应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改。可惜绝大多数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并不能成为其历史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它只是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灭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市建筑景观热中的一大误区。新建筑之后还有更新的,因而标志性建筑也总在易帜。有人说,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眼睛,我们的城市则太像一个急于追逐所谓的时尚而不惜一再动刀整容的小姑娘。中国有上万座30层以上的大厦,300条以上的步行街,35个中央商务区,每个城市都建有广场和标志性建筑,这些基本上是城市管理者们互相观摩、取经、效仿和攀比的结果。他们需要不落伍,但付出的是“相似”的代价。在中国建筑界盛传着这样的故事:某些建筑设计师到处竟标,不过是把自己在一个城市的建筑方案略作规模上的调整,拿到另一个城市套用。假设我们的城市参评世界遗产(这倒是一个估算城市价值的机会),哪个城市能获得如梁思成对老北京的评价——“这是一座独一二的城市”?

  二。景观建筑学缺席

  专家指出,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是城市风格缺乏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单体建筑独语的时代已经过去,建筑群的组合关系,景观特色、城市的功能与空间结构以及人的活动环境等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在建筑领域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

  景观建筑学在19世纪后半叶发端于美国,它出现的社会背景是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功能改变,规模扩大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导致改善城市环境和市容为社会迫切的需求。设计师的职业也从以往集中于私人地产和庭院的设计转向城市开放空间、绿地系统、国家公园和区域景观的安排。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暴露出我国景观建筑学在学科理论、思想观念和专业技术方面的诸多缺陷。加之新的建设高潮在有限的旧城区内无休无止地要面积,建筑群各唱各调,杂乱相处,大多数建筑放在一起看就是洋时髦加假古董。过多过滥的“世界公园”、“民族园”、“老北京”、“三国城”之类的东西堆砌不出真正的文化来,这类复古风也是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误解和滥用。

  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冲突

  虽然今天许多城市与以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但在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的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破坏、摧残,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屡见不鲜。为了加快城市发展速度,许多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胡同和老房子,甚至未及甄别,鉴定便被夷为平地。1992年7月,矗立八十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1999年11月,国家历史文化名称襄樊市的千年古城惨遭摧毁。罗哲文等专家称此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还有福州三坊土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舟山市定海的老街区被拆。2002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被梁思成认为是“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长春市在城市发展中,则吸取了其他城市的教训,使长春市的古建筑得到了保护和复原。1982年8月,长春市非金属第二材料实验机厂迁出,伪满皇宫陈列馆恢复建制。修复西院建筑后,1984年伪满皇宫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10月,吉林省博物馆迁出,东院主体建筑归属伪满皇宫博物馆,并完成恢复工程,于2002年5月对外开放。但,具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当前,在我国旧城改造中,仍存在着房地产开发热的问题,开发商的算盘作用远大于建筑师的专业蓝图。“拆”,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公共语汇。欲望的扩张和对金钱的渴望窒息了建筑艺术,开发商只管盖房子,大门口外的环境则往往无人投资。今天中国的不少建筑师们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宁波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损失,足以让我们的城市规划者们吸取教训,旧城的破坏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最为短视的行为。历史的载体不是在教科书中,而是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命痕迹的城市里。
  三。现代建筑文化中的隐忧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不同的城市风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而城市建筑不仅承载着建筑艺术,而且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力量,转为重视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建筑和文化精英***控市场,这意味着城市的平庸化、世俗化、快餐化。必然导致一座座失去记忆的城市被大量复制,一批批速成,单调的建筑填满了城市空间,假冒的明清建筑和欧洲古典建筑纷纷出笼,漫步街头,经常会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时空倒错的感觉。

  这种失落感经常萦绕我们的心头,我们一直在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这总让我们陷入深思。那么,我们如何给建筑与空间注入文化气息,使城市建筑各组成部分与环境、技术、空间、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既要突出一座城市的地域特色,又要呈现出一个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就建筑与城市的结构与形态而言,不仅要从单幢建筑的精心设计扩展到建筑群的创造,也要扩展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使理性与个性交织,使城市中的现代建筑与古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让历史与文化更平易近人且栩栩如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朋友我们这是不能发广告的----MJ4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7 20:1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