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英九发表“双十”讲话。中央社图
中评社香港10月11日电(评论员 锺维平)马英九在“双十讲话”中涉及两岸关系,这应该是最受大陆关注的内容。从马英九的讲话中可以看到,有关两岸关系是以温和为基调,没有过多地强调分歧点,但是,马英九呼吁大陆对两岸关系发展必须有耐心,而且提出了20个字的要求,则别有一番用意,值得分析。
马英九昨天上午在“总统府”内举行中枢纪念大会,发表“双十讲话”强调,台当局积极寻求海峡和平,过去一年两岸关系大幅好转,台海出现和平契机,这是两岸共同努力的成果,不仅符合大多数人民期待,也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肯定。马英九在此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作了基调积极的肯定。
同时,马英九也指出,两岸间的差距与疑虑有其历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将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仍需双方抱持耐心,正视现实,循序渐进,以扩大互信,求同化异。
从总的来看,马英九这番话符合实际情况。目前,马英九在处理两岸关系的时候,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部分民众的不理解。马英九在讲话中说得很清楚: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同时,岛内一部分同胞仍有疑虑,担心“主权”与台湾利益受损。
我们知道,台湾的民意结构很不同,在民进党长达8年的执政下,支持台独、反对一中的民众仍为数不少,这部分民众要醒悟过来,为时很久,不可能太快,需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实来教育、来改变。更加需要的是台湾内部的沟通整合。马英九说,政府愿经由“国会”与政党等各种管道的对话与沟通,凝聚全民大陆政策的共识。这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第二,民进党路线的不妥协。马英九在讲话中没有提到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阻挠与影响,然而,大家看得见,作为在野党的民进党,虽然丢失了政权,但是却不放弃已经证明错误的台独路线以及破坏两岸关系的政策。
目前,民进党依然实践三个“为敌”的策略:一是以国民党为敌。二是以大陆为敌。三是以两岸和平为敌。因此,民进党成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最大政治障碍。然而,民进党的三个“为敌”政策,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就是实现再次夺得政权的中心。所以,这就注定了两岸关系发展道路的不平坦。
第三,美国政策的不明朗。马英九在讲话中也没有提到美国因素,然而,美国因素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美国现在对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态度很明朗,是支持的。但是,玄妙之处在于,美国的相关政策却不明朗,始终不愿意作出明确的回应。比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仍未结束敌对状态,如何结束之,那就需要两岸共商共构军事互信机制。在这一个方面,美国明显是不赞成的,所以,马英九也无奈。马英九在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表述:“两岸关系虽大幅改善,但政府不会轻忽对岸的军事威胁,仍坚持‘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国防战略’”。这一段话,怎么看,都是向美国人表态的。这三个难题,对马英九来说是很难解决的很吃力的问题,也是捆住了马英九的绳索,因为目前无良策对付,解不开,必然导致台湾与大陆关系不能完全平衡。
我们很同情马英九。马英九执政才一年又5个月,时间很短,对错乱的两岸政策、失落的台湾民意,拨乱还拨不完,反正还反不正,他原来计划的促进两岸关系向良性发展的政策措施仍然受到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及国际因素的重大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途,仍然崎岖不平。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到,马英九走得很吃力,很不容易。
如果大陆没有耐心,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提出了让马英九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对两岸关系何利之有?于是乎,我们要看一看大陆究竟是否失去了耐心。
大陆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的耐心是有的,在长达60年的过程中,始终以和平解决为政策核心,很不容易。在保持了一甲子的耐心之后,现在突然没有耐心了,急于在短期内解决两岸关系难题了?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应该还没有。大陆至今仍按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所描述的路线图在行进: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加强两岸各领域互利合作,同时为逐步破解两岸关系的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
但是,我们作为旁观者,很清楚地知道两岸当局在一些重大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不知是着急非着急、是耐心非耐心的错觉出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和平发展的认知方面有差距。大陆认为两岸关系已经进入了和平发展的初期,而台湾仍认为两岸关系正在进入和平发展时期。这是差距所在,一个已经进门了,一个还在门边徘徊。进门的要坐下,未进门的还没有脱鞋,于是差距就发生了,就会产生误会,一个嫌慢,一个嫌快。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需要两岸达成和平发展共识。
第二,在维持现状的认知方面有差距。大陆认为维持现状是要维持新状,即排除了***因素的和平发展的现状,台湾认为维持现状是要维护旧状,即和平因素与***因素并存的现状。一个人正面看,一个人后面看,正面的人看到笑容的灿烂,后面的人只看到秃了的脑袋,各自形容,却不是一样的意思。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仍需要两岸达成和平发展共识。
第三,在共同利益的认知方面有差距。大陆认为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台湾方面认为“主权”利益至关重要。大陆看到的是民族复兴的前途,台湾最重视的是政权生存的前提。一个人站着看,一个人坐着看,目光何以一致?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是需要两岸达成和平发展共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两岸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有落差,导致出现了两岸共识不足、大陆很着急的印象。实际上,大陆的急与台湾的不急,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各有各的道理。大陆不急之所急,不对。台湾不急之所急,也不可能。
那么,如何才能达成两岸比较一致的共识?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马英九提出的20字方法论就是:抱持耐心,正视现实,循序渐进,扩大互信,求同化异。在此,虽然其中字句一再提到,但其包含的信息量很大,需要加以辨识。
抱持耐心。因为两岸的认知差距很大,没有耐心,就不可能有一切,所以,耐心最重要。不要急,尤其是不要瞎着急。一急之下,两岸必乱;正视现实。现实问题很严重,困难很多,历史的遗留问题,需要时间去处理,绝对不可能轻松就搞定。如果没有耐心,就是不愿意正视现实,于事无补;循序渐进。两岸关系的发展要一步一步来,先经济后政治,不要过于急躁,尤其不要乱了秩序;扩大互信。两岸的互信还偏窄,基础薄弱,两岸对对方都有很大的戒心,这对两岸和平关系发展是致命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需要时间,需要磨合;求同化异。两岸同中有异,异甚至大于同,求同最重要,而求同的方式最有效的就是化异。
如果这样来理解,我们认为马英九的20字方法论是有道理的,是需要两岸共同珍惜的。
事实上,王毅也提出了24个字方法论: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积累共识、创造条件。
用王毅的24个字与马英九的20个字来对照,可以发现两者的基本意思很一致:一要有能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二要循序渐进。三要落实双方的互动。
然而,针对两岸的认知差距太大的问题,我们认为需要再补充20个字,那就是:坦诚沟通,协调步伐,减小差距,厚植耐心,有效合作。两岸当局目前的沟通是不够顺畅的,推动和平发展的步伐是不太一致的,对两岸有关问题的认知差距也很大,双方的合作态度仍不够积极。这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障碍,必须认识清楚,有效对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