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北京处理**访台事件,西方媒体认为北京报复,台湾媒体则不以为然,这种将同一事件分而治之的媒体运作,充分显示北京操作英文舆论和中文舆论越来越娴熟、自信。
北京在处理**访台事件时,一方面要让国际社会看到它惩罚台湾,以免让西方国家在接待**时有恃无恐,另一方面又要让台湾民众觉得两岸关系只是伤皮不伤骨,没什么大不了。这既不损害两岸关系,也向西方发出了明确的信息,最符合中国的利益。从西方和台湾媒体过去几天的舆论导向看来,对北京而言可说是正中下怀。
民进党籍高雄市长陈菊邀请**访台为水灾灾民祈福的消息传出后,大陆国台办上周四(27日)首度表态:“无论**以什么形式和身份赴台,我们都坚决反对。”四天后进而警告:“**赴台势必对两岸关系造成不利影响。”然而,北京迄今始终把指责局限在“民进党的一些人”,未将矛头指向同意**访台的台湾**马英九,甚至没有指向整个民进党。
但**在高雄巨蛋体育馆举行祈福法会后,北京取消多项原定的两岸交流活动,或降低访问层级,包括国台办主任王毅临时取消出席在辽宁丹东举行的“台湾周”开幕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因故”推迟了赴台行程、大陆代表队确定不参加台北听障奥运会开幕式、各大陆城市取消两岸直航定期航班启动仪式等。
国际社会关注北京反应
北京“出招”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西方主流媒体均把标题和报道内容侧重在北京对台湾抗议态度升高。法新社指出,在**举行祈福法会之际,中国正祭出“惩罚”(punishment),以展延或取消部分原定活动表达“忿怒”(ire)。美联社指出,尽管中国不满马英九批准**访台,但至今的反应都经过“精心算计”(carefully calibrated),例如取消访台的官员层级并不高,与台湾进行中的经贸往来也没中断。路透社进一步指出,北京透过多种途径表达不满,但刻意低调,显然不愿因此损害两岸关系。
在国际媒体大事报道北京“惩罚”台湾的同时,台湾的中文媒体基调却大不相同,基本上都认为北京没有对台湾采取什么“惩罚”,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台湾中央社刻意淡化北京采取的若干反制措施,多篇报道强调**访台不会对两岸长期发展造成影响。当中,一篇文章引述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许胜雄的谈话表示,**访台不足以动摇或影响长期两岸互动。另一篇报道引述“熟悉两岸事务专家”指出,大陆也不愿意两岸关系重回冰冻状态。还有一篇报道指在丹东参加“台湾周”的台商认为这只是小波折,不至于对两岸经贸长期发展造成影响。
被大陆媒体广为转载的台湾《联合晚报》报道指,面对**的“软DIZHI”,国民党内普遍认为**的反弹可以理解,但**并非国民党邀请赴台,政府诸多危机处理也已经向对岸释出极大善意。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党政高层认为目前的情势并未失控,严格说来是“伤皮未伤骨,无须过度悲观看待”。
相较于去年北京因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见**而决定推迟原定的欧盟峰会,北京对台湾的反制措施确实是小儿科。一方面**是以“为灾民祈福”为名访台,如果北京对台湾打压得太厉害,可能会让受灾台湾人反感,也让马英九更加难做;另一方面**成功访台后,一些对绿营的负面效应正在台湾持续发酵,有舆论对陈菊“踩着灾民的肩膀捞取政治利益”颇为厌恶,一些台湾宗教团体如台湾马祖联谊会和中华道教总会,都对南部县市不重视本土宗教表达不满。
这次北京处理**访台事件,西方媒体认为北京报复,台湾媒体则不以为然,这种将同一事件分而治之的媒体运作,充分显示北京操作英文舆论和中文舆论越来越娴熟、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