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posableDoll
2007-07-08, 08:04 PM
有時候我覺得有亞洲父母移民到西方國家, 或小小就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念書, 到頭來卻抱怨自己小孩'太洋化' 這種事感到很不可思議, 人的觀念和思想一定是受到環境影響阿. 如果說是抗拒西方文化的話就不會移民到西方國家吧?
就'太洋化' 這件事來講的話, 其實洋不洋化並沒有一個界限, 跨出了界線就算是洋化或還沒跨出界線就不算是洋化. 我覺得其實很多事情的作風並沒有對與錯. 而我們這種Third Culture Kids有兩種文化可以擁抱, 在兩種文化中去蕪存菁反而是件好事. 舉例來講, 在台灣時我們家對於任何事情都是不太計畫的, 都是當天決定要去哪玩好, 我在英國已經和一個英國家庭住了四年半, 他們對於事情的計畫可以規劃到明年親戚的婚禮和後年的暑假, 或著做任何事都要先make an appointment. (看醫生理頭髮吃飯, 反正幾乎就是任何事情) 剛開始我來的時候想 '難道你人生就要浪費在為了未來的計畫而慢慢醞釀慢慢等待嗎?' 不過後來我越來越覺得凡事還是早點規劃的好, 不然到時候問題很多, 反而假期回到台灣的時候很不能適應沒有計畫的日子. 所以凡是有計劃才是對的嗎? 其實不見然, 對於有些人來講他們比較能適應有規劃的人生, 但對於其他人來講, 計畫卻會阻礙他們的進行. 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決定哪一種生活方式比較適合你.
台灣人和英國人關心的事物不太一樣, 但並沒有所謂對與錯的問題, 而是背後都是有原因和歷史的, 並不就只是表面上呈現的事實. 而我們遊走在兩個文化之間的人也就較其他人有多一層機會去了解和用不同層面的解讀方式去了解每件事情背後的原因.
和寄宿家庭住久了, 有時候會覺得他們有很多龜毛的地方不能認同, 但我不會認為這是種族的問題, 而是個人的問題.我覺得以偏概全是個很糟糕的做法. 而對於你說的不喜歡Clubbing, 我的英國同學中也有完全不喜歡socialise的, 所以你同學以你不喜歡Clubbing來定義你是比較偏向亞洲人, 我只能說他有點無知 (或許這個字眼有點強烈...), 用他自己狹隘的世界觀去定義不同的人種, 在他想法中或許以bunch為單位來觀看其他國籍人種, 而非individual. 畢竟人種不是決定一個人的主要因素, 而是個性和生長環境
對於國籍問題, 我從來沒有疑問. 一直都是台灣人, 不過也或許是因為我只有一本護照. 在同學面前Home這個字永遠是台灣的代名詞. 只是在同學面前很少提到有關台灣的文化. 我覺得要融入他們之間就不應該時常提起自己和同學們不同的背景. 隨著出國時間久, 對台灣時事新聞的關心也越來越少了, 但不代表就是不關心, 只是人都已經在英國了, 連英國的時事都快沒時間關心了, 何況是那麼遙遠的台灣. 我並沒有那麼排斥英國籍, 但我生下來就是台灣人, 一輩子只能對一個國籍忠心, 而那就只是台灣. 人一生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經由努力而改變, 但我的皮膚和面貌是東方人是一輩子都不能改變的事實, 所以就算我多麼努力想融入其他國家文化也不能改變我最終還是有個 '外來者' 的面貌. 而人'排外'的心理其實不難理解, 就像外籍勞工在台灣總是被大眾歧視和剝消是一樣的道理. 我有同學是在英國出生長大的印度裔 (事實上英國有很多很多), 他們他不會稱呼自己為English, 而是稱呼自己British. 因為English似乎是英國白人稱呼 (我並沒有很深入的去研究這個啦..)
cultural identity在我身上最困擾的大概是語言的問題. 我學英文的晚, 大概小五才開始, 朋友說過據說如果11歲以後才開始學一個語言那麼很難達到完全的流利. 我的英文也不是說那麼糟, 但離reflex reaction還有點距離, 而中文表達能力又漸漸的在流失 (打字講話當然沒問題, 但是寫字就常常忘記某某字怎麼寫, 而且字越寫越醜) 有時候覺得如果要英文能力更上一層樓也不是沒辦法的, 但過程中總要有很大的犧牲, 例如強迫自己連思考都用英文去思考, 完全斷絕中文的使用. 但是我又問自己 '這樣真的値得嗎?'
最後一點.. 決定來英國前問了同學有來英國留學過的, 他說他朋友在住在英國最不能習慣的是食物, 而我則想說我是這麼不挑食的人, 這有什麼問題. 直到來了以後才知道... 其實我根本是一個很挑食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