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理性台湾人对兩岸的政治體制的比較
對於兩岸的政治體制的比較,在我的認定中,其實我常常覺得,大陸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的專制,而台灣也沒有我們自己講的那麼民主。
這句話或許很多人乍聽之下可能沒法同意,但是請平心靜氣地仔細想一想,你我對大陸和對自己的家鄉台灣的政治體制到底認識有多深?
而請不要用印象中的答案。甚麼叫印象中的答案?
就是一講到某個東西或某個國家或某個人事物時第一個浮現在腦海裡面的觀感,比如我們一提到美國,大家第一個浮現在腦海的感覺大多都是民主自由、開放進步、生活富裕之類的正面評價,沒錯美國都符合上述所說的形容詞,但是,那絕對不是美國的全貌,這些形容詞也不是美國的全部。
美國也有很多不民主、不自由、不進步甚至很保守專制、貧窮落後的地方。
反過來說,當我們提到「大陸」(現在很多人改口稱「中國」)時,大家第一個印象是甚麼?
是專制獨裁?是黑心商品?還是非法移民?我想大部分都是負面的形容詞居多。
沒錯,大陸的確有這些特點或是現象,但是,當你提到大陸隻有這些想法冒出來的時候,你敢說你很了解對岸嗎?
我相信你絕對不敢,因為這些都隻是刻版印象,是我們經歷過經年累月的政治宣傳(裏面包含過去八年執政黨的文宣轟炸及國際媒體如BBC之流誇大的抹黑和扭曲)以及社會大眾流言蜚語、口耳相傳所形成的一種直覺式的集體觀念,這都不是真正對大陸正確的認識,至少,是以偏概全的認識,而不是全盤的、整體的了解。
我們常說大陸專制,沒有言論自由。
其實這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
如果你實際去對岸看看,大陸的言論自由其實相當開放,除了少數敏感的政治議題會有限制之外,其他幾乎沒有甚麼管制。(请环球的台湾网友摸着自己良心说,这说的对不对)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以台灣的標準去看大陸,我們政治解禁已有二十餘年,大陸的政治卻仍然還有很多禁忌。
不過,我們看很多事情不能光看現在,必須要作有縱深的比較和思考,兩岸的政治解禁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台灣在二十餘年前實施解嚴,解除黨禁、報禁,是在一夕之間完全開放,這種解禁方式到底是好是壞,其實還有待討論;
反觀大陸的政治解禁,是採用一步一步逐漸開放的方式進行,也許現在兩相比較之下,對岸可能在自由開放的程度上還差台灣一截,但是如果綜觀從過去約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時期,大陸的政治其實是不斷往愈來愈開放、愈來愈自由甚至可以說是愈來愈民主的方向前進。
也許解禁的速度不是很明顯,但這個愈來愈開放的趨勢已經是確定的。
所以,我們不能光看一個時間點,歷史是一種不斷延續的發展,如果我們反照自己,台灣過去二十餘年的後解嚴時代,我們的民主自由是不是往愈來愈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呢?我想是有好有壞,至少,整體來說我相信是往正面積極的方向前進。
提到兩岸的交流,有一點是不能不知道的。因為兩岸隔海分治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彼此之間的想法觀念一定會有許多分歧,有些分歧可能甚至很難是短時間內可以溝通的,在來往的時候難免會有許多的誤會和衝突產生,這是必然的現象。
還有,因為大陸實在太大了,我們也常常會以所接觸到的或是看到的某一小群人來評斷整個十三億人,這樣的判斷到底客不客觀其實很難說。所以我們應該多抱持一種包容理解的心態來看待對方。
我們常說台灣是華人社會中最民主的,但是我們台灣也有很不民主的地方,像是過去八年執政黨的很多主張,例如將台灣所有的罪過都推到外省人或**的頭上,提倡偏激的本土意識,認為唯有自己才能代表台灣的主體性而排斥所有不屬於自己這一派的團體和黨派,完全沒有接納異議的雅量,這種連最基本的民主素養都談不上的獨裁心態,實在不是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應有的現象。
當我們在高喊對岸專制獨裁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這種「排斥異己」的觀念,並不會讓我們比我們所抨擊的對象要高尚多少。
而其實,在歐美國家隻要你公開宣揚或是發表種族歧視或是挑撥族群的言論,是會引起公憤的,族群和諧、種族平等是完全受到憲法保障的。這是成熟民主國家必備的常識,但是在自許為民主的台灣卻沒有受到大家的重視。
再講到政治體制方面,我不認為台灣的政體就一定比大陸要好。台灣的政治制度其實還有很大的缺陷存在。一旦選舉完畢,國家領導人上台之後,幾乎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制衡這位當權者。
就拿過去的八年來說,第一家庭的貪污腐敗、弊案纏身,但是陳總統的政治權力卻從未受到任何真正的制衡和挑戰。就連本身不具有任何權力和一官半職的第一夫人都沒辦法受到審判(更別提制裁了),當然就更別說「法律之上,萬人之上」、「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陳總統本人了。
而大陸的中央政治制度,據我的了解(這是我的理解,若有訛誤,歡迎不吝指正!),是集體領導制度,也有人稱集體民主制。
**中央最高的領導機構是**中央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裡面有九位常委。雖然這九位常委中以胡錦濤為首,但是在作出決策的時候,不是胡一個人說了就算,胡也不可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經過這「九人小組」共同討論協商之後達成共識,才能付諸施行。因為大陸基本上是以黨領政的社會,所以**黨中央等於是政府中央,雖然形式上有所區隔,但是實際權力和影響力上來說,這九人小組幾乎等於是實際決定國家施政方針的核心集團。
而在大陸的中央政府中以國務院(類似我們的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構,國務院總理由國家主席任命,有點像我們的行政院長由總統任命一樣。
但不同的是,國務院的核心除了總理之外還有五位國務院委員可以提供決策和建言。不像我們的總統之下就是行政院長,院長之下直接就是各部首長,幾乎都是單線式、獨頭式的領導。
大陸的行政組織體系龐大,其特色是以集體式的領導為主,並不是胡或溫一兩個人就能拍闆定案,很多事情都是集體協商討論然後才形成決策乃至政策。
而我們台灣,常常都是總統或行政院長一兩個人乾綱獨斷,解嚴之前不談的話,至少在解嚴之後直到今天二十餘年間都是如此。
此外,如果從兩岸的權力核心來觀察──大陸國家主席所任命的國務院總理和台灣由總統所任命的行政院長。相互比較一下的話會發現,其實台灣的政局是相對混亂的。
怎麼說?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大陸現任的國家主席胡錦濤自2003年3月上任以來其任命的國務院總一直都是溫家寶,從沒有換過,而上一任的國家主席江澤民任命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都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反倒是台灣自李登輝時代開始,行政院長幾乎都很短命,李登輝主政的十二年間,閣揆從李煥、郝柏村、連戰到蕭萬長一共四任,壽命最長的連戰任期有四年又六個月還比較正常,其他均不到四年,其中最短的是李煥,隻有一年。到了兩千年政黨輪替之後更慘,閣揆走馬換將頻率更高,從唐飛、張俊雄、遊錫堃、謝長廷、蘇貞昌到張俊雄回鍋,短短八年內就換了六任,最好命的是遊錫堃的三年,最短命的是唐飛,還不到五個月。
如果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話,閣揆需要一直換人嗎?就算政經環境本來沒問題,但是常常換人本身就會製造很多的問題。
話說回來,我也不是認為大陸的現行政體就比台灣就要好,隻是持平而論,雙方各有優劣,不必一昧批判或稱讚。
希望在可見的未來四年當中,我們可以學習以更多元更開闊的心胸,甚至是以更謙虛的心態來看待兩岸之間的差異和所有跟對岸有關的議題,而不再是以直覺式的或是刺激反應式的情緒來主導我們對的判斷,也不要一昧隨著西方媒體對大陸的負面報導而起舞,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和冷靜思辯分析的能力,如果這樣的想法能夠成為未來兩岸大多數民眾的共識時,用一句很老套、很cliché的話,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共創一個雙贏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