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金暴发户漏洞百出 调查显示“老鼠仓”很普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24 09:0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金暴发户漏洞百出 调查显示“老鼠仓”很普遍

--------------------------------------------------------------------------------

2008-03-24 07: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基金公司在管理模式、人员素质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上均跟不上爆炸式增长的规模。


  资本市场的急剧扩张及全民理财知识的普及使基金享受了“暴发户”式的增长,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把钱交给基金打理也成为许多都市人的主要理财方式。但基金“暴发户”式增长所带来的副作用正在不断显现,老鼠仓、乌龙事件、盲目扩张等一系列恶性事件正不断地刺激基民们的神经———把钱交给基金打理原来也有不少烦心事。


  5%


  “老鼠仓”很普遍


  典型事件:两基金经理老鼠仓被查


  事件描述:原南方宝元债券型基金及南方成份精选基金经理王黎敏、原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经理唐建,借用直系亲属及第三方的账户买卖股票牟利,双双被中国证监会处以终身市场禁入的行政处罚。唐建被处没收全部非法所得,王黎敏也同时被处以约150万元的非法所得罚款。


  王黎敏和唐建均是明星级的基金经理。其中唐建涉嫌“老鼠仓”一案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被曝光,并在5月16日被上投摩根解除一切职务,予以辞退。而王黎敏的职务调整,是在今年1月12日南方基金同时发布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调整公告时宣布的,表示王黎敏将不再担任南方宝元债券和南方成份精选的基金经理职务。由于集体换班,王黎敏的基金经理职务调整看似正常的人员调整,并未引起市场的太多关注。


  网友stone:基金经理建“老鼠仓”是先于委托人建仓,出货时也先于委托人,基本上是立于不败之地,而我们交给基金管理的钱则很可能被套牢,典型的损人利己。


  ●专家点评


  基金公司作为代人理财的专业金融机构,出现基金经理老鼠仓这样有损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对基金业的整体形象损害非常大。在基金行业里,所谓的老鼠仓是指基金从业人员在使用公有资金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个人资金在低位买入该股票,待用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后,其率先卖出个人仓位进而获利的行为。而参与基金投资的机构和普通基民的资金则可能因此有被套牢的危险,这显然会对基民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基金“老鼠仓”的获利率相当高,其利润来源中的大部分其实是对基金资产的转移。“老鼠仓”属于利用内幕信息以及运作资金的职业优势炒作股票,涉嫌利益输送和内幕交易。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一直以来,“老鼠仓”在基金界就是普遍现象,事实上,目前基金公司的员工很少有不买卖股票的,只是通过何种名义或手段来购买的问题。尽管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防范,但由于采用的是要求基金经理本人上报本人及直系亲属的账户资料的方式,这一制度性的缺陷,使得对基金经理的监管形同虚设。在现实中,基金经理的“老鼠仓”不仅不会使用上报的账户,甚至连旁系亲属账户也很少使用。


  为防范“老鼠仓”的道德风险,各基金公司制定新制度:比如当日个股涨幅超过7%不得买入;基金经理下单必须在非交易时段、基金经理买股的权限降低,只能在投委会决定的行业配置和个股配置基础上,小幅调整,但这些都不能有效地扼制“老鼠仓”的泛滥。


  经验借鉴:在成熟市场如美国,法律允许基金经理买股票,在买入或卖出前须申报。管理严格的海外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买股票作出很严格的要求,如市值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以避免基金经理发现较好的中小市值规模的公司后,只给自己的账户买进。同时,对于基金持有的股票,基金经理只能后买后卖,而不是先买先卖。由于限制繁多,因此,在海外真正值得信赖的基金公司,其基金经理虽然理论上可以买股票,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限制。


  在证券市场发达的欧美资本市场上,可能参与内幕交易的,不仅仅是上市公司高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相关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甚至还包括律师、会计师、财经记者等敏感人群,都成为了监管的重要对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09:06:04 | 只看该作者
 5%


  不拿投资者的钱当回事


  典型事件:伟星股份增发网下申购无效及上电转债事件


  事件描述:伟星股份今年1月11日发布公告,有4家机构参与申购伟星股份的公开增发,因同时参与网上和网下的申购,网下申购部分被视为无效申请,其中3家机构为基金公司,分别是宝康债券投资基金、华夏回报证券投资基金、汇添富均衡增长投资基金。3只基金每只基金获配股数为99777股。伟星股份的增发价为26.85元,1月10日伟星股份的收盘价为30.40元,按照收盘价计算,3只基金的总损失约为106.3万元。早在去年12月25日,伟星股份刊登公告称,机构投资者可以自愿选择网上或网下申购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如果投资者同时参加网上和网下申购,网下申购部分将被视为无效申购。


  从去年8月14日起,上电转债停止交易和转股,未转股的转债将全部被冻结,上市公司将按照102.76元每份的价格赎回全部未转股的上电转债。当天,上电转债最终以225.04元收盘,即使不转股,与2006年12月100元/张的申购价相比,申购者将获得120%以上的无风险收益。但南方基金、泰达荷银、华安3家基金公司旗下的5只基金却没有在最后交易日卖出或实施转股,被上市公司行使赎回权,致使基金资产受损合计为2200万元。


  网友monkey:短短的5个月,爆发两次基金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低级错误,对于拥有众多高智商人才、一向自我感觉良好、傲视市场无所不能的基金公司来说,怎一个“烦”字了得。而且,基金公司发生这种情况后从不及时主动公开错误,一般都是等到媒体揭发或在公司披露季报或年度报告时草草带过。


  ●专家点评


  一直向投资者宣传,买基金就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以专业著称的基金公司连续犯低级失误,令人始料未及。基金公司价值节节高攀的时候,管理水准却原地踏步。根据通常的投资流程,一项交易操作的具体执行,应该由从基金经理岗位———交易员岗位———风险控制岗位等多岗位参与,因此,一项看似简单微小的投资失误的出现,表明基金公司在相关投资流程的运行中存有疏漏环节。同时,乌龙事件频发也表明基金经理在管理资金时不负责的态度,没把投资者交给基金打理的资金看成自己的资金,不拿投资者的钱当回事表明基金经理的职业素质根本没达到要求。


  经验借鉴:事件发生后,基金公司应该强化流程设置、信息搜集、更新、提醒乃至管控,从机制上防范类似疏漏再度发生,而不是否认或推卸责任。同时,基金经理的职业素质也需要加强。
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09:06:16 | 只看该作者
3%


  基金营销大“忽悠”


  典型事件:基金拆分/分红满天飞


  事件描述:据WIND资讯统计,2007年共有59只基金进行过拆分,246只开放式基金进行过共计559次分红。经过大比例拆分或分红的基金能将净值迅速降至1元,从而吸引大量喜好低价基金的投资者。基金的拆分是基金公司针对投资者“追低”心态而专门设计的操作手段,无论对基金的风险还是未来的收益水平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其真正目标显然是为了吸引新的投资者可以“低价格”购买老基金。面对大比例拆分或分红后规模的快速扩张,最高兴的莫过于靠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的基金公司,而基民则很有可能要忍受之后净值长期横盘的走势。


  网友咔咔:耍猴人对他的猴子说:我要控制一下你们的食量,给你们早上三个栗子,晚上五个栗子吧。猴子们不高兴:太少了,加点吧。于是耍猴人说那就早上五个,晚上三个?猴子们一听,似乎多了些,就都很庆幸。基金公司通过拆分和分红让我买了貌似便宜的基金,但事实上我在收益上并没得到任何好处,而且在去年牛市时基金的大规模分红还让我损失了不少应得的利润。


  ●专家点评


  不管是低价还是高价,投资者购买基金的真正资产都是原有的基金净值而已。如投资者拥有一万份净值为3元的基金,那么他的基金资产总值为3万元。如果按照1∶3的比例进行拆分,基金份额净值变为1元,那么他持有的份额由原来的1万份,变为3万份,基金总资产仍然是3万元。事实上,不管基金是否分红,这笔投资盈利都真真切切反映到了基金净值上———完全属于全体投资者所有,投资者随时可以采取赎回的方式变现。如果你认同这只基金,分红或不分红没有关系。


  开放式基金是没有贵和便宜之分的,基金当前的净值高低并不决定您未来的投资收益率。对于投资人来说,不能单纯以净值高低为依据来决定选新基金还是老基金,关键还是要看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团队的专业素质、过往业绩和未来的增值潜力。


  经验借鉴:国外基金的持续营销并没有“净值归一”的概念,也没有集中性的持续营销。国外基金的日常营销只是基金公司对投资顾问进行推荐,由投资顾问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建议。销售过程相对透明和清晰。比如在北美基金市场,也会有高额分红或分拆的方式,但基金高额分红后,这只基金的单位净值增长速度很可能比不上不分红的股票基金,被称为“realitiesofnav”(净值的真相),投资顾问必须告知投资者,以便投资者理性判断。
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09:06:24 | 只看该作者
 规模


  很庞大业绩很一般


  典型事件:巨型基金业绩集体沦陷


  事件描述:基金公司规模持续扩张,去年多只基金规模超300亿。从2007年四季报来看,博时增长的规模高达347亿、博时主题规模318亿;广发聚丰的规模高达404亿;中邮核心更是高达481亿,巨型基金频频出现。今年以来,这些庞大基金的收益大不如前,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博时增长今年以来净值收益为-19.96%,在58只偏股型基金中列第40位。博时主题行业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为-21.08%,在130只股票型基金中列103位。广发聚丰今年以来净值收益为-21.23%,位列第105位。作为管理规模最大的中邮核心优选,今年以来净值收益为-24.16%,在130只股票型基金中列121位。


  ●专家点评


  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能给基金公司带来不菲的管理费用,但是过于庞大的基金规模,却给基金产品的管理和运作带来了很大的考验。由于管理费的诱惑,很多基金公司的胃口大开,但是不是每个基金公司都有那么强的投研、管理能力去掌握规模如此庞大的基金。基金公司适合管理的规模,受其管理、投研、服务团队水平制约。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上去了,业绩、服务却跟不上,将直接导致之后净值收益的减少,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每只基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规模范围,有着清楚的下限和模糊的上限。规模较小,基金管理者操作就相对比较灵活。如果基金公司为了管理费而放任规模随意增长,或者采取极端营销手段使规模短时间急剧扩大,以至于基金规模到接近甚至超过与之适应的规模时,基金的收益就无法拥有再像之前优异的表现。


  我国的基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超大规模的基金,在下跌的市场条件下一旦业绩表现不好,就会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从而带来资金的大规模变动,会给基金的运作带来严重影响。而规模大的基金,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灵活,从而无法及时避免市场或行业波动带来的风险。再加上国内的A股市场容量比较小,优质的股票比较少,基金经理在操作上的难度也比较大。


  经验借鉴: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甚至有若干只超过1500亿美元规模的超大基金,但这些大基金都有不凡的表现,3年年均回报率都超过了10%,有的还超过了20%,他们获得的评级也非常高。所以,事实上基金规模大,未必会直接造成业绩差。这些大规模基金表现稳定的原因在于,在成熟的市场下,基金公司已经具有了较高水平的投研能力,同时投资者有理性的申赎策略。这些都是我国基金市场有待提高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09:06:31 | 只看该作者
 售后


  服务没人管


  典型事件:基民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事件描述:根据证券业协会去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9月30日,50多家基金公司基金持有人数量已高达1.14亿,几乎是2007年初基民数量的10倍。而58家基金公司平均每家不到66位客户服务人员,客户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基金公司不可能像银行一样设立很多网点,投资者遇到问题不能直接去网点解决,客服热线几乎成为基金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唯一渠道。电话客服人员的数量少,专业程度不高,已经成为基金持续营销中的一大瓶颈,很多投资者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专家点评


  基民数量爆炸式增长,直接考验基金公司客户服务质量。客户服务工作有望成为基金公司继业绩、规模、人才团队竞争之后的又一“主战场”。基民数量猛增,服务却很难跟上,出现了普通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和持有基金过程中遇见问题却无法解决,也无处解决的系列问题。


  一个好的客服中心,要达到85%左右的接听率,按照高峰时期的配置,100万的客户至少要配备10名客服人员。事实上,按照一般公认的客户服务标准,每10万个客户也必须配备1名客户服务人员才能保证服务质量。目前,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基金公司寥寥无几。


  因为基金本身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基金客服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多,基金交易全流程、基金数据解读、甚至部分行业研究报告都要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因此,基金公司在加强市场上的持续营销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更好地为投资者做出服务。


  经验借鉴:一般而言,在新基金募集时,从基金公司举办的促销活动中,都会得到大量的交易客户或潜在客户的资料。基金公司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客户服务的流程,才能提供满意而且及时的客户服务。国外的基金公司设立客户服务部门,对硬件设施投资较大,以系统化的方式有效解决客户的问题。目前,国外基金公司较常运用的客户服务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对一专人服务:基金公司都有一些投资金额庞大的客户,这类客户认购基金前,基金公司就会指派专人为该客户提供“一对一”式的售前与售后服务。除了定期的书面报告传送,以及电话或亲自拜访解说外,每当市场发生大幅度的变动,或是客户投资组合有必要调整的时候,这些被指派的投资顾问,就必须立即与客户联系,提供给客户最及时的投资咨询。


  电话服务中心:基金公司针对许多小额客户需要不定时的服务,设置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的电话服务中心来回答这些客户的问题。每天服务的时间可能长达12小时。国外具有一定规模的基金公司,以高科技的电脑系统作为支撑,客户在打进电话后,服务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客户资料,提供个人化的咨询服务。在结束与客户的咨询后,客户服务人员则会立即输入谈话资料,作为下次为同一客户提供服务时的参考。


  报纸、电视与各种手册的利用:基金公司多会不定期地与报纸杂志合作推出系列专栏,向投资大众介绍最新的投资讯息。当市场有大幅的波动时,许多报纸也会通过基金公司的专业分析,让大众了解市场的未来走势。此外,基金公司还会印制许多非广告说明的教育性手册,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分送给交易客户与潜在客户。


  特别鸣谢


  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理事、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一欣律师提供部分观点及法律意见
6#
发表于 2008-3-25 00:45:56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  10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02:4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