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同志扶贫助学事迹反响强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7 10: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情演绎大爱行动诠释崇高

    张俊兰同志扶贫助学事迹反响强烈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等纷纷转发本报报道

    读者网友来信来电表示学习崇高精神扎实做好工作

    11月30日,本报刊发了张俊兰12年17次进凉山扶贫助学的事迹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发,读者和网友纷纷打来电话、写下留言,表示深为张俊兰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所感动,要认真学习张俊兰的先进事迹,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牢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市老同志也是天津日报老总编石坚说,看到张俊兰的事迹,我们全家人都感动得落泪。身为年青一代的党报记者,张俊兰能够紧密联系群众,奔赴凉山到最贫困的地方去,这种一心为民的思想境界、大爱无私的高尚品格、深入采访用事实说话的勇气和肯于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当弘扬和学习的。

    天津日报的老记者王淑琴,今年已经78岁了。她说,张俊兰是好记者,我太感动了。我们要向她学习,到群众中去,扶贫救困。

    天津日报记者江海说,张俊兰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大善与大爱,让我们感觉到温馨,自我意识当中增加了“责任”的阳光。

    天津电视台《中国纪录片》编导朱秉慧说,张俊兰面对凉山彝族同胞所付出的感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包括扶贫成就的喜悦与面对亲人的内疚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受,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职责高于一切,这是我们的使命。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著名作家李治邦说:“一位普通的党报记者,12年中17次进凉山,把1000多万元善款送到贫困彝族同胞手中,张俊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孩子们的眼中,她一定是一位温柔的妈妈;在公众眼中,她既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

    “坚毅品格、高尚情操令人敬佩”

    张俊兰的事迹不仅情暖凉山,也深深感动着津城一颗颗善良的心。

    著名作家、编剧张永琛说:“读了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的事迹,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位文字工作者能够身体力行,12年默默无闻地助贫扶弱,这种坚毅的品格、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虽然我们身在不同行业,但都有这样一颗赤子之心,都要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团结尽一份责任。”


    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主任赵骞说:“一个弱女子,十二年如一日,资助数千名贫困儿童,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无数稚嫩的希望。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坚毅的品格和一颗纯洁的善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像张俊兰一样,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和平区泰安道社区77岁的于庆涵大爷看到张俊兰的事迹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不住地说:“多好的孩子啊,她不光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奉献社会的动力啊。”

    出租车司机王淑贤说:“虽然自己一直为老弱病残免费开车,但和张俊兰记者比起来却是那么渺小,我还要向她学习,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学习先进事迹传播道德火炬

    理工大学王秀杰来自四川凉山,是一名在张俊兰的关心和捐助下走进大学的贫困生。他说对张俊兰的感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张阿姨。我明白她要的不是别人都对她好,她希望她的爱能够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会沿着她的路勇往直前,扩大她的爱。我想这是我报答张阿姨的最好方式。”

    2001年以来,在张俊兰的热心引荐下,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在南开大学设立了“福慧特别奖学金”和“福慧爱心奖助学金”,目前已有500余名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获得了100余万元的奖励和资助。南开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研一学生宋娜就是其中之一。她说:“作为受资助的学生,我能做的除了感谢,就是向张俊兰学习,去敬老院、做志愿者、捐助需要帮助的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一学生龙滢说,张俊兰姐姐用十二年的坚持与努力给了很多人生活下去的动力与帮助,她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了允公允能之精神,她也深深地教育了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勇敢地肩负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

    理工大学学生刘光明对感恩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真正的“感恩”是一种付出,是对社会的回报,只有树立这样的信念才能真正懂得“感恩”,理解“感恩”,升华“感恩”,真正成为回报社会的充满感恩之心的人。

    市慈善协会负责人说,张俊兰的奉献精神,为我们这个时代,为天津市的慈善事业树立了典范,时代需要这样实实在在做慈善的典范。

    网友留言:张俊兰的事迹感动中国

    11月30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中国记协网、中工网、中国经济网、新民网、北方网、搜狐、网易等纷纷转发本报报道,网友们盛赞张俊兰同志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

    网友“光明在人间”在大洋网上留言:“善良,是用行动书写的,而不是默默地流泪。身为一名记者,张俊兰用手中的笔告慰悲伤者的悲伤,用行走书写人间大爱。有了更多的张俊兰,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中还有如此灿烂的阳光,不做那锦上添花,只要那雪中送炭。”

    名为“月光很美”的网友在搜狐上留言: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坚持。

    网友“山谷百合”在北方网上留言:我为天津感到骄傲。以前,我们天津有白芳礼,他一生支教,只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读书。今天,张俊兰,从海河边奔赴数千里地之外的凉山,抛家舍女,只为了让彝族孤儿能够靠知识改变命运。她是我们天津的骄傲,她让大爱从海河畔涌向四面八方,感动中国。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作出决定

    开展向张俊兰同志学习活动切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神圣职责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党委日前作出决定,在集团编辑记者、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向张俊兰同志学习活动,进一步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热爱人民,甘于奉献,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张俊兰同志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天津日报社任编辑、记者至今。自1997年代表天津地区新闻工作者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走进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从事新闻扶贫工作以来,她热心从事建校、助学、赈灾、扶贫、救助孤儿等工作,受社会各界委托在凉山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与海外慈善家合作在4所院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受到持续资助的贫困生数千名,建立了24个孤儿班,帮助12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凉山投入扶贫助学资金已经超过1000万,两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树立了新时期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集团党委要求,各部门、各系列报要认真组织开展好向张俊兰同志学习活动,学习她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学习她一心为民、扶贫助学的道德情操,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强化理想道德教育,弘扬社会正义,培育良好氛围;要把学习张俊兰同志活动同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同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自身工作实际、思想实际结合起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焕发激QING,凝聚力量,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不断增强党报公信力和影响力,为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少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8 21:44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