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 北京大学国关余万里 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5 08:4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万里 介绍

--------------------------------------------------------------------------------

更新时间:2007-12-3 被阅读次数:5946






所在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职称:副教授

学位:国际政治学博士

简历:
2006年8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学系,副教授;
1998年7月-2006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研究室,任副研究员(2004)、研究室副主任;
2004年6-12月,美国Kettering Foundation,访问学者;
1999年9月-200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1年9月-1995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学士学位;
1990年9月-199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院,军政训练;
1990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

所授课程:
《经济与外交》,限选,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
《英语原著选读》,必修,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

专著: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第8章);
《中国法治政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第5章);
《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决策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合著,第2、3、4章);
《政府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合著,第5、6、7、8章);
《同床异梦:美国的欧洲战略》,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合著,第2、3、4章);
《和平:安南与联合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第4、5章);
《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4年版(合著,第8章)。

论文:
《美国中期选举后对外战略调整态势》,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7期;
《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载《国际论坛》,200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美国中期选举之后的对外战略走向》,载《中国战略观察》,2007年第3期;
《相互依赖理论评述》,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3期;
《跨国公司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
《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载《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陶文钊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国国内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载《人权与外交》(周琪主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解析美国外交中的“新孤立主义”现象》,载《国际论坛》,2001年第1期;
《科索沃战争与美国的“新干涉主义”》,载《美国年鉴200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
《中国对美政策的调整:1969-1971》,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6期。

研究报告:
《美国反恐战略的走向》,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课题,2007年10月;
《美国霸权的逻辑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承担外交部短期政策研究报告,2007年6月;
《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走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6年第7期;
《布什亚洲之行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6年第3期;
US-China Relations Under Structural Interdependence,在“中美关系及其对亚洲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5年11月19日;
《飓风灾害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5年第32期;
《中美关系步入历史新阶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5年第26期;
《从美国思想库的发展看中国民间智库的道路》,在天则经济研究所“民间智库论坛”上的报告,2005年8月27日;
《剖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中央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委托研究报告,2005年8月;
《关于对美“反独促统”工作的建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委托课题报告,2005年7月;
Rising China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Structure,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所做的报告,2004年11月;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 在美国Center State University的讲演,2004年10月;
《艰难的选择:美国与两岸关系》,美国所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学术研讨会报告,2004年5月;
《“9-11”事件后美国的外交思想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911”事件影响预测课题组,2001年11月。

报刊文章:
《中国,美国的外交依靠?》,《世界知识》,2007年第23期(与苏明华合作);
《布什执政进入“垃圾时间”》,《世界知识》,2007年第20期;
《美国中东政策面临挑战》,《人民日报》国际周刊(2007年9月14日第七版);
《塑造中美合作新亮点》,《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7年8月4日);
《中美合作是双方寻求共同利益的需要》,《进出口经理人》(2007年第7期);
《警惕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民主》(2007年第7期,与刘峰合作);
《美国人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环球》(2007年第10期,5月16日);
《美国拿中国说事,多是瞎嚷嚷》,《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7年4月13日);
《老虎、老虎,燃起熊熊烈火!》,《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7年1月25日);
《解读“火神派”及其拯救者》,《环球人物》(第22期,2007年1月16-31日);
《被扔在十字路口的美国》,《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2月15日,与齐鹏合作);
《博尔顿走了,激进的“火神派”在美日渐式微》,中国网(2006年12月7日,与许午合作);
《美国中期选举的风向标意义》,《新民周刊》(2006年11月15日);
《对新保守主义的质疑》,《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6年11月10日);
《色与痛》,《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1月9日);
《伊拉克,还是伊拉克!》,《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1月2日);
《中美形成结构性依赖》,《环球时报》(2006年10月8日);
《“布什主义”的反扑》,《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9月4日);
《美国外交难改“牛仔脾气”》,《环球时报》(2006年8月10日);
《国际社会还有什么用》,《环球时报》(2006年7月23日);
《一曲“布什主义革命”》,国际时评(2006年7月12日);
《美式新闻自由也有边界》,《环球时报》(2006年7月7日);
《作为国家实力的法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5月25日);
《在美国感受中美关系全球性》,《环球时报》(2006年5月12日);
《认识自己,塑造中美关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5月9日);
《韩国大米与全球化》,《人民日报》国际随笔(2006年5月6日);
《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6日);
《中美关系结构化》,《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4月20日);
《福山、伊拉克、梦不醒的民主迷信》,《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3月9日);
《院外游说:美国政治的灰色地带》,《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3月1日);
《“转型外交”:以反恐、民主与美国的名义颠覆主权》,《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2月17日);
《“潜规则”横行的灰色地带》,《人民日报》国际随笔(2006年2月7日);
《2006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民主》(2006年第1期);
《布什现在称正赢得伊战为时太早》,《环球时报》(2006年01月09日);
《迷失的“帝国”》,《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月4日);
《“跛鸭总统”力拼政治遗产》,《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2月8日);
《美国东亚外交政策尚待调整》,《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5年11月28日);
《走过2005年的中美关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1月17日);
《小布什的“六年之痒”》,《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1月4日);
《伊拉克的三场战争》,《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0月25日);
《“超女政治”与民主不可承受之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9月23日);
《让世界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9月1日);
《以稳健的大国心态审视当前的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1日)
《三个视角看中美相互依赖》,《环球时报》(2005年8月19日);
《优尼科收购案背后的政治因素》,《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5年8月11日);
《黑珍珠掌门》,《环球时报》(2005年7月25日);
《从赖斯访华看中美关系》,《环球时报》(2005年7月13日);
《穿越芳菲苑的中美大国外交》,《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7月28日);
《包道格有点烦》,《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6月9日);
《求稳恐“独”:美国对台心态》,《环球时报》(2005年5月16日);
《老博尔顿的官位有点悬》,《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4月25日);
《布什的“无厘头”》,《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3月18日);
《大西洋联盟的裂缝在哪里》,《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2月23日);
《赖斯杰克逊主义共和党外交》,《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月28日);
“Veneer of Democracy: Bush Needs the Iraq Election to Justify the War,” Beijing Review, (Vol.48, No.4, Jan. 27, 2005);
《2004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民主》(2005年第1期);
《美国在走向***吗?》,《环球时报》(2004年11月29日);
《是道德观,傻瓜!》,《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4年11月8日);
《我的投票记录》,《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4年10月28日);
《美国面临认同危机》,《环球时报》,(2004年9月17日);
《伊拉克,“美帝国”的边界》,《环球时报》,(2004年5月21日);
“Timing Is Everything: Sino-U.S. Relations Influenced By Recurring Events”, Beijing Review, (Vol.47, No.15, April 15, 2004);
“Political Future of Iraq: a Minefield Sprint or Tip-toe to a Sovereign Iraq?” Beijing Review, (Vol.47, No.10, March 11, 2004);
《2003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民主》(2004年第1期);
“Mired in Military Quicksand: Is Iraq Resurrecting the Ghost of Vietnam?” Beijing Review (Vol.46, No.50,Dec. 11, 2003);
《一场愚蠢的战争———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访谈》,《南方周末》(2003年11月27日);
《施瓦辛格:政治终结者?》,《新民周刊》(2003年10月13日);
“What Happening to Iraq: the Daily Death Toll Rises, the US Spends Billions-Will Iraq Ever Be a Stable Country,” Beijing Review (Vol.46, No.41,Oct. 9, 2003);
《坎昆不了局》,《新民周刊》(2003年9月22日);
《恐怖主义在伊日益猖獗,美调整政策以免深陷泥潭》,新浪网(2003年9月9日);
《从美加大停电事故反思政府的公共职能》,《学习时报》(2003年8月25日);
《布什为避免“政治滑铁卢”陷入外交苦战》,新浪网(2003年3月17日);
《2002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综述》,《民主》(2003年第1期);
《布什主义全面亮相》,《宣传》(2002年第20期);
《从小政府走向大政府:911周年记》,《羊城晚报》(2002年9月9日);
《美国为何鼓吹“中国威胁”》,《宣传》(2002年第16期);
《美媒体国际报道,政治挂帅》,《环球时报》(2002年7月22日);
“Anti-Terrorism: A War in Itself,” Beijing Review, (Vol.45, No.28, July 11, 2002);
《美国思想库手眼通天》,《环球时报》(2002年6月10日);
《冷静看待反恐战争中的美国军事态势》,《宣传》(2002年第8期);
《小布什出言不逊,国际社会感到不安》,《宣传》(2002年第6期);
《第二波较量:小布什界定反恐新概念》,《新民周刊》,(2002年3月25日);
《中美破冰三十年》,《南风窗》,(2002年第2期);
《中美签署三个联合公报》,《环球时报》(2002年2月4日);
《中美关系大河东流》,《新民周刊》,(2002年2月25日);
《2001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民主》(2002年第2期);
《“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宣传》(2001年第20期);
《聚焦“911”美国恐怖袭击事件》,《宣传》(2001年第19期);
《隐性的霸权: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要素》,《宣传》(2001年第7期);
《美国国会上演的又一出闹剧:评所谓的“加强台湾安全法案”》,《宣传》(2000年第1期);
《美国大选之后的外交及中美关系的走向》,《宣传》(2000年第23期);
《一次明智的投票》,《宣传》(2000年第21期);
《人权论坛岂容无理取闹》,《宣传》(2000年第9期);
《新世纪大国外交走势》,《瞭望》(2000年第6-7期);
《美国霸权膨胀的新动向》,《瞭望》(2000年第2期);
《简析“台独”背后的美国因素》,《宣传》(1999年第21期);
《且看“考克斯报告”的狰狞面目》,《宣传》(1999年第15期);
《考克斯:惊险小说》,《新民周刊》(1999年第23期);
《北约空袭公然践踏联合国宪章》,《新民周刊》(1999年第13期)。




译著: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序言、第1-5章);
《反击一切敌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第2章一部、第8章)。


科研项目:
《美国大战略的调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进行中(王缉思主持,承担第5部分);
《美国在东亚的作用》,福特基金会项目,已结项(王缉思主持,承担第1、11章);
《冷战后美国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已结项(王缉思主持,承担第2章);
《跨国公司与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重点项目,个人项目,已结项。



奖励荣誉:
《布什亚洲之行及其影响》(专供国办)或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背景、特点及我国的对策》(专供中宣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中宣部通报表扬;
《卡特里娜飓风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专供国办)或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中美关系步入历史新阶段》(专供国办)或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4年版,第8章)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备注:
办公室:国关楼A305
办公时间:周一、三,13:00-15:30
电 话:62754423
电 邮:yu_wanli@sina.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5 23:5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