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几处硬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4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美国黑人文学(包括美国黑人妇女文学)一般被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与美国主流文学放在一起来加以讨论,而对于美国黑人文学的独特性认识不够。事实上,由于美国黑人在历史上一直被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因此其文学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发展阶段和运动,与美国主流文学很少有重合之处,经常表现为一种相反的倾向。[1]因此,有必要对美国黑人文学和文化进行独立的研究。近年来,尤其是随着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领域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2]就是这一新形势下的研究成果,可谓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内空白,具有开拓之劳。


然而,尽管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当代黑人女性文学研究’(项目编号:95BWW004)的成果”,但全书给人的感觉是偏于资料堆砌,缺少自己明确的观点,其中不少地方出现自相矛盾之处。要想“作为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读物”,该书还需进一步改进。以下是本人在阅读该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硬伤。

1、错把美国黑人史上第一首诗歌Bars Fight翻译成《监狱之斗》(第2页)。这一译名与作者所说的该诗“描写印第安人袭击位于麻省鲁田城的白人居集地的斗争”明显不符。如果作者认真读一下原诗的话(该诗并不长,总共才28行),就不会出此荒唐错误。事实上,在殖民地时期,Bars指“牧场”(meadows)。本诗是作者根据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加工而成的,描写一群印第安人伏击在迪尔菲尔德镇(Deerfield)南部牧场割草的两个家庭时双方展开的战斗过程。

2、作者一会儿说:“尽管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然而她们的文学创作活动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早在18世纪,黑人女奴就开始创作诗歌。”(第2页)一会儿又说:“奴隶自叙体小说是美国黑奴从事文学创作的最初尝试。”(第3页)显然这两种说法自相矛盾。

3、“杰茜曾为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杜波依斯(W. E. B. Dubois)主编的《危机》当助理编辑,该刊在黑人中产阶级和进步白人中间极有影响。杰茜通过该刊使许多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重要作家,如拉尔夫?艾里森以及詹姆斯?鲍德温等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第5页)福塞特担任《危机》杂志文学编辑的时间是1919—1926年,1927年离开了《危机》杂志。而当时艾里森(1914—1994)应该还在上小学,他发表文章的主要刊物是《新挑战》(New Challenge)和《新大众》(New Masses)。鲍德温(1924—1987)当时可能刚学会说话。他们两人怎么会在福塞特的扶持下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4、该书在文章多处使用自相矛盾的“自由黑奴”的提法,如“城市自由女奴自叙体小说”(第16页),让人困惑不解。实际上,作者指的是获得自由的前黑奴,应予以明确化。

5、“华盛顿逝世后欧莱恩[指Alain Locke——笔者注]扛起了领导的大旗,他认为黑人能够获得新生并能在20世纪的美国社会里取得一席之地。”(第42页)Alain Locke(一般译为阿兰?洛克,1886—1954),1904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第一位获得罗兹奖学金的黑人,并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三年(1907—1910)。毕业后,在柏林大学从事哲学研究一年。1912年在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从事英语和哲学教学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1916年,他离开霍华德大学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返回霍华德大学,成为哲学教授,一直在此工作至1952年退休。洛克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助产士,他发现、培养了许多年轻的黑人作家,并帮助他们寻找出版商。他主要是文化人士,在文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就笔者所知,还没有哪一本美国黑人史著作把洛克视为美国黑人运动的领袖。众所周知,华盛顿去世后,能够称得上黑人领袖的大概要数杜波依斯。

6、“小说[《迷惑》]描绘了两个黑人家庭——位于纽约的玛歇尔(Marshall)一家和位于费城的巴尔斯(Byes)一家——的家史,时间跨越两次世界大战。”(第47页)杰西?福塞特的小说《迷惑》出版于1924年,其内容怎么可能跨越两次世界大战?除非福塞特有先见之明。

7、“1863年奴隶制被废除后,新奥尔良及附近地区昔日的黑奴逐渐发展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一种是称为灵歌的宗教歌曲;另一种则偏离宗教色彩而采用世俗的题材,被称作布鲁士。”(第159页)正如作者自己紧接下来所说的,“灵歌属于宗教音乐,是黑人用以消除奴隶制下和种族隔离状态下造成的疑惑和恐惧的有效方式”,灵歌产生于奴隶制时期,而不是奴隶制被废除后。

[1]Roger Whitlow, 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A Critical History (Chicago: Nelson Hall, 1973), p.xiv.
[2]翁德修,都岚岚著:《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

(感谢黄卫峰博士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10月16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5:3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