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管理的有效性:量化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学术管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家纳什在患精神***症后30年未有研究成果,仍然衣食不愁地被保留和安置在普林斯顿大学,并拥有受人尊重的学术地位。以我们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别说30年,30个月不出成果就要面临生存危机了。  
  
现行学术管理问题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量化管理。譬如,要求每年有一定字数的论文发表量,使得研究人员要像机器一样,既要持续不断又要按时定量地产生新的研究成果。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生产学术产品与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是大不相同的。  
  
写出一本有价值且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至少需要3到5年的时间,再加上诸如选题、思考、酝酿、调查、论证等等前期工作,以及修改、验证、深化等后期工作,前后加起来约8到10年,还不算出版周期。同样,写出若干篇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即使是发表在一般刊物,若要做到当年写作当年发表,在时间上都很难保证,更不要说发表在较高级别的刊物上。何况,这一系列程序并不一定年年都能顺利完成。而目前以一年为单位的学术成果结算制度,迫使研究人员不得不在短期内匆匆制造平庸之作,而急于求成的学术管理正是产生大量学术剽窃、论文抄袭现象的根源之一。  
  
学术研究需要有学习、积累、思考的充裕时间,需要有新意念形成的必要过程,需要有新观点产生的一定周期,需要有检验新思想的若干阶段,更需要有产生灵感的合宜时机。学术研究者所拥有的资源是知识、信息、创意和想象力,学术管理的有效性则意味着,如何将这些资源转换成高质量、高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而精神产品的质量与绩效是无法用数量来界定或衡量的,即适用于工厂的量化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学术管理。  
  
现行学术管理制度所表达的对论文的评判标准,其重大的缺陷就是重外表轻内涵。学术论文的价值应体现在智慧的思考、敏锐的观察、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论证。然而,学术管理制度的缺陷与管理者的低水平操作,决定了学术评价的非科学化:重数量轻质量;重刊物级别轻论文档次;重表面文章轻深度思考;重立竿见影轻长远功效,这一切都最终导致了大量学术论文缺乏睿智、创新、反思、批判等重要内涵。  
  
重质量的论文评价标准意味着,万字文并不一定优于千字文;发在核心期刊的并不一定优于发在普通期刊的;已发表的并不一定优于未发表的。其实,以刊物级别来判断论文的质量,以论文的字数来计算工作量,即使在管理者阶层本身也并不认为这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只是认为有个标准总比没标准容易管理一些。另外,学术研究的管理者往往自己并不搞研究,不是内行要管理内行,就只能依靠量化这类简单、易于操作的管理方式。但是,学术管理简单化带来的结果却并不简单。  
  
当学术管理强调核心期刊在论文价值评价中的作用时,必然促使大量论文涌向核心期刊,从而导致了期刊间的不平等竞争。更何况,核心期刊的确定标准与刊物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密切相关,这显然含有官本位的性质,从而构成了以行政级别而非学术质量来衡量学术成果的荒谬现实。尤为严重的是,核心期刊人为性的优越地位,为学术霸权的滋生培育了温床,正是源自核心期刊的人为性等级排列,确立了某些期刊在相应学科的霸主地位,同时也形成了话语控制权乃至话语霸权。也正是具有学科霸主地位的核心期刊控制了该学科的话语评价权,使各种非主流的话语形式都难以获得展示的机会,更不用说基本的认可。显然,这对学术研究的自由氛围是一种破坏,对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严重的阻碍。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惯性大、发展严重迟缓的学科,核心期刊是一大保护伞,使这些学科原有的迟滞性、惰性不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还具有学术管理制度所认可的正统地位。  
  
从学术评价的角度来看,以学术刊物的级别来评价学术论文的水平,实际上是将评价权交给了期刊编辑,而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并未实施专家审稿制,因而缺乏足够学术背景的普通编辑的眼光能否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是值得怀疑的。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工作动力来自研究者的内部,管理者所应做的是协助和引导研究者设立合适的研究方向、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达成和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而现行学术工作的管理者所充当的角色,仅仅是监督工作进度的工头。学术管理的有效性,意味着管理制度要创设出有利于那些置身学术的研究者发挥创造潜力、产生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术环境。但现行学术管理的作用却是,如何监督对学术研究没有兴趣或缺少能力的研究人员,并使其迫于硬性控制而不得不置身学问。  
  
值得指出的是,现行学术管理制度力图以量化限定、时间限定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和避免滥竽充数,但是,由于这种量化的管理方式构成了心理压力乃至生存压力,从而实际上限制的却是真正富有创造性的研究者,因为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宽松自由的产物,而不是紧张压力的产物。显然,正是存在缺陷的现行学术管理制度确立了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制造了心浮气躁的情绪氛围,设置了抑制创造潜力激发的障碍,构建了难以用原创性脑力劳动来应对的生存环境。  
  
从管理的有效性角度来看,学术管理体制即使不能全面实行弹性化,至少应当设置一定的程序,以甄别出部分创造力强的研究个体,并允许其拥有较大时间弹性的研究自主权,譬如可允许在若干年中不进行外在监督和硬性检查,以保证研究者能够不受干扰地潜心研究。总之,脑力劳动的管理更适宜采用内在监督、软性控制、弹性管理。  


(《南方周末》 2002年9月19日 )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2年9月2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0:1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