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互矛盾 自我否定——评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2003年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0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学术观点,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要保持前后的一贯性,这是撰写学术著作的一个起码要求。可是在《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修订版,以下简称《概论》)一书中,前后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现象,可说是比比皆是,达到非常惊人的程度。

在《概论》的第一编中,作者反反复复讲戏曲是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心态与中和之美的突破。但是,作者紧接着摇身一变,又说戏曲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概论》第165页)的特征。这还不算,并以“哀而不伤”作为《概论》第二编第二章的标题,以“乐而不淫”作为第二编第三章的标题。到了《概论》的第三编,作者的观点又变了,说戏曲是“张扬异端”的,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艺术“迥然异趣”(《概论》第328-329页)。“发乎情,止乎礼义”是中庸心态与中和之美的一种体现。与此迥然异趣,亦即说戏曲与中庸心态、中和之美迥然异趣。

这样,《概论》全书的第一、二、三编,各编的主要观点相互矛盾、相互否定。戏曲到底是不是中庸心态与中和之美的体现,郑先生在第一编说“否”,在第二编说“是”,而在第三编又说“否”,打了一场难分是非的混战。这样贯穿全书之中的逻辑矛盾和思维混乱,真是罕见之至。

作者一面说戏曲是时空统一的,一面又说戏曲是“重时轻空”(《概论》第439-442页)的,这又构成了一个自我矛盾。并且,他提出“重时轻空”这个观点的几个论据,在基本常识上也是完全站不住的。他的论据之一是,“我国古人认为,时间是决定性因素,空间则在其次,故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概论》第442页)。郑先生将《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的意思恰恰说反了。他的论据之二是,《易传》对宇宙生成过程的认识,“似乎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空间概念”(出处同上)。其实,《易传》多处阐述了明确的空间概念,如“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所以《易传》本身的创作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是不可分割的。他提出“重时轻空”的论据之三是,古代“五行结构中的五方并不是真正的立体空间,而只是地理位置,以方位代替空间,这本身就说明了空间意识的薄弱”(出处同上)。在五行结构图中,作者只看到“五方”,而对居于“五时”和“五方”之前的“五星”却视而不见。在古人看来,五星的空间运动支配了五时的更迭(可参见《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所以要将“五星”放在五行结构图之首。郑先生“重时轻空”论的论据之四是,“我国古人相对重视自然节律、时令更替,而对宇宙空间的比例关系则相对冷淡”(《概论》第444页),这个看法也是不能成立的,我国古代的时间观念历来是包含空间观念在内的。《说文》说:“时,四时也,从日,寺声”。“时”字为何从日,因为古人是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度而定时的。论题的几个论据都错了,“重时轻空”的论题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概论》第三编第二章在谈到思维方式时,郑著用了四个概念去规定戏曲的思维特征:一是“整体思维”,二是“感性的沉迷”,三是“实用理性”,四是“经验论”。这四个概念之间又构成了自相矛盾。自相矛盾之一是,“感性的沉迷”既不是“经验论”和“实用理性”,更不是“整体思维”;自相矛盾之二是,“整体思维”和其他三个概念之间也存在自相矛盾。“整体思维”的特点,郑著将其规定为什么和什么的统一,其中有一条是“现象与本体”的统一(我并不是同意郑的观点,而只是就他的思路来说)。“整体思维”的这一特点,也就规定了它不是“实用理性”,也不是“经验论”,更不是什么“感性的沉迷”。因为“感性的沉迷”、“经验论”和“实用理性”根本体现不了“现象与本体”的统一。

郑著说,整体思维是现象和本体的统一。现象和本体的统一,也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的统一。整体思维的这一特点与郑著所谓戏曲“一般不作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对个体以及人类的终极存在缺乏热情”(《概论》第403页)这一结论,又一次构成了自相矛盾。整体思维既然包含形而上在内,怎么能说运用整体思维的戏曲不作形而上的思考呢?这种观点与优秀戏曲的内容也是不相符的。

《概论》第三编第一章中有两个标题:“卑贱者最高尚最聪明”、“高贵者最卑鄙最愚蠢”,并说“在古典戏曲舞台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一颠倒了的历史被颠倒了过来”(《概论》第339页)。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戏曲舞台上的“高贵者”和“卑贱者”中均有高尚与卑鄙、聪明与愚蠢之分。仅从身份地位出发来看一个人的品性才智,无异于早已被历史否定的“血统论”和“唯成份论”,并且与郑先生在《概论》其他地方论述时所举的许多例子,又构成了自相矛盾。

作者以《汉宫秋》中的毛延寿,《精忠旗》中的秦桧,《长生殿》中的杨国忠,《清忠谱》中的魏忠贤,《窦娥冤》中的桃杌,《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陈州粜米》中的刘得中、杨金吾等人来论证“高贵者最卑鄙最愚蠢”的论题。但就在作者举例的作品中,如《汉宫秋》中的汉元帝,《精忠旗》中的岳飞,《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清忠谱》中的周顺昌,《窦娥冤》中的窦天章,《赵氏孤儿》中的韩厥、公孙杵臼(剧中英雄形象之一的程婴为草泽医生,此处暂且不论)、《陈州粜米》中的包拯等,就他们的身份地位而言,可说是“高贵者”无疑,但这些高贵者的表现却显得相当高贵,与作者提出的“高贵者最卑鄙最愚蠢”论点是相悖的。从这里又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矛盾和逻辑的混乱。


作者一面赞扬一些艺术形象体现了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赞扬时没有一句话提及这些艺术形象有什么异端和叛逆思想,但另一面又在总体上将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莫明其妙地归属于“张扬异端”的“叛逆精神”之中,这不仅是自相矛盾的,而且是荒谬绝伦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这种民族性之精华的体现,决不是只属于一部分人的,而是属于全民族,属于包括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内的民族整体的。民族利益,永远是高于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民族内部的各方,即使矛盾再深,但在对外敌的态度上,倒往往是一致的。所以,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的存亡和振兴,无怨无悔地献出自己一切的精神,这绝不是什么异端和叛逆的表现。一些戏曲中的人物,他们并没有什么异端思想,也没有什么叛逆精神,但他们却有高贵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民族精神,例如《牧羊记》(近代京剧改为《苏武牧羊》,情节大致相同)中的苏武,《精忠旗》中的岳飞,《李陵碑》(亦称《两狼山》)中的杨继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等。如果说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异端、叛逆的话,那么和它相对立的正统、正宗是什么呢?是投降主义、***主义吗?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者,即使是最昏庸的统治者,也不会将投降主义和***主义视为正统、正宗的。

郑著一面主张中西戏剧的融合与互补,一面又无视中西戏剧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仅以中国戏曲为样板进行所谓优劣长短的比较,这就与作者关于中西戏剧融合与互补的观点又构成了前后的矛盾。作者表面和片面地大论西方戏剧的“缺失”:“悲剧一味地悲,喜则一味地喜,审美效果单一,而且‘都有过火的毛病’”(《概论》第183页)。而中国戏曲,作者认为是最好的:“‘悲喜混杂’的戏曲‘兼包一切剧体诗的优点而抛弃它们的缺点’,相对于西方古典悲剧与喜剧的‘过火’来说,戏曲是‘形式和结构都顶好’的戏剧审美样式”(《概论》第186页),至于中国戏曲舞台空间的表现方法则更比西方戏剧“不知高明多少倍”(《概论》第424页)。在郑著看来,中国戏曲的形式、结构及其表现方法均明显优于西方戏剧。这种以一种文化为样板,评价另一种异质文化所谓优劣长短的方法,这连中西戏剧现象的准确描述都谈不上,还哪里谈得上什么科学的比较。

郑著的中西戏剧比较之所以出现严重失误,与其简单运用反推法大有关系。例如,说西剧追求“理性的超升”,就说戏曲追求“感性的沉迷”;说中国人的思维是“圜道思维”,就说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思维”;说戏曲的结构是“环形结构”,就说西剧的结构是“单一结构”;说西剧的悲喜分离造成了明显的缺陷,就说悲喜混杂的戏曲是最好的戏剧样式;论及舞台空间的表现方法,说西剧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就说戏曲是一种“主动的超越”,后者不知比前者高明多少倍,等等。这种脱离具体事实仅作抽象比较的反推,表面看来好似自成体系,实际上似是而非,反映了作者思维的错乱和矛盾。

郑著违反形式逻辑矛盾律的自相矛盾之处实在是太多了,因而使自身失去了许多稳固的立足点。立足点左右摇摆,就会使整个构架摇摇欲坠。如《概论》第137页引述荀子《乐论》中的几句话:“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从这一引述中,可以见出荀子是主张乐与道的结合,而反对乐与道的脱离,仅仅标举乐(le)的。可是到了《概论》第259页,郑先生忘记了前面的引述,仅仅抓住荀子“乐(yue)者,乐(le)也”这句话,就武断认为荀子是把消愁、解闷、笑乐,亦即喜乐之乐(le)视为乐(yue)的主要职能。这里,郑著不是理解错了一点点,而是根本理解错了。郑著整整一节一万多字关于戏曲追求笑乐的长篇阐述,就建构于这一错误理解并且自相矛盾的基础之上。

郑著除上述极为突出的自相矛盾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严重问题。但是,这种问题成堆的论著不仅一版再版,多次印行,还受到一些重要媒体的赞扬。这种学术及其评论的泡沫现象,难道不值得学术界深思吗?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7月20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5 23:4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