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谁制造了“熊良山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2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熊良山现象是当今学风颓丧、学术腐败的一个极端特例。虽然学风浮躁一直为学界同仁所诟病之、深疾之,学术腐败也多有揭露,但像熊氏那样以对《道德经》如此胡批妄说居然在大学中纵横七年,屡获殊荣,为各大媒体大加宣扬,熊氏经验已有推广全国之势,所著讹谬纷出之《道德经浅释》作为大学教材得到出版本,却为同类事件中之绝无仅有者。因而,熊良山现象的出现不啻是对当今学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媒体的极大讽刺和嘲弄,惟其如此,深刻反省这一现象,从中获得某些启示,确实是当今学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媒体报道的当务之急。
     
一、熊良山出身工科背景而爱好《道德经》,本属难能可贵,严格说来,不具备起码的古汉语知识不算是他的缺失,关键在于他能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自饰其陋。在大学课堂歪批胡说《道德经》达七年之久,听众达八千之多,是弘扬还是玩弄糟蹋传统文化,自有公论。姑就课程本身误导学生,致使谬种流传而言,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连起码的传道、授业、解惑都没有做到,学生付出高昂的学费获得的竟是这样的“教育”,试想顾客在市场上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尚可以向工商部们投诉并依法索赔,而这些受到误导教育的学生该向哪里投告,谁为他们负责,是熊良山本人还是当初准予开设此课的相关机构?
     
二、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从事理工研究的学者热爱传统文化其情可嘉,但应该自觉地把业余爱好和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教学区分开来,就像物理化学是专门的学科一样,国学同样是学问,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点缀。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训练和积累储备,仅凭一点爱好就来登坛讲经说法,实在是学科越界,出错在所不免。熊良山如果有这种自觉,华中科技大学相关部门在熊良山当初提出开设此课时,如果有一个对于跨专业开课的审查准予制度,来认定其是否具有开设此课的专业能力,断不会闹出今天这种轰天笑话。
     
三、《道德经浅释》错漏百出却得以公开出版,可见对于学术著作的出版应该有严格的审稿制度,而不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能否出版应该充分尊重行内专家的意见。
     
四、《道德经浅释》作为大学教材出版,同样表明眼下高校教材使用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谁上课用谁的教材,没有教材匆促编写教材,个中秘奥在于利益。于今以粗制滥造的教材掏取学生的腰包已十分普遍,有的教师甚至以不购买教材便无法通过课程考试相胁持,极为恶劣,学生对此多有怨言,却又无可奈何。此种背景中,《道德经浅释》能以教材的名义梓行于世并不奇怪。滥编大学教材的颓风应当引起重视。
     
五、熊良山的课程屡获大奖本身对于各种教学评奖也是一种警示,参评的课程多由各级教学主管部门逐层上报,评奖委员会对于课程本身实则不甚了了,真正的专家意见不起作用,因而,这种评奖机制的缺陷在熊良山现象中暴露无遗。
    六、杨叔子先生以其特殊身份为《道德经浅释》作序(序中所引古文的错误已被指出)对于此书的出版以及宣扬熊良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序中对于熊的褒扬有加固然体现了奖掖后进的用意,但却丧失了一个真正学者所必备的严谨认真和学术良知。杨先生作序之前是否读过此书不得而知,如果不读就贸然作序,实属草率;如果读过并看出其中的常识问题,却仍要加以赞扬,杨先生的学术良知应该遭到质问;如果读过而没有看出其中的问题,杨先生的国学素养则实不敢恭维。杨先生的国学水平高低本不构成问题,关键在于杨先生以这样的国学水平去担当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导文员会主任之职,这却是大问题,杨先生自己以为称职吗?难道真是国中无人了吗?以这样的水平去指导一国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是有些荒唐吗!

     
七、熊良山开讲《道德经》七年,一路好评,华中科技大学居然无人看出其中问题,实属咄咄怪事,这所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屡被媒体报道赞扬,现在看来也应重新估量。《道德经浅释》出版以后,国内学界噤若寒蝉,无一人道破其中的荒谬,实为学界的悲哀,学人之学术良知匮乏可见一斑。如无港台学者揭露其中问题,熊良山的经验很可能已经在全国推广开来,《道德经浅释》不知会被多少大学用作人文素质的教材。可见自由的学术批评是学术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有自由的学术批评的审视,类似的俗滥现象就不会如此肆无忌惮。
     
八、熊良山在工科大学讲《道德经》受到政要的肯定,固然体现了相关领导欲以传统文化拯救世态人心的良好愿望,然而,如果事先能够充分听取行内专家的建议,则可以避免这一失误。
     
九、熊良山现象是在各大媒体的宣扬中走上前台的,没有媒体的介入,不具备基本国学常识的熊良山是不会一时间名满天下的。媒体从这一近年来最大的学术丑闻中,应该意识到宣传学界中人不当惟政要意见之是从,不要为非学术的因素所左右。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是真正的学人的生命,真正的学术地位不是靠媒体的宣扬所能确立起来的。如今,当初媒体对于熊良山的那些夸赞褒扬,已被熊良山的“道德经研究中心”所开办的“道德之光”网站挂在首页,熊氏正倚重媒体来为自己对于《道德经》罕有其匹的“一种解释”作辩护,无声地回应着学界的批评,媒体难道没有从中获得某些鉴戒吗!   
     
(感谢作者惠赠)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10月18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2:4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