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之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6 20:3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12:44 国际先驱导报
  【故事2】七年之痒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香港回归那一刻,Tiananmen广场另一个角落,就读于北京四中的冯健也在和同学们手拉手跳着集体舞。

  十年倏忽而过。2007年2月最后一天,他走出香港移民部门的大门,手中多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核准冯健获有香港永久居留权”。和冯健一样,在港求学、工作满7年的不少内地生,都依法获得了香港居民身份。今后他们不仅可以享受来往更多国家及地区的免签证待遇,也从法律上赋予了他们与这座城市更稳固的关联。

  “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难道七年就换来了一张纸?”冯健总是禁不住地想,如果当年做出不同决定,他的生活会是怎样?

  1999年,冯健以优异成绩考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此前一年,香港高校首次委托内地大学“代招”本科生。18岁的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出了赴港求学的决定,在北京大学“委培”了一年多后,他2001年1月24日正式赴港求学。

  当时到香港的内地学生,绝大多数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讲,而香港人也很少会讲普通话。冯健的第一个室友甚至一个简体字也不认得。一次,冯健坐巴士回学校,快到站时用广东话大声告诉司机要下车,不标准的音调立即惹得全车人笑成一片。

  “开始时孤独感特别强。”冯健回忆起来依旧感慨,“那是一种类似边缘化的状态。”

  “但是7年了,什么都习惯了。”冯健说。硕士毕业后,他在一个跨国公司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如今,他已经可以用相当流利的广东话在这座城市中自由交流、工作和生活。

  内地学生在适应,香港社会也在适应。学校里小卖铺的大妈们已经开口就能讲普通话了。“都是我们一手培养训练起来的哦,算是为下一代造了点福吧。”冯健开玩笑说。

  【故事3】过客有家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北京男孩刘蕴奥是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当家人”。

  在北京读完本科后,刘蕴奥选择到港大医学院攻读硕博学位。到香港时,他顺顺利利找到学校、安顿妥当,因为他已经事先在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的网站上咨询好一切事宜。

  “刚开始总有一种过客心态。”刘蕴奥说。加入学校的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后,他渐渐有了归属感。

  相比之下,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本科生部会长高欣加入这个组织很晚。她大三时才“上庄”(香港学生称加入一个社团为“上庄”)。

  高欣记得,来香港的第一年是“飘着”度过的,每逢周末宿舍楼里就会空空荡荡,心里也变得空空荡荡。由于缺乏了解,香港学生还曾组织过活动抗议内地学生占用了他们的资源。“开始时心里有些受伤,不过他们很快出来道歉。”随着双方了解加深,如今很多内地学生都已经像高欣一样拥有不少香港“死党”。

  与刘蕴奥和高欣参加内地学生组织相比,深圳女孩王恬却开始动手为自己打造一个“家”。受到香港学生社团文化的影响,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的她参与创办了学校的登山协会,并和同伴一起通过不懈努力成功举办了西藏登山之旅。

  当然,过分依赖内地学生组织,也造成不少内地学生比较“抱团”,不太愿意和香港学生打交道的现象。其实,香港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大三结束那个暑假,在北京读传媒的杭州女孩邢舟萌发了来香港继续深造的念头。她只身一人来到香港向相关学校和专业的教授咨询,没想到受到了对方热心的帮助和指点。

  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的短短一年中,她日益感受到香港人的真诚、随和。毕业前夕,邢舟到媒体实习,收获颇丰。“他们非常爱教新人,让你真正去接触一些记者或编辑的工作,而不只是端茶、倒水。”她说。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http://xqdb.blog.sohu.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8:0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