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国网络外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网络外交还存在某种缺陷,但它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引发全球外交革命,这种革命的步伐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会变得更加迅速、更加猛烈。[9]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适应时代的变化,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外交,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未来的外交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进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然而,就中国网络外交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中国的网络主权、信息主权面临挤压。国家主权在信息时代已经延伸到网络和信息领域,而国家想要保持在这两个领域的主导权,以便在网络外交中居于优势地位,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要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否则很多问题都是纸上谈兵。而网络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也是西方发达国家遥遥领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美国,第一个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出自于美国,网络运行的基本硬件技术CPU制作和软件平台视窗操作系统由美国控制。不仅如此,全球网络最密集的地方集中于欧美,网络运行的规则也由它们主导,在网络信息的流量上英语则更是占据绝对优势,中文几乎没有发言权。西方大国普遍想利用自己这方面的优势,获得信息霸权,以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这对中国也不例外。作为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在任何方面的努力都会引起敌对势力的猜忌与破坏,在网络外交方面也是如此。
西方的负面宣传是中国网络外交的最直接挑战。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网络媒体对中国的宣传以负面居多,这直接导致了外国公民对中国的认识要么是一个还处于男人扎辫子穿马褂、女人缠足无地位的腐朽愚昧的落后社会,要么是一个****的非民主独*国家,要么是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军事实力正在不断膨胀的修正主义国家。更为严重的是,诸多西方敌对势力和中国的***组织、反叛组织结合在一起,正设法利用网络来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宣扬中国威胁论,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希望借此干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中国网络外交的脆弱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网络外交中树立国家的正面形象,即一个负责任、追求和平、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形象,对中国来说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有理有据有节地驳斥敌对势力的谣言和诋毁,坚持和发展属于自己的科学意识形态,确立自己的话语权,也就成为了中国网络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二,中国网络外交的主体依然很单一,主要局限在官方层面,民间力量非常薄弱。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外交的参与是全面的,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政府行为体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而中国网络外交的主体则集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等政府部门,以及新华网和人民网等由政府直接领的网络新闻媒体,力量有限。与此同时,非官方的网络外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中国网络普及率的迅猛提高,网民数量已达2. 1亿,仅以五百万之差低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但他们的网络外交行为一直缺乏合理的引导与控制,理性不足。[10]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网络外交的另一主体——非政府组织仍处于不发达状态,这使得中国网络外交的民间力量一直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难以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其三,中国网络外交在方法与手段上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网络外交的资源丰富,但利用度明显不够。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国家网络外交提供了充足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从这方面来说,中国网络外交应该是底气十足和丰富多彩的,但实际上目前中国对外传播更多的似乎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此外,中国网络外交的体制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以网络媒体的发展为例,尽管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外国基本同步,但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管理方式远不如西方,体制僵化,其中以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跟踪不够密切最为明显。二是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网络外交的方法思维定位还不够准确,宣传性质浓厚、公关意识不足,目前尚停留在“以我为主”的宣传阶段,习惯报喜不报忧,主动性不足,形式也很单一,很少顾及他国人民与政府的接受方法与形式,强行灌输的色彩浓厚,通过网络平台的良性互动和交流仍远远不够,尽管出现过少数成功的个例,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网络外交收效还是不高。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向国际社会所表达的更多的似乎是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郁闷,受害者意识浓厚、融入者角色不足,这无疑也会影响网络外交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网络外交的使用也是不足的。过去,中国对外交往所依赖的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和官方色彩浓厚的一些活动,如组织对外演出、开展中外文化年、设立孔子学院等,但都成本高、收效慢,而对网络这种低成本见效快的外交平台则明显利用不够。同时,中国对网络外交的研究也很落后,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中国只出现在某些学者的零星探讨中,缺乏有分量的著述,在国际学术界更是没有自己的声音。
整体而言,中国对网络外交实践与理论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要想解决以上提出的严峻问题,必须提高对网络外交重要性的认识,对其规律性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对其内涵也应进一步挖掘。目前中国国内对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国传统外交这一块,对于网络外交这种新兴的外交手段研究存在明显空白,今后应当设法尽快补足。具体说来,当前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在网络外交的主体方面,要树立信心、加强引导,着力做大做强网络外交群体,对内建设和谐网络社会。在网络信息主权受到压制、科学技术力量不足与官方网络外交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要尽可能地加快发展属于自己的民间网络外交力量,努力建构和谐网络社会。事实上,任何一项外交政策的决定与执行,如果没有广泛的民意支持为基础和前提,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对于广大民间网络外交能力的认识和运用是远远不够的。最近,在很多网络论坛上,“中国***”、 “****大” 、“JIALEFU”等日常词汇都成了非常敏感的字眼,与之相关的帖子要么无法发表,要么以特殊标点符号的形式(如“*”)掩盖有关敏感字眼而发表,让人感觉不伦不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它至少表明,某些政府部门对于国家在普通百姓中正面形象的认识是不足的,也表明了其对于民间网络力量持不认可态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抱着排斥和DIZHI的倾向。事实上,政府应当对执政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形象有充分信心,因为网络上拥护和支持国家稳定、繁荣与发展的力量占绝大部分,少数不和谐言论难以影响和谐网络大局,近期全民网上反击西方媒体对华形象的污蔑和歪曲,支持政府抗击地震、救济灾民就是典型例证。因此,简单化地对相关敏感问题采取回避和不作为的方式,而不进行正面沟通和引导,不仅会挫伤大众参与国家政治和外交的积极性,更会加剧他们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反而会有碍于和谐网络社会的形成以及国家和谐世界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网络外交的方法和手段方面,应充实内容、挖掘资源、改变思维,创新体制,对外建设和谐网络外交。在内容方面,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推介、弘扬中华民族的形象,并尽可能使之与西方优秀文化相融合、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当前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需要相配合。在资源方面,要做到网络资源利用的真实性、时效性和透明性,使国内外民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听见国家的声音,看到政府的动作,同时要注重围绕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寻根溯源、探究内因、总结要点,并及时收集和整理来自网络的观点和呼声,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外交决策提供参考。在思维方面,应树立交往意识、淡化宣传色彩,从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接受的实际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以在网络领域中赢得外交声誉。在体制上,应根据网络外交本身特点,量身打造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做到既保证其导向正确,又使其能富于活力。总之,应当发展体现中国气派、具有时代精神、彰显和谐特色的网络外交。只有如此,才能够打破敌对势力的封锁与破坏,增加在虚拟时空的发言权,以使网络平台更好地为自己在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
注释:
[1]Joseph S. Nye JR.,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ft Power, Asia-Pacific Review, Vol. 9, No. 1, 2002,p.60-76.
[2]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87页。
[3] “半年千亿美元热钱涌入中国”,《国际金融报》,转引自http://finance.ce.cn/cjmedia/gjj ... 808_12439569.shtml.
[4] Joseph S. Nye JR.,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ft Power, Asia-Pacific Review, Vol. 9, No. 1, 2002,p.60-76;David Bollier, The Rise of Netpolitic: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Diplomacy, The Aspen Institute,2003,p.1-40.
[5]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3页。
[6] David Bollier, The Rise of Netpolitic: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Diplomacy, The Aspen Institute,2003,p.1-40.
[7] Magnus Ranstorp, The Virtual Sanctuary of Al-Qaeda and Terrorism in an Age of Globalisation, http://www.fhs.se/upload/Utbildn ... 20-%20Ranstorp.pdf.
[8] David Bollier, The Rise of Netpolitic: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Diplomacy, The Aspen Institute,2003,p.1-40.
[9] Bruce Bimber,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Populism, Community, and Accelerated Pluralism, Polity, Fall 1998,p.133-160.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10页, http://www.CN*ic.net/uploadfiles/doc/2008/1/17/104126.do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