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打捞朝鲜火箭有玄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4 11:5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反击美日韩制造的“火箭发射失败”舆论,朝鲜公布了发射时的电视画面。图为朝鲜电视台4月7日播放的卫星发射控制大厅的电视截图。法新社

  通过火箭残片,能够分析出朝鲜火箭的喷嘴结构、使用的燃料类型以及材料构成、箭体直径乃至火箭弹头载重等重要信息


  朝鲜火箭已经发射数天,但日本还是“孜孜以求”,从开始大动干戈扬言拦截,到现在放出话来要打捞火箭残骸。日本始终摆出一幅强硬姿态。

  4月7日上午,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表示,政府正在考虑打捞坠落在日本海的朝鲜火箭的残骸。他说,虽然具体的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认,打捞也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但是政府正在做这样的计划,以便弄清楚朝鲜“导弹”的性能等技术参数。

  出动军舰寻找火箭残片

  4月5日,朝鲜“银河2号”三级运载火箭搭载“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升空,火箭升空后7分钟,其第一级推进装置与箭体分离并坠入日本海中。

  火箭发射后不久,美国北方司令部与北美防空司令部称,朝鲜火箭的第一级落入日本海,第二级和第三级坠入了日本以东的太平洋。据日本媒体报道,落下后,日本出动了侦查机和军舰对坠落地点进行了确认,并发现了落坠地点的一些海上漂浮油。

  针对日本打捞火箭残片的计划,朝鲜中央通讯社发布公报,表示发射卫星是主权国家不容干涉的合法权利,日本起初宣称要拦截朝鲜的卫星,其后又派遣舰艇在海上寻找火箭残片。这是对朝鲜“恶劣的间*行动”,也是干涉朝鲜内政,侵犯朝鲜自主权的行为。公报要求日本立即停止这种行动。

  而日本方面认定,火箭残骸坠落在日本专属经济区,日本有权打捞。

  残骸上有重要数据

  日本之所以不顾朝鲜警告冒险打捞,是因为从残骸上能找到日本感兴趣的技术数据,从而分析出朝鲜的火箭发射能力。据了解,通过火箭残片,能够分析出朝鲜火箭的喷嘴结构、使用的燃料类型以及材料构成、箭体直径乃至火箭弹头载重等重要信息。

  据了解,朝鲜火箭的第一级推进装置与箭体分离后坠入日本秋田县以西约280公里处,坠落物所处的位置位于海面下约1500米处。


  按照日本目前具备的深海打捞能力,其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制的无人驾驶深海巡航探测器“浦岛”号,能够潜入3000米深的海水中作业,探测器上安装有高精度的导航装置及观测仪器,可向海面停泊的母船传送水中摄像机拍摄的高清晰彩色图像。

  1999年11月,日本专家就曾借助深海机器人对坠入海面下3000米处的H-2型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成功进行了打捞。2002年,日本政府也曾成功打捞起被海上保安厅击沉的“东海不明船”。

  美国才是幕后推手

  一位不愿具名的军方分析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打捞军事风险巨大、耗资不小,对于日本的实际意义也并不太大。因为按照朝鲜当前的导弹攻击能力,日本本土早已处于朝鲜导弹覆盖范围之内。这位军方分析人士因此认为,对朝鲜火箭残骸感兴趣的,其实是美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根据朝鲜向国际海事组织通报的火箭坠落危险区域推测,火箭长度达33米至35米,采用重85吨的三级构造,第三级火箭将把卫星送上近地点300公里、远地点1100公里的椭圆形轨道。如果发射成功,只要将第三级火箭换成重1吨左右的核弹头,就相当于射程1.2万公里的洲际导弹,从而对美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

  显然,美国非常需要朝鲜的“导弹”数据,以评估对其本土的威胁程度。据有关方面的情报显示,美军将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日本予以全力支持。

  尽管日本认定它有权打捞,美国也在暗中支持,但外界仍然质疑日本打捞的合法性。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日本拥有的是该海域的经济开发权利,对于其他国家坠落在该海域的财产不享有所有权。即便日本认为火箭残片对日本的海洋经济开发权利造成了潜在影响,其打捞行动也应征得朝鲜方面的事先同意。因此,有日本媒体担忧,打捞行动有可能会导致日朝海上对峙。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佟胜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8 18:4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