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职资讯] 大学首设"学士后"制 "创业"引入大学必修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9 14:1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首设"学士后"制 "创业"引入大学必修课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日前设立"学士后"、"硕士后",为该校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25个科研助理岗位。此举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认为能缓解就业压力,但也有人认为是"缓兵之计",会让未就业大学生"库存"越来越多。


  每月可拿工资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设立的科研助理岗位招本科生15名、研究生10名,全校相关专业学生可自愿报名。导师将从中挑选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担当自己的科研助手。上岗学生一方面帮助导师做科研,另一方面在岗继续学习。


  科研助理可获得相应的报酬,本科毕业生工资不低于1200元/月、研究生不低于2000元/月,其相关费用由聘任的教师从各自的科研经费中支出,并签订合同。合同一年一签,一般不超过两年。考上研究生或找到更好工作可依正常程序解除聘用合同。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兆信表示,"学士后"、"硕士后"的提法是借用了"博士后"的概念,指学士、硕士毕业后帮助导师做科研,上班时间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只不过他们不是正式员工,而是临聘人员。


  学生冷热不一


  黄兆信表示,设立"学士后"、"硕士后"旨在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平台。对此,学生态度有冷有热。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一位学生坦言,今年的就业压力大,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直接就业还有难度。学院科研团队和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聘"学士后"能积累经验,为找工作打基础。


  温州大学一位张姓学生则表示,在校园里接触面毕竟狭窄,出校园是迟早的事情。几年后就业形势难以预测,还不如早点走向社会,早点把握机遇。


  国内已有先例


  对于"学士后"、"硕士后"的设置,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志宏认为,这对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学校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高校在岗位设置上应尽量贴合学生专业,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基础。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加上历年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就曾建议我国应设置"学士后"、"硕士后",把一部分未就业的学生聚集到科研开发工作中,形成工作上的缓冲区,而不是把他们直接推向社会。今年,南开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也设立了"学士后"、"硕士后"。


  但也有人认为,学生就业不应搞什么"缓兵之计",留在学校只是暂时规避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如果明年经济形势仍没有好转,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叠加起来,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改变人才培养的结构,增加高职生的数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一技之长才是根本。


【延伸阅读】


    各地促就业创意不断:学士后、专职社工新词登场


    在近期陆续召开的中国地方“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就大学生就业这个长议不衰的话题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建议。本网将这些建议大致分为五类,供读者品评。


  “照猫画虎”型:


  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在提案中建议,借用“博士后”模式,在企业中建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为毕业生设立两年的见习期。观点一出,就引来各方关注,谈及争议最多的“学士后”、“硕士后”,孙狄认为,这样不仅能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提供了更多选人机会,也使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有个过渡适应期,同时能为社会缓解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逆势而上”型:


  “如今就业形势是乐观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全社会一片叫“苦”声中,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玖平的“反调”显得格外刺耳。但是思考之后,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当前普遍感觉到的就业难“不是整体需求无望,而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跟我们需求的对接出了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4:15:10 | 只看该作者
  “战略转移”型:


  面对城市日趋拥挤的求职空间,代表委员们最常支的招就是“跑”。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教工委副书记张建明在小组讨论中表示将引导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安徽省人大代表郑小能建议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


  而谈到“大学生是否接受、如何接受”问题,两位代表的观点也颇为相似,那就是,全社会共同支持,做好政策待遇方面的保障。


  “无中生有”型:


  解决就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岗位,所以,“研究助理”、“专职社工”这些个新新职业也就闪亮登场了。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其信表示,未来全国多所高校每年将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间招聘研究助理数名,所聘人员的身份是临时聘用的科研人员。这一临时岗位合同期最短两年,可能会有五年甚至更长。


  南京市人大代表沈淑玲则建议,加快培育当前社会服务发展急需的新型的社会组织,由政府为投身社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发补贴。


  “有理有据”型: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调研后提出了,鼓励读研、推广见习制度、培养世博专才等三条策略,称至少能帮助6.8万大学生就业。


  具体做法是:研究生及专升本各扩招10%能减少8000多毕业涌入职场,见习岗位扩容一倍则可帮助6万人,政府补贴培训世博专才。(人民网)


【延伸阅读】

   
    南开大学今年开始试行“学士后”制度


    南开大学今年将出现“学士后”。暂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申请本校的助管、助教、助研岗位,一边见习一边寻找工作机会。他们的见习期限及见习酬劳,均参照劳动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张静对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学校各院系和部门正在统计实习需求,推出“未就业大学生见习岗位”。


  在南开应届毕业生中,约有1000名经济困难学生。该校为此设立了一笔专项就业补贴,每位求职的困难学生均可申领,获得400元的置装费、差旅费、材料费等。南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月波说,学校尤为关注贷款学生、城镇零就业家庭学生及边远农村学生,将专门为他们举办校园招聘会。


  目前尚难估计今年将出现多少名“学士后”,不过南开确保会拿出足够的岗位。(中国青年报)



  延伸: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1日在参加“2009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上海市教委及各有关部门正联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试行“学士后”制度,为自愿延迟就业的本科生进行技能培训,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吃紧的局面。


  2009年上海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比例由原来的专科毕业生人数的5%扩大至8%,实现增量1000人以上;2009年上海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由2.6万人扩大至2.73万人;鼓励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开展全日制继续教育培训,延缓就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试行“学士后”制度,为自愿延迟就业的本科生进行技能培训。据悉,从上海高校毕业生规模来看,2009届上海高校将有毕业生15.8万人,比2008届增加0.9万人,增幅为6%。统计数据显示,上海2009年与2008年同期相比用人单位数量基本持平,但岗位需求数下降20%以上。


  创业将引入大学必修课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透露,要将创业列入大学必修课,高校必须在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开设不同的创业课程,并提供相应的场地。同时他还透露,目前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比例在20%,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入创业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6 07:2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