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发行:债券发行总量过万亿元 将加力市场化筹融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5 14:0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2004年发行首批金融债券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债券发行总量已于今年2月初突破1万亿元。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的债券发行有着怎样的规划,其市场化筹融资又有着怎样的创新考虑?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对农发行副行长丁杰进行了专访。

    债券筹资在负债中占比接近50%

    数据显示,农发行债券存量已从发债初年2004年末的408亿元上升至2008年末的6500亿元,债券筹资在农发行同期负债中的占比已接近50%,成为最重要的新增资金来源。农发债将成为政策性金融债最大的发行体。今年,农发行计划发行债券3500亿元,比去年增长25%,期限仍是以中期为主。

    “增加债券的发行规模主要是为了满足农发行业务增长对资金的需求。”丁杰说。他解释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今年农发行中长期贷款投放量将继续大幅增长,适当增加中长期债券发行将使农发行资产负债结构更为合理,并有效降低流动性风险。

    与此同时,丁杰说,农发行还将通过扩大单债的发行规模来提高农发债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以增强农发债的吸引力,进而对农发行在一级市场的发行成本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准主权级信用债,农发债在筹措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产管理工具。自2004年首批金融债券发行以来,农发行债券发行品种与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力推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形成公平有序的定价机制。

    考虑更为丰富的债券创新类业务

    “我们的目标是将农发行金融债继续做大做强,不仅仅使发债成为我行的筹资手段,还要通过发债工作,更多地承担建设和发展债券市场的任务。”谈到未来农发行发债的计划,丁杰表示,随着农发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债券发行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一是继续创新农发行债券品种。通过加强自身的研发实力,积极与市场成员沟通,加大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力度,力争创新债券发行方式和品种,满足市场投资者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继续致力于农发债流动性建设。将通过增发、追加等方式继续提高单只农发债规模。

    三是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可逐步考虑更为丰富多样的债券创新类业务。


    积极研究参与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

    去年10月份,银行间市场进行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共有5家中小企业发行了短期融资券,规模总计1.6亿元,信用评级在A-到BBB+之间。但由于信用等级、流动性方面的劣势,这类短期融资券并未受到市场欢迎,发行较为艰难。

    丁杰就此分析说,总体来看,考虑到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对信用等级、流动性等方面的诸多要求,中小企业短期内很难获得突破性进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对口的担保机构和配套体系等。

    他表示,农发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对于涉及到“三农”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农发行会认真研究,在充分考虑风险和收益,平衡发行人和投资者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参与。

    应对市场变化完成发债计划

    据介绍,农发行今年以来已经发行了两期金融债券。两期债券的发行适逢市场资金充裕,且1月份和2月份市场新债供给不足,因此均获得市场的踊跃认购,中标利率均低于市场利率约10个基点。其中,第一期5年期固定利率金融债的中标利率为1.95%,创5年期固定利率金融债券收益率的历史最低水平;第二期2年期固定利率金融债的中标利率为1.75%。

    丁杰说,目前的流动性宽裕和低利率水平,对农发行的债券发行是相对有利的。但2009年全年的市场环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受到新债发行和股Shi阶段性活跃的影响,资金的宽裕状况也会随之有所变化,为债券发行工作带来困难。

    他认为,受国内外经济状况和外围主要经济体低息政策的影响,预期2009年市场收益率总体处于低水平。但一些不确定因素某种程度的变化可能导致市场预期的波动,进而引起市场利率的起伏。中长期债券的供给、市场对经济复苏的期望等因素,使得市场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特征。

    “我们会在充分调研市场并与承销团成员主动沟通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债券的发行品种、创新发行方式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力争较好地完成全年的债券发行计划。”丁杰说。 (责任编辑:王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16:5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